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541 次
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

如何科学使用农药保护农作物?

农业生产中,农药是一种重要的防治病虫害的手段,而科学使用农药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作物,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适宜的农药

不同的农作物和病虫害需要使用不同的农药,使用前应该仔细了解农药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选择适宜的农药。同时,要注意农药的有效成分和剂型,以确保使用效果。

二、按照规定测量农药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用量测量农药,不可过量或不足。农药过量使用会导致农作物中毒,不足使用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正确使用农药

使用农药时,应该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不可随意更改。同时,要注意农药的使用时间和天气条件,避免在高温、强风和雨天使用农药。

四、注意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使用后,要注意农药残留问题。在采收前应该停药期,确保农药残留在安全范围内。同时,在使用农药后要注意清洗农具和作业场地,避免农药残留。

五、科学使用农药,保护生态环境

使用农药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在使用农药时,要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答案: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可以通过植保所官网或者相关媒体渠道查询获得。

问题二:如何加入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

答案:想要加入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需要符合协会入会条件,并且提交入会申请。具体的入会条件和申请流程,可以通过植保所官网或者相关媒体渠道查询获得。

问题三: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的宗旨是什么?

答案:植保所举办青年论文报告会化协会的宗旨是为广大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学术、提升能力的平台,促进植保学科的发展,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药的百科知识

什么是农药?

农药是指用于农业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化学药剂,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四大类。

农药的分类

农药可以分为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多种类型。

农药的危害

农药的不正确使用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如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等。

参考来源:

问答拓展: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马上就要开始最难熬的毕业设计阶段,而我们做毕业设计之前要先写好开题报告,快来参考开题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篇1

  毕业论文题目:

  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姓名:xx学号:xxxx

  年级:xxx专业:植物保护

  指导教师:姓名xxx职称教授

  学科植物病理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20XX年x月x日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菌寄生(Mycoparasitism)是发蚂坦生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一种寄生方式,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真菌与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以来,生物间相互作用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利用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作为研究的模式系统来揭示生物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李多川(Li,1996)先生发现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和串珠镰刀菌(Fusariummoniliforme)的菌寄生关系以来,我们实验室试图通过研究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来建立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从而揭示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是串珠镰刀菌的一种重寄生真菌,该菌是一种接触性活体重寄生菌,离体试粗枝验发现其分生孢子只有在串珠镰刀菌细胞壁提取物刺激下才能萌发。这说明两者之间的重寄生关系是建立在二者识别与互作的分子机制上的(Li,2024)。在纤细齿梗孢和串珠镰刀菌相互作用过程中,几丁质酶、蛋白酶等细胞壁裂解酶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蛋白酶在木霉属菌寄生真菌中的功能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而纤细齿梗孢的蛋白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克隆纤细齿梗孢蛋白酶编码基因对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重寄生真菌和寄主识别和互作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是李多川教授分离得到的一种活体营养接触型菌寄生真菌[1~3],其寄主包括FusariummoniliformeAlternariaalternata等。近年来,我们实验室一直在努力以其为基础研究菌寄生真菌与寄主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渐渐认识到真菌细胞壁蛋白在细胞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细胞壁蛋白研究已经成为生物间相互识别机制研究的热点。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实验室成功分离纯化了纤细齿梗孢的寄主之一Alternariaalternata菌丝细胞壁上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凝集素,并初步证明其在A.alternaria和O.tenellum孢子吸附过程中起到识别因子的作用[4]。近年来,菌寄生真菌细胞壁裂解蛋白酶在菌寄生过程中的作用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克隆和表达菌寄生真菌的蛋白酶编码基因变得很有意义。本研究试图以菌寄生真菌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作为研究材料克隆了其蛋白酶基因。根据氨基酸的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然后采用RT-PCR和RACE是一个较为快速、简单和高效的方法。本实验根据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通过RT-PCR及RACE-PCR的方法,克隆了O.tenellum蛋白酶的编码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为后续试验打下了基础。

