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菌多菌灵杀菌剂防治方法
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夏疫病,是番茄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各地均有发生。一般年份茎叶发病率在10%左右。
番茄早疫病,建议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氢铜·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施防治。
冯涛(安徽省六安市——擅长领域植保技术、土壤管理)
早疫病,建议使用肟菌·戊唑醇或氟硅唑或苯甲丙环唑防治。
卢芃源(河南省郑州市,西南林业大学,擅长植保技术)
番茄早疫病,同心螺纹,注意高等真菌感染。早疫病危害。可用50%异菌脲1000/1500倍液25%丙环唑1000/15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4500/5000倍液70%丙森锌600/700倍液80%代森锰锌500/800倍液12·5%烯唑醇1000/2500倍液16%多抗霉素4000/5000倍液,交替使用。
何平(北京市东城区——擅长植保技术)
早疫病。建议用甲基硫菌灵,异菌脲,丙环唑,氟啶胺,多抗霉素,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烯唑醇防治。
知识小课堂——番茄早疫病危害症状
主要侵染番茄幼苗和成株的叶、茎、花、果。此病大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一般先发病。苗期染病茎部变黑褐色。
叶片上有黑褐色轮纹斑
成株叶片染病,发病初呈针尖大小的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黑褐色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出现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霉物,有的品种病斑周围现黄绿色晕圈,多个病斑融合造成叶片变黄干枯。
茎和叶柄受害,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有同心轮纹,后期病部表面密生黑色霉层,即茄链格孢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
早疫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叶片生理年龄及品种耐病性有直接关系。
品种因素。抗病性有相当差异。
气候因素。湿度是病害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湿度80%以上,温度20~25℃最易发病。田间发病前5天均温为21℃,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间超过2天,早疫病即可发生。阴雨天气造成环境高湿易发病。
栽培因素。连作,栽种密度过大,基肥不足,灌水多或低洼积水,结果过多,植株生长衰弱等,都有利于该病暴发流行。春季保护地栽培,番茄定植后,昼夜温差大,叶面有水膜,利于病害发生。
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冬,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可存活2年。
传播特点。播种带菌种子,种子萌发时即可发病。在大棚内,病原主要是种子携带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土壤中带有分生孢子,或者从通风口处,风携带分生孢子进入大棚,完成初侵染,潜育期2~3天后出现病斑。病原通过气流、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多次侵染。病原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
农业防治
生产上应注意选择抗病品种。
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雨后及时排水。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避免与土豆、辣椒连作。早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番茄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残余植株、落花、落果,结合翻耕土地,搞好田间卫生。
在栽培上,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使植株生长强健,在整枝时应避免与有病植株相互接触,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参考防治药剂
70%锰锌·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1050-1575克/公顷
29%戊唑·嘧菌酯悬浮剂(低毒)使用30-40毫升/亩喷雾
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40-60克/亩喷雾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10-15克/亩喷雾
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75-94克/亩喷雾
52.5%异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100-150克/亩喷雾
64%氢铜·福美锌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102-117克/亩喷雾
60%锰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2250-3750喷雾
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80-100克/亩喷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