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玉米叶锈病菌对人有害吗 玉米叶锈病菌对人有害吗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118 次
玉米叶锈病菌对人有害吗 玉米叶锈病菌对人有害吗

玉米叶锈病菌对人有害吗?

作为一名农业专家,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玉米叶锈病菌并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的危害。这种病菌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却有着极大的影响。

玉米叶锈病菌的危害

玉米叶锈病菌是一种寄生在玉米叶片上的真菌,其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

相关拓展:

问:玉米锈病对人有害吗?

玉米锈病对人体是没有害的,只对玉米造成伤害大侍答正可放心。他主要。侵犯叶片严重时可以。侵染苞叶词汇和熊慧老悔。发病初期举喊的叶片两面发生。淡***的小点。

问:玉米锈病对人有害吗?玉米得锈病后桔子能喂羊吗

不可以的。玉米锈旦档病是甘蔗叶片易发一种真菌病害。其病原体是由担子菌亚门的黑顶柄锈或屈恩柄锈菌引起的。病害发生时,起初在叶片上产生淡***小斑点,后来病斑在叶片正背两面产生长2~10ram的橙***至褐色夏孢子堆,因此称为锈病。后期变为黑色冬孢子堆。病情严重的叶片枯死。

拓展资料:

玉米锈病多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一般危害性不大,但在有的自交系和杂交种上也可严重染病,使叶片提早枯死,造成较重的损失。

1、病状

玉米锈病可发生在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在受害部位初形成乳白色、淡***,后变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两面散生或聚生,椭圆或长椭圆形,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锈粉仔迟庆状夏孢子,呈黄褐色至红褐色。后期在叶两面形成冬孢子堆,长椭圆形,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呈黑色,长1~2毫米,有时多个冬孢子堆汇合连片,使叶片提早枯死。

2、病原

玉米普通锈病的病原菌为高粱柄锈菌(Pucciniasorghi),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锈菌目。夏孢子球形,近球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大小24~33微米×21~30微米,表面具微刺,膜厚1.5~2微米,赤道附近具4个发芽孔。冬孢子长椭圆形或椭圆形,栗褐色,顶端圆,少数扁平,表面光滑,具1个隔膜,隔膜处稍缢缩,大小28~46微米×14~25微米。柄淡***至淡褐色,长达50微米。

3、防治

玉米锈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大区域发生和流行的病害、防治上必须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以栽培防病和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病重地区应更换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搭配使用沃叶磷钾肥。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有效药剂有65%代森锌500倍液,50%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0.2波美念握度的石硫合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4、发病规律

在我国,玉米普通锈病越冬和初次侵染来源问题尚未完全明确。北方玉米锈病发生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南方玉米锈病菌的夏孢子随季风和气流传播而来的。玉米锈病在相对较低的气温(16~23℃)和经常降雨、相对湿度较高(100%)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和流行。不同玉米品种和品系对玉米锈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马齿型较抗病,甜质型玉米则抗病性较差,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种发病较重。

基部和上部主脉及两侧,散生或聚生淡***点,后突起形成红褐色疱,即病原夏孢子堆。后期病形成黑色疱,即病原冬孢子堆。玉米锈病发生严重时,叶片上布满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籽粒不饱满,导致减产,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更重时,造成叶片从收害部位折断,全株干枯。

玉米锈病发病规律

在南方,病原锈菌以夏孢子辗转传播,完成其病害周年循环,不存在越冬问题。在北方,病原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冬孢子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成为初侵染接种体,借气候传播侵染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作为在侵染接种体。除本地菌源外,北方玉米锈病的初侵菌源还来自南方通过高空远距离传播的夏孢子。通常早熟品种易发病,马齿型品种较抗病。当气温在20-30度,阴雨天较多,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偏施、过施氮肥的植株发病重。

三、玉米锈病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孢子的存活、萌发、传播、侵染,发病重。

2、土壤和种植。

(1)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大,通风透气差,发病严重。

(2)品种的叶色、叶毛的多少与病害轻重有关。一般叶色黄、叶片少的品种发病重。

3、施肥。病害的发生与田间施肥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偏施或多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问:苯甲丙环唑对虾有害吗?