  由于Olpitrichumtenellum在离开寄主的人工培养基中很难生长,纯化其蛋白酶变得非常困难。我们需要使用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得到蛋白,进一步研究其性质,从而搞清楚其在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在过闷凳桐去的几十年间,随着DNA重组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构建遗传工程菌株,人们可以较容易地使各种各样的天然酶的基因在微生物系统中高效表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天然酶源的依赖。

  基因工程的表达系统有原核表达系统和真核表达系统两大类。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目前了解最深入,实际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遗传背景清楚、目标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在基因表达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5]。

  Pichiapastoris基因表达系统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基本成为较完善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具有易于高密度发酵,表达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稳定整合,能使产物有效分泌并适当糖基化,培养方便经济等特点。利用强效可调控启动子AOX1,已高效表达了HBsAg、TNF、EGF、破伤风毒素C片段、基因工程抗体等多种外源基因[6],证实该系统是高效、实用、简便,能提高表达量并保持产物生物学活性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P.pastoris表达系统在生物工程领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更多外源基因在该系统的高效表达,提供更为广泛的基因工程产品[7]。

  我们已经分离到O.tenellum蛋白酶的编码基因,本研究中将该基因的去掉信号肽序列的正确阅读框融合于原核表达载体pET-22b(+)和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上,分别转化E.coliBL21及PichiapastorisGSxx5,以期在这些菌株中有效表达该基因的编码产物,从而为以后功能研究打下基础。

  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37~65.

  221.李多川.1998.菌寄生真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5:345~347.

  3.李多川,沈崇尧.1997.菌寄生菌物与寄主菌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西北农业学报,6:94~98.

  4张成省,李多川,孔凡玉.2024.Alternariaalternata菌丝细胞壁凝集素的纯化与特性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5(2):141~147.

  5.xx.何诚,朱运松.1998.甲醇营养型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8:7~xx.

  6彭毅,杨希才,康良仪.2000.影响甲醇酵母外源蛋白表达的因素.生物技术通报,4:33~36.

  7韩雪清,刘湘涛,尹双.2024.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微生物学杂志,3:35~40.

  三、研究方案(主要研究内容、目标,研究方法、进度):

  1、研究内容:

  本课题选择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做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及RACE技术分离克隆了其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并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2、研究的目标:

  克隆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进行原核及真核表达,并对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3、研究方法:

  将纤细齿梗孢(Olpitrichumtenellum)接种到LB培养基上,培养14个小时后,收集菌丝,然后采用总Trizol法提取RNA。再从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到大量的蛋白酶氨基酸序列,并根据同源性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兼并引物。再通过RT-PCR、3’-RACE、5’-RACE获得全长cDNA、DNA克隆,并将其连接到载体上,然后采用电击法将将重组质粒转入到全长cDNA、DNA克隆中,通过透析纯化蛋白酶,最后研究其特性。

  四、研究进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

  20xx年3月~20xx年6月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

  五、技术路线:

  收集菌丝

  总RNA提取

  同源序列设计引物

  特性研究

  RT-PCR、

  3’-RACE、5’-RACE

  纯化表达产物

  全长cDNA、DNA克隆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

  四、进程计划(各研究环节的时间安排、实施进度、完成程度)

  20xx年5月23日~20xx年5月29日整理收集资料,并跟着研究生学习基本实验技术。完成实验的1%。

  20xx年5月30日~20xx年6月18日提取RNA,设计引物、全长cDNA、DNA克隆。完成实验的50%。

  20xx年6月19日~20xx年7月15日转化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表达,获得纯纯产物,并研究其特性。完成实验的95%。

  20xx年3月~20xx年6月对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实验重做,整理实验数据,完成毕业论文,并准备毕业答辩。完成100%。

  五、导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六、专业意见

  专业主任签字:

  20xx年月日

  七、学院意见

  学院(章):负责人签字:

  20xx年xx月xx日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篇2

  摘要:

  针对目前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方法、内容及手段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对策:优化实验课程内容,整合实验模块,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整,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论文

