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虫害用什么农药(葱虫害用什么农药打)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一、桑象虫桑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俗称桑蛘、姬象虫、桑象鼻虫等国蚕区均有发生。(一)为害特点以成虫蛀食桑芽及嫩梢基部,吃成深洞,有时也吃叶片、叶柄。春季食害冬芽,夏伐后为害更重,继续食害定芽和新梢,严重时整株桑芽被吃光,致使桑树枯死。(二)形态特征成虫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管状向下弯曲,形如象鼻,触角膝形鞘翅上有10条纵沟,沟间有一列刻点。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变灰黄色。幼虫头部咖啡色,胸腹部浅黄色,无足,体常弯曲成新月形。蛹长椭圆形,初乳白色,后变黄褐色。(三)生物学特性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幼虫或蛹在半截枝枯桩中越冬,其中成虫占91.13%,次年3月至4月间,越冬成虫陆续从盖有细木丝的蛹穴中穿孔钻出,日夜蛀食桑芽,5月中旬开始产卵于皮层仍呈鲜活色泽的活半截枝中,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出后,即在皮下蛀食成细道,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旬始羽化,羽化后成虫当年不爬出,在半截枝上的蛹穴内越冬。(四)防治方法1.冬季或早春应彻底修除半枯桩、枯枝,并收集烧毁。发生严重地区,应采用齐拳剪伐,可减轻危害。2.篱笆桑不能合理剪伐,有利桑象虫产卵繁殖,故桑园及附近不宜栽种篱笆桑。3.夏伐后及时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安全期14天),或杀螟松与异稻瘟净1:1混合1000倍喷杀。夏伐后也可立即用50%甲胺磷乳剂1000倍喷杀,安全期30天。二、桑橙瘿蚊与桑瘿蚊桑橙瘿蚊、桑瘿蚊均属双翅目、瘿蚊科。桑橙瘿蚊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东等省,桑瘿蚊则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一带,桑瘿蚊又称桑吸浆虫。(一)为害特点两种均以幼虫寄生在顶芽幼叶间,用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凋萎、发黑、腐烂脱落,枝条封顶。连续为害后,桑树侧枝丛生,枝条短小,叶质硬化变劣,导致桑叶减产并间接影响家蚕产茧量。(二)形态特征两种体形相似(三)生物学特性桑橙瘿蚊在浙江临安一年发生5—6代;山东、安徽一年5代,以老熟幼虫结成囊包在土下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多产卵于顶芽叶背皱折处或第一、二嫩叶背。在浙江临安,各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上旬和10月上旬。幼虫具背光趋湿性,老熟后从芽的外侧爬出,弹跳入土。桑瘿蚊在广东一年发生3~4代,以休眠体在土下3—10cai处越夏、越冬。次年1月上、中旬解除休眠而化蛹。(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方法桑园冬季深翻,暴晒虫蛹,夏秋季勤削草,使表土通风干燥,开沟排水,降低桑园地下水位,保持土壤干燥,对抑制瘿蚊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2-5月中、下旬全面摘芯一次,在危害严重地区晚秋蚕结束后及时摘除顶芽,杀灭最后一代幼虫,减少越冬虫源。3.覆盖地膜,以阻止瘿蚊成虫羽化出土和老熟幼虫入土。4.剪侧扶壮,结合夏秋采叶,及时剪掉顶芽被害后生出的侧枝,使养分集中,增加条长。5.土壤施药,在5月中下旬,休眠体大量羽化前,或夏伐后,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3~5kg拌细土40~50kg,撒匀在土面上然后翻下。或用5%喹硫磷颗粒剂,每亩2ke拌20~25kg细土撒施;或5%大风雷颗粒剂,每亩2kg拌20~30kg细土撒施。6.顶梢施药,于各代幼虫孵化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50%辛硫磷或40%乐果1000倍液,蚕期用25%灭蚕蝇500倍喷芽或滴芽防治。
