梓树为什么叫梧桐树
这一篇农资内容会给广大网友阐述“梓树为什么叫梧桐树”的内容进行分析,期待对农资人们有所收获,欢迎大家收藏本站!
梓不叫梧桐树,梓名臭梧桐,是紫葳科梓属的一种乔木植物。梧桐树又名青桐、桐麻,是梧桐科植物。
梓树最多只能长到15-20米,梧桐树最高可达30米。梓叶宽卵形心形,直径15-30厘米。
梓树不叫梧桐树,叫臭梧桐,是紫葳科梓属乔木植物。梧桐树又名青桐、桐麻,是梧桐科植物。
所以梓和梧桐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
从树的高度来看,梓树没有梧桐树高。
梧桐的树干较粗,株高在30米左右,而梓树最多只能长到15-20米,所以很容易把梧桐树看成比梓树高的样子。
梓叶宽卵形,长约25厘米,叶柄长6-18厘米,全缘或浅波浪形,对生或近对生。
梧桐叶心形,直径15-30厘米,裂片三角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或微被柔毛。
梓树圆锥花序顶生,长10-18厘米,花梗长3-8毫米,花萼球形,长6-8毫米,花冠钟形,淡**,长约2厘米。
梧桐树的花序圆锥花序顶生,长约20-50厘米,下分枝长12厘米,萼片长7-9毫米,花梗与花等长。
精选问答:
1、栾树和梓树的区别?
栾树和梓树是两种不同的树种,它们有以下区别:
1. 学名不同:栾树的学名为Toona sinensis,而梓树的学名为Liriodendron chinense。
2. 科属不同:栾树属于苦木科、栾树属,梓树属于梧桐科、梓树属。
3. 形态差异:栾树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大挺拔,平均高度可达20-30米;梓树也是一种落叶乔木,高度可达25-30米,树冠开展,枝条分枝多。
4. 叶片特征:栾树的叶片为复叶,每个复叶由5-27个小叶组成;梓树的叶片为单叶,整齐排列,呈椭圆形。
5. 花果差异:栾树的花为白色小花,花期在夏季;梓树的花为黄绿色花,花期在春季,开花时花瓣外露。
6. 用途不同:栾树木材质地坚硬,可用于制作家具、器具等;梓树木质细腻,可用于制作文具、家具等。
总体而言,栾树和梓树在科属、形态、叶片、花果、用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泡桐起源?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神农、黄帝削桐为琴”的传说。《墨子》载:“禹葬会稽之山,桐棺三寸”。《诗经》载有:“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爱伐琴瑟“。说明26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桐木,并把泡桐和楸、梓等优良用材树种和栗、漆等经济树种相提并论。公元前4世纪《庄子》载有:“鸳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成为古代广泛流传的“凤凰非梧桐不栖”的美谈,古诗咏桐“叶茂正宜栖凤侣,孙枝尤好长琴材”,这都反映了历史上劳动人民对于泡桐的深刻认识。
古代关于泡桐的名称传说很多,约公元前三世纪《尔雅》称泡桐为“荣桐木”。后魏贾思 (公元405—556年)的,《齐民要术》中说:尔雅称“荣桐木”注云:“即“梧桐”也”。北宋陈翥(公元1049年)的《桐谱》里引用诗经上说的:“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或“井梧栖彩凤,故诗书或称桐或云梧,或曰梧桐,其实一也”。明代李时珍(公元1578年)在《本草纲目》中把“桐”称“泡桐”,他认为:“桐华(花)成筒故谓之桐,其材轻虚,色白,有绮文,故俗为之也,先花后叶,故尔雅谓之荣桐。”又说:“桐”也叫做“白桐、黄桐、泡桐、椅桐、荣桐。”李时珍根据泡桐的筒状花,白色的木材,主张把泡桐称之为白桐。由上所述,古代所传说的所谓“凤凰非梧桐而不栖”等等传说中的梧桐,均应该理解为现今我们所指的泡桐。
泡桐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树种之一。公元前三世纪的《尚书?禹贡》篇中有:“予州贡漆,青州贡松,徐州贡桐,扬州贡筱(小竹)、桔、柚……”的记载,证明当时有些地区已经有了泡桐等人工用材林的经营,而且成为提供桐材的集中产区了。战国时期《孟子》一书中也记载着“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今有场师舍其梧(桐、楸)、养其棘(酸枣)则谓贱场师矣!”意思是说,要想生产成抱粗的泡桐、梓树之类的大径良材,人们都知道如何培育它。……如果有技师不种泡桐和楸树,而种植酸枣,则不是一名好技师。可见当时已有人工培养大径材的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对栽植泡桐的重视。《秦记》中有:“符坚遂于阿房城,植桐数万株”的记述,说明古代栽培泡桐已有很大的规模。在古籍中有关泡桐的记载很多,各个历史时期的农林名著、文学作品,甚至一些人物传记,以及大量的地方志,都有关于泡桐栽培和利用的专门记载。其中尤其是北宋陈翥所著的《桐谱》一书,是一部水平很高的专著。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河南兰考县根据风沙、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严重的特点,总结了“沙地没有林,有地不养人”的教训。采取“贴膏药扎针”即翻圩压沙,发展林业等措施,抗御风沙危害,大力提倡发展泡桐,大搞农桐间作,提出变兰考县为“兰桐县”的宏愿,营造了大面积农桐间作林,初步改变了兰考县多灾低产的贫穷落后面貌。大大推动了泡桐的发展。特别是在1964年焦裕录同志的先进事迹发表后,在豫东、皖北、鲁西南等一些社队泡桐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南省农桐间作已由50万亩发展到1000万亩以上。很多省份也出现了不少迅速发展泡桐的典型,如山东的荷泽地区、河北省的涿县、山西省的绛县、陕西省的渭南地区、合阳县等。我国南方四川省资阳县,短短3—4年的时间,已人工栽植泡桐600多万株。有些地区由四旁植树,农桐间作逐渐向山地造林发展。
由于农桐间作这一重要栽培方式的栽培成功,泡桐以成为平原绿化的主栽树种,在缓解华北、西北等造林树种贫乏地区的木材供应短缺,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泡桐生产的大发展,泡桐科研工作得以迅速发展,泡桐良种选育工作自7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培育出了很多泡桐人工无性系,为我国泡桐人工丰产林的栽培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不少专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已将泡桐列为重点课题。有的地、县还专门成立了研究泡桐的林科所和试验站,当时不少公社、大队建立了泡桐科研小组,进行了农桐间作效益观测、壮苗培育、人工接干、病虫防治、良种选育、木材材性等试验研究。还开展了泡桐资源和生长调查,取得不少成果。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