苯甲丙环唑对虾当然有害。
丙环唑,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除菌剂,可被根、茎、叶部吸收,并能很快地在植物株体内向上传导,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菌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地防治大多数高等真菌引起的病害,但对卵菌类病害无效。丙环唑残效期在1个月左右。
丙环唑具有除菌谱广泛、活性高、除菌速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大吨位的三唑类新兴广谱性除菌剂代表品种,是经济作物类专用除菌剂。
丙环唑属于低毒除菌剂。其制剂敌力脱25%乳油由有效成分、乳化剂和溶剂组成。乳化性能良好,能与多数常用农药相混。贮存稳定期为3年。
丙环唑已登记作物,国内只有香蕉、小麦、水稻。
国外登记作物有:荔枝、蔬菜、葡萄、西瓜、大麦、玉米。
注意事项
在农作物的花期、苗期、幼果期、嫩梢期,稀释倍数要求达到3000至4000倍,并在植保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可以和大多数酸性农药混配使用。
应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眼睛,不要直接接触被药剂污染的衣物,不要吸入药剂气体和雾滴。喷雾时不要吃东西、喝水和吸烟。吃东西、喝水和吸烟前要洗手、洗脸。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喷药时应穿防护服,工作后要换洗衣服并洗澡。
不要因处理废药液而污染水源和水系,注意不要污染食物和饲料。
施药后剩余的药液和空容器要妥善处理,可烧毁或深埋,不得留做它用。
贮存温度不得超过35℃。
药剂要存放在儿童和家畜接触不到的地方。
应贮存在通风、干燥的库房中,防止潮湿、日晒,不得与食物、种子、饲料混放,避免与皮肤、眼睛接触,防止由口鼻吸入。保证期从生产日期起为两年。
禁止在河塘水域清洗施药用具,避免污染水源。
应用技术
在农作物的花期、苗期、幼果期、嫩梢期使用。用于防治麦类病害、水稻恶苗病、葡萄白粉病、花生叶斑病、香蕉叶斑病、叶条斑病等。具体防治如下:
防治香蕉叶斑病:在发病初期,用丙环唑(20%EC)1000至1500倍液喷雾效果最好,间隔21至28天。根据病情的发展,可考虑连续喷施第2次。
如果用于治疗性防治葡萄炭疽病(发病中期):丙环唑(20%EC)3000倍喷雾,间隔期可达30天。
防治花生叶斑病:用丙环唑(20%EC)2500倍稀释,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间隔14天连续喷药2至3次。
防治西瓜蔓枯病:在西瓜膨大期,用丙环唑(20%EC)5000倍喷雾。
防治辣椒叶斑病:用丙环唑(20%EC)2500倍稀释,在发病初期喷雾。
防治草莓白粉病:在发病初期,用丙环唑(20%EC)4000倍喷雾
防治小麦纹枯病:用丙环唑(20%EC)初发病时1500倍喷雾;发病中期用1000倍进行喷雾。每亩***量人工不少于60升,拖拉机不少于10升,飞机不少于1至2升。在小麦茎基节间均匀喷药。
为内吸性除菌剂,具保护和治疗作用,除卵菌外,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均有抑制活性,持效期长达一个月左右,防治对象有麦类根腐病,白粉病,水稻恶苗病,香蕉叶斑病等。制剂为敌力脱25%乳油。
防治小麦白粉病、条锈病、大麦叶锈病、燕麦冠锈病,于孕穗期亩用25%乳油32至36毫升,对水喷雾;防治小麦根腐病,种子处理,按种子重量0.12%至0.16%拌药,田间施药于小麦抽穗扬花期,亩用35至40毫升,对水喷雾,必要时隔7至10天再施药一次;防治花生、香蕉叶斑病,亩用30至40毫升,于发病初期对水喷雾,间隔期15至20天,共喷3至4次;防治葡萄白粉病,作保护性防治,则对水稀释倍喷雾,间隔期为半个月左右;作治疗性防治,则对水稀释5000倍喷雾,间隔期一个半月;防治水稻恶苗病,用1000倍液浸种2至3天,直接催芽播种。

