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禾本科病害子囊菌 子囊菌有哪些属

2024-07-10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114 次
禾本科病害子囊菌 子囊菌有哪些属

禾本科病害子囊菌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菌,它可以感染禾本科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害症状

禾本科病害子囊菌感染植物后,会在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形成黑色小点,这些小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形成黑色坏死区域,严重时会导致植株死亡。

病害传播

禾本科病害子囊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土壤、工具等途径传播。在潮湿的环境下,病菌易于繁殖和传播。

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禾本科病害子囊菌的传播和感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使用无病害的种子进行种植;
  • 保持田间通风干燥,避免潮湿环境;
  • 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和残株,减少病菌的滋生;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喷洒防治。

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禾本科病害子囊菌的感染和传播,保护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相关拓展:

问:子囊是指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麦角菌有什么危害?

麦角菌属于真菌门,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麦角菌科,麦角菌属。此菌寄生在黑麦、小麦、大麦、燕麦、鹅冠草等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内,将子房变为菌核,郑知形状如同麦粒,故称之为麦角。麦角菌在我国分布很广,全国约有13个省发现过麦角菌存在。南银丛庆至贵州,北达黑龙江,东自浙江,西抵青海,都有麦角菌的分布。

麦角菌为名贵中药材,据分析其所含的生物碱多达12种,分为麦角胺、麦角毒碱、麦角新碱3大类。主要功能是引起肌肉痉挛收缩,故常用作妇产科药物,用作治疗锋握产后出血的止血剂和促进***复原的收敛剂。麦角是麦类和禾本科牧草的重要病害,危害的禾本科植物约有16属,22种之多。不但使麦类大幅度减产而且含有剧毒,牲畜误食带麦角的饲草可中毒死亡,人药用剂量不当可造成***,重者发生死亡现象。

问:禾本科牧草病害有哪些?

grassdiseases

商鸿生

禾本科牧草属种很多,重要的有黑麦草属、鸭茅属、早熟禾属、冰草属、披碱草属、雀稗属,赖草属,羊茅属、雀麦属、鹅冠草属以及其它属牧草。其禾草病害多达400种以上,以锈病、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叶枯病最为重要,可引起饲草和种子产量剧降,品质劣化,并减弱其抗逆性,甚至造成越冬死亡。病害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禾草内生真菌产生多种毒素,引起牲畜中毒死亡。牧草病害的早期研究主要是病原真菌调查和描述,20世纪以来,针对多种病原物类群进行了病原学流行学和防治学的研究,少数国家还做了牧草病害普查,出版了专著。

