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病菌传播途径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病害,其中稻瘟病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害。稻瘟病的病菌传播途径非常重要,了解病菌传播途径可以帮助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
稻瘟病的病菌传播途径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该病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病菌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传播:
1.土传播稻瘟病菌可以通过种子、秸秆等途径在土壤中繁殖和存活,当土壤中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时,病菌就会通过土壤传播进入水稻根部,导致水稻生长发生异常。
2.气传播稻瘟病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菌会释放出大量的孢子,随着气流传播到其他水稻田中,从而引起病害的发生。
3.水传播稻瘟病菌可以通过水传播,特别是在水稻生长期间,病菌会随着水分进入水稻根部,从而引起病害的发生。雨水、灌溉水等也可能成为病菌传播的媒介。
4.昆虫传播稻瘟病菌可以通过昆虫传播,特别是一些常见的稻飞虱、稻草螟等昆虫,它们在吸食受感染的水稻时,会将病菌带入新的水稻田中,从而引起病害的发生。
通过上述途径,稻瘟病菌可以在水稻田中广泛传播,给水稻生长带来严重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病害的发生。
用户关心的相关问题问题一:如何预防稻瘟病的发生?
答:预防稻瘟病的发生,首先需要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生长健康;另外,定期喷洒杀菌剂,控制病害的发生。
问题二:什么时候是稻瘟病高发期?
答:稻瘟病的高发期一般为水稻生长期间,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害易于爆发。在这个时期需要加强病害防治,定期喷洒杀菌剂。
问题三:如何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答:选择合适的杀菌剂进行防治,需要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水稻生长期、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等特点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问题四: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有多大?
答: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病害易于扩散,导致水稻生长异常,产量大幅度下降。预防稻瘟病的发生对于保障水稻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问题五:如何正确使用杀菌剂,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答:在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时,需要注意正确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另外,选择环保型的杀菌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保证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百科知识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林木、草地、畜禽等农业生产中的害虫、病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化学药剂,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参考来源: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问答拓展:稻瘟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1.越冬与初侵染源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干燥时,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1年,病组织内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潮湿时,经2~3个月便死亡。稻谷上越冬的病菌传播与气温、育秧时期和育秧方式有关。早稻露地育秧(除华南稻区外)因当时气温较低而发病甚微;薄膜覆盖的育秧田,因温、湿度条件适宜,而发病普遍。病稻草上越冬病菌产生的孢子始见期,在长江流域为3月下旬,南方较早(3月上旬尘陪),北方较迟(6~7月)。飞散的孢子,附着在秧苗上,遇适宜条件,则可引起初侵染,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初侵染形成的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借气流传播至健株,引起再侵染(图7-1)。
图7-13稻瘟病病害循环
2.病菌侵染过程