问:冬旱时,小麦易发生什么病虫害

一、小麦病害(一)赤霉病(二)白粉病(三)锈病(四)小麦其它病害二、小麦虫害(一)小麦蚜虫(二)小麦吸浆虫(三)小麦叶蜂(四)麦杆蝇(五)麦园蜘蛛知识目标:了解小麦主要的病虫害种类理解小麦主要病虫害的识别特点、发生规律掌握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能力目标:能够应用发生规律治定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能够正确识别小麦病虫害一、小麦病害(一)赤霉病(二)白粉病(三)锈病(四)小麦其它病害麦类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寄主范围广,除为害小麦外,还侵染大麦、水稻、玉米、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以及棉花、红麻、甘薯等作物。(一)小麦赤霉病1.分类地位由禾本科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有性阶段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zeae(Schw.)Petch]引起。(一)小麦赤霉病2.症状自幼苗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枯、茎腐和穗腐等。1.穗腐初在小穗颖片上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和穗子,严重时整个小穗或穗子后期全部枯死,呈灰褐色。田间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胶质霉层,后期穗部出现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2.苗枯在幼苗的芽鞘和根鞘上呈黄褐色水浸状腐烂,严重时全苗枯死,病残苗上有粉红色菌丝体。3.茎腐发病初期,茎基部呈褐色,后变软腐烂,植株枯萎,在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田间病穗(一)小麦赤霉病病穗(一)小麦赤霉病病穗(一)小麦赤霉病病穗、健粒、病粒。病穗、健粒、病粒。(一)小麦赤霉病病粒与健粒(一)小麦赤霉病3.病原(一)小麦赤霉病1)子囊壳2)子囊3)分生孢子着生于梗上4)分生孢子。3.病原(一)小麦赤霉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稻茬或玉米、高粱、油菜、芝麻、棉、麻、豆类及杂草残体上越冬,以稻茬、玉米秆为最多,种子也可带菌。该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关系密切,当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通连阴雨天气,易造成病害的发生、流行。地势低洼、士壤粘重、排水不良的麦田,湿度大,也有利于该病的发生。4.防治措施(一)小麦赤霉病1)农业措施一是选用抗病种;二是深耕灭茬,清洁田园,消灭菌源;三是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2)药剂防治小麦抽穗至盛花期,每(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l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75-100克,分别对水6o千克喷雾,或加水10-15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如扬花期连续下雨,第一次用药7天后趁下雨间断时再用药1次。4.防治措施(一)小麦赤霉病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得病后小麦呼吸作用增强,蒸腾作用增加,光合效率降低,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蘖数,成穗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对产量影响较大。(二)麦类白粉病1.分类由麦类白粉菌(ErysiphegraminisD.C.f.sp.triticiE.Marchal.)引起。有性: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无性:半知菌类丛梗孢目丛梗孢科粉孢属(二)麦类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症状(二)麦类白粉病田间症状(二)麦类白粉病病叶(二)麦类白粉病病穗(二)麦类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放大)(二)麦类白粉病病原(二)麦类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闭囊壳(二)麦类白粉病2.发病规律小麦白粉病流行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二是适宜的环境条件。一般在小麦密度偏大、施氮肥过量的情况下,麦株旺长,植株衰弱,田间湿度大或者发生了倒伏的麦田,发病往往较重。