种类

禾本科牧草病害可按主要发病部位和危害特点,分为叶部病害、根和茎基部病害穗部病害和特有病害介绍。

叶部病害

主要有锈病、白粉病、霜霉病和多种叶斑、叶枯病。中国已记述的禾草锈菌有80余种。秆锈病(PucciniagraminisPers.)、叶锈病(P..reconditaRob.etDesm.)、条锈病(P.striiformisWest.)和冠锈病(P.coronataCorda)发生最广,危害最烈。其它引起禾草锈病的重要病原菌还有翦股颖柄锈菌、早熟禾柄锈菌、羊茅属柄锈菌、雀稗柄锈菌、冰草生柄锈菌、野麦柄锈菌、狗牙根柄锈菌、粟单孢锈菌、看麦娘单孢锈菌等。禾草锈菌有高度的寄生专化性,多以潜育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以夏孢子持续侵染的方式在冷凉地区越夏,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辗转危害,转主寄主多无实际作用或不存在。白粉病[Blumeriagraminis(DC.)Syd.]、霜霉病[Sclerosporagraminicola(Sacc.)Schroet,Sclerophthoramacrospora(Sacc.)Thirumetal.]等也普遍发生,但危害性因草种、品种或环境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鸭茅叶黑粉病[Entylomadac-tylidis(Pass.)Cif.]危害羊茅、翦股颖、梯牧草、早熟禾等多种牧草,该菌以担孢子侵染寄主叶片,冬孢子堆埋生于叶片、叶鞘表皮下。丝核菌(Rhizoctoniaspp.)在温暖地区引起多种禾草严重的叶腐,亦是重要的防治对象。禾草叶斑病和叶枯病种类很多,主要由壳二孢属(Ascochyt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尾孢属(Cercospora),弯孢霉属(Curvularia),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壳月孢属(Selenophoma),壳针孢属(Septoria),壳多孢属(Stagonospora)和喙孢霉属(Rhynchosporium)等半知菌引起。许多种类危害草地造成枯草斑,枯草圈或大片枯草区。炭疽病[Colletotrichumgraminicola(Ces.)Wilson],根腐叶枯病[Bipolarissorokiniana(***.etSorok.)Shoem.],褐条病[Cercosporidiumgraminis(Fuckel)Deighton],黑麦草网斑病[Drechsleradac-tyoides(Drechs.)Shoem.],雪霉叶枯病[Gerlachianivalis(Ces.exSacc.)GamsetMuller]等都是寄生范围较广、分布普遍的典型病例。国外发生较重的禾草铜斑病(GloeocercosporasorghiBainetEdg.),叶片溶消病(DrechsleravagansDrechs.),红丝病[Laetisariafuciformis(McAlp.)Burdsall]等中国均未发生。上述叶斑、叶枯病主要以病残体或带菌种子引起初侵染,以气传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危害禾草的病毒也很多,重要的有大麦黄矮病毒(Barleyyel-lowdwarfvirus)、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stripemosaicvirus),黑麦草花叶病毒(Ryegrassmosaicvirus),雀麦花叶病毒(Bromemosaicvirus)和冰草花叶病毒(Agropyronmosaicvirus)等。

根和茎基部病害

侵染禾草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种类多,发病因素复杂。腐霉属真菌引起的根腐在暖湿地区发生较重。全蚀病(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ier)多发生于土壤贫瘠、冷凉、pH值较高的草地。白绢病(SclerotiumrolfsiiSacc.)多发生于高温多湿的南方草场。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sorokiniana(***.etSorok.)Shoem.]等多种平脐蠕孢属和内脐蠕孢属真菌也能引起根腐和茎腐病,发生比较普遍。眼斑病[Pseudocercosporellaherpotrichoides(Fron.)Deighton]在欧、美分布很广,中国尚未发生。

穗部病害

以黑粉病最重要,病株穗部受害,籽粒被破坏,形成黑色冬孢子堆。中国已记述的黑粉菌有40余种。雀麦黑粉菌发生普遍,雀麦和冰草受害最重。狗牙根黑粉病(U.cynodotisHenn.)、狗尾草黑粉病(U.neglectaNiessl.)、狼尾草轴黑粉病[Sphacelothecapamparum(Speg.)Clint.]、茎黑粉病[Ustilagohypodytes(Schlecht.)Fries]以及雀稗粒黑粉病(TolyposporiumeverniumSyd.)等也较常见。秆黑粉病[Urocystisagropyri(Preuss)Schroter]和条黑粉病[Ustilagostriiformis(West.)Niessl.]病株矮化,呈现整株性症状,叶片、叶鞘和茎秆上生有条斑状冬孢子堆,不抽穗或穗部发育不良。矮化腥黑穗病(TilletiacontraversaKuhn)、狐尾草腥黑穗病(T.fuscaEll.etEv.)尚未在中国发生,具有检疫重要性。多数黑粉病由土壤和种子带菌,幼苗侵染,系统发病。麦角病[Clavicepspurpurea(Fr.exFr.)Tul.]也是重要的穗部病害,分布于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危害几百种禾本科植物。病株穗部产生菌核(麦角),菌核含有多种生物碱,能引起牲畜中毒,牧草开花期凉爽阴湿时,发病尤重。FusariumgraminearumSchw.[有性态:Gibberellazeae(Schw.)Petch.]和多种同属真菌侵染禾草穗部,引起赤霉病,亦以花期湿润多雨,气温适宜的地区受害最重。早熟禾镰孢[F.poae(Peck.)Wr.]引起禾草银顶病,病穗腐烂,种子绝收,国内尚未发现该病。黑麦草盲籽病[Gloeotiniatemulenta(***.etDelacr.)Wilson,NobleandGray],引起种子***或种子发芽率剧降,黑麦草种子生产常受到毁灭性损失。该病借种子传播,现发生于澳洲、欧洲和北美。翦股颖粗线虫[Anguinaagrostis(Stienbuch)Filip.],鸭茅黄胶病(ClavibacterrathayiDavisetal.)等也是禾草重要的穗部病害。

