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叶锈病的鉴定方法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043 次
小麦叶锈病的鉴定方法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它会导致小麦叶片上出现黄褐色的锈斑,并最终导致小麦减产或死亡。为了及时发现和防治小麦叶锈病,我们需要了解小麦叶锈病的鉴定方法。

一、观察小麦叶片

鉴定小麦叶锈病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观察小麦叶片。如果小麦叶片上出现了黄褐色的锈斑,就有可能是小麦叶锈病。小麦叶片上的锈斑还会逐渐扩散并融合,形成大面积的锈斑。

二、使用手镜观察叶片上的孢子

如果你怀疑小麦叶片上的锈斑是小麦叶锈病,可以使用手镜观察叶片上的孢子。小麦叶锈病的病原菌会在叶片上形成黑色的孢子堆,这些孢子堆可以用手镜观察到。

三、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上的孢子

如果你需要更加准确地鉴定小麦叶锈病,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上的孢子。小麦叶锈病的病原菌会在叶片上形成长条状的孢子,这些孢子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

四、进行病原学检测

如果你需要进一步确认小麦叶片上的锈斑是否是小麦叶锈病,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可以通过分离病原菌、培养病原菌、检测病原菌的DNA等方法鉴定小麦叶锈病。

通过观察小麦叶片、使用手镜或显微镜观察孢子以及进行病原学检测等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鉴定小麦叶锈病。

拓展问题:


1、小麦叶锈病是如何传播的?

小麦叶锈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当小麦叶片上的孢子被风吹到其他小麦植株上时,就会导致小麦叶锈病的传播。

2、如何预防小麦叶锈病的发生?

预防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选择抗病品种种植;
  • 保持田间通风,减少湿度;
  •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
  • 合理施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方法包括: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 使用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
  • 使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如利用紫外线灯杀灭病原菌;
  • 进行田间管理,如保持田间通风、清除病残体等。

4、小麦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吗?

小麦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有一定关系。通常情况下,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更容易导致小麦叶锈病的发生。

5、小麦叶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小麦叶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轻度感染小麦叶锈病不会对产量造成太大影响,但是重度感染会导致小麦减产或死亡。

相关拓展:

问:小麦叶锈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reconditaRob.exDesm.f.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菌是转主寄生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国外证实,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病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及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病菌的夏孢子单胞,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有6~8个散生的发芽孔,表面有微刺。冬孢子椭圆至棍棒形,双胞,上宽下窄,顶端通常平截或倾斜,暗褐色伏稿肢。

叶锈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度15~20℃,潜育适温18~22℃,适温下敬烂潜育期为5~7d。叶锈菌对湿度的要求不很严格,夏孢子在相对湿度95%时即可萌发。

叶锈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采用洛夫林10、6068、IRN66-331、东方红3号、丰产3号、白包和太山4号等鉴缺世别寄主,鉴定出叶中4号、叶中34和叶中38等多个生理小种。其中,叶中4号和叶中34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小种。

问:小麦叶锈病是什么?

针对小麦叶锈病(Pucciniareconditef.sp.tritici)的抗病基因的鉴定工作成绩最大,迄今已发表的抗叶锈病基因近90个,其中已经正式命名的有63个(

表14-6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

)已定位在小麦特定的染色体上已定名的63个抗叶锈基因中,有34个来自小麦亲缘种属

已正式命名的抗病基因一般表现为显性遗传,Lr30Lr37为隐性,Lr13Lr17Lr21等有时表现不完全显性在Lr2Lr3Lr14Lr17Lr22等位点存在复等位基因如前数改所述,若抗叶锈病基因与抗条锈病基因抗秆锈病基因连锁Lr27与Lr31互补,需同时存在,才表达抗病性Lr12Lr13Lr22aLr22bLr35Lr48Lr49等基因表达成株抗病性,Lr56在苗期抗病,其余基因全生育期表达,Lr34和Lr46控制慢锈性少数基因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Lr23需在25℃下,Lr34需在10℃下,Lr37需在18℃下鉴定

我国小麦品种中含有Lr1基因,目前仍然有效Lr3Lr16和Lr26是我国小麦品种携带的主要已知抗叶锈基因Lr9来源于小伞山羊草,对我国叶锈病菌抗病性较强Lr19与***面粉基因紧密连锁,曾影响其使用,该问题已获解决,保加利亚的许多小麦品种中含有该基因,是主要抗源,我国仅有少数毒性菌株Lr21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较少,应用潜力较大Lr24在国外一些麦区已经失效,国内匹配毒性基因频率也有所上升Lr25与抗白粉病的基薯蔽判因Pm8连锁,是优良的抗叶锈病基因Lr26与Yr9Sr31Pm8等基因连锁,在育种中曾被广泛使用,现单独使用已经失效,与其他基因复合使用,可以提高抗病性Lr29的抗病效果很强,在我国也同样表现良好Lr32抗病性很强,但至今在生产上未被利用Lr34是慢锈性基因,在生产中表现持久抗锈性Lr35为成株抗病基因,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推广的品种中即含有Lr35,迄并扮今抗病性仍好Lr37与Sr38Yr17紧密连锁,成株抗病性强Lr38Lr39Lr42Lr43Lr45等基因在我国表现较强的抗叶锈性,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Lr46是有效的慢锈性基因,具有该基因的Pavon76品种在墨西哥种植20余年,仍然表现良好的抗锈性,与其他抗锈基因聚合后可明显提高抗锈性

问:小麦叶锈病的病原物有哪些表现形式?

病原物为隐匿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reconditarob.***.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叶锈病菌是转主寄生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国外证实,唐松草和小乌头是叶锈病菌的转主寄主,其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我国,叶锈病菌的转主寄生现象及转主寄主均未得到证实,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病害循环,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

病菌的夏孢子单胞,圆形或近圆形,黄褐色,有6~8个散生的发芽孔,表面有微刺。冬孢子椭圆至棍棒形,双胞,上宽下窄,顶端通常平截或倾斜,暗褐色。

叶锈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度15~20℃,潜育适温18~22℃,适温下潜育期为5~7d。叶锈菌对湿度的要求不很严格,夏孢子在相对湿度95%时即可萌发。

叶锈病菌存在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采用洛夫林10、6068、IRN66-331、东方红3号、丰产3号、白包和太山4号等鉴别寄主,鉴定出叶中4号、叶中34和叶中38等多个生理小种。其中,叶中4号和叶中34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优势小种。

问:小麦锈病有哪三种?我区以哪种为主?怎样从症状上简单区分三种锈病?

小麦叶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秆锈病
小麦条锈病
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