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产地 生姜产地主要在哪个省
生姜是一种广泛种植的重要农作物,其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生姜的产地种类繁多,其中中国、印度、尼日利亚和印度尼西亚是最主要的四个生姜产地。本文将重点围绕中国生姜产地展开,探讨中国生姜产地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中国生姜产地的分布中国作为生姜的主要产地之一,其生姜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其中广东、福建、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是中国生姜的主要产区。在这些省份中,广东省的生姜产量最大,占全国生姜总产量的40%以上,其次是福建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生姜产地的特点中国生姜产地的气候、土壤和水质条件都非常适宜生姜的生长。例如,广东、福建等地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质优良,这些条件都非常有利于生姜的生长。中国生姜种植历史悠久,生姜种植技术也比较成熟,种植面积和产量都相对较高。
中国生姜产业的现状中国生姜产业现状较为乐观,生姜的市场需求量较大,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有机生姜、绿色生姜等高品质生姜的市场需求更为旺盛。同时,中国的生姜出口量也较大,主要出口到东南亚、欧美等地区。中国生姜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姜品种单一、生产技术不够先进、市场竞争激烈等,这些问题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努力来解决。
拓展百科知识- 有机生姜:指在生姜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等化学品,采用自然、环保、绿色的种植方式,生产出的生姜。
- 绿色生姜:指采用科学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无公害、无污染的生姜。
- 生姜的营养价值:生姜含有丰富的挥发油、酚类、姜黄素等成分,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可以缓解消化不良、预防感冒、抗氧化等。
参考文献:
- 何小松.中国生姜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烟草,2024(7):103-105.
- 张红.生姜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商贸论坛,2024(16):142-143.
相关问答拓展:
1、鲜姜的产地?
1、生姜的原产地是印度。
2、中国与马来西亚也很早就开始种植食用。生姜原为多年生宿根植物,但现已培育成一年生植物。在中国,南方的广东地区与北方的山东地区栽培较多。生姜味辣,气味清香,是高营养价值的调料,医学上也是一剂良药,有驱寒、助消化、去痰的功效。
2、生姜的产地在什么地方?
1.山东莱芜姜
其中,山东莱芜市是中国最大的生姜产地,生姜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年产量近50万吨。它拥有600多家仓储和加工企业,生姜远销**,欧盟,美国,中东,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
莱芜市生姜具有先天的地理环境,水土环境等特点,具有独特的品质。它具有皮大,丝薄,肉细,色泽鲜艳,辛辣,口味丰富的特点。与外国生姜相比,其营养成分居同类产品之列。全国第一。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就将《莱芜姜》编入《中国蔬菜优秀品种》一书。如今,莱芜生姜已经是城市的名片,作为北京奥运会唯一的特殊产品,它被评为前往山东旅行时必须**的前100种产品。
2.河南淮江
河南淮江也是生姜中最好的。淮江是“淮青三大热点”中的第一个。起源地是古老的怀庆州,现在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和博爱。河南淮江生姜体积大,质量好,口味新鲜,香辣可口,易于加工和贮藏。栽培历史也很悠久。经过多年的培育和选择,淮南河南已逐步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和淮江原产地认证,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品牌。
3.福建龙岩姜
福建省龙岩市生产的生姜原料质量优势明显,国外客户满意度高。它已成为厦门,漳州,龙岩等地出口生姜加工企业原料种植必不可少的地方。
以上是对中国生姜产地分布的介绍。我国有许多高质量的产区,它们还育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品种。如果您只想在排名之前和之后进行排名,实际上每个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是最好适合自己。
3、安徽省生姜产地?