特有病害

包括禾草特有的、流行规律和发病生态均具特点的仙人圈和内生真菌病。仙人圈(Fairyrings)又称“蘑菇圈”,系担子菌伞菌目和马勃目一些种类在土壤中大量滋生所引起的,被害草地出现直径不一的暗绿色圆圈,宽度多为10~20厘米,圈上禾草长势旺盛,叶色浓绿,圈内禾草衰败枯死,在枯草圈内尚可出现次生旺草区。有时,草地上仅出现成环状排列的担子果,牧草生长无明显变化。仙人圈的出现可能导致禾草大量死亡,但关于死草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已提出的假说有:①土壤内充满真菌菌丝体网络,阻碍水分渗透,禾草因缺水而死亡;②真菌活动导致土壤中氨的浓度升高;③真菌产生的氰化物积累到毒害水平;④牧草根部被真菌侵染;⑤牧草生育受抑,因其它病菌侵染或环境胁迫致死。旺草的出现系真菌的老菌丝死亡分解后释放出较多氮素所致。草地土壤质地疏松、肥力低下、水份不足时易出现仙人圈。

内生真菌(fungalendophytes)只能在牧草体内完成或大部完成其生活史,并产生毒素引起牲畜中毒。禾草内生真菌有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的拟瘤座菌属(Balansiopsis),Myriogenospora属,瘤座属(Balansia)、香柱菌属(Epichloe)等,大多数在植株体内系统侵染叶片、茎秆和花序,只有当植物花器上产生孢子时才外露显症。其中香柱菌(Epichloetyphina(Pers.)Tul.)侵染翦股颖属、鸭茅属、绒毛草属、大麦属、黑麦草属以及其它重要牧草。美国黑麦草品种发病率可高达90%~100%。第二类内生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细胞间隙蔓延,外部无症状,亦不产生子实体,包括Acremonium属和Sphacelia属一些种类,以及Phialophora属类似菌和Gliocladium属类似菌,此类内生真菌多发生于羊茅、黑麦草、雀麦、早熟禾,针茅等属禾草。美国90%以上苇状羊茅草地被枝顶孢(Acremoniumcoemophia-lum)感染。内生真菌只借带菌种子传播,欧洲、北美和新西兰等地羊茅、黑麦草等禾草种子带菌率很高。禾草寄主与内生真菌之间有互惠共生关系,内生真菌可增强植物对昆虫和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

病害控制

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搞好草地合理利用和草地卫生,以选育抗病品种和使用无病种子为关键,慎重地辅以药剂防治,控制的重点是人工草地和种子产地。具体控制措施有:①开展牧草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②实施引种检疫和种子产地检疫,杜绝危险***虫的人为传播,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防治内生真菌尤应实行种子检验,选用无病种子或行温汤浸种,并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贮藏种子,以加速种子中内生真菌的死亡。③清除病残体,刈后耙地或在秋末、冬初焚烧灭茬,搞好草地卫生。④草地合理排灌、施肥,与豆科牧草轮作和不同草种混播间作,合理密植。⑤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合理安排刈割与放牧的时间、次数与留槎的高度。⑥实行药剂防治,地上部喷药应尽量选用低毒性和残留低的农药,并限制施用时期和次数。防治内生真菌需喷施三唑酮等能抑制麦角甾醇的内吸杀菌剂。

参考书目

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科学出版社,1979,北京。

Smiley,R.W.CompendiumofTurfgrassDiseases,APSPress,1983,St.Paul.

