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中蜂养殖技术大全 养蜂技术指导 如何饲养管理

2024-03-19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12 次
中蜂养殖技术大全 养蜂技术指导 如何饲养管理

  这一篇农资经验聊聊“中蜂养殖技术大全”的内容进行周密说明,希望对广大农友稍微有点帮助,开始你的阅读吧!

  中蜂蜂箱的准备笔者曾使用过10框、14框、高窄式、从化式等蜂箱饲养中蜂,感觉到高窄式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产蜜量也不高。10框和14框箱适于饲养强群,产蜜量较高。从化式箱也不错,特别适宜于中小群的繁殖。目前推广的中蜂10框蜂箱(国标箱)在心寸上作了一些改进,我认为更趋于合理,既增加了取蜜量又合乎中蜂爱结团的特性。饲养中蜂的蜂友不妨彩这一种蜂箱。

  中蜂蜂箱的制作要讲究密封。不要开底窗。转地的蜂箱可用钢丝锯挖前后窗,挖出的木板补回原处,并用活页连接。巢门要开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动巢门,能随时调节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蜡蛾(蜡螟的成虫)。

  中蜂抗巢虫(蜡螟的幼虫)能力较弱,箱底和四周缝隙要用牛粪、石灰加桐油补牢,以便清扫和防止巢虫滋生,箱身四周要钉上木条。

  中蜂蜂场的选择和放置中蜂蜂场要选择安静、背风向阳、干燥的地方,而且要临近清洁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桩支撑,高度不低于05m,蜂箱上面常年盖杉树皮等覆盖物防晒,尽量避免外界气温对蜂巢的影响。夏季更要做好防晒工作,将蜂箱放在有树荫的地方搭棚遮荫。

  蜂群的管理中蜂的管理要根据群势、蜜源、气候等条件作相应调整,只要抓住关键,就能达到轻松愉快的管理效果。我把管理中蜂归纳为6个字:两紧、两面三刀松、两少。

  “两紧”是从晚秋到早春紧缩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强蜂群的保温护子能力。越夏期间,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于脾,这样蜂群能更好地护脾,防止巢虫侵害。“两松”是从油菜到板栗花期,适时造脾、扩大蜂巢,使蜂脾相称,并适时培育新生王和分群。

  在乌桕花期要利用花戎长、流蜜涌的特点,前期限抓紧造脾、加快繁殖,抓紧培育交替王,换下老王和旧劣巢脾,为蜂场安全越夏,迎接秋季山桂花蜜源作准备。“两少”是平时无事烽开箱,越夏和越冬期也尽量少开箱,只作箱外观察和贴听箱内动静,以此来判断蜂群是否正常。

  我曾试用过横卧式、高窄式蜂箱和标准箱加继箱,在流蜜期饲养强群取蜜,但按单脾产量不如5~6脾群的产量高。中蜂保持6脾左右的群势较容易控制分蜂热,采集效果好,也好管理。

  中蜂取蜜的技巧中蜂取蜜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保证蜂王和蜂群的安全,二是尽量不影响蜂群采集工作,三是保持蜂群的发展势头,切忌杀鸡取卵。我在取蜜时,一般情况下,有蜂王的脾和幼虫脾坚决不取。

  中蜂的病虫害防治中蜂最常见的**有欧洲幼虫病、囊状幼虫病和爬蜂病。望采纳。

  养蜂必备的技术有收蜂技术、分蜂技术、并群技术、介王技术、育王技术等。

  收蜂是养蜂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在养蜂生产中经常需要用到,尤其是发展中蜂养殖时更为重要,事实上很多人饲养中蜂都是从收捕野生中蜂群开始的,而大多数野生中蜂群都筑巢在树洞、石洞等隐蔽的地方,这就需要养蜂人能将其收捕回来,同时在蜂群自然分蜂时也要求养蜂人能将分出去的蜂群收回来。

  分蜂是蜜蜂扩大种群数量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自然分蜂和人工分蜂两种,小规模中蜂养殖一般是让蜂群自然分蜂,意蜂养殖和大规模中蜂养殖多采用人工分蜂,采用自然分蜂时养蜂人要知晓分蜂的大致时间也便及时收捕分蜂群,而人工分蜂则需要养蜂人具备一定的分蜂技术,否则极有可能导致分蜂失败。