(1)孢子附着与侵入当分生孢派游蠢子着落于稻株表面后,遇有结水条件,在15~32℃时均能萌发,形成附着胞,产生侵人丝。侵入丝多穿过角质层,从机动细胞或长形细胞直接侵入。分生孢子的附着与稻株叶位有关。稻株上部三片叶的孢子附着率为100%。分生孢子的侵入与温度、结水时间关系密切。结水时间充分满足条件下,温度影响侵入率,最适侵入温度24℃,低于13℃或超过35℃时,病菌均不能侵人。在20~32℃条件下,病菌对穗部的侵入率变化不大。
(2)潜育期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在适温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4~7d,穗颈瘟为10~14d,枝梗瘟为7~12d,节瘟为7~30d。另外,潜育期长短还与受侵入组织的生理龄期有关。组织幼嫩时侵入,潜育期相应缩短。
(3)孢子形成条件适宜时,叶片上病斑形成后即可产孢。其中,以急性型病斑产孢量最大。产孢高峰与温度有关。以28℃时为最多。分蘖盛期叶片上的一个病斑,孢子形磨皮成量最高可达4万个。感病品种的穗颈、穗轴、小穗发病后,其最高产孢量分别可达28万、6万和8万个。
3.孢子释放与传播
在自然情况下,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雨、露、光等能促进孢子脱离。一般情况下,孢子自20时左右开始释放,直至翌***出前,释放高峰为凌晨0~4时,其孢子释放总量占1d释放总量的40%以上。遇阴雨时,孢子可全天释放。孢子的传播距离与所在高度和风速呈正相关。病菌孢子抗逆性较差,在远距离传播途中易丧失活性。
问答拓展:稻瘟病菌用什么繁殖
1.越冬和初侵染源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和稻秆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干燥后可存活半年至一年,病组织中的菌丝可存活一年以上。湿了,2~3个月后就死了。越冬病菌在水稻上的传播与温度、育秧期和育秧方式有关。由于当时气温较低,早稻秧苗都是在露地(华南除外)育秧。由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地膜覆盖的秧田很常见。越冬病原菌在病稻草上产生的孢子,长江流域3月下旬开始出现,南方较早(3月上旬),北方较晚(6-7月)。散布的孢子,附着在幼苗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引起初期侵染,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在最初感染形成的病斑上产生的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到健康植物上,引起再感染(图7-1)。图7-13稻瘟病的发病周期2.病原体感染过程(1)孢子附着和侵入当分生孢子落在水稻植株表面时,在积水的条件下,15~32℃即可萌发,形成附着细胞,产生侵入丝。侵袭性细丝多穿过角质层,直接从移动细胞或长细胞侵入。分生孢子的附着与水稻植株的叶位有关,水稻植株上部三叶的孢子附着率为100%。分生孢子的侵入与温度和成水时间密切相关。当水凝结时间完全满足时,温度影响侵入速率。最适侵入温度为24℃,低于13℃或高于35℃时,细菌无法侵入人体。在20~32℃的条件下,病菌对穗的侵染率变化不大。(2)潜伏期与温度有关。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叶瘟的潜伏期一般为4~7天,穗颈瘟为10~14天,枝瘟为7~12天,联合瘟为7~30天。潜伏期还与受侵组织的生逗枝滚理年龄有关。当组织在年轻时侵入,潜伏期相应缩短。(3)孢子形成条件适宜时,叶片上的病斑形成后即可产生孢子。其中,急***斑山余产孢量最大。产孢高峰与温度有关。最高温度28℃。分蘖高峰期叶片上的一个病斑可形成多达40,000个孢子。感病品种穗颈、穗搭含轴和小穗发病后最高产孢量分别可达28万、6万和8万个。问答拓展:水稻,稻瘟病的病害循环及防治要点
稻瘟病属于多循环单年流行病害。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越冬的病菌,当第二年气温回升到20℃左右时,遇降雨后,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主要借风雨传播,昆虫也可传播。孢子接触稻株后,遇适宜温、湿度萌发并直接侵入表皮歼袭昌,引起周围秧田或大田稻株首先发病,并在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传播,引起再侵染。病菌氏扒以表皮上的机动细胞为主要侵染点,也禅培从伤口侵入,但不从气孔侵入。防治策略:以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药剂防治为辅助。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种植抗病品种:由于病菌群体易发生变异,故在大田生产中应合理使用抗病基因资源。做到①抗病品种定期更换和轮换,避免单一抗病基因长期种植;②抗病品种合理布局;③应用主效抗病基因和微效抗病基因品种。
(2)减少病源:①不用带病种子;②处理病稻草;③带菌种子消毒。
(3)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
(4)应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等利用育期相当但高度有差异的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混合间栽,使高感、优质稻的病害减轻80%~90%,延长了感病品种的使用年限。
(5)药剂防治:防治苗瘟一般存秧苗3或4叶期或移栽前5d施药;防治穗颈瘟可于破口至始穗期喷施一次杀菌剂,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但刚药次数和间隔期取决于用药时的天气、杀菌剂的种类和田间病害严重度。一般朋药时雨水多、内吸性不好和田间病害较严重时,间隔期相应缩短,用药次数增加。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