铜陵是安徽生姜产地之一,有著名的铜陵姜。
铜陵姜,它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年代,就成为全国生姜的著名产区。铜陵姜,以其“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郁”等特点而闻名全国。铜陵姜,可食药两用,且营养丰富。化验表明,其含蛋白质1.4%、糖8%、脂肪0.7%。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等营养成分。在医药上,铜陵姜有健胃止吐、顺气祛寒、化痰解毒、发汗消热等功效。
4、河北生姜产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石家庄市大姜种植面积1.53万亩,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行唐、赵县、栾城等县(市)区,由于去年受生姜市场行情上涨影响,姜农亩产纯收入超过2万元,姜农种植积极性较高。
播种时间:小拱棚栽培于3月底4月初开始播种,比常规播种提早20~30天。
5、安徽最好的生姜产地?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生姜产地之一,有多个产区出产优质的生姜。以下是安徽省一些著名的生姜产地:
1.安庆市:安庆市的生姜以品质优良、口感爽脆而闻名。该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适合生姜的生长,因此产出的生姜质量较高。
2.池州市:池州市也是安徽省重要的生姜产地之一。该地的温暖气候和丰富的土壤为生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所产的生姜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口感。
3.六安市:六安市的生姜也备受赞誉。该地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种植的姜根饱满、肉质细嫩,口感香辣且具有较高的辣度。
这些地区都以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生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被认为是安徽省最好的生姜产地之一。请注意,具体的产地选择也会受到季节和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拓展好文:原创生姜起源于什么地方?是国产吗?一口气搞懂姜的前世今生
作为
一种调味品,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我们很多菜谱里,姜都是必须要有的调味品,不管是食用还是别的,姜的地位都一直高高在上。
现代人对姜非常依赖,以前的农村人,动不动会冲一碗姜糖水喝喝。现在,很多人感觉到天气寒冷时,还是会冲姜水喝。而且不只是现代人,古代人对姜的依赖和喜欢一点都不逊于现代人。他们会用代或者代的方式来写出心中所想。
唐朝
刘禹锡
在押微韵五言律诗
《奉和郑相公以考功十弟山姜花俯赐篇咏》
中这样写:
采撷黄姜蕊,封题青琐闱。共闻调膳日,正是退朝归。响为纤筵发,情随綵翰飞。故将天下宝,万里与光辉。
在古代古籍文献中,写姜的并不少,但大多是写“姜姓”,把姜作为一种调味品来写的,需要费大功夫去查阅,比如
张衡
在
《南都赋》
里这样写:
苏榝紫姜,拂彻膻腥。
那么,姜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在古代有什么发展呢?
一、远古到汉,关于起源
关于姜的起源,这个在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一部分人持我国起源说,一部分则说是外国起源,后来传入古中国。但如果查阅古籍文献的话,我们会发现我国古代关于生姜的记载虽然不多,但却非常早。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起源在我国。
但我们查阅文献时,一定要把姜姓和生姜区别开来,诗经中有大量写“姜”的地方,但无一例外的,全都是写的女人和姜姓,比如在
《诗经·国风·鄘风·桑中》
里这样写: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我们看到这里出现了姜字,但它翻译过来应该是这样的:到哪儿去采女萝?到那卫国的沫乡。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姜……
《诗经》
别的地方还大量出现,但全都不是调味品。真正当成调味品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
《论语·乡党》
中记载孔子这样说: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姜食
,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
关于这句话的解读都有很多种,有的说是孔子认为每天都要吃姜,但不多吃。还有的认为是如果肉中的生姜放得不恰当,那就不多吃。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解释,我们都可以看出这里明确说的就是作为一种调味品的姜。
《论语》
是孔子的**根据和孔子的谈话整理而成,最晚至战国前期已经成书。
所以,我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末年,战国初年。
而当时的主要产地是四川,秦朝相国
吕不韦
主持编撰的
《吕氏春秋》
中记载:
和之美者,蜀郡杨朴之姜。
就是调和的最佳东西,调味的好东西,蜀郡的姜。到了现代,四川仍然是主要产地之一,这是有传承的,从古代就传下来的,主要是气候适宜。
到了汉朝时,种植面积也并不大,所以价值非常高,高到什么程度呢?