  并群是指将两群或多群并成一群,在养蜂生产中很多情况都需要用到并群技术,比如当某群蜂过于弱小时通过并群可以将其合并到其他相对弱小的蜂群中从而可以得到一个较强的蜂群,又如在组建双王群时也可以通过并群来实现,再如当某群蜂失王后又暂时没有新蜂王或王台时也可以将其并入到有王群中。

  介王是指为无王群介绍一只新王,蜂王是蜂群的主要繁殖者,对蜂群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在养蜂生产中蜂王常常受到养蜂人的重点保护,但仍难免会出现意外失王的情况,此时便需要用到介王技术为失王的蜂群重新介绍一只新蜂王,同时养蜂场在引入其他蜂王时也需要用到介王技术将其介绍到蜂群中。

  育王指养蜂生产中人工培育新王,蜂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蜂群的发展,因此有一定规模的养蜂场一般会定期更换蜂王,此时便需要通过人工育王技术来培育大量的蜂王,同时在养蜂生产中也可以通过人工育王来进行定向选择,保留哪些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蜂种,淘汰哪些有着这样那样缺陷的蜂种。

  中蜂对自然环境适应极为敏感,一旦原巢的环境不适应生存时就会发生迁栖,另寻适当巢穴营巢。

  那么有哪些呢下面我带你看看。不过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

  一、朗式蜂箱的科学改良与使用。

  中蜂活框科学饲养法是沿袭意蜂饲养方法而来。

  虽然中蜂的生物学特性和饲养要求与意蜂有相同之处,但是中蜂体形、蜂王产卵力、群势、贮蜜习性等却与意蜂有显著差别。为此,几十年以来,全国各地根据各自情况,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标准中蜂蜂箱,但没有被全国都接受的统一定型。

  有专业人士经过30余年观察,试用过7种各式中蜂蜂箱,经实践,最终认为,还是将朗式标准蜂箱经过改良用于中蜂最合适。改良后能适合中蜂生物学特性,能适应专业、副业生产及定地、转地、出售蜂种等目的需要,也能与其它通用规格的蜂机具如:摇蜜机等相配合。