  1.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传统实验教学的主要特征是“灌输式”“填鸭式”,学生在2个小时的实验过程中就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指导书和实验大纲中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依葫芦画瓢,实验完成后,又按照统一的模式填写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无需独立思考和分析,更谈不上发挥创新能力了。很难让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更无从谈起了。虽然这种传统实验模式简明、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的认可、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和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就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立即显现。学生缺乏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后缺乏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急需改革。

  1.2实验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植物保护研究法是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有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只是简单地把这3门课的实验合在一起上,并没有把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昆虫实验时,指导教师一般是教授昆虫学科的教师;而在进行植病实验时,则由讲授植病学科的教师指导。这样的实验模式难以使植物病虫害系统联系起来,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容易造成理解上的片面性和孤立性,不利于掌握该专业的系统知识和技能。

  2.教学改革内容

  2.1重视教学环节在以往的实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所需要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大多数都是实验教辅人员提前准备,导致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和管理,一方面提高了教辅人员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全面了解,获得整个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从而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在未来的科研工作中做到计划周密、有条不紊地安排和实施实验计划。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教育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进行科学分析。一日_发现弄虚作假的学生,一定要严厉批评,同时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的方法,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其重新做实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能有半l从虚假。2.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该项口分别以某种农作物病虫害为主轴展开一系列的实践性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执行各项实验内容,指导教师负责答疑和提供技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分组、调查、取样、鉴定、查阅资料、讨论制订实验方案和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步骤,不仅可以很好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2.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结构将整个实验课程设置成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分别以某个农作物上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贯穿整个课程。将口前昆虫研究法的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昆虫生态学研究方法、昆虫生理生化研究方法、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方法5个实验和植病研究法的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原菌分离与鉴定技术、植物病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植物病原真菌遗传转化技术和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技术5个实验合并成1个综合性大实验,将植物病虫害研究以故事的形式紧密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将课堂知识与田间实际应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整个实验就是以具体的作物病虫害发生为时间轴,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实验,才能很好地保证后续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的`现象。2.4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验课成绩一方面是对学生实验完成好坏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为了做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实验成绩除实验报告和考勤成绩外,应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实验结果记录规范性量化纳入成绩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量化后按一定比例记入总成绩,对那些既有独立操作能力,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适当给予创新学分。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否遵守实验室规则、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是否打扫卫生、是否清洗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小问题,但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做得好的学生也可以适当加分。

  3.改革成效

  3.1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完成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法3门实验课程,体现了实验课程很强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这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紧密、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植物病虫害防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对专业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验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动手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中,切身体会到所学专业的意义。

  3.2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保护研究法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特点,同时涉及昆虫研究法、植病研究法、农药研究法等相关学科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对病虫害的认知及其防治等问题的处理上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查找资料、咨询专业教师、综合分析之后,拟定出具体的处理方案,能够融会贯通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3.3提高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新的实验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了3门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加强了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指导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操作技术、实践应用和协调能力都需要提升。所以,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专业实践体系,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和掌握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研究的新进展、出现的新技术,从而提高了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

  4.

  植物保护研究法在植物保护专业2024级和2024级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问卷调查,95%的学生认为在实验过程中有较多的动手机会,激发了自己对实验的兴趣,提高了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科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和提高学生的独立应用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

