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显微镜下结构 白粉病显微镜观察
2024-06-04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406 次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影响着许多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在显微镜下观察白粉病的结构,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病害的特征和机制。
白粉病菌丝体
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它的菌丝体呈现出典型的分枝状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些菌丝体在植物的叶片表面上形成了白色的粉状物质。
白粉病孢子
除了菌丝体,白粉病的病原菌还会产生孢子,这些孢子是白粉病传播的主要手段。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这些孢子呈现出半透明的颜色,表面有明显的凹凸纹路。
白粉病的感染机制
通过观察白粉病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感染机制。一般来说,白粉病的病原菌会通过孢子或者菌丝体附着在植物表面上,然后侵入植物细胞内部。一旦进入植物细胞,白粉病的病原菌就会开始繁殖,并且释放出一些毒素,导致植物组织受损。
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粉病的结构,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病害的特征和机制。这对于研究白粉病的防治措施和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拓展:
多菌灵(广泛使用的广谱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释义:
多菌灵(Carbendazim)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广谱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也是苯菌灵的代谢产物,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它不溶于水,微溶于丙酮、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
它常用于为谷物或水果杀菌,但在部份国家,这种除菌剂只可用于球场或康乐设施,而不能用于农产品。多菌灵常用于为谷物、柑橘属、蕉、草莓、凤梨等水果杀真菌,多菌灵的4.7%氢氯化物水溶液可用于治疗荷兰榆树病。
问:白粉病的病原是什么真菌?
是白粉病菌类造成的。专性寄生在植物表面、产生白粉状病征的病原真菌。它们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白粉菌的营养体为有隔分枝的菌丝,在植物表面寄生,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取养分和水分并在表皮不断扩展(少数白粉菌为内寄生或半内寄生)。白粉菌的无性繁殖是在分生孢子梗上产生单个、椭圆形、串生的分生孢子。有性繁殖以雄器和产囊体配合后,在圆球状的闭囊壳内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闭囊壳的子囊数依种类的不同而各异,从单个到多个。闭囊壳外有各种形状的附丝。白粉菌的分类以菌丝的寄生部位、闭囊壳内子囊数目、外部的附丝形态及分生孢子形态等为主要依据,下分3个亚科,10个属,其中常见的有:白粉属、球针壳属、钩丝属、叉丝壳属、单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和内丝白粉属。
白粉病发生后,寄主受害部位生长受抑制,逐渐退绿变黄,出现枯斑至最后全叶枯干,如许多叶片同时受害,也可以使植株早枯。病害后期,由菌丝和分生孢子构成的白粉状霉层中,常出现许多散生的黑色粒状的闭囊壳,并以此越冬,次春以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但有些白粉菌并不经常进行有性繁殖,而以分生孢子在温暖地区或保护地越冬。植物生长季节,分生孢子可重复产生,通过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和侵染,但白粉菌是较耐干旱的真菌,在相对湿度很低的条件下,分生孢子也能萌发。空气潮湿、气温较高或干湿交替、光照不足的气候条件以及氮肥过多和作物过密等情况,均有利于白粉病的流行。
上一篇:黄骅冬枣的介绍 下一篇:黄角兰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