何文俊(1909~1967)

田筱君

植物病理学家。四川省巴县人。1929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32年后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任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1935~193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研究助教,1936~1941年去美国依阿华农工大学任研究助教、讲员,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后历任华西协和大学教授、农业研究所所长、理学院院长,西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曾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植物病虫害系主任,曾任四川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他在30~40年代主要研究金花虫、蜥蜴、蝶类以及氟化物的毒饵效力,土壤寄生病菌及植物根病;50~60年代重点研究四川省水稻稻瘟病、甘薯黑斑病的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主要著作有《植物病理学基础》,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

核果病害

stonefruitsdiseases

曹若彬

已记载的桃、李、杏、梅及樱桃等核果类果树病害近200种。中国有桃病害50多种,李病害30多种,杏病害30多种、梅病害20多种,樱桃病害10多种。不同的核果可以有共同的病害。最重要的病害是核果褐腐病、炭疽病、缩叶病、疮痂病、流胶病及冠瘿病。较重要的有细菌穿孔病、腐烂病、软腐病、李红点病、杏疔病及樱桃丛枝病。

细菌穿孔病

为世界***害,中国各核果产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果与枝梢。叶片发病引起褐色小斑点,病组织干枯后脱落穿孔;果实染病产生水渍状凹斑;枝梢受侵染后出现溃疡斑。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明显影响树势及产量。病原物为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compestripv.pruni(Smith)Dye〕。侵染桃、李、杏、樱桃、毛樱桃等。桃品种中以晚熟种如玉露、太仓发病重。温暖多雨重雾适宜病害发生,树势衰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树冠郁蔽的果园发病重。病原细菌主要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溢出菌脓,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自气孔或皮孔侵入,引起多次再侵染。病害控制为冬季结合修剪清除枯枝、落叶和落果,集中烧毁;春季萌动前喷施石硫合剂消除越冬病菌;发病初期喷代森锌、锌铜石灰液、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

Taphrinapruni李袋果病Altemariatenuis桃果黑斑病Cylindrocladiumscoparium桃白霉病Sclervtifiiasclerotiorum桃菌核病Phomopsisamygdalina实腐病Aspergillusniger,A.luckuensis曲霉病为害果Sclerofiniafuckeliana灰霉病果或主要Agrobaderiunfumafaciens冠瘿病Helieobasidiummompa紫纹羽病茎基或根Ganodermaapplanafum梅赤枯病Fusicoccumpersicac櫻桃枝枯病Fomesfulvas桃木心腐病Lepfosphaeriapruni桃皮腐病Nectriacinnabaritia桃癌肿病S.fanakae干Septobasidiumbogoriense,膏药病主干、枝MycosphaereUaceraseLla櫻桃褐色穿孔病Taphrinamume杏、梅叶肿病Caeomamakinoi杏、梅锈病PhyUostictapersicae桃斑点病Guignardiapruni-persicae桃黄褐斑病Leucotehumpruni-persicac桃白锈病Ascochytaprunicola轮纹病Cercosporarubro-fincta灰斑病Tranzscheliapruni-spinosae褐锈病C.degenerans白霉病Clastervsporiumcarpophilum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circumscissa穿孔病叶、果Coryneumbeyerinckii紫轮病叶、枝、果thecaPannosa果Podosphaerafridactyla,Sphaero-白粉病叶、枝、花、病原物病害名称为害部位

问:穇子(禾本目禾本科植物)详细资料大全

穇子(学名:Eleusinecoracana(L.)Gaertn.)是禾本科穇属植物,一年生,粗壮簇生草本。秆直立,高50-120厘米,常分枝。叶鞘长于节间,光滑;叶舌顶端密生长柔毛,长1-2毫米;叶片线形。穗状花序5-8个呈指状着生秆顶,成熟时常内曲,长5-10厘米,宽8-10毫米。果为囊果,种子近球形,黄棕色,表面皱缩;胚长为种子的1/2-3/4,种脐点状。花果期5-9月。

