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
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是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一种,对小麦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如何有效地防治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将从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的特点、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一种真菌病,会导致小麦的叶片、茎和穗等部位出现条锈状病斑,严重时会使小麦减产甚至死亡。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是小麦条锈病的一种特殊小种,具有强烈的侵染能力和毒力,对小麦的危害更大。
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的特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侵染能力强: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对小麦的侵染能力比其他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更强,容易引起小麦大面积感染。
2.毒力强: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能够快速繁殖,对小麦的危害更大。
3.易发生抗药性: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对多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增加了防治难度。
防治措施针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的小麦品种,可以有效地降低小麦感染的风险。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病叶等,减少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的感染源。
3.合理使用杀菌剂:根据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32的抗药性情况,合理使用杀菌剂,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拓展问题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夏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淡***,表面有微刺,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梭形或棒形,双胞,横隔处有缢缩,顶端平截或略圆,褐色,下端色浅,具短柄(图7-4,图7-5)。
图7-4夏孢子
图7-5冬孢子
条锈病菌耐寒力强,其发育与侵入所要求蚂孝梁的温度均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10~15℃,萌发最适温度10~12℃,最低0℃,最高32℃。病菌对高温的抵抗能力很弱,夏孢子在36℃下经2d即失去活力,且在高温条件下,空气湿度越大,死亡越快。高温下形成的夏孢子萌发率低,如25℃以上形成的夏孢子,在蒸馏水中需6~8h才萌发,且萌发率不超过30%,而在20℃以下形成的夏孢子,4h后即可萌发,萌发率高达80%以上。
条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全世界已鉴定并命名了近100个条锈病菌的生理小种。由于各国生产上所使用主栽品种不同,且不断更换,因而国外的鉴别寄主及国际统一鉴别寄主并不适用于我国。我国经过多年研究,选定了一套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鉴别品种,包括Trigo、Ewreka、Fulhenb、保春128、南大2419、阿勃、早洋、阿夫、丹麦1号、尤皮Ⅱ号、丰13号、洛夫林13、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牛朱特等17个品种,已鉴定出32个生理小种。其中条中31和条中32为最新发现的生理小种,已经慎腊成为许多地区的优势闷运生理小种。
条锈病菌主要寄生于小麦上,有些小种还可侵染大麦和黑麦的某些品种。已发现病菌还有节节麦、山羊草属、鹅观草属、雀麦属、碱草属等14属74种杂草寄主。这些杂草寄主在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证实。另外,迄今未发现条锈病菌的转主寄主。
问:什么是小麦条锈病菌?我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formisf.sp.tritici)生理小种鉴定采用一套自行确定的鉴别寄主,多年来基本保持稳定,为适应栽培品种的变化,历史上也屡有增补目前应用19个鉴别品种,即:①TrigoEureka(Yr6),②春坦源Fulhard,③保春128,④南大2419,⑤维尔,⑥阿勃,⑦早洋,⑧阿夫(YrA),⑨丹麦1号Yr3),⑩尤皮Ⅱ号,丰产3号(Yr1),洛夫林13(Yr9),抗引655,水源11,中四,洛夫林10(Yr9),Hybrid46(Yr4b,YrH46),T.speltaalbum(Yr5),贵农22
各年发现的小种都以“条中”冠名,顺序编号,未正式命名的称为致病类型,将具有共同致病特征的小种和致病类型统称为致病类群为了与国际上小麦条锈菌生理专化研究结果相比较,现在也同时采用国际小种命名方法,即二进制法(Johnson,1972)
从1957年至今我国共命名了33个小种和多个致病类型其中较重要的小种有条中1号8号10号13号17号18号19号22号23号25号26号27号28号29号30号31号32号33号等19个小种条中28号以后的小种和致病类型,分属于洛10类群洛13类群Hybrid46类群水源11类群贵22类群Yr5类群和中四类群(汪可宁等,1963,1975,1986;吴立人等,1993;万安民等,1999,2024;Chen等,2024)
表10-2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对主要小种的反应
随着小麦栽培品种的更替,优势小种也屡有变动1957—1962年条中1号和8号小种占优势,1963—1966年优势小种是条中1号和10号,1971—1979年条中17号在华北平原和陕西关中占优势,条中18号和19号小种是甘肃四川云南青海和陕南的优势小种条中19号后来还成为全国的优势小种条中19号是一个复杂的信烂群体,其中又划分出了条中23号24号25号和26号小种1980—1985年间条中23号25号和26号成为优势小种1986—1990年间对Yr9有毒性的条中29号上升为优势小种以后洛13和洛10类群成为主体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四川甘肃等地先后发现条中30号31号32号和33号小种,相继成为优势小种另外,王保通等(2024)在扒态陕西还发现了对中四致病的新菌系,需进一步研究其适合度,监测其发展动态几十年来,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毒性谱越来越宽,毒性基因组成也越来越复杂
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几点?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决定我国多数麦区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
1.品种抗病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根据其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我国历年培育和种植的抗条锈病品种多数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常产生对抗病品种致病的稀有小种的定向选择效应,造成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引起病害流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对病菌生理小种无专化性,抗病性持久且稳定。目前发现的非小种专化性抗条锈病性有慢锈性和高温抗条锈性等。慢锈性主要表现减慢病害流行速度,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实践中难于鉴定和应用。高温抗条锈性是小麦品种在相对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表现的一种抗病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易鉴定和利用。我国已发现一些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系)。