该病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出现发病中心,4月中旬后随气温逐渐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适宜的条件下导致大流行。(二)麦类白粉病3.发病条件(二)麦类白粉病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4.防治措施1)农业措施一是种植抗病品种;二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2)药剂防治一是秋苗发病重的地块,可药剂拌种;二是在秋季或春季,田间发病率3%-5%时(成株期调查以旗叶到旗叶下2叶计算发病率),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20-3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克,对水50-60千克喷雾,或对水10-15千克低容量喷雾。也可用25%病虫灵乳油每亩50毫升,加水50千克,均匀喷雾。(二)麦类白粉病�小麦锈病细�分为三种:�小麦秆锈病�小麦条锈病�小麦叶锈病�如图从左到右。(三)小麦锈病锈病的危害我省以条锈和秆锈重一些,小麦得病后,使养分流失,光合面积减少,水分散失,使小麦减产。(三)小麦锈病小麦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上,有的小种也可在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上发生。(三)小麦锈病症状小麦秆锈病以茎秆和叶鞘(左)发病为主,有时也为害叶片(右)和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序,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冬孢子堆黑色,长椭圆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疤状。(三)小麦锈病病原由小麦禾柄锈菌(Pucciniagraminisvar.triticiErikss.etHenn)引起。上图为夏孢子,下图为冬孢子。(三)小麦锈病发病规律(三)小麦锈病秆锈菌以夏孢子由气流传播,气候条件以温度影响较大,在4月中、下旬气温升到16℃以上,才有可能发病。小麦秆锈病防治措施l.农业措施选用抗秆锈良种;麦收后及时消灭自生麦苗和杂草,以减少越夏菌源。2.药剂防治在小麦拔节到抽穗阶段,当病叶率达到1%,应喷第一遍药,以后隔7-10天再喷1次。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30-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53-66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15-30克,或25%病虫灵乳油每亩50克,兑水50-60千克叶面喷雾。(三)小麦锈病小麦条锈病(三)小麦锈病主要为害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小麦条锈田间发病中心(三)小麦锈病小麦条锈病田间危害症状(三)小麦锈病症状小麦条锈病菌主要为害小麦的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小麦感病后,初呈退绿色的斑点,后形成鲜***的粉疮(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在叶片上排列成条状,与叶脉平行。到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面的条状疮斑,即病菌的冬孢子。(三)小麦锈病病叶症状(三)小麦锈病小麦条锈病病茎(三)小麦锈病症状上图为夏孢子堆;下图为冬孢子堆。(三)小麦锈病病原由小麦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引起。(三)小麦锈病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三)小麦锈病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三)小麦锈病发病规律小麦条形柄锈菌在夏孢子世代为害麦株,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小麦条锈菌的萌发和侵入都要求饱和湿度,因此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感病品种多、病菌量大、气候条件适宜都能促进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三)小麦锈病小麦条锈病防治措施(三)小麦锈病l.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丰产良种,如抗条锈30号、31号和29号小种的品种,作好抗锈品种的合理布局。2.消灭当地早期菌源小麦条锈病从秋苗开始发生到第二年春季流行为害,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点片时期,这时发病中心明显易查,可及早摘除病叶深埋,并用药剂喷洒周围l-3米内的麦苗。