  还便于意、中蜂转养使用,具体改良方法如下:。

  1将巢箱横竖虚划四等分,于四面箱壁底自右第2格位、向外开设推拉式开关巢门约高1cm,长8cm,以便夹箱、分割槽、合并、交尾等用。。

  2在蜂箱左右边内壁上部加钉宽1cm、高2cm的挂框木条。

  木条面与原前后箱壁的挂槽面对齐。。

  3原标准巢框长度改短:上梁总长与箱体左右内长相似,巢框侧条距箱内壁18~20mm,上梁宽改为25mm。

  本型改良标准框放在标准箱内横向排列,最多可放13框。当平箱采蜜时便于取两边蜜脾蜜,不影响中间子脾。

  4可上浅继箱采蜜的强群加配浅继箱。注意组配后上面浅巢框的底与下巢框的上梁间距只能留5mm,以免太高了中蜂不上浅继箱。

  如果此处距离过高,则在挂框槽面上钉木条以补足高度。。

  5巢内隔堵板中部要开纱窗并用粘胶厚纸板贴上,供使用时按需贴上或撕开。

  前、后、底纱窗关启要紧密。在蜂箱落地处用粘胶纸将纱窗的缝隙贴严。

  底板不开纱窗的蜂箱在热天转地时要配用纱盖。。

  二、蜂场场地的科学选址与蜂群排列。

  1场地宽敞,适合中蜂分散排列。

  蜂场场地应坐北朝南,背面有遮荫物挡北风直吹。冬季阳光可以照到,夏季有树丛或其它遮荫物。

  2作为基地的蜂场场地。是主力蜂群休养生息之处。

  一定要选择海拔600m以上的山区腹地蜜粉源良好处,夏季气温比平原区至少低3~5℃,有利蜜蜂渡过7月到9月的酷暑期。。

  3中蜂群排列:前后左右的蜂群间距要2m以上,以便夹箱饲养、育王分蜂、原地分箱等各项操作。

  巢门应朝南、东、东南、或西南方向,呈45度或90度错开,以利蜜蜂归巢、**王交尾等。。

  将改良蜂箱用有纱窗的隔堵板按左4右6的比例隔开又要便于拔起合并,分成主副区,巢门隔90度异向开,常年同箱饲养双王群。

  用本型改良框副区最多可放5框,主区放8框,若用朗式标准框,副区最多可放4框,主区放6框。南方地区转地的中蜂最强群势多数只能维持5框左右蜂数。

  这样双王群饲养的100箱蜂相当于单群的200箱蜂。蜂箱使用率高,节省转地费用。

  主副群同箱在大流蜜期组织主区强群夺高产,副区维持群势实力辅助采蜜。。

  蜡屑、旧脾易孳生巢虫,危害蜂群。新脾蜂王产卵兴奋,繁殖快,育出的蜜蜂个大体壮。

  我认为:中蜂的巢脾一般使用1年就应更换。配合蜜粉源的花期与蜂群的消长,抓紧时机,最好每年两次造脾换脾。

  中蜂王产卵力比意蜂王差,并且中蜂失王后很容易引起工蜂产卵,育好王是关键。中蜂王有体色偏黑与体色近似枣红色的两种。

  据经验人士长期观察认为,后者综合性能比前者强。首先宜选择蜂王是枣红色品系的蜂群为种群。

  再看该群的实际表现,要选抗病、采集、造脾能力强及能维持强群的蜂群。蜂王必须健壮,才能保持最好的产卵能力。

  蜂王只能用1年,抓紧春秋两季育王时期,每季换蜂场半数蜂王。。

  为防止工蜂产卵,使育王、换王的蜂群尽快恢复正常,必须采用有王群育王,具体方法如下:。

  1将选定的育王群中左右两区隔堵板纱窗的封纸撕开让群味混和,对两蜂王选优去劣,合并成1群。

  然后再用此纱窗隔堵板将老王隔在副区,5小时后移虫,将育王框放在主区的2框幼虫脾中间,每次育王20只。当王台封盖后,新王出台的3天前,对要介入王台的蜂群进行上述处理,然后在主区介入王台。

  如果**王交尾失败,则酌情再介入1个备用王台或及时将左右两区合并,数日后,再重新分割槽介台。。

  2用具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进行人工育王,具体做法同上。

  3采用自然王台育王,更实用方便。在出现有分蜂热或自然交替倾向的强群中选留好的老熟王台1个3天后出台。

  去掉老王,摘除其余王台可选好的封盖台介绍给其它育王群。让新王自然出台,交尾、产卵。

  万一交尾失败,备用台也破坏了,可以及时从其它育王群中选老熟王台介入或适时将左右两区合并。。

  针对中蜂逃群的原因,为中蜂创造较好生存条件,采取防中蜂逃群饲养管理措施,是养好中蜂的重要环节。

  当外界蜜源枯竭,或因盗蜂导致巢内缺蜜时,蜂群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易发生逃群。。

  中蜂由于幼虫病严重,或受到巢虫严重侵扰或胡蜂袭击,对蜂群的生存构成威胁时,便会弃巢迁逃。

  新法饲养的中蜂,若使用有浓重木材或油漆气味的新箱,或蜂箱、巢脾和巢框等被汽油、农药、消毒剂等污染,具有异味均会引起迁逃。。

  蜂群在过箱、转地、防治病害、检查时受惊扰,或是蜂箱放在木楼板过道,行人经常走动震惊蜂群也会发生迁逃。

  中蜂**,导致蜂群缺蜜或严重干扰蜂群生活时易逃群。。

  由于气候因子,如严寒和酷热,威胁蜂群的生存,蜂群维持蜂群繁殖所需温度和溼度时易引起逃群。

  ①工蜂出勤减少,哺育幼虫次数减少。。

  ②工蜂叼食2d以上的幼虫,造成巢内无子状况。。

  ③蜂王依然产卵,但接受到的饲料减少,产卵量减少。。

  ④工蜂没有像分蜂活动那样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吸饱蜜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动不动。。