三、桑毛虫桑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又名黄尾白毒蛾、桑褐斑毒蛾、桑毒蛾,俗称金毛虫、毒毛虫、狗毛虫、洋辣子等。国内务大蚕区均有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蚕区常猖獗成灾。(一)为害特点以幼虫食害桑树芽、叶,尤以越冬幼虫剥食桑芽为害最严重,以后各代幼虫食害夏秋叶。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桑叶下表皮和绿色组织成膜斑状,4龄后分散取食,吃成大缺刻,仅留叶脉,严重时将全园桑叶吃光。幼虫体表的毒毛,触及家蚕时,可引起螫伤症,出现黑斑点;当触及人体时,则可引发皮炎,如大量吸入可致中毒。(二)形态特征成虫全体白色,雌蛾前翅内缘近臀角处有深茶褐色斑纹一个或无斑纹,雄蛾除此斑外,在内缘近基部还有一茶褐色斑。雌蛾腹部末端具黄色毛丛;雄蛾从第三腹节起即生黄毛,末端毛丛短而少。卵块多为长带形,外覆黄色茸毛。成长幼虫头部黑色,胸腹部黄色,背线红色。各体节上有许多红色或黑色毛瘤,上生黑色、黄褐色长毛和松枝状白毛,第六、七腹节背中央各有一红色盘状腺体。蛹茧长椭圆形,土黄色,其上附有幼虫毒毛。(三)生物学特性.内蒙古、大兴安岭一年发生1代;辽宁、河北2代;山东3代;江苏、浙江、四川3代为主,间有不完全的4代,江西4代;广东6代。均以3、4龄幼虫在桑枝裂隙、蛀孔、束草或落叶内,吐丝结茧越冬。次年早春,当日平均气温升至10.5℃时开始出蛰。各代幼虫发生期为6月中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初孵幼虫具群居性,受惊时吐丝下垂,随风转移。成虫具趋光性,产卵成块于叶背上。(四)防治方法.1.束草诱杀,越冬前束草于桑树主干或分枝上,诱集幼虫潜入越冬,次年春幼虫活动前解草处理,并注意保护天敌。2.在各代桑毛虫盛孵期进行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叶片。3.药剂防治,越冬前治好“关门虫”,秋蚕一结束,即用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8000~倍液喷洒。发生代可用80%敌敌畏10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4.生物防治:①保护利用桑毛虫绒茧蜂等天敌;②于桑毛虫二龄幼虫高峰期,喷洒桑毛虫多角体病毒,每亩用10~20头病死虫加水1kg超低容量喷雾;③应用桑毛虫性信息素预测幼虫孵化盛期,可指导适时防治。四、桑尺蠖桑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俗称桑搭、造桥虫等。我国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等省普遍发生。(一)为害特点初孵幼虫群集叶背,日夜食害桑叶下表皮和叶肉组织形成透明斑,4龄后沿叶缘向内咬食成大缺刻。越冬幼虫早春为害刚萌发的冬芽,吃空内部仅留苞片。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桑尺蠖,通过粪便传播可使家蚕致病。(二)形态特征成虫体翅均灰褐色,翅外缘呈不规则齿形,前翅中央有2条黑色曲折横线。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水绿色,孵化前暗紫色。幼虫体圆筒形,向后逐渐粗大;灰褐色,背面散生小黑点,胸足3对,腹足2对。蛹圆筒形紫褐色;茧浅茶褐色,质地疏薄。(三)生物学特性辽宁一年发生2代;河北和山东及江苏徐州一年3代;浙江一年4代,四川4~5代;江西南昌5代;广东5~6代;以末代的3、4龄幼虫爬入桑树裂隙或平伏枝条背阳一侧越冬,次年3、4月间开始活动,为害转青冬芽。成虫具趋光性,白天隐伏,夜出活动,多产卵于枝顶嫩叶背。幼虫静止时,吐丝系于枝上依枝斜立,状似小枝。(四)防治方法1.束草诱杀,同桑毛虫。2.捕捉幼虫,桑树落叶后和早春冬芽转青前后捕捉最佳。3.药剂防治,参照桑毛虫,发生代喷药适期以桑尺蠖孵化高峰期至三龄幼虫期为佳。4.生物防治,对桑尺蠖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