3、加强栽培管理在秋苗容易发病的地区,应避免过早播种;合理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多过晚,并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小麦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在小麦拔节到抽穗阶段,当病叶率达到1%,应喷第一遍药,以后隔7-10天再喷1次。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乳油每亩30-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53-66克,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每亩15-30克,或25%病虫灵乳油每亩50克,兑水50-60千克叶面喷雾。小麦叶锈病(三)小麦锈病主要为害小麦,有时也可在一些禾本科杂草上发生。症状叶锈病的症状,初起是在麦叶和麦秆的表面出现退绿的斑点,以后长出红褐色的夏孢子堆,最后形成黑色的疮斑。其夏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和茎秆上较少。冬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圆形至长椭圆,不规则散生。冬孢子堆长椭圆形,散生,埋于表皮下。(三)小麦锈病小麦叶锈和夏孢子堆(三)小麦锈病病原由小麦隐匿柄锈菌(Pucciniareconditavar.tritciErikss)引起。(三)小麦锈病发病规律(三)小麦锈病小麦叶锈病菌较耐高温,影响叶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越冬菌源的数量、春雨的多少和入春后气温的高低等。其中春季3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温度、雨量最为关键。小麦叶锈病防治措施(三)小麦锈病l.农业措施选用抗叶锈良种;麦收后及时消灭自生麦苗和杂草,以减少越夏菌源。2.药剂防治参照小麦条锈病药剂防治。小麦腥黑穗病(四)小麦其它病害小麦散黑穗病(四)小麦其它病害小麦粒线虫病(四)小麦其它病害小麦根腐病病苗(四)小麦其它病害小麦纹枯病(四)小麦其它病害(一)三种锈病的症状特点都产生大量的黄褐色粉或黑褐色粉为特点,故称:锈病。(二)症状表现: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还有一点皮皮粘。三种锈病主要区别种类项目条锈叶锈秆锈发病时期早(苗期)中迟为害部位叶为主,鞘、茎、穗叶为主,鞘、穗、秆及少秆为主,鞘、叶、穗冬孢子堆暗褐色,双胞,顶端扁平,柄中暗褐色,双胞,顶端扁平斜切,柄短黑褐色,双胞,顶端钝尖,柄长夏孢子堆淡黄,单胞,球形桔黄,单胞,近球形褐色,单胞,长椭园形小麦三种锈病的区别条锈、叶锈夏孢子的区别(三)用40%的浓盐酸或浓硫酸,在夏孢子上滴2D,静置1—2分钟,叶锈细胞原生质浓缩成一团,而条锈细胞原生质分散。(四)三种锈病的病原只是种不同。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五)此病是气传病害,易流行。小麦锈病夏孢子(六)锈病的发病条件小麦锈病的夏孢子必须有水膜和饱和的大气湿度才能萌发。条锈适温10—15度秆锈适温18—25度条锈适温15—25度小麦锈菌,在充足的阳光下,锈菌在小麦上才能正常发育,光照不足,则其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七)小麦白粉病症状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后期其上有小黑点。(八)小麦白粉病由分生孢子完成侵染循环。二、小麦虫害(一)小麦蚜虫(二)小麦吸浆虫(三)小麦叶蜂(四)麦杆蝇(五)麦园蜘蛛(一)麦蚜麦蚜属同翅目,蚜科。小麦蚜虫分布极广,几乎遍及世界各产麦国,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1.为害特点麦蚜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使小麦叶片变黄、卷曲,穗部颖壳变黑,麦籽不能充分成熟,造成减产。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一)麦蚜2.形态识别麦长管蚜触角长于体长,腹管长过腹未,额瘤明显,有翅型前翅中脉3叉。雌蚜有翅无翅麦穗上危害的麦蚜3.生活习性春季2~3月气候温暖,降雨较少时,发生较重。从发生时间上看,麦二叉蚜早于麦长管蚜,麦长管蚜一般到小麦拔节后才逐渐加重。秋季早播麦田蚜量多于晚播麦田。耕作细致的灌水麦田土缝少,蚜虫不易潜伏,易冻死。南方温暖地区可全年行孤雌生殖,表现为不全周期型;在北方寒冷地区,表现为全生活周期型。(一)麦蚜4.发生条件麦蚜为间歇性猖獗发生,这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麦长管蚜喜中温不耐高温,要求湿度为40%~80%;而麦二叉蚜则耐30℃的高温,喜干怕湿,湿度35%~67%为适宜。日雨量达中雨持续2~3天,对麦蚜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一般早播麦田,蚜虫迁入早,繁殖快,为害重;夏秋作物的种类和面积直接关系麦蚜的越夏和繁殖。(一)麦蚜5.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①选种抗耐蚜丰产品种;②是早春耙压,清除田边杂草。