2.菌源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就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发生早且重;如病菌在当地不能越冬,则异地越冬菌源通过远距离气流传播侵入本地区,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km,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
3.气候条件
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和大流行。
问:爱可能防治小麦条锈病吗?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文章来源:凤翔县专家组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为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类型。近年来条锈病、叶锈病均在我县普遍发生,其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损失最大,被列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之一,已经成为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一、症状识别
三种锈病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及穗部。苗期染病,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陪陪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用手触摸病斑,就在手上留下锈粉。小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粉末,即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有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二、为害特点
一是条锈病是随风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可以远距离高空随气流传播,吹到几百至上千米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二是传播速度快,危害损失大。小麦条锈病的孢子堆可持续产孢8-10天,每个孢子堆每天可产孢1800个,世代重叠,相互交叉流行,中后期田间气温升高,世代加快,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孢子流,易爆发成灾,防不胜防。
小麦感染条锈病后,影响其发育和灌浆,因而使麦粒秕廋,影响产量和品质。小麦条锈病一旦发生危害,轻者减产10-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三、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典型的远距离气流传播病害,主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环。其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越夏区产生的夏孢子经风吹到麦区,成为秋苗的初浸染源。病菌可以随发病麦苗越冬。春季在越冬病麦苗上产生夏孢子,可扩散造成再侵染。
种植感病品种面积大,是条锈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但病害是否流行还决定于菌源和气象因素,特别是雨量和湿度。条锈病菌在温度14-15℃(叶锈15 -20℃ 、秆锈3 -18℃ )和有水滴和水膜的条件下侵染小麦。病菌在麦叶组织内生长,当有效积温在150-160℃时,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发病重。秋苗发病重,冬季温暖越冬菌源量大,第二年春雨早而多,利于条锈病流行。当气温上升至5℃时开始产生条锈病孢子,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极易引起春季流行,4-5月份如果雨水较勤,温度适宜,将有利于条锈病的发生与蔓延。如果早春有雨而后期干旱或早春干旱后期有雨,则条锈病发生轻,或局部不流行。春季持续干旱,即使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由于越冬菌源不能顺利侵染,条锈病也不易流行。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但大面积种植具同一抗源的品种,由于病菌小种的改变,往往造成抗病性丧失。小偃系列近年来在我县连年种植,对新的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的芦歼蠢抗病性较差,抗病性已基本丧失,而我县连片方田基本为小偃22,是我县小麦条锈病近年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防治方法
防治上应严把“越夏菌源控制”、“秋苗病情控制”和“春季应急防治”这三道防线,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具体防治上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品种布局。目前生产上比较抗病的品种有西农979、西农2000、长旱58、陕麦139、武农改瞎148、西农889、郑麦9023等。在应用抗病品种时,注意抗锈品种合理布局。
(2)农业防治。一是适当晚插,避免过早播种,减少秋苗侵染机率。二是合理施肥。控氮、增磷、补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小麦抗病力。三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3)药剂防治。一是秋播前实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克 拌麦种150千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 80克 拌麦种50千克),拌种力求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二是小麦出苗后开展系统监测(出苗后一个月左右即12月中、下旬),对初见病叶或发病中心田块及时进行挑治或全田防治。三是春季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克 ,对水45公斤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也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
丙环唑乳油进行喷雾防治。
要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关键是要把握好防治时期,正确选用药剂。要根据药剂的显效期、有效期、条锈病潜育期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用药时期。粉锈宁具有内吸顶性传导特性,小麦植株着药后有效成分经茎叶表面吸收,只向上部茎叶组织传导,而不向下部茎叶及根部传导。显效期一般为10-15天,有效期5-7日左右,温度高时显效期及有效期偏短,温度低时则偏长。温度对条锈病潜育期的长短起着主导作用,潜育期平均积温为230.8℃。我地条锈病的潜育期一般为15天左右。大田防治要早准备、适期施药。我县防治的最佳时期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可以采用杀菌剂+杀虫剂+微肥开展防治,达到“防病虫、防倒伏、预防干热风”的“一喷多防”作用。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