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鳗鱼洄游与地壳运动的联系是什么?

2024-01-2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33 次
鳗鱼洄游与地壳运动的联系是什么?

  这一篇知识会给网友们解释一下“鳗鱼洄游与地壳运动的联系是什么?”的内容进行介绍,希望对网友们有少许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地球一开始是一马平川的,然后地壳运动把地球弄的千沟万壑,所以才有了河流,所以才有鳗鱼洄游的水资源。鳗鱼洄游是为了产卵周期为每年一次。

  地壳运动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每年地壳运动的距离一般为零点几至十几毫米。

  网上有说地壳运动形成了河流给了鳗鱼洄游的水资源我觉得这个说法比较牵强。

  鳗鱼在地球上存在了几千万年也就是说自新生代以来就有了鳗鱼而地球在新生代以前地球就已经有了山川河流。

  也就是说并不是之前没有河流鳗鱼不洄游后来有了河流才洄游。

  这段时期以来的地质运动为阿尔卑斯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对鳗鱼这个种群的习性影响应该不大。

  鳗鱼洄游这个习性是如何产生的需要问生物学家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群岛东南方海域的马尾藻中,生活着一种形状像树叶的短头鳗,它最小的体长不到10毫米。

  其实它是欧洲鳗鲡的一个发育阶段。也就是说,成年鳗鲡洄游了4000千米-5000千米,横穿大西洋到欧洲沿岸的海区产卵,刚孵化的幼鳗又从这里出发,游到遥远的欧洲内陆淡水里去生长。

  经研究发现,这种鳗鱼跨越漫长海域洄游与地壳运动有一定的联系。大西洋洋底有一条巨大的大裂谷,就像一只巨大的破鸡蛋,流出的蛋黄,刚出来就被冷凝了(一团团岩浆从地球深处被挤上来,当它和极冷的海水接触时,很快就在它的周围冷凝成一层外壳。

  后来外壳破了,里面的熔融体就流出来形成这种奇观。

  病原:为气单胞菌中的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但近期超微病理组织研究发现,在病鳗肝脏、鳃和消化道细胞中存在病毒粒子,由于养殖生产中单纯控制细菌的方法已无法控制病情,而且导致病情的加剧,不排除由病毒致病的可能性。

  病鳗体弱,在水流缓慢处顺水游动或于池底逆水游动,不摄食,体色变浅。鳃盖膜水肿、充血,鳃瓣水肿、色变浅,鳃丝呈烂鳃症状。

  严重时头部充血。胸鳍、臀鳍充血。腹部膨胀,腹部皮肤出血点连成片状,使整个腹部皮肤发红,轻摸腹部,手上能沾血丝。**红肿、外突。

  解剖病鳗,从腹部流出血水,内脏器官呈严重贫血状态。肝脏呈苍白色,胆囊肿大,胆汁色浅,使胆囊呈**或无色。

  消化道无食物、常充血。

  鳗败血症是近年欧洲鳗鲡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之一,几乎所有欧洲鳗养殖场均有发生,发病率约90%,由此造成的死亡率约为苗种投放量的5%10%。

  从白仔至成鳗期均可发生,发病高峰为38月,一般发生于鳗苗放养后天,尤其是在规格达1020克、水温达25°C以上、水质恶化或突变的养殖池。

  使用驱虫剂驱除拟指环虫也易引发此病,也有无上述诱导条件发病的案例。

  一般1口塘发病后,全场养殖池陆续发病,但发病池愈和后至养殖周期结束基本不再发生本病。预防方法:。

  ①在**流行季节,避免使用**性强、副作用大的驱虫剂,保持适当的投饵量和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能减少发病率。

  ②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增氧底保净等改良水质的产品,保持水质清新。③定期投喂维生素C钠粉、安菌克和出血停等具抗病毒作用的中草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④大量拟指环虫感染时使用指环虫杀星驱除虫体后,需再用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连用24天。在严重死亡时,可以在上述处理的同时,再在池水中添加0。1%0。