(2)生物防治,保护瓢虫、草蛉、食蚜螨、蚜茧蜂、蚜小蜂等。(一)麦蚜5.防治措施(3)药剂防治①种子处理,黄矮病流行区拌种可做到防病治虫,以种子量的0.2%~0.3%的75%甲拌磷乳油加种子量10%清水稀释后,喷洒在麦种上,闷种6~12小时播种。②大田施药,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hm27~9克;或4O%乐果或氧化乐果乳剂75mL;或90%万灵粉剂10~12g;或25%病虫灵乳油75mL;或50%辛硫磷乳油75mL;或2.5%敌杀死乳油12~16mL,对水75~90Kg喷雾。其中抗蚜威防效好。(一)麦蚜(二)小麦吸浆虫我国发生的小麦吸浆虫主要有两种,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均属双翅目,瘿蚊科。1.为害特点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2.形态识别麦红吸浆虫橘红色,雌虫产卵管短,伸出时约为腹长的l/2;如图。卵长卵形,末端无附着物;幼虫橘***,体表有鳞片状突起;蛹橙红色。麦黄吸浆虫成虫姜***,雌虫产卵管长,伸出时与腹部等长;卵呈香蕉形,前端略弯,末端有细长卵柄附着物;幼虫姜***,体光滑,蛹呈淡***。(二)小麦吸浆虫3.生活习性两种吸浆虫均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圆茧越夏、越冬,黄河流域3月上、中旬越冬幼虫破茧上升到地表,4月中、下旬大量化蛹,羽化后大量产卵为害。成虫畏强光和高温,早晨和傍晚活动。(二)小麦吸浆虫4.发生条件小麦吸浆虫,喜湿怕干。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常会引起该虫大发生,成虫盛发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发生重,土壤团粒构造好、土质疏松、保水力强也利其发生。(二)小麦吸浆虫5.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①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②进行轮作,避开虫源。(二)小麦吸浆虫5.防治措施(2)药剂防治①毒土,麦播时对吸浆虫常发地块,每hm2可用6%林丹粉2.5~3kg拌细土30~45kg,均匀撒施地表,可兼治地下害虫;②成虫期,用4%敌马粉,或2%西维因粉每mh2用2.5~3.5kg喷粉,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剂1500倍或20%速灭杀丁乳油每hm2用35毫升加水75~90kg喷雾。(二)小麦吸浆虫(三)小麦叶蜂小麦叶蜂又叫小黏虫、齐头虫等,属膜翅目叶蜂科。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淮河以北麦区。为害麦类作物及看麦娘等杂草。1.为害特点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2.形态识别成虫体长8~9.8mm,雄蜂体略小,全体黑色,仅前胸背板、中胸盾片纵沟之间部分、翅基片及中胸侧板为赤褐色,后胸两侧各有一白斑。卵扁平肾形淡***,表面光滑。(三)小麦叶蜂2.形态识别幼虫共5龄,老龄幼虫17~18.8mm,圆筒形,***较粗,腹末较细,胸腹各节均有横皱纹。头深褐色,胸腹部发绿色。蛹长9.8mm,雄蛹略小,淡黄到棕黑色。头***粗大,腹部细小,末端分叉。(三)小麦叶蜂3.生活习性小麦叶蜂在华北麦田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20~25cm深处越冬。第二年3月下旬开始羽化,在麦田内交尾产卵。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内。1次1粒,成串产下。成虫寿命3~7天,卵期10天。幼虫共5龄,l~2龄白天为害叶片,3龄后白天隐蔽,黄昏后上升为害。到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至10月中旬再蜕1次皮化蛹越冬。幼虫有假死性,遇振动即落地。(三)小麦叶蜂4.防治措施农业防治:(1)小麦播种前深耕细耙,破坏其化蛹越冬场所,或将休眠蛹翻至土表机械杀死或冻死;(2)有条件地方进行水旱轮作。药剂防治:一般应掌握在3龄前进行。喷粉用2.5%敌百虫粉剂或用1.5%1605粉剂,每hm2用2.5~3.5kg。喷雾可用90%万灵粉剂3000~50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4000倍液,每hm2喷药液75~90kg。(三)小麦叶蜂(四)麦秆蝇(五)麦园蜘蛛思考题1、为什么小麦锈病有的年份流行,有的年份不流行?2、小麦锈病有哪些特点?3、适宜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条件是什么?4、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答案1、发病条件:菌源、寄主、环境。2、症状特点、流行等。3、适温是15—20度,故,冬春气温高,降雨量偏少的年份小麦白粉病发生较重。4、抗病品种;保健栽培;药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