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鳊鱼养殖技术

2024-01-0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96 次
鳊鱼养殖技术

  这篇文章会给农友们解释“鳊鱼养殖技术”的内容进行详细,期望对大家有一点帮助,赶紧收藏吧!

  1、鱼塘:养殖鳊鱼,需建独立的池塘,水源充足,水质清洁。2、抛苗:每亩投放1000尾鳊鱼,再投放鲢鱼、草鱼等混养。

  3、水质:每1-2个月更换一次清水,池内安装增氧机。4、喂养:鳊鱼可用豆饼、玉米面、豆浆等饲料喂养。

  想要养殖鳊鱼,就要从鱼塘的建设做起。选择水源充足、水质相对干净清澈、无过多淤泥的干净池塘。

  最重要的是,生活污水不能排入其中。待用时,应用生石灰清洗干净,并在充填前暴晒一周。

  鱼苗的选择也是鳊鱼养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鱼苗首先要健康完整,没有伤口和缺陷,而且要个大饱满。

  每亩水浇1000-1200条左右的鳊鱼苗,再放一些鳙鱼、鲫鱼,使鳊鱼活跃起来。

  鲷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

  这种鱼不同于普通的鲫鱼或草鱼。一旦水变浑浊,它就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甚至大面积死亡。

  所以定期给鱼池换水是很有必要的。并利用增氧机给水体增氧,保持水体适宜性。

  鳊鱼是一种草食性鱼类。最好用花生麸皮、麦麸皮和玉米粉制成颗粒饲料,并适当添加青饲料,改善其食性。

  投喂要定时定量,每年5-10月期间要适当增加饵料量,让鱼吃饱。


好文探索:鳊鱼养殖技术


  鳊鱼学名:Parabramispekinensis,又名鳊,亦称长身鳊、鳊花、油鳊。在我国,鳊鱼也是三角鲂、团头鲂(武昌鱼)的统称。

  体长40厘米左右,比较适于静水**。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

  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食性广。因其肉质嫩滑,味道鲜美,是中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之一。

  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黑龙江、鸭绿江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海南岛、珠江各水系均有分布。

  鳊鱼体高,侧扁,全体呈菱形,体长约为体高的2.2—2.8倍。

  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鳞片基部灰白色,边缘灰黑色,形成灰白相间的条纹。体侧扁而高,呈菱形。

  头较小,头后背部急剧隆起。眶上骨小而薄,呈三角形。

  口小,前位,口裂广弧形。上下颌角质不发达。

  背鳍具硬刺,刺短于头长。胸鳍较短,达到或仅达腹鳍基部,雄鱼第一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臀鳍基部长,具27—32枚分枝鳍条。腹棱完全,尾柄短而高。

  体呈青灰色,头的背面及体的背部较深,侧面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

  鳊鱼平时栖息于底质为淤泥、并长有沉水植物的敞水区的中、下层中,冬季喜在深水处越冬。

  它生活于江河、湖泊中。平时栖于水的中下层。

  鳊鱼为草食性鱼类,鱼种及成鱼以苦草、轮叶黑藻、眼子菜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要食料,也喜欢吃陆生禾本科植物和菜叶,还能摄食部分湖底植物碎屑和少量浮游动物,因此食性范围较广。

  从4月开始摄食,延续到11月,以6—10月摄食量最大。

  鳊鱼属于中型鱼类,生长速度较怏,以1—2龄生长最快。

  在水草较丰盛的条件下,一般当年鱼体重可达100—200克。二龄鱼体重可达300—500克,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可达3—5千克。

  鳊鱼鱼苗细小娇嫩,操作时要细致小心。

  鱼苗下塘时,水质不宜太肥,出塘计数时不宜过于密集拥挤。鱼苗养成春片鱼种,常采用分级饲养法。

  鱼苗孵出2—3天后,才逐渐脱离鱼巢自由活动,并开始摄食小型浮游动物。因此当鱼苗下池后,要每天适量施肥。

  脱粘孵化的鱼苗,亩放12—15万尾为宜。当鱼苗开口摄食时,最好先喂1—2次熟蛋黄,再喂几天黄豆浆,以后依水质肥瘦和鱼苗生长情况而决定施肥量。

  经15—20天饲养,鱼苗可长到2—3厘米,这时再分池饲养。第二次分池疏养,亩放4—5万尾火片鱼种,培育以施肥培养浮游生物为主,同时可隔日投喂豆饼浆,还要加喂些瓢莎、小浮萍等植物饲料。