  3%的食盐控制死亡率。

  鳗鲡目Anguilliformes(下属3个亚目,下属15个科,下属141个属,现存共计748种)。

  鳗鲡亚目Anguilloidei。

  欧洲鳗鲡Anguillaanguilla。

  奥克兰鳗鲡Anguillaaucklandii。

  澳洲鳗鲡Anguillaaustralisaustralis。

  亚种新澳鳗鲡Anguillaaustralisschmidti(施氏鳗鲡)。

  孟加拉鳗鲡Anguillabengalensi**engalensis。

  亚种东印度洋鳗鲡Anguillabengalensislabiata。

  双色鳗鲡Anguillabicolorbicolor。

  亚种太平洋双色鳗鲡Anguillabicolorpacifica。

  短头鳗鲡Anguillabreviceps。

  苏拉威西鳗鲡Anguillacelebensis。

  大鳗鲡Anguilla**ffenbachii。

  内唇鳗鲡Anguillainterioris。

  **鳗鲡Anguillajaponica。

  鳗鲡Anguillaluzonensis。

  印尼鳗鲡Anguillamalgumora。

  鲈鳗Anguillamarmorata(花鳗鲡)。

  大口鳗鲡Anguillamegastoma。

  莫桑比克鳗鲡Anguillamossambica。

  云纹鳗鲡Anguillanebulosa。

  乌耳鳗鲡Anguillanigricans。

  灰鳗鲡Anguillaobscura。

  雷恩东澳鳗Anguillareinhardtii(宽鳍鳗鲡)。

  美洲鳗鲡Anguillarostrata。

  Neoanguillanepalensis。

  异蝮鯙科Heterenchelyidae。

  短颊鳗属Panturichthys。

  福氏短颊鳗Panturichthysfowleri。

  等颌短颊鳗Panturichthysisognathus。

  长身短颊鳗Panturichthyslongus。

  毛里塔尼亚短颊鳗Panturichthy**auritanicus。

  蟒鳗属Pythonichthys。

  巴拿马蟒鳗Pythonichthysasodes。

  长尾蟒鳗Pythonichthy**acrurus。

  小眼蟒鳗Pythonichthy**icrophthalmus。

  蟒鳗Pythonichthyssanguineus。

  线蚓鳗Moringuaabbreviata。

  苇蚓鳗Moringuaarundinacea。

  双色蚓鳗Moringuabicolor。

  爱氏蚓鳗Moringua**wardsi。

  銹色蚓鳗Moringuaferruginea。

  多椎蚓鳗Moringuajavanica。

  大头蚓鳗Moringuamacrocephalu。

  大鳍蚓鳗Moringuamacrochir。

  小鳍蚓鳗Moringuamicrochir。

  蚓鳗Moringuapenni。

  赖塔蚓鳗Moringuaraitaborua。

  新康吉鳗Neocongermucronatus。

  瘤新康吉鳗Neocongertuberculatus。

  蠕形新康吉鳗Neocongervermiformis。

  科Protanguillidae。

  Protanguillapalau。

    部首:鱼五笔输入法:qgjc。

    鳗鱼,今俗曰鳗鲡[eel]。

  构成无足目(Apodes)许多种贪食的细长如蛇的真骨鱼类,皮肤多半是无鳞的和溜光粘滑的,没有骨盆,有时也没有胸鳍,中间鳍全部融合于尾部。如:河鳗。海鳗。

    许多种多少类似真正鳗的细长型鱼类(如合鳃目的鱼)的泛称[fishresemblingeel]。

    〔~鲡鱼〕身体细长,前圆后扁,生活在淡水中,到海洋产卵。肉含丰富脂肪。

  亦称“白鳝”、“白鳗”,简称“鳗”。

    相关词语:风鳗河鳗鳗鲡鳗丝鳗鯬鳗鲤泥鳗。

    鳗鲡目(Anguilliformes)500馀种硬骨鱼类的统称。

  包括普通的淡水鳗鲡和海鳝,体长甚至呈蠕虫形。鳗鲡类产量丰富,食用价值很大。

  鳗类生活在大洋里,可能都要经过长期的叶状幼体期,再进行**到成鱼形的幼鳗期。成体长10公分(4吋,如月尾鳗〔Cyemaatrum〕)到35公尺(115呎,如长尾鳝〔Thyrsoideamacrura〕)。

  鹬吻鳗(如线鳗科〔Nemichthyidae〕、月尾鳗科〔Cyemidae〕和锯犁鳗科〔Serrivomeridae〕的种类)两腭长。而蛇鳗(鮀鳗科〔Ophichthidae〕)尾端尖,用以向后在泥沙上掘洞而将身体潜入。鳗鲡是名贵食用鱼类。