  一般当群内已没有幼虫及很少蛹时,在上午发生逃群。

  逃群时全群倾巢蜂涌而出,直飞空中。多数蜂群不在蜂场停留,直飞远处的新址,也有的蜂群在蜂场周围的树杈上停留,但停留时间很短。

  蜂群逃群之后,旧巢脾上几乎没有蜜,也没有幼虫和残留的幼蜂。。

  1适时排泄,蜜蜂排泄对天气的要求是:最好是风和日丽的天气,最高气温6度以上。阴天,最高气温14度以上。

  越冬良好的蜂群排泄时间尽量往后推迟,这样在下个回暖期,气温一般会更高和稳定,能减少蜜蜂伤亡。越冬不好,有下痢和有下痢倾向的及伤热蜂群,排泄时间应尽量提前,以避免下痢造成的损失。不要在蜜蜂飞翔踊跃时检查蜂群和换箱,以免偏集。

  停飞后,速查巢门,如果有蜂乱爬,且发讯号是蜂王损失的表现。应及时纪录。

  快速检查蜂群内的贮蜜量,蜜多的和蜜少的都要纪录,蜜少群立即从蜜多群调入一张蜜脾。以防天气变坏,不能调入而饿死蜂群。

  2蜂群排泄到开繁日一般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冻蜂”,让蜜蜂解团,以减少活动。这段时间还是以关王为好,能有效的控制蜂王产卵。

  3天气转暖,每5天能有一个安全飞翔日就应开繁了,放王繁殖后,要保证蜜、粉、水充足,喂水的最好方法是使用巢门饲喂器,它既能保证蜂群有充足的饮水,又不使蜂箱内过于潮溼。不开箱、不散时热量。

  4繁殖后,保温要轻,即仅给蜂箱上下保温,蜂箱前后左右都不保温。轻保温的目的是减少蜜蜂的活动,在外界没有蜜粉源之前,蜜蜂大量活动只能减少蜜蜂寿命,和多消耗饲料,所以,要尽量“控飞”。

  给巢门遮荫,也可以将巢门朝向东北方向,在北方有挡风屏障的前提下。

  5不留上蜂路,覆布直接压在框梁上,草帘再压在覆上布上,这样可节省大量蜜蜂。热量损失也少。

  检查蜂群也比较方便。。

  6幼虫没封盖前,要彻底治蜂满。

  此时消灭一只蜂螨等于秋后百只蜂满。。

  7在早春,蜂群的发展速度与蜜蜂的飞翔率呈负相关,即飞向时间越多,蜜蜂寿命越短。

  所以,第一代子不奖饲,不然,天冷时,有很多蜂飞出被冻死。气温稳定后,外界有适量蜜粉源时,才能开始奖饲。

  1、选王:宜选用评分70分以上二级以上种王。

  选用春季或冬季换王,1年应换王1次或2次,保持蜂群强势。

  2、双王群、双箱饲养:提倡双王群和双箱饲养。

  采用朗氏十框箱或朗氏十二框箱(比十框箱大80mm),用框式隔王板将箱内空间隔成2个室,每室养1群,巢门可开设在箱前面,可采用2块框式隔王板将蜂王分别限制在侧壁向1~2框内产卵,箱中央供贮蜜。

  3、保持群内饲料充足:当外界蜜粉缺乏,群内又无贮存时,应采用灭菌的花粉灌脾饲喂,或花粉代替品制成花粉饼置于框梁上饲喂。缺蜜时,用饲喂器盛蜂蜜置于蜂箱内蜂箱内饲喂。饲喂宜在夜间和每次饲喂量应可供蜂群食用2~3d为宜。

  1、繁殖期:一般分为春夏、秋季繁殖期,繁殖期应注意保温,供应足够饲料,及时扩大蜂群群势,人工育王、双王同箱饲养、防治病虫害。

  2、人工育王:选取5框以上蜂群,用隔王板把蜂群分为育王区和繁殖区,蜂王留在繁殖区内。育王区内放蜜粉脾和幼虫脾,育王区占原巢脾的2/3,或将育王群的蜂王暂时提出,待王台被接受后再放回。