问答拓展:韦石泉是做什么的


韦石泉
韦石泉(1922年-),南京人,中国近现代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1948年夏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早年曾开展真菌病害生理研究。60年代起专攻植物病毒病害的科、教工作,对赤豆花叶病毒、大豆的环斑病毒、白菜芜菁花叶病毒及一些果树病毒及病害,进行了较系统的深入研究。在病毒提纯、血清学技术、病毒株系划分以及品种抗病性鉴定等方面,取得较多成果。
中文名:韦石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中国南京
出生日期:1922年
职业:学者植物病理学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代表作品:《棉黄萎病病原菌生理研究》
基本信息
个人概述
早期经历
韦石泉,1922年11月6日出生于南京。由于家教较严,自幼便注重礼貌诚朴,勤奋好学。抗日战争开始,全家几经辗转迁入上海“租界”,方使他读完中学。1942年,上海租界沦为日占区,他赴浙江内地任中学教师一年。以后立志学农,于1948年夏毕业于复旦大学农学院。不久,应聘去浙江余杭县农业技术推广所任技术员,推广农业技术,防治病虫害,开荒植树等。1949年5月5日,余杭解放,他积极参加军管期间区政府的农业工作,得到好评。同年8月,应复旦大学聘请,回校工作。其时在业务上得到严家显、陈恩凤、曹诚英、马世均诸师的指导。
研究工作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复旦大学农学院迁沈阳成立沈阳农学院,韦石泉随迁任教,1954年晋升为讲师。1958年参加干部下放锻炼,获“沈阳市优秀下放干部”奖章。1959年参加、领导教材编写及教学大纲审定等工作。60年代曾兼任植病教研室主任及植保系副主任等职。
1960-1961年,韦石泉被派往北京农业大学,在裘维蕃等的指导下,进修植物病毒学、细菌学。1970年底,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下放昌图科研基点,防治病虫害,并建立土法赤霉素工厂。1973-1977年,由辽宁省选送农业部派赴西非上沃尔特国(现称布基纳法索国),任中国农业技术组副组长,推广和试验新技术,为非洲农民科学种田、提高生产做了较多工作,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1981年,由农业部派赴法国农业科学院各地考察植物病毒学新技术。1982-1983年,派赴美国依阿华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植物病毒学研究室,在血清学新技术及分子克隆等方面进修和研究。
科学项目
韦石泉除讲课、培养研究生外,还取得国家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对大白菜抗病***种鉴定和选育等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他还兼任沈阳农学院学术灶判世委员会学术组组长,辽宁省高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植保组委员,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六届),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届),中国微生物学会植物病毒学专业组成员(第五、六届),及《植物病理学报》、《微生物学杂志》、《辽宁农业科学》等刊物的编委。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工作简历
1948年7月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毕业。
1948-1949年先后在南京及浙江余杭县农业技术推广所任技术员,在余杭县区政府负责农技工作。
1949-1952年在复旦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植物病虫害组任助教。1952-1970年在沈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任助教、讲师,并先后兼植病教研室组长、植保系副主任。
1970-1972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任技师、基点长等。
1973-1977年农业部派赴西非布基纳法索国(当时称上沃尔特国)中国农业技术组任副组长。
1978-1980年在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病室主持课题。
1980年至在沈阳农学院、沈阳农业大学植保系任副教授、教冲世授,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及学术组组长(第二、三届),其间,1981年农业部派赴法国农科院考察学习植物病毒学新技术,1982-1983年派赴美国依阿华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植物病毒学研究室进修及合作研究。