  种类有美洲鳗鲡(Anguillarostrata),长可超过1公尺(40吋)。欧洲鳗鲡(Aanguilla)与之近似,最长可达14公尺(46呎)。印度洋-太平洋区的花鳗鲡(Amarmorata)长可达18公尺(6呎)。鳗类可栖于海洋深处。

  在热带海中种类繁多,体色自褐灰或黑色(深海种类)至彩色丰富并有花斑(热带礁种类)。

    鳗类的生活史包括∶卵及幼体以浮游方式在海中扩散、**、幼鳗和成鳗的生长、成体向海洋产卵区的洄游。

  典型的幼鱼体长而侧扁,透明,胶状。具有明显的W形肌节和向前伸的尖锐牙齿。

  以矽藻和小的甲壳类为食。各种远洋鱼类是它们的敌害。

  热带鳗类的幼体期可能是4~6个月。但生活在温带的可达一年以上。

  如遇适宜的海流,幼体便从成鳗产卵区向各处漂泊。长成后很快开始**。

  身体变成圆筒形,体重约减轻90%美洲鳗鲡(Anguillerostrata)。**位置前移到接近中间。幼体时的牙齿消失。吻变圆。背鳍起点前移。幼体的黑素细胞消失。有的还失去胸鳍或身体缩短。

  根据在水族馆里的观察和由浮游生物样品中连续的生长系列得到的推断,某些幼体性质保留到**后,因而有助于辨识种类。这包括∶肌节的数目,背鳍、臀鳍和尾鳍鳍条的发育,肾血管及胆囊的相对位置。

  **过程还包含著生理、行为的变化,特别是与成体采取在深海、浅海或淡水中的生活方式有关的变化。**使叶状幼体转变成的幼鳗能进入显著不同的栖息地。

  所有鳗类的**可能都在大洋中完成。鳗鲡属的幼鳗每年一度进入淡水,在欧洲为10月到次年3月,在其他温带区域为春季。

  鳗类在生长到成熟的数年中主要是肉食性,吃各种浮游动物或底栖的动物。欧洲鳗鲡约10年后成熟,但热带的海生种类可能较早。

  根据对欧洲鳗鲡生长和成熟过程的仔细研究,其雌、雄性均历经几个阶段∶中性期、早成雌性化期和幼雌雄同体期,然后变成雌鱼或雄鱼。其性别主要由环境因素来确定。

  所有鳗类在成熟时都经过或近或远的距离洄游到产卵场。产卵场一般位于大陆坡或离岸不远的海盆中。

    多数鳗类在幼体或成体期单独生活,用身体和奇鳍的波状运动缓慢游泳。有的以尖尾和身体的向后运动迅速地挖洞。

  海鳝(moray)类和康吉鳗(congereel)类栖居于岩缝里。鳗类通常无鳞。无腹鳍。背鳍、尾鳍及臀鳍相连。鳃孔通常减少。

  化石及成体和幼体的比较解剖学研究,揭示鳗类在白垩纪起源于某些与海鲢目(Elopiformes)有一些相似特征的种类。鳗鲡目∶体长。奇鳍互相连接。无腹鳍。有时具退化了的圆鳞。鳔具管。具叶状幼体。

  鳗鲡亚目(Anguilloidei):额骨成对,具上枕骨。线口鳗亚目(Nemichthyoidei):额骨成对或愈合,上枕骨存或缺。

  两鼻孔靠近,位在眼前。康吉鳗亚目(Congroidei):额骨愈合,具上枕骨。

  合鳃鳗亚目(Synaphobranchoidei):额骨愈合,具上枕骨,第三下鳃骨向后,幼体具伸缩式眼。或认为深海的囊咽鱼(gulper)应归入鳗鲡目,但有人认为应另分为囊咽鱼目(Saccopharyngiformes)。