该种广泛栽培于东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非洲(乌干达和肯亚)、印度和尼泊尔大量栽培。中国西藏(墨脱、波密)、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和河南。穇子适应性强,在海拔500-2400米的地方均能生长,具有耐旱、耐盐碱地等特性,在酸性土壤(pH值5.0)或者碱性土壤(pH值8.2)均能正常生长。

该种秆可用作编织和造纸或作家畜饲料,种子可食用或供酿造。穇子粟籽蛋白质属优质蛋白质,含量与稻米相当;脂肪含量与小麦相当;富含天然有机矿物质,其中钙、钾、镁、硒、锌含量分别为稻米含量的16.4、4.7、4.7、4.8、1.5倍。穇子粟籽味甘涩,具有厚肠胃之功效,对腹泻等***有独特疗效。

(概述图参考来源:)

基本介绍中文名:穇子学名:Eleusinecoracana(L.)Gaertn.别称:鸡爪谷、鸡爪粟、龙爪稷、鸭脚粟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单子叶植物纲目:禾本目科:禾本科亚科:画眉草亚科族:画眉草族亚族:穇亚族属:穇属种:穇子命名者及年代:(L.)Gaertn.,1788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范围,繁殖方法,种子处理,播种方法,栽培技术,选地整地,田间管理,采收贮存,病害防治,病害,虫害,主要价值,形态特征一年生,粗壮簇生草本。秆直立,高50-120厘米,常分枝。叶鞘长于节间,光滑;叶舌顶端密生长柔毛,长1-2毫米;叶片线形。穗状花序5-8个呈指状着生秆顶,成熟时常内曲,长5-10厘米,宽8-10毫米;小穗含5-6小花,长7-9毫米;颖坚纸质,顶端急尖;第一颖长约3毫米;第二颖长约4毫米,外稃三角状卵形,顶端急尖,背部具脊,脊缘有狭翼,长约4毫米,具5脉,内稃狭卵形,具2脊,粗糙。鳞被摺叠,具3脉;花柱自基部即分离。果为囊果,种子近球形,黄棕色,表面皱缩;胚长为种子的1/2-3/4,种脐点状。花果期5-9月。生长环境穇子适应性强,在海拔500-2400米的地方均能生长,具有耐旱、耐盐碱地等特性,在酸性土壤(pH值5.0)或者碱性土壤(pH值8.2)均能正常生长。穇子分布范围该种广泛栽培于东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非洲(乌干达和肯亚)、印度和尼泊尔大量栽培。中国西藏(墨脱、波密)、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南、江苏、安徽和河南;在湖南省穇子主要分布在娄底地区的涟源和新化,以及邵阳地区的隆回、武冈和洞口等地,其他地区如郴州地区的桂东、桂阳和汝城,永州地区的蓝山、道县、宁远、江华和双牌,衡阳地区的耒阳和常宁,株洲地区的炎陵,怀化地区的洪江和溆浦,湘西州的凤凰县等地都有零星种植。繁殖方法种子处理为了提高种子发芽率,确保出苗快而整齐,播种前应抢晴晒种6-8小时,并清除杂质、瘪、伤、病粒,筛选出健康饱满的种子。播种方法春播:最佳播种时间为清明至谷雨间,露地直播,采用穴播或者条播。穴播时行距为20-25厘米,穴距为10-15厘米,每穴播足8-12粒种子;条播时的行距为15-20厘米,每行播种120-160粒种子;播种后用钙镁磷肥20-25千克/亩拌土杂肥500-750千克/亩做种肥,然后再盖一层1-2厘米厚的碎土。播种完成后,铺上一层白色透明地膜,种植行四周空白处,用土块压实,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为了避免杂草生长把膜顶破。夏播:也可以夏播,在7月前后,最好不要迟于7月。因为气温及光照的对穇子的影响较大,在生长后期气温逐渐降低、光照不足等原因,导致植株长势不健壮,结实率偏低,产量相比春播的要低。栽培技术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水平、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的田块,深耕整地。整地前撒施基肥,施用腐熟菜籽饼肥300千克/亩和三元复合肥20千克/亩。旋耕、平整,起垄做畦。畦面宽2米,畦高20厘米,畦两边各留深20厘米的沟。要求做到畦平沟直,沟沟相通,有利于排水,防涝。若排水不畅易导致细菌性和真菌***害大面积发生,从而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田间管理破膜、间苗、补苗与锄草:为确保出苗整齐,为种子出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在播种后于每天早晨及时将膜上的水珠敲打入土。