学术贡献
早年,韦石泉常带领高年级学生到基层和国营农场进行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他注重调查研究,同时采制标本,观察鉴定,并开展一些能与生产结合的专题研究,由于计划的好,又能因地制宜,所以学习效果好。如在盘锦垦区毕业实习时,当时农民最头痛的就是水稻烂秧病,他以此为课题进行调查、访问、采集、分离、培养、鉴定并进行防治试验,弄清了病原菌种类,也找出一套结合秧田管理的防治办法。老乡们很高兴,与他结成友好关系,同意以后每年去实习。
韦石泉以“虚心学习,不耻下问”为座右铭,并以此告诫同学,隐肢不知道的就要问。有一回棉区来人告急,说棉花得了“皱缩病”,很像是花叶病,发生面积较大,为此他调查了多块棉田,还向当地技术员请教。经过深入调查,弄清了是有人利用盛2-4滴丁酯的铁桶调配了杀菌剂,所以才出现了由2-4滴丁酯引起的这种“花叶”。70年代,韦石泉在西非垦区工作时,记得有两件事因坚持了科研,才获得可靠的依据。一件事是,西非每年稻穗成熟时,会突然发生穗颈瘟,只要7~8天,全田一片枯黄,损失惨重。他和同事们经过几年设区观测,并做了品种抗病性鉴定及药剂防治试验,终于找到了几个抗、耐良种,又提出根据气象指标,在水稻乳熟前7天左右,喷施带展着剂的“春日霉素”,使防效达到90%以上。另一事是原姑河垦区曾报道发生“水稻白叶枯病”,但经韦石泉等人反复调查、分离、鉴定和试验后,确认该处仅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这完全是两回事。为慎重起见,他们将试验报告译成法文,分别送该国农业部和中国大使馆存档。
在植物病毒病研究方面,60年代初经植病室几位前辈建议,为加强学科划分,设立了植物病毒学课程和研究项目,由韦石泉负责和推动。其间,由于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停止了发展。到80年代初,时机有了好转,他才又和植病室有关同志,并在吴友三的鼓励和校领导批准下,成立了植物病毒病研究室,筹建了新温室,充实了一些仪器设备,使工作得以逐步开展起来。这些年,该研究室针对中国东北地区特点以及生产上急需提供防治措施的要求,着重研究了一些主要病毒的诊断和鉴定技术,同时研究对病毒的防控措施。先后进行的有赤豆花叶病毒的鉴定,大白菜和萝卜的芜菁花叶病毒鉴定和株系分化研究,品种抗病性测定及株系间交互保护现象等试验,进行了葡萄扇叶病、卷叶病的调查和毒原鉴定,豇豆花叶病主要病毒的鉴定,番茄花叶病毒的株系,西瓜花叶病毒主要病毒种群及株系,大豆的烟环斑病毒塑珠ELISA测定技术,草莓病毒病主要种群测定等。这些工作对弄清各地病毒种类及抗病毒新品种选育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发表在国内外(包括省级)刊物上的科研论文达到60余篇。“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抗血清制备及血清学检测技术”,获辽宁省农学会一等优秀论文奖。尚编著专业书籍9部,编译专业科研论文约50余篇。
个人影响
1957年以后,韦石泉被选为辽宁省及沈阳市两个植物保护学会的理事,并兼职主任秘书工作。由于学会没有专职干部,一切都要亲自动手。为团结会员,交流学术,他总是默默地工作,因此多次获得辽宁省及沈阳市科协“学会工作积极分子”及“先进工作者”奖励。他一直很重视科普工作,常抽时间写文章或下乡考察。他认为:“科教工作者,应拿出些时间传播和普及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专长。
这对推动科技发展是有意义的!”他听说国内外一些著名科学家倡导要“专家写科普”,十分敬佩,并努力追随。他曾写过《大白菜三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加强种子处理技术》等科普文章30余篇,获得过“辽宁省优秀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0)及“辽宁省农林科普工作成绩显著奖状”(1985)。
韦石泉对工作和学习一直勤勤恳恳,自己在前进时也希望别人共同提高。他在东北扎根几十年,觉得已经是东北人了,应该关心东北农业科教的发展,希望在他所热爱的这块土地上老有所养,也老有所为,力所能及地再作些贡献。
个人荣誉
“辽宁省大豆、花生、蔬菜病毒病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参加全国协作的“全国十省(市)白菜芜菁花叶病毒株系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辽宁省水稻白叶枯病综合防治研究”获辽宁省政府三等奖(1983),“辽宁省番茄花叶病主要病毒和株系研究”获辽宁省科协优秀论文一等奖(1990)。
“草莓伪轻型黄边病毒抗血清制备及血清学检测技术”,获辽宁省农学会一等优秀论文奖。《大白菜三大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加强种子处理技术》等科普文章30余篇,获得过“辽宁省优秀科普作家荣誉证书”(1990)及“辽宁省农林科普工作成绩显著奖状”(1985)。