五、野蚕野蚕属鳞翅目、家蚕蛾科。又称野桑蚕。我国各省蚕区普遍发江浙太湖流域,四川北部地区及东北辽宁等地尤为严重。(一)为害特点以幼虫食害嫩叶成缺刻,仅留主脉,严重时成片桑叶被吃尽,是夏、秋桑园主要害虫之一。(二)形态特征成虫体灰褐色,前翅翅尖后方呈弧形凹陷,翅面有2条褐色横带,两带中间有一褐色新月形纹,后翅中央有一暗色阔带。卵扁卵圆形,初产黄白色,后变灰白色。成长幼虫头小,中、后胸节特别膨大,背面具红褐色瘤突、斑纹,第8腹节背面有一臀角。蛹棕褐色,纺锤形,茧椭圆形灰白色,茧层紧密。(三)生物学特性辽宁、河北唐山地区一年2代,山东一年2~3代,3代为主:江浙蚕区一年3代,少数4代。均以卵在桑树主干桑拳及分支主干上越冬。越冬卵于次年4月中下旬初孵,最迟延至7月中旬孵化。幼虫有三眠蚕和四眠蚕两种,前者幼虫历期12~26天,后者幼虫历期14—34天。(四)防治方法1.冬季结合整枝清园,刮除越冬卵,并保护释放卵寄生蜂。2.捕杀幼虫,摘除蛹茧。3.药剂防治:①夏伐后防治,6月中旬用80%敌敌畏10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喷顶端嫩叶,②夏蚕后立即用50%甲胺磷2500—3000倍液喷施;③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或50%甲胺磷全面喷治,以减少越冬卵基数。4.辐射不育技术防治,在第一代幼虫开始全面化蛹时,在田间释放经60Co丁射线辐照处理的野蚕蛹,可使田间野生蚕蛾绝育,以控制下代虫口数量。六、桑螟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国内各蚕区均有发生。(一)为害特点以幼虫食害桑叶,幼龄幼虫食去下表皮和绿色组织,形成透明膜斑,三龄后吐丝卷叶或粘迭数张叶片,躲藏其中取食。江浙蚕区以晚秋桑叶受害最重,近年部分蚕区常暴发成灾。(二)形态特征成虫体茶褐色,翅带紫色闪光,前翅有5条浅茶褐色横带,后翅沿外缘有一宽阔的茶褐色带。卵为不规则的扁椭圆形,淡绿色。初孵幼虫淡绿有光泽,密生细毛,成长幼虫体水绿色,越冬幼虫体变淡粉红色,胸腹各节均有黑色毛片。蛹略呈纺锤形,黄褐色;茧薄,白色。(三)生物学特性山东一年发生3~4代;江苏、浙江和四川一年发生4~5代;四川资中县一年发生5~6代;广东8~10代;台湾10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桑树蛀孔、裂隙中、束草内及附近房屋墙缝内结薄茧越冬。次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具趋光性,多产卵于枝顶1~9叶的叶背沿叶脉处。非越冬代幼虫老熟后,即在被害卷叶内或裂隙中结薄茧化蛹。(四)防治方法1.束草诱杀越冬幼虫,方法同桑毛虫。2.3月或10月间,用石灰或粘土填塞桑株裂隙和蛀孔,以阻止幼虫爬出或隐藏。3.诱杀成虫。4.冬季清除桑园残、落叶和杂草,拣出越冬幼虫放入寄生天敌保护器,保护释放天敌。5.药剂防治,幼虫卷叶危害前,用50%辛硫磷15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80%敌敌畏1000倍液喷洒;幼虫卷叶后,用50%杀螟松1500倍,20%万灵水剂2500倍液等喷治;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20%敌杀死6000~倍,全面喷药,打好“关门虫”。七、桑蟥桑蟥属鳞翅目,家蚕蛾科。俗称白蚕、洋白蚕、松花蚕、蟥虫等。国内主要蚕区均有发生,以江、浙太湖沿岸蚕区为害最为严重。(一)为害特点以幼虫食害桑叶,吃去叶肉成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7、8月间大发生时,成片桑园枯黄不见绿叶,遍布蟥茧,片叶无收。(二)形态特征成虫体翅均豆黄色,前翅顶角下方呈弧形凹入,翅面有2条波浪形黑色横纹,两横纹间还有一黑色短纹,后翅也有2条黑色横纹,近前缘处细而不清,两纹间的黑色短纹也不明显。卵分为无盖卵块和有盖卵块两种,无盖卵块近圆形,无鳞毛覆盖,当年孵化,孵化前卵变粉红色;有盖卵块表面覆盖雌蛾腹部鳞毛形成的卵盖,茶褐色,当年不孵化。成长幼虫胸腹部乳白色,各节多皱纹,纹间有黑斑,第八腹节背面有一黑色尾角。蛹长圆筒形,乳白色,羽化前变黄色。茧长椭圆形,淡黄色,茧层疏松。(三)生物学特性桑蟥的发生有一化性、二化性和三化性,均以有盖卵块在桑树枝干上越冬。