  其他无亲缘关系的鳗状鱼类有显棘鱼和刺鳅以及电鳗。

    鳗鱼寄生虫病一般有蠕动类虫、原虫、纤毛虫、线虫、球虫、孢虫、绦虫、桡虫、甲壳等类型。

  目前,对鳗鱼危害最大的是蠕虫类(指环虫、三代虫)、原虫类(车轮虫、小瓜虫),其次是孢虫类和线虫类(鳔线虫)。

    [病原]为鳗居线虫。

  寄生在鳗鲡鳔内的鳗居线虫有三种:球状鳗居线虫,粗厚鳗居线虫和澳洲鳗居线虫。鳗居线虫属卵胎生,刚产出的幼虫仅02毫米-035毫米,身上包有一层透明的表膜,尾部细长。

    [症状与诊断]鳗居线虫主要寄生于鳔腔以吸食鳗鱼的血为生。感染线虫的病鳗,摄食不良,生长受到影响。

  表现贫血,消瘦,体色较黑等体症。病鳗鳔肿胀,内脏器官受压迫,血流受阻碍,鳔组织发炎。

  病鳗浮大水面不易沉下,逐渐消瘦,终至死亡。严重感染会导致鳔壁破裂,线虫进入腹腔,引起腹腔膜炎,导致鳗鱼死亡。

    [流行与危害]鳗居线虫病在我国台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的养鳗场都有流行。本病感染率很高,大量死亡的病例一般很少。

  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以6月-9月较多。

    [预防与治疗](1)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可杀来幼虫和中间宿主,有预防作用。

  (2)用敌百虫(90%的晶体)以1毫克/升的水体终浓度向全池泼洒,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投喂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感染。

    [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生长温度12度-42度,PH值范围55-9。

  在含盐0-4%的范围内均能生长。

    [症状与诊断]本病从症状和病理学特点来看,可分为肝脏型和肾脏型两种。

  肝脏型症状:主要表现在鳗鲡前腹部肿大,充血或出血,腹壁肌肉坏死,皮肤软化。严重时前腹部穿孔,肝脏露出。

  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肿大,有白色脓溃病灶。肾脏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红肿突出,**前后的肾脏部位肿大,肌肉坏死,皮肤充血,挤压腹部有脓血流出。

  解剖观察可见脾脏、肾脏肿大,有小脓溃病灶。在临床诊断中,应抓住该病的典型症状。

  患本病的鳗鱼,前腹部或**前后部位肿大,红肿,皮肤软化,肌肉坏死,甚至溃烂穿孔。

    [流行与危害]本病在**、我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流行。危害较大。

  特别是白仔投喂“红虫”后一周左右最容易发生急性流行,引起大量死亡。

    [预防与治疗]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经常清除残饵和粪便污物,适当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洁,放养密度不要过大,投喂红虫要经过清洗和用呋喃唑酮消毒。

  (1)每吨鳗用鱼服康B-II50克-100克,均匀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5天。(2)每吨鳗用磺胺甲基异恶唑200克拌入饵料投喂,第二天后改用每天100克,连续喂5天。

  (3)每吨鳗用氯霉素50克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天。

    [病原]柱形屈绕杆菌。

  生长温度5度-35度,最适温度27度-28度。生长PH值范围6、5-8。

  5,最适PH值为7。5左右。

  水体中含0。7%的食盐即能抑制其生长。

  [症状与诊断]该病主要是引起鳃组织坏死。患病鳗鱼在水面无力地游动,有时停在水流弱的角落或池边。

  病鳗体色稍黑,外观无特别明显的症状。如用手指轻轻压鳃,从鳃孔会流出带红色的粘性脓汁。

  剪开鳃盖,可见鳃丝从边缘开始溃烂,鳃组织充血,淤血,粘液很多。病烂部位带**,并粘有许多污泥杂物。

  严重时可见大部分鳃丝腐烂。诊断方法主要是观察鳃组织有无腐烂坏死病灶。

    [流行与危害]本病流行季节较长,终年可见,但以夏季高水温期较严重。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较广。

  我国台湾、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各地养鳗场都有流行。

    [预防与治疗]本病与放养密度高,水中氧气不足,投料过剩关系较大。

  现已发现柱形屈绕杆菌在鳗鲡配合饵料颗粒表面生长良好,所以,残饵和饵料扩散,就会给病原菌的大量每殖提供有利条件。预防此病,应特别注意投饵方法,避免投饵过量,并经常注意清除残饵,保持水质清洁,增开水车,适当加大换水量,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1)用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2、5毫克/升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换水时需补充药量,使浓度维持24小时以上。