任沈阳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学术组组长,辽宁省高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委会植保组委员,辽宁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辽宁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第五、六届),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第四、五届),中国微生物学会植物病毒学专业组成员(第五、六届),及《植物病理学报》、《微生物学杂志》、《辽宁农业科学》等刊物的编委。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主要论著
1、韦石泉,张际中:《棉黄萎病病原菌生理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56(1):55-62
2、韦石泉,张际中:《东北稻瘟病菌生理分化的初步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63(3):59-67
3、韦石泉,裘维蕃:《赤豆花叶病毒初步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64,7(1):67-78
4、韦石泉,郑怀民,李桂珍:《水稻白叶枯细菌致病力差异鉴别及其生理生化反应研究》,《微生物学杂志》,1982,2(1):6-15
5、韦石泉:《辽宁省水稻病害调查研究》,《微生物学杂志》,1982,2(2):6-17
6、韦石泉,希尔·约翰:《大豆烟环斑病毒生物学性状鉴定》,《沈阳农学院学报》,1985,16(2):38-44
7、韦石泉,希尔·约翰:《大豆烟环斑病毒提纯、抗血清和蛋白A-琼脂糖CL-4B柱层析纯化抗血清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85,16(1):8-16
8、韦石泉,徐慧民:《应用负染技术电镜观察快速检测植物病毒粒子研究》,《微生物学杂志》,1985,5(4):7-10
人物评价
韦石泉学习勤奋。在中学时,由于成绩较优常获老师表扬。在上海市中学生中、英文演讲比赛中,曾获第一名。在大学时,暑期不回家,协助导师搞科研,学到不少基本功。
韦石泉认真工作。在复旦大学当助教时,他起早贪黑采集标本,分离、培养、压制、浸渍,尽量使材料新鲜标准,质量好又少花钱。有时主讲教授缺席,他代理上课,因平日准备有素,同学们很满意。50年代初,他协助举办“华东区农业展览会”时,带领高年级学生们选制标本、设计图说和模型,使当时华东区农业局的展台特别充实。他认为做些额外的工作也能学到不少新东西,常说:“要在干中学,也要学了再干,与己与事都会有益”。
在沈阳农学院植保系里,韦石泉常主动请教吴友三、张际中等。在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检疫学等课程的实验中,他总是认真准备教材,摄幻灯片,设计挂图,争取把较“死”的课搞“活”起来,以后主讲这些课的每次讲稿都要重写和补充。学生们认为他的教学效果和直观教材是一流的。后来他把这些标本带到农垦部检疫讲习班去应用,也得到很高评价。
60年代,分配去基层的学生多起来,要求能发给一些参考文献备用,为此韦石泉特意搜集资料编印了“农业植物病害”及“文献目录”两大本,及时发给毕业同学。40年后校庆时(1992年),一些“老”校友还特别提到此事,说:“您的‘’和‘文献’,我们下乡时也不卖掉,至今还保留参考,也是对老师的留念”!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韦石泉常去田间调查或帮助农民进行防治工作,争取多干实事。在西非的4年里,纵然天气热得人头昏脑胀,他仍坚持去田间和开展试验工作。当时初学法语,说得不多,就配合图解标本讲授农作物病害知识,收到很好效果。有一次联合国几位专家到垦区考察,他们认为田间发黄的水稻可能是东格鲁病毒(Tungrovirus)引起的。韦石泉观看了试验情况并对他们说:“经我们多次试验得知,这是因缺钙和磷引起的,并非东格鲁病”。这些外国专家觉得言之有理,探讨之后也很尊重这一意见。
为指导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开展科研,韦石泉总和学生一起动手。对指导他们写作论文和查阅文献,他总是自己先作充分准备。由他审阅的论文,除了在内容上把关外,甚至连一个错字和标点也不放过,一些同学很有感慨地回忆说:“经韦老师审改后的论文,虽然又得重新腾写一回,但确实正确许多,既学会写文章,也学到认真的精神”。他也常和同学们交流学习方法,对待人和事的正确态度,更勉励年轻学子发奋图强,勇于攀登。这些年,他尽力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授、研讨,以便逐步提高教研室的学科建设水平。他还热心地推荐一些优秀青年出国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