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调查技术规范
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的损失。科学的调查技术规范对于小麦锈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小麦锈病的危害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茎秆和穗部。患病的小麦叶片会出现黄褐色病斑,茎秆会出现裂口,穗部则会变得萎缩。这些症状不仅会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还会使小麦易于感染其他病害,造成更大的损失。
科学的调查技术规范
为了科学地防治小麦锈病,需要遵循以下调查技术规范:
- 及时发现:小麦锈病的发病期较长,需要及时巡查田间,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
- 正确识别:小麦锈病的症状与其他病害有些类似,需要仔细观察,正确识别病害类型。
- 科学取样:在病害发生的地方,需要科学地取样,避免取样不均导致结果失真。
- 实验室检测:取样后需要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制定防治措施: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防止病害的扩散。
相关问题拓展
问题一: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
- 选用抗锈小麦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气
-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 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问题二:小麦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 气候:高温多湿的气候容易导致小麦锈病的发生
- 土壤:土壤质量差、耕作不当等因素也会影响小麦的抗病能力
- 品种:不同品种的小麦对锈菌的抗性不同
问题三: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在什么时候进行?
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应在小麦生长期内进行,特别是在小麦生长初期和抽穗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
问题四: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例如:
- 化学农药防治方法效果明显,但使用过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 生物防治方法对环境友好,但效果不如化学农药
- 选用抗锈小麦品种的方法相对简单,但品种的抗病能力存在差异
问题五:如何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 选用抗病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气
- 科学施肥,提高小麦的养分供应
-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种植者的防病意识和技能
问题六:小麦锈病的发生对农民的影响有哪些?
小麦锈病的发生会对农民的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
- 减少小麦产量,导致农民收益下降
- 降低小麦的品质,影响销售价格
- 增加农民的防病成本,增加经济负担
问题七: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吗?
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支持:
-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小麦锈病防治技术水平
- 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小麦防病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 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民积极防治小麦锈病
问题八: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对环境保护有何意义?
小麦锈病的防治工作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例如:
-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 采取生物防治方法,保护生态环境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相关拓展:
问:小麦发生锈病的防治技术
小麦锈病在春季经常发生,在4月份时期需要紧急进行防治,因为这时期正直灌浆乳熟期,如果发生该病容易导致植株和叶片不能正常生长,对产量影响很大。小麦锈病
河南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锈病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危害,现将有机小麦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有机小麦锈病的种类及为害症状:
有机小麦锈病,又称黄疸病,可分为条锈、叶锈、杆锈三种类型,锈病是气传性病害,可随风向麦区进行远距离传播为害。
条锈主要为害有机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2、有机小麦锈病病原菌形态特征:
条锈菌夏孢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孢子壁无色,具6~16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褐色,上浓下淡,下部瘦削,柄短有色。
叶锈夏孢子单胞竖晌消,球形或近球形,表面有细刺,橙***,具6~8个发芽孔。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暗褐色,分隔处稍缢缩,顶部平,柄短无色。
秆锈夏孢子单胞,长椭圆形,暗橙***,中部有4个发芽孔,胞壁褐色,具明显棘状突起。冬孢子双胞,棍棒状或纺锤形,浓褐色,分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形或略尖,柄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3、有机小麦锈病发病特点:
锈病喜湿,在下雨,结露,或有雾的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锈菌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谨芦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进行再侵染。
锈病在秋季或春季发病的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雨水的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
4、有机小麦锈病防治方法:
4.1.农业防治:
4.1.1.选用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有机小麦锈病的基本措施。小麦不同品种对小麦锈病的抗性差异很大,可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小麦品种,如冬小麦伊农18号。在新源县乡镇的同一地块内种植的新冬18号、伊农18号2个品种中,新冬18号发病重、发病面积大,而伊农18号只有点片发生,表现出很强的抗病性。
4.1.2.小麦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4.1.3.搞好抗余知病品种合理布局,切断菌源传播路线。
问:小麦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怎么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叶枯病等,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
小麦锈病:用20%粉锈宁进行拌种,或亩用0.5公斤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兑水250-300公斤,然后做喷雾处理。
小麦赤霉病: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早播,播种前用75%萎锈灵进行拌种。
小麦白粉病:控制种植密度,合理施肥,播种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
一、小麦锈病
1、发病症状
(1)发病初期,叶片或麦秆表面出现褪绿斑点,之后长出***或红褐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
(2)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黑色的疱斑(条锈、叶锈)或粉疱(秆锈),即冬孢子堆。
(3)染病植株的叶片早衰,光合作用降低,水分大量流失,籽粒的饱满度和灌浆程度下降,严搭简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比如鲁麦21、烟农19、烟农23等抗锈丰产良种。
(2)合理施肥,不可过量使用氮肥,避免小麦贪青晚熟。
(3)用20%粉锈宁进行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拌种后经过6-8小时再播种。
(4)亩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0.5公斤兑水250-300公斤,然后进行喷雾;或亩用60-80克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
(5)喷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二、小麦赤霉病
1、发病症状
(1)苗腐:先是芽变褐,随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时,容易从腐烂处拉断,断口呈褐色,且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
(2)茎基腐:幼苗从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会变褐腐烂,导致全株枯死。
(3)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病斑也可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病部以上呈枯黄状,有时无法抽穗,或抽出枯黄穗。
(4)穗腐:发生初期,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后逐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导致小穗枯黄。湿度较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病斑上密生小黑点,即子囊壳。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的小穗形成枯白穗。
2、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比如扬知丛裤麦4号、扬麦18号、淮麦20、徐麦856等。
(2)适当早播,播种前需深耕灭茬,清洁田园,以减少和控制病菌来源。
(3)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郑肆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性。
(4)用75%萎锈灵250克拌麦种100公斤,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克拌麦种100公斤。
(5)用20%克福种衣剂进行包衣,药物和种子的比例为1:50;或用2.5%咯菌腈种子剂拌种,药物和种子的比例为1:500。
(6)小麦抽穗期,亩用4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28%烯肟菌酯·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克,或28%井岗霉素·多菌灵悬浮剂110毫升,或30%多·酮可湿性粉剂110克,或1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230毫升)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7)小麦扬花初期,亩用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克(或70%福·甲硫磺可湿性粉剂130克,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克,或多菌灵·福美双·硫磺可湿性粉剂250克,或5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125克,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8)病情比较严重时,可在小麦灌浆初期亩用25%氰烯菌腈悬浮剂110毫升(或25%咪鲜胺乳油55毫升,或25%戊唑醇乳油80克,或25%丙环唑乳油4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兑水50-60公斤,然后进行全田喷雾。
三、小麦白粉病
1、发病症状
(1)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会发生在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正面的病斑数量一般多于叶背,下部叶片的受害情况比上部叶片更严重。
(2)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
(3)病情严重时,小麦植株弱小,不抽穗或抽出的穗较短小,较大的霉斑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4)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上生针头大小黑色小颗粒,是病菌的闭囊壳。霉层下的叶片组织初期无明显变化,随后褪绿、发黄以至枯死。
2、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比如中麦2号、中育4号、豫麦9号、北农9号、郑州831、郑州8915等。