司马迁
在
《史记·货殖列传》
中记载:
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意思是如果有人有千亩栀子、茜草,千畦生姜、韭菜,诸如此类的人,其财富都可与千户侯的财富相等。
由此可见在汉朝时价值是很高的。当时四川的生姜应该是远近闻名的,在南朝宋时
范晔
编撰的
《后汉书·方术传》
中记载:
左慈,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引出鲈鱼。操又谓曰:既已得鱼,恨无蜀中生姜耳。慈曰:亦可得也。操恐其近即所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二端。语顷,即得姜还,并获操使报命。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说的“
宋
”是
南朝的刘宋
,而不是我们后面常听说的宋朝。
所以,这是一种发端于我国远古的东西,最早的记载出现在
《论语》
里,到汉朝时,仍然是很贵重的调味品,而
当时的主要产地是四川。
二、魏晋到唐,关于种植
魏晋南北朝时期,写志怪小说最出名的得有道教学者
葛洪
的一席之地。魏晋时期的风气造成了谈虚论玄的流行,志怪小说当然会应运而生,加上魏晋南北朝正是佛教进入古代中国的时候,道教和佛教之间的志怪小说层出不穷。
而既然是小说,就需要很多道具出场,当时的所有东西差不多都入志怪小说,生姜也不例外。
葛洪
的
《神仙传》
中记载:
介象垂纶塪水,得鲻鱼,使厨下切之。吴主曰:闻蜀使来,得蜀姜,作齑甚好,恨尔时无此。象曰:蜀姜岂不易得,愿差所使者,可付值……此人买姜毕,捉书,负姜,骑杖,闭目,须臾已还,吴厨下切脍适了。
这里说了一个奇人,但我们的重点是,直到这个时候,提到生姜必然会说蜀地,也就是四川,可见当时四川的生姜有多么的出名。
当然了,也不止是这些志怪小说里写,严肃的历史文献里也是有写生姜的,并且我们可以从记载里看出生姜在当时的价值和地位仍然很高。南朝梁时
箫子显
的
《南齐书·良政传》
中记载:
孔琇之为临海太守,在任清约。罢郡还,献乾姜二十斤。世祖嫌少,及知琇之清,乃叹息。
这里重点说的是
孔琇
的清廉,但献的东西是姜,则说明姜在当时还是挺宝贵的。北魏末年,
贾思勰
第一次记载了种姜法,他在
《齐民要术·种姜第二十七》
中记载:
姜宜白沙地,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三月种之。先重耧耩,寻垄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九月掘出,置屋中。
唐朝时,记载多出在小说和诗词里,比如
段成式
的
《酉阳杂俎》
里有,但这些跟种植和发展无关,咱们就不举例了。
所以,
魏晋南北朝时期,姜仍然很宝贵,四川姜仍然是最有名。同时,这个时候,姜的种植正式出现在了农书里。
三、宋明以后,关于普及
到了宋朝时,
苏轼
在
《东坡杂记》
中借姜讲道理,但与姜的发展没有什么关系,故略过不提。宋朝时候,我国农业进入完善期,到元朝时更加的成熟,元朝官方主持编撰的农书
《农桑辑要》
里对种姜也有记载,但开始时是借的
《齐民要术》
,我们略过开始:
清明后三日种,阔一步作畦,长短随地。横作垄,垄相去一尺,深五六寸。垄中安姜,一尺一科,带芽大三指。盖土三寸,覆以蚕沙,无则用熟粪,鸡粪尤妙……五六月覆以柴棚或插芦蔽日。不耐寒热,八月收取,九月置煖窖中,寒甚,作深窖以糠秕和,埋煖处,勿冻坏,来年作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到了元朝的时候,姜的种植已经非常成熟,进入了种植完善期。但我们仍然要说明,关于姜的种植方法,后面的农书多是借鉴
贾思勰
的
《齐民要术》
,一直到了明朝时,
王象晋
根据前人的记录,对姜作了系统性的总结:
姜,禦湿之菜也。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嫩白、老黄,无实。处处有之,汉、温、池州者良……生用发热,熟用和中,留皮则凉,去皮则热。**月多食,春多患眼,**忌食,令儿盈积。
从远古时期发端,到春秋始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正式进入农书,明朝时候的彻底完善。
姜作为一种特殊的调味品,经历了我国古代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我国先民的起起落落。我们说的是一种调味品,但又何尝不是我国古代一部王朝更迭史呢?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