  采用内径200~250mm,高200~220mm的窄式育王框,育王框上安装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王台,台与台之间距离9mm~10mm,每框内移入24h内的幼虫15条~20条,移虫后立即放入育王区。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内移入18h~24h的幼虫,培育成蜂王。

  3、组织交尾群:选用与母群没有血缘关系或外地引进的良种,在人工育王前20d前培育雄蜂。育王复式移虫后10d,从强群提出1~2框粉蜜多的封盖子脾,带蜂放入1只优质王台(注意不要挤压、倒置)组成交尾群。

  蜂王交尾丢失后,再放入一个成熟王台,若两次丢失,则交尾群应合并。

  4、人工分蜂后的饲养:从原群中抽出一框封盖子脾、一框蜜粉脾、一框幼虫脾入在隔壁板一侧,开侧巢门放成熟王台,新蜂王交尾成功后形成新群,新群同老群同箱饲养,以母女同箱或姊妹同箱箱饲养为宜,若工蜂偏集一群时,应调整群势,改变巢门方向。

  1、度夏准备:7月底至8月底野外蜜粉源缺乏,持续高温,这个时期为度夏期。度夏前应合并2框以下的弱群,每群应调整到4~5框群势,清除箱内或巢脾上的巢虫,群内应有1~2框封盖蜜脾。

  2、降温管理:应将蜂箱移至树荫或屋檐下,或搭凉棚遮荫,中午高温时可在蜂箱四周洒水降温,打开通气窗和扩大巢门,以利于蜂群降温。气温超过35℃时,给蜂群喂水和箱外洒水,为蜂群降温。

  3、检查:高温天气应以箱外观察为主,防止蜂群产生飞逃“情绪”。若发现工蜂出勤少,应选择傍晚开箱检查,及时改善箱内条件。

  4、天敌防治:夏季高温时,应垫高蜂箱防蟾蜍、蚂蚁为害蜂群,并经常捕打胡蜂等天敌。

  5、越夏后检查:9月初,野外出现零星蜜源,蜂群开始繁殖,应及时全面检查,调整群势,清除巢虫,合并弱群并进行奖喂。

  1、最后一个蜜源流蜜期,给蜂群预留封盖蜜脾。合并蜂群更换衰老、产卵力差的蜂王。

  2、在最后一个蜜源即将结束时,用强群的蜂和封盖子脾补充中小群,同时撤出蜂群中多余的巢脾,保持蜂脾相称或蜂略多于脾。

  3、保持巢内充足的产卵空间和蜜粉饲料,并进行奖励饲喂。

  4、越冬选择地势高、干燥、避风、安静、半阴半阳的落叶树下摆放蜂群,中、后期树林落叶后,使蜂群采光充足。越冬初期,只需在副盖上加保温物。

  越冬中、后期,进行巢内保温。冬季气温降至0℃以下时,蜂群停止哺育幼虫,蜂群结团,并停止采集活动,并采取包裹蜂箱、留出巢门口等保温措施。

  广阔的国土,从南向北跨越了热带、**带、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5个气候带。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漠河等地处寒温带。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新疆**尔自治区北部属中温带。山东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大部及新疆**尔自治区南部为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均处**带。海南、台湾及广东等省的南部为热带。

  面积宽广的青藏高原,因地势、地形的影响,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与上述5个温度带存在明显差异。

  受季风气候影响和因离海洋远近的差异,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与干旱4类地区在中国并存。

  东北三省的东部及秦岭、淮河以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属于湿润地区,年降水在800mm以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东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年降水400mm以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大部为半干旱地区,年降水400mm以下。新疆、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为干旱地区,年降水200mm以下。

  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茂密的森林。西南则有“北回归带上的明珠”著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在东海之滨和南海岛屿,无数热带、**带的珍贵植物群落交相辉映。中部的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平原,各种农作物更是绿叶繁花,常年不断,四季飘香,即使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大西北”高原、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类地貌上,也分布着各种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群落。

  春繁期,将每两个蜂箱并列放在一起,在无风的傍晚,给每群蜂喂糖水(蔗糖:水=1:1)或兑水蜂蜜250~300ml,2小时后,待蜜蜂兴奋散团,箱内温度升高,即可进行抖蜂紧脾。