(2)控制密度,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防引起植株徒长。
(3)播种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每50公斤麦种使用150克药物),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5%)。
(4)当田间的病叶率超过10%时,喷施25%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波美0.5-0.8度石硫合剂,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次。
四、小麦叶枯病
1、发病症状
(1)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茎秆及穗部,症状取决于环境条件。
(2)一般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开始发病,于叶脉间最初出现淡绿色至***纺锤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展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形淡褐色大斑块,上面散生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3)有时病斑呈***并连成条纹状,叶脉为黄绿色,乍看似如小麦黄矮病,但其条纹边缘为波浪形,且贯通全叶。严重时黄叶部分呈水渍状长条,并左右扩展,使叶片变成枯白色,上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4)病叶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向上发展,病斑从叶鞘向茎秆部扩展,并侵染穗部颖壳使其变为枯白色。病叶有时很快变黄、变薄、***,但不很快枯死。有的病叶病斑不大,但叶尖全部干枯,而后逐渐扩展。
2、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前深翻灭茬,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
(2)适时晚播,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增施磷钾肥,控制灌水量或次数,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3)控制田间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忌大水漫灌。
(4)对于病重地,实行3年以上轮作。
(5)用50%多福混合粉(25%多菌灵+25%福美双)500倍液浸种48小时,然后再播种;或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拌麦种100公斤,闷种数小时后再播种。
(6)对于重病区,可在小麦分蘖前期亩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43克(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5克)兑水50-75升,然后进行喷雾,或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施1:1:14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五、小麦纹枯病
1、发病症状
(1)烂芽:在小麦出苗期芽鞘变褐,然后麦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2)病苗死苗:多发生在小麦3-4叶期,初期第一个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边缘褐色的云纹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导致死苗。
(3)花秆烂茎:返青拔节后,基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病斑,多个病斑相连接,形成云纹状的花秆。湿度大时,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以及黄褐色的菌核。
(4)倒伏:由于茎部发病严重、腐烂,后期极易造成倒伏。
(5)枯株白穗:后期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形成“枯孕穗”;有的虽能够抽穗,但结实减少,籽粒秕瘦,形成“枯白穗”。
2、防治方法
(1)用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或用25%三唑醇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1%。
(2)麦苗返青期,喷施33%井冈·蜡芽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或50%甲基立枯灵300倍液,重点喷施麦株下方的发病部位。
六、小麦黑穗病
1、小麦腥黑穗病
(1)发病症状
①病株严重矮化,株高只有健壮株的一半左右,个别小蘖感病后紧贴地面,高度不足15厘米。
②分蘖增多,病穗较短,直立,颜色比健穗更深,开始为灰绿色,之后变为灰白色,颖壳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
③病粒比健粒更为短肥,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有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并有鱼腥味。
(2)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作为种植对象,避免从病区引种。
②在发病田块改种其他作物,与蔬菜、土豆、油菜等作物实行3-5年轮作。
③对连作麦田进行土壤处理,亩用1-1.5公斤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细土45-50公斤,均匀撒在地面,然后翻耕入土。
2、小麦散黑穗病
(1)发病症状
①发病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白色薄膜,病穗尖端露出苞叶时,即有黑粉散出。病穗上的小穗几乎全部被毁,一株发病,主茎和所有分蘖都出现病穗。
②所有小穗的子房、种皮及颖片均成为黑色粉末,被侵害的子房和颖片发育成冬孢子堆。
③病穗抽穗时,薄膜破裂,孢子随风飞散,病穗只残留穗轴,在穗轴的节部还可以见到残余的黑粉。后期的病穗仅残留曲折的穗轴。
(2)防治方法
①药剂拌种:播种前,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拌种,或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按种子质量的0.03-0.05%拌种。
②温汤浸种: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泡4小时,随即投入55℃的温水中浸泡24小时,取出晒干后再播种。
③变温浸种: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泡4-6小时,再放入49℃的热水中浸泡1分钟,随后放到54℃的热水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捞出晾干,最后即可播种。
七、小麦根腐病
1、发病症状
(1)小麦全生育期均可引起发病,苗期引起根腐,成株期引起叶斑、穗腐或黑胚。
