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 氟环唑丙环唑哪个效果好
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都是常用的杀菌剂,它们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种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氟环唑
氟环唑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它的化学名称为5-氟-1H-苯并咪唑。氟环唑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种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氟环唑主要用于农业、医药和兽药等领域。
氟硅唑
氟硅唑是一种有机硅化合物,其化学名称为(trifluoromethyl)phenylsilane。氟硅唑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种病菌的生长和繁殖。氟硅唑主要用于农业和医药领域,可以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和动物***。
丙环唑
丙环唑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其化学名称为1-(4-chlorophenyl)-4,4-dimethyl-3-(1,2,4-triazol-1-ylmethyl)pentan-3-ol。丙环唑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种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丙环唑主要用于农业和医药领域,可以用于防治多种植物病害和动物***。
氟环唑、氟硅唑、丙环唑都是常用的杀菌剂,它们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种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它们在农业、医药和兽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关拓展:
问:氟环唑增产原理?
氟环唑对小麦、油菜、蔬菜、果树等真菌***害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功效,并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氟环唑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氟环唑对棉花苗期的所有真菌***害(例如立枯病、炭疽病、猝倒病、茎枯病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在棉花出苗后用杜邦升氏15克兑水15-30公斤喷雾预防,有病害发生时用氟环唑叶面喷施稀释2000-2500倍液。同时还能调节棉花苗期生长,使棉花苗期叶色浓绿,生长健壮,促进棉花壮苗早发。
氟环唑防治瓜类病害:氟环唑防治瓜类的立枯病、枯萎病、蔓枯病、炭疽病、叶斑病、根腐病等有特效。在病害发生初期每亩用氟环唑兑水均匀喷雾,7天左右再喷雾一次。
氟环唑防治水稻病害:在破口抽穗期及扬花后用1000倍液的杜邦升氏喷施2次,对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鞘腐病、黑粉病及各种中后期综合症等有特效。杜邦升氏对水稻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使用以后水稻叶色浓绿,功能叶生长健壮,水稻结实率更高,灌浆更充分、籽粒更饱满,成熟期叶青籽黄,能使水稻每亩增产60-80公斤。
氟环唑防治小麦锈病: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氟环唑或12.5%特谱唑(氟硅唑、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按上述治疗方法,可使小麦大大增产。
氟环唑内吸性强,可迅速被植株吸收并传导至感病部位,病害侵染立即停止,施药防治彻底。持效性极佳,如在谷物上的抑菌作用可达30天以上,降低了用药次数及劳力成本。既能有效控制病害,又能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提高作物自身生化抗病性,使作物本身的抗病性大大增强。
问:氟硅唑、戊唑醇、几唑醇、三唑酮,这些药剂,哪一个比较好?
氟硅唑三唑类杀菌剂,破坏和阻止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对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有效,对卵菌无效,对梨黑星病有特效。防治梨黑星病,在病发初期喷药,每隔7~10d喷1次,连续4~6次,每次用40%乳油有效剂量40~50mg/L(8000~倍液),能有效防治梨黑星病,并有兼治梨赤星病的作用。当病害发生高峰期,喷药间隔可适当缩短。也可用于苹果黑星端正和白粉病,葡萄白粉病,花生叶斑病,谷类白粉病和眼点病,小麦颖枯病,叶锈病和条锈病,大麦叶斑病等。戊唑醇 用途:本品属三唑类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抑制剂,是用于重要经济作物的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的高效杀菌剂,可有效地防治禾谷类作物的多种锈病、白粉病、网斑病、根腐病、赤霉病,黑穗病及种传轮斑病等。规格:95%、98%原药。125g/L水乳剂,25%乳油,25%可湿性粉剂,43%悬浮剂,80%水分散粒剂,用于叶面喷雾己唑醇作用机理:属唑类杀菌剂,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对真菌尤其是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治疗作用。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使病菌死亡。具有内吸、保护和治疗活性。
防治对象:有效地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尤其是对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引起的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黑星病、褐斑病、炭疽病等有优异的保护和铲除作用。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防效。
适宜作物与安全性果树如苹果、葡萄、香蕉,蔬菜(瓜果、辣椒等),花生,咖啡,禾谷类作物和观赏植物等。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对环境、作物安全,但有时对某些苹果品种有药害。
使用方法:茎叶喷雾,使用剂量通常为15~250g(a.i.)/hm2。以10~20mg/L喷雾,能有效地防治苹果白粉病,苹果黑星病,葡萄白粉病;以20~50mg(a.i.)/L喷雾,可有效防治咖啡锈病或以30g(a.i.)/hm2防治咖啡锈病,效果优于三唑酮[250g(a.i.)/hm2];以20-50g(a.i.)/hm2可防治花生褐斑病;以15~20mg(a.i.)/L可防治葡萄白粉病和黑腐病。
三唑酮:制剂单剂如15%、20%、25%可湿性粉剂,10%、12.5%、20%乳油,10%粒剂等作用机理与特点通过强烈抑制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改变孢子的形态和细胞膜的结构,致使抱子细胞变形,菌丝膨大,分枝畸形,导致直接影响到细胞的渗透性,从而使病菌死亡或受抑制。其具有很强的内吸性,披植物各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药剂被根系吸收后向顶部传导能力很强,对病害具有预防、铲除和治疗作用。除卵菌纲真菌外,对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的病原菌等均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应用 适宜作物玉米、麦类、高粱、瓜类、烟草、花卉、果树、豆类、水稻等。草莓敏感,慎用。 防治对象用于防治麦类(大、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白秆病、纹枯病、叶枯病、棍腐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丝黑穗病、光腥黑穗病等,玉米圆斑病、纹枯病,水稻纹枯病、叶黑粉病、云形病、粒黑粉病、叶尖枯病、紫秆病等,大豆、梨、苹果、葡萄、山楂、黄瓜等的白粉病,韭莱灰霉病,甘薯黑斑病,大蒜锈病、杜鹃鹰瘤病,向日葵锈病等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