  经一个月左右时间,可养成4—5厘米规格的夏花,成活率可达80%左右。由夏花养成冬片鱼种,即第**饲养。

  其方法与培育草鱼基本相同。池水的透明度一般保持在30厘米左右。

  放养密度一般每亩5000—7000尾,再搭配养10—20%的鲢、鳙和青鱼夏花。也可以在主养鲢、鳙鱼种池内搭配放养10—20%的团头鲂。

  下塘初期,喂瓢莎、小浮萍和豆饼浆等,以后喂紫背浮萍、轮叶黑藻或切碎的新鲜旱草等。入冬时,一般可长到12—15厘米,成活率可达90%以上。

  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或混养,有在水草较丰茂的湖库水面粗养,主养鳊鱼,在水深1.5—2米的池塘,每亩可放冬片鱼种600—800尾,配养鲢、鳙鱼种200—300尾,饲养一年鳊鱼个体可达500克左右。生长速度在三龄以前较快。

  以后逐渐减慢。鳊鱼的食性和草鱼相似,所以能经济地利用天然水域中的饵料资源,同时也能摄食人工饲料,促进成鱼的生长。

  武汉市试验池塘主养鳊鱼,效果很好,其方法为:亩放尾重40克的鳊鱼越冬鱼种1220尾,配养尾重50克的白鲢鱼种200尾,尾重60克花鲢鱼种30尾,还适当放些高背鲫鱼种,使用“正大”083号饲料,饵料素数为1.8,投喂时用手撒均匀。平时注意水质管理,防止水质变坏和泛塘,昼夜池水中溶氧不低于2毫克/升。

  鱼病防治要重点在防,本着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

  1、彻底清塘消毒,最好用生石灰清塘。

  2、鱼体消毒。对刚下塘的鱼苗、鱼种或成鱼进行苗种消毒,方法:用食盐3%-4%,浸湿10-15分钟或者用高锰酸钾10-20毫克/升,浸洗10分钟。

  3、食场消毒。及时捞出残饵,并定期在食场四周用药物消毒。

  4、饵料及工具消毒。水草类用6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浸泡20-30分钟,粪肥则按每100千克加14克漂白粉消毒处理,配合料可按5%的比例混入土霉素后投喂。

  5、科学喂养,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

  5.1合理密养、混养。科学确定单位面积放养量,及各种品种的搭配比例。

  5.2提早放养,提早开食。使养殖鱼类很快进入正常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5.3合理投饵、施肥。应根据养殖动物的种类,发育阶段,活动情况以及季节、天气、水质、水温进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位投饵。

  5.4加强管理。勤巡塘,了解池水的变化,掌握鱼类的吃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发展,蔓延。


精选问答:


  1、边鱼的养殖方法?

  养殖方式有池塘主养或混养,有在水草较丰茂的湖库水面粗养,有利用网箱进行集约式养殖。

  主养鳊鱼,在水深1.5~2米的池塘,每亩可放冬片鱼种600~800尾,配养鲢、鳙鱼种200~300尾,饲养一年团头鲂个体可达500克左右。

  它的生长速度在三龄以前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鳊鱼的食性和草鱼相似,所以能经济地利用天然水域中的饵料资源,同时也能摄食人工饲料,促进成鱼的生长。武汉市试验池塘主养鳊鱼,效果很好。

  2、鳊鱼养殖技术?

  1、选择鱼塘

  选择鱼塘时要看鱼塘里的水源是否充足,水质是否是干净没被污染的,池塘的水深一般不能少于两米的深度。在放养鱼苗还得进行一遍消毒,在放水进塘前十天,要用生石灰泼洒池塘进行消毒,每亩用生石灰50斤,暴晒十天后再排水进塘,这样可以减少病菌。

  2、鱼苗放养

  选择好的鱼苗,鳊鱼成长得才会更加迅速,挑选时候尽量选择身上没有伤口的、长势好的、体质也相对强的鱼苗,放在食盐水或者是高锰酸钾溶液里过一下才可以放进鱼塘。

  3、放养时间

  鳊鱼放养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投放,天气较冷的地方最好是过了清明后再投放鱼苗。

  4、放养密度

  养殖鳊鱼一般都是混养形式为主,比如和鲢、鳙鱼、草鱼、青鱼、鲫鱼、罗非等,一起混养有助于鳊鱼活跃起来,每亩大约放鳊鱼200尾,要是主供养鳊鱼的话,每亩放养500-800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