(2)种子带菌严重的不能发芽,轻者能发芽,但幼芽脱离种皮后即死在土中,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
(3)幼苗染病后在芽鞘上产生黄褐色至褐黑色梭形斑,边缘清晰,中间稍褪色,扩展后引起种根基部、根间、分蘖节和茎基部褐变,病组织逐渐坏死,上生黑色霉状物,然后根系朽腐,麦苗平铺在地上,下部叶片变黄,逐渐黄枯而亡。
(4)成株期染病叶片上出现梭形小褐斑,后扩展为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斑,病斑两面均生灰黑色霉,病斑融合成大斑后枯死,严重的整叶枯死。
(5)叶鞘染病产生边缘不明显的云状斑块,与其连接叶片黄枯而死。小穗发病出现褐斑和白穗。
2、防治方法
(1)播种前,将种子晾晒2-3天,再用50%福美双(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或15%三唑酮(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03%)做拌种处理。
(2)发病初期,喷施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亩用10克5%井冈霉素水剂兑水40公斤,然后进行喷雾,间隔7-10天后再喷1次。
(3)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亩用50毫升50%强力杀菌剂兑水40公斤,然后进行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4)小麦开花初期,亩用100克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多福合剂)兑水喷雾,喷施后可控制叶部病害发展。
(5)病害较严重的地块,可用72%代森锰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代森锰锌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基部,或灌施根部。喷药时应确保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茎部、根部。
八、小麦全蚀病
1、发病症状
(1)主要为害小麦地下部分根部和茎基部1-2节处。
(2)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3)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天线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
2、防治方法
(1)用2%立克秀进行拌种,药物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拌种后防效可达到90%左右。
(2)播种后20-30天,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60升,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1次。
九、蚜虫
1、危害症状
(1)若虫、成虫常大量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吸取汁液。被害处初呈***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直至死亡。
(2)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
2、防治方法
(1)小麦拔节后,每隔3-5天到麦田随即抽取50-100棵植株,调查蚜虫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在1:150以上时,即需防治。
(2)防治时,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克/升)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十、小麦吸浆虫
1、危害症状
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2、防治方法
(1)拔节以后至孕穗期,亩用50-100毫升80%敌敌畏乳油兑水1-2公斤,喷施在20-25公斤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
(2)小麦抽穗至开花前,亩用80%敌敌畏150毫升兑水4公斤,稀释后喷洒在25公斤麦糠上,拌匀后隔行撒施。
十一、麦蜘蛛
1、危害症状
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生长萎缩,重者干枯死亡。
2、防治方法
喷施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哒蟠灵倍液,或50%马拉硫磷2000倍液,重点喷施叶片背面,同时兼顾全株,套种作物也要一并喷到。
十二、小麦叶蜂
1、危害症状
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严重时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2、防治方法
(1)播种前深耕细耙,破坏其化蛹越冬场所,或将休眠蛹翻至土表冻死。
(2)幼虫3龄前,喷施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4000倍液,每亩地喷施50-60公斤药液。
十三、胞囊线虫
1、危害症状
(1)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至暗褐色粉粒状胞囊,胞囊老熟易脱落,仅在成虫期出现。
(2)线虫为害后,病根常受次生性土壤真菌(比如立枯丝核菌)为害,致使根系腐烂。
2、防治方法
(1)选用耐病、抗病品种,改善耕作制度,与其他禾谷类隔年或3年轮作。
(2)小麦播种期用阿维菌素、噻唑膦、克线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
十四、小麦金针虫
1、危害症状
(1)幼虫咬食刚播下的种子,食害胚乳使其无法发芽。
(2)若小麦已经出苗,则幼虫会为害须根、主根和茎的地下部分(主根受害部不整齐),取食有机质,使幼苗枯死。
(3)幼虫还能蛀入其他作物的块茎、块根。
2、防治方法
(1)与水稻轮作,或者在金针虫活动盛期常灌水,可抑制危害。
(2)亩用48%地蛆灵乳油200-250克兑10倍清水,喷于25-30公斤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
(3)小麦生长后期,亩用0.6公斤51%辛硫磷兑水61公斤,然后进行灌根。
(4)虫害发生后,使用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灌根,或摘下喷雾器的喷头,直接对着根部喷施。
问:为什么抗锈病小麦不能用花药离体技术培养获得
花粉离体培养吧PDDtt×ddTT
F1DdFf
配子DFDfdFdf
单倍体育种,然后使用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
得DDFFDDffddFFddff
然后根据性状筛选需要的的品种。
这个是拿抗锈病的和不抗锈病的培养模式!由此我们可以的出,在挑选完成后,后期是可以用花药离体技术培养的!你应该是高中生吧??
问: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
B
解析:在感染锈病之前T=20%+60%×1/2=50%,感染锈病之后,TT变为25%,Tt变为75%,故T应变为62.5%。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