  (2)以水体终浓度为2毫克/升-2、5毫克/升呋喃唑酮与25毫克/升-30毫克/升的**同时全池泼洒。

  水肥用量偏高,水瘦用量偏低。

    [病原]引起鳗鲡烂尾的病原菌有两种:一种是柱形屈绕杆菌,另一种是点状产气单胞某些菌。

  烂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除病原菌外,还与鳗鱼受损伤、水质恶化、饲养管理不善有密切关系。

    [症状与诊断]病鱼尾柄部、躯干部或头部皮肤溃烂,坏死脱落,严重者溃烂深入到肌肉层,有的病鳗吻端溃烂。

  该病往往与水霉病、肝肾病并发。在低温多雨季节,溃烂部位很容易长水霉。

  烂尾部继续发展则可导致细菌性败血症,各脏器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著的特征:一是脖颈肿大,但不发红。二是胃肠道有凝固的血块或毫无血色。

    [流行与危害]该病是我国养殖鳗鲡的常见病,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养鳗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夏季高温季节,选别等操作,造成皮肤损伤、鳗鱼粘流脱落时,最容易发生烂尾病。

    [预防与治疗](1)过池、选别中操作要细心,尽量避免鳗鱼受损伤。过池时要注意鱼体和池塘消毒,防止感染。

  (2)用4%-5%的食盐**1分钟-2分钟,对烂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病原]系嗜水产气单胞杆菌。

  生长温度范围为5度-40度,最适湿度8度。在PH6-11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值为72-74、在浓度不超过4%的食盐溶液环境中均能生长,而最适盐浓度为05%。

    [症状与诊断]病鳗最初表现为食欲不振,随后在水面离群漫游或依靠池壁或停在饵料台不动。病鳗臀鳍、胸鳍、尾鳍等充血发红,腹部或体侧皮肤充血,红门红肿。

  严重时,在腹部、体侧等部位可见出血斑块。有时头部、躯干、尾部皮肤会出现局部坏死或感染水霉。

  解剖观察,肠道充血发红明显可见。病原菌在肠道大量繁殖,所产生的毒素首先引起肠道炎症,然后侵入**引起全身症状。

  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病菌由肠道侵入**成为败血症。

    [流行与危害]红鳍病是一种常见病,也有暴发性流行,危害严重。

  它主要在露天池流行,各种规格的鳗鱼都可得这种病。在春季水温上升期、秋季水温下降期以及天气不稳定的梅雨期,容易发生和流行,一般在高水温期发生流行的情况较少。

    [预防与治疗](1)每吨鳗用磺胺甲异恶唑,或磺胺增效剂150克-200克拌入饵料投喂,第2天后每天100克,连续投喂5天。(2)每吨鳗每天用盐酸土霉素或四环素100克混入饵料投喂,连续5天。

  (3)每吨鳗每天用15克-20克的呋喃唑酮混入饵料投喂,连续5天。

    [病原]即鳗弧菌病。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为10度-35度,最适生长温度25度左右。适宜生长的盐浓度为1%左右。生长PH值为6-10,适宜生长PH值为8左右。

    [症状与诊断]鳗鲡弧菌病主要症状是各鳍条出血发红,**红肿,躯干部皮肤褪色、糜烂或隆起。

  有的病鱼体表出现出血性溃疡。肠道通常有充血。

  肝脏肿大呈土**,有出血斑。诊断鳗鲡弧菌病单独依靠观察症状还很难判断,必须采用血清学方法或通过病原的分离鉴定。

    [流行与危害]本病的发生与红点病一样,同池水中盐度有密切关系,在完全用淡水养殖的鳗鲡中通常不人发生。鳗弧菌广泛颁于沿岸海水和海底的是条件致病菌。

  鳗鲡弧菌病的发生和流行都有一定的诱因。如水质不良因素的强烈**、鱼体受伤等。

  鳗弧菌主要是由种苗携带进入淡水养鳗场。

    [预防与治疗](1)预防接种鳗弧菌菌苗。

  (2)用氯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50克,连续用5天。(3)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

  每吨鳗每天用100克,连续用5天。

    [病原]为鳗败血极毛杆菌。

  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度-30度,适宜生长温度15度-20度。生长PH值范围53-97,适宜生长PH值7-9。本菌在淡水中一天内就会死亡,在海水中或稀释海水中能存活200天以上。