越冬卵一般在次年6月初开始孵化,称为头蟥,至7月中旬化蛹,下旬羽化产卵,此时一化性蛾产有盖卵块越冬,其余蛾产无盖卵块,于8月上旬孵化,称二蟥;二蟥于9月上旬羽化,这时二化性蛾产有盖卵块越冬,少数三化性蛾产无盖卵块,于9月中旬孵化,即为三蟥,至10月下旬羽化,产有盖卵块越冬。(四)防治方法1.严格检疫,防止桑蟥随桑苗和接穗传播扩散。2.及时刮去枝干上的越冬卵块,并收集保护卵寄生蜂。3.蟥区桑园以中、矮干为主。5月中、下旬及时全面剪伐,除去一年生枝上的越冬卵块,及时采摘夏秋叶。4.药剂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50%辛硫磷乳油1500倍和60%双效磷1500倍等短残毒期药剂,在养蚕期喷药防治。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50%甲胺磷等进行越冬防治。八、黄叶虫黄叶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桑黄萤叶甲、蓝尾叶甲、金花虫、萤火虫等。国内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尤以丘陵山地桑园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一)为害特点以成虫群集叶背沿叶缘向内咀食成细缺刻,严重时仅留主脉,主要为害春、夏叶,喜食新梢嫩叶,同时排泄大量粪便污染桑叶。(二)形态特征成虫头部、前胸背板及鞘翅均土黄色,四川发生的多数个体鞘翅近端部有蓝黑色大斑。触角丝形,土黄色。成长幼虫圆筒形略扁,稍弯曲;头部黑色,胸腹部土黄色,前胸盾及末节硬皮板均黑色有光,其余各节具深茶褐色瘤突。(三)生物学特性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在浙江诸暨,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化蛹,4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产卵,8月上旬孵化,10月下旬入土越冬。成虫具假死性、迁移性,飞翔力强,多产卵于桑园以外的土表或土块裂缝中。初孵幼虫行动活泼,多在土表活动,昼夜取食嫩草芯及青菜叶,入土后在1.5~3cm深处作圆形光滑土室,仰卧其中越冬。(四)防治方法1.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成虫羽化初期和清晨露水未干前打落捕杀。2.夏伐时留少数桑枝,诱集成虫取食后进行药杀。3.药剂防治,据四川的研究,可先用90%敌百虫1000倍或50%杀螟松1000倍液喷黄叶虫为害的朴树、黄角树等其它树木,减低虫口基数,且不影响家蚕的安全。当黄叶虫飞至桑树上为害时,用50%辛硫磷1000倍液、40%乐果1000倍液喷桑树。
桑树主要病虫害有哪些?我国已发现的桑树害虫有200多种,各地有不同的主要害虫种类。根据为害特性和为害部位可分为五大类。
①桑芽害虫
如桑瘿蚊、桑象虫、桑梢小蠹虫、黑绒金龟子等。
②咀食性桑叶害虫
如桑蟥、桑尺蠖、桑青尺蠖、野蚕、桑螟、桑毛虫、叶虫类、刺蛾、桑白毛虫、桑黄毛虫、斜纹夜蛾、蜗牛等。
③吸食性桑叶害虫
如桑蓟马、桑红蜘蛛、桑粉虱、桑木虱、叶蝉等。
④桑树枝干害虫
如桑蛀虫、桑白盾蚧、桑虱、天牛类等。
⑤地下害虫
如蝼蛄、小地老虎。番茄的主要病害有叶霉病、病毒病、晚疫病和蚜虫。
叶霉病:主要在叶片上发病,发病时叶片出现不规则形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随后霉层变为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
病毒病:病毒病是秋番茄的主要病害,发病时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深浅相间条纹斑,叶脉透明,病株较健壮,略矮,叶片变小,叶面皱缩,中部销突起,边缘多向下或向上卷起,果实出现条形病斑。蚜虫是秋番茄病毒病传播的主要媒介,因此在防治病毒病的同时必须防治蚜虫。
晚疫病:从从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浸状不整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果实染病主要发生在青果上,病斑初呈油浸状暗绿色,后变为暗褐色,销凹陷,边缘明显,云纹不规则,果实一般不变软,湿度大时其上长白霉。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