播种后约5-7天,种子开始陆续出苗。当苗长到4-5厘米或2-3片真叶时,将对应的穴上方的膜剪掉,让苗子正常生长。当苗高6-8厘米或4-5片真叶时开始间苗,每穴留苗4-5棵。条播时,直接将种植行上方的膜划即可,但需将膜压实,以防开口过大,影响防草效果;每行留苗100-120株。若发现缺兜,及时补苗。肥水管理:穇子耐旱,对水需求量不大。在整个生育期,基本不用浇水,依靠强大的根系吸附地下水,完成生长。穇子对的肥的需求也不大,在贫瘠的地方也能生长。但是为了确保产量,应根据土壤的肥力水平酌情施肥。一般情况,在整地时撒施腐熟菜籽饼肥300千克/亩和三元复合肥20千克/亩。然后中耕追肥,施农家肥300-500千克/亩提苗。中等以上肥力土壤不建议施肥过勤或者不施肥,肥力过剩容易造成肥害,增加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及品质。采收贮存穇子的成熟期不一致,因此需要分批采收,一般分为2次采收。当穇子主茎穗头及作物的60%穗头呈棕色或者褐色时,子实达到种用色泽时,进行第一批采收。采收时,使用剪刀或者镰刀,沿着穗颈部剪下即可。充分晒干后,脱粒,用筛子清理谷物。第一次收获后7天左右,进行第二批采收。此次采收需将所有的穇子收割,若有部分穗头未完全成熟,可在采后放在阴凉处完成后熟。待穇子充分晒干后,进行脱粒,过筛后的子实即为商品穇子,置阴凉处保存,备用。病害防治病害穇子的整个生育期,病害发生较少,基本很少用药。但若当年的气候寡照多雨,则容易引起穇子叶枯病和穇瘟病的发生。穇子叶枯病害主要由交链孢和子囊菌引起,当病害发生时,植株叶片发黄,部分叶子从中间折断。叶枯病的防治可以采用农艺措施与化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农艺措施主要有两点:合理密植,过密导致环境密闭通风不畅,病害易发生;挖深沟及时排水,穇子为旱粮作物忌水多。叶枯病的化学防治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托布津500-8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喷雾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交替使用,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穇瘟病主要是有真菌病原菌引起,危害作物的叶片、穗颈、穗等部位,危害严重,有些地区作物减产高达80%。其防治主要可以通过合理密植,保证环境通透性,控制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结合化学防控,当病害发生时,可用40%稻瘟灵乳油4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虫害穇子栽培中,害虫危害主要有飞鸟(麻雀)、三化螟和椿象等。飞鸟的防治主要通过布置防鸟网、驱鸟彩带或者鸣放爆竹驱赶。三化螟的防治可以通过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来防治。其中农艺防治包括及时移除病株,实施轮作等;物理防治包括安装性诱捕器捕杀害虫;生物防治主要利用天敌来防治害虫;化学防治必须抓住成虫盛发期和幼虫孵化期进行,可用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或10%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喷雾。椿象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当害虫发生时可用30%噻嗪·毒死蜱乳油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1000倍稀释液喷雾,交替使用,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主要价值经济:该种秆可用作编织和造纸或作家畜饲料,种子可食用或供酿造。营养:穇子粟籽蛋白质属优质蛋白质,含量与稻米相当;脂肪含量与小麦相当;富含天然有机矿物质,其中钙、钾、镁、硒、锌含量分别为稻米含量的16.4、4.7、4.7、4.8、1.5倍。药用:穇子粟籽味甘涩,具有厚肠胃之功效,对腹泻等***有独特疗效。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