    [症状与诊断]本病的主要症状是体表点状出血。患病鳗鱼的皮肤,特别是下颚、腹部或**周围的皮肤,点状出血最明显、最多。

  病原菌侵入皮肤后在表皮基底膜和真皮层大量繁殖,引起毛细血管充血,因而导致渗出性出血和破裂性斑块状出血。此外还可见鳍条出血,肝脏淤血,脾脏褪色萎缩,肾脏萎缩,肠胃、肠系膜点状出血。

  本病最明显的特点是在体表有许多点状出血,根据此特点可以作出诊断。

    [流行与危害]本病发生于含盐分的鳗池。

  流行时间是2月-8月和10月-11月,其中4月-5月是流行高峰。初春水温10度以上开始发病,待遇水温上升到25度时病势减弱,盛夏时消失,到秋天水温下降到25度以下时又会再次流行。

    [预防与治疗]红点病在10度-25度时发生,在温室养鳗中,将水温控制在26度-27度,可防止本病的发生。本病的发生与水中的含盐量有关,所以对饲养在含盐鱼池中的鳗鱼要特别注意。

  在不含盐分的淡水中饲养,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要注意换掉用于盐水浴的池水,并冲洗一两次。本病的潜伏期长,病鱼症状尚未表现出来,已失去食欲,所以口服药治疗难以奏效,可用水体终浓度2毫克/升的呋喃浴酮全池泼洒。

    [病原]该病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于鳗鲡白细胞的细胞质内。该病毒可用鳗鲡性腺细胞培养,并能引起细胞病变。

    [症状与诊断]病鱼颅腔出血、**粘膜出血、头部肌肉出血,淋巴细胞浸润,**肌肉糜烂,口张开不能闭合,上、下颌充血、糜烂,上颌缩短,严重时下颌骨断裂,**完全失去张闭能力。病情严重时可见肝脏充血,肿大,甚至出现溃疡。

  病鱼有时也表现鳍条充血。

    [预防与治疗]现在还无有效方法。

    [病原]发病原因还不清楚。

  有可能是由于对生活环境(例如水温、光照、光质、饵料药物**等)变化不适应,长时间的环境压力,使鱼体应急反应过度,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失衡,某些重要器官的功能受损害,抗病能力下降,最终引起欧洲鳗大量死亡。或者说主要是由于应急因子引起的继发病性或和细菌性感染,造成欧鳗大量死亡。

  要完全弄发病原因,还有待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症状与诊断]发病初期,少量鳗鱼在池边进行不规则游动,游动无力,出现间隙性头部抽动旋围翻滚或作后退运动。

  几天后大量鳗鱼出现类似症状,头部阵发性颤动,在水面狂游后很快死亡,刚死鳗鱼呈僵直状,嘴张开。病鱼体表完整,但是下颚均有不同程度的溃疡或充血。

  有些病鱼**、臀鳍、尾部充血或有溃疡。多数病鱼鳃丝鲜红、肝脏淡红,部分病鱼肾脏肿大。

  病鳗红血球、血红蛋白、血清氯离子显著增高,而**中**素氮含量显著下降,血清胆碱酯酶降低。目前,由于对该病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只能根据上述主要症状进行诊断。

    [流行与危害]本病是欧鳗引入亚洲养殖时而发生的一种危害严重的**,主要流行于夏季高温期,从黑仔到成鳗都可发生。该病来势猛,在一个星期内,发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更甚者几乎全部死亡。

    [预防与治疗]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这里仅提供如下预防措施:。

    (1)不要在夏季引进欧洲鳗种苗,避免高温期对刚进苗种的压力。

  据报道,欧洲鳗生长以20摄氏度水温为宜,水温由24摄氏度继续上升对欧洲鳗很不利,应引起注意。

    (2)注意保持鳗池水环境相对稳定、清洁,防止水质、水温变化过大。

    (3)在鳗池上定点设置遮光棚,避免强光直射。

    (4)高温期就控制投饵量,宜少不宜多。

    (5)注意及时防治寄生虫病及其他病害,鱼体健康可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6)必要时,用下述治疗药物中的任何一种外用药遍洒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