  紧脾时,只选留1张脾即可,多余的脾全部提出,能促使蜂王快速产卵。

  这样可防止早春低温多寒潮的袭击,使产卵圈不受冻,蜂子健康发育,同时也使一部分蜜蜂得以休息,延长寿命。

  将紧脾后的1张脾放在蜂箱中央,此时蜂足以保护巢脾。

  靠近邻箱的一侧放1隔板,另一侧放1隔板,板外再放保温物。箱外保温的做法是:箱底垫草,两蜂箱之间填杂草,用塑料布防湿保温,在阴雨天或较冷的傍晚,用塑料布将蜂箱全部覆盖,谨防堵死巢门。

  傍晚视气温隋况,可关闭巢门。

  躯体较小,头**呈黑色,蜂王体长175mm左右,体色呈黑色或棕红色,全身被覆黑色和深**绒毛。

  工蜂体长11mm左右,喙长5mm左右,腹节背板呈黑色,有褐**环,处于高纬度、高山区的中蜂腹部色泽偏黑。

  体形较黑蜂小,腹部细长,吻较长,因此可利用它为红三叶草授粉。

  腹板几丁质颜色鲜明,腹节背板第2~4节的前部具**环带。性情温顺,在提脾检查时,能保持安静。

  抗病力弱,对蜂螨的抵抗力弱。

  大小和体形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腹板呈黑色,腹部背板第2~3节通常有棕色斑,少数个体具红棕色环带,几丁质黑色,覆毛短而密,体表绒毛灰色,雄蜂绒毛灰至灰棕色,吻长与喙长均66mm左右。

  中华蜜蜂养殖方法适宜的环境、优质的蜂王、蜂多余脾、饲料充足、严防病害。

  中蜂快速发展需要适宜的环境,夏天温度过高时需要给蜂群降温,不然的话,蜂群会消耗大量的资源来调节养殖箱里的温度,除此之外,四周的环境也满足蜂群的需求。

  中蜂快速发展需要优质的蜂王,蜂王是蜂群唯一的繁殖者,更是维持蜂群秩序的关键成员,所以蜂王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蜂群的发展速度。

  一般来说,在蜂多余脾的情况下,蜂群才有足够的护脾能力,蜂群长期处于蜂少余脾的情况下势必会垮,需根据蜂群的实际情况添加或抽调巢脾。

  巢内饲料短缺会引起一系列缺蜜反应,短缺时,蜂群无法安定的繁殖、蜂王停止产卵,甚至还可能引发盗蜂和蜂群弃巢迁飞的情况。

  爆发虫病害时,轻则影响本蜂群发展,重则导致蜂场全部覆灭,例如中蜂囊状幼虫病可以简单的摧毁一整个养蜂场,所以要想中蜂养殖发展快需要严防病害。

  可以采用平均分蜂法,也就是把蜂算中一半的巢脾和中蜂迁到另外一个新的蜂箱之中。但是对于出现过分蜂热的蜂箱就应该采取不均等分蜂的方法。

  具体做法就是把蜂箱中的强热中蜂和巢脾移到新蜂箱中,把旧蜂箱中的全部王台全部割除,进行人工育王处理。

  中蜂在分蜂之后,养殖户就观察它们的生活动态,特别是在前五六天的时间中,应该注意蜂群中饲料的补充,及时增加一些花粉喂养,另外还要观察那些新出现的蜂王是否有产卵,以及产卵的质量,一旦发现不合格的蜂王,应该尽早换掉。


好文探索:中蜂养殖实用技术大全(养中蜂的详细技术方法和要点)


  中蜂养殖作为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地区将中蜂养殖作为重点扶贫项目,积极推广。

  但在推广养殖过程中,存在着盲目引种和人工干预过多等问题,影响着中蜂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中蜂养殖需要创新技术,优化管理模式。

  从发展前景来说,国家大力支持中蜂养殖产业的发展,颁布了《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学会积极争取农业部《全国养蜂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出台,加之各地区积极制定养殖优惠政策,为中蜂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蜂群强壮情况和蜂王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做好蜂王选育工作。在选择时,要选种性良好、生产能力强的蜂王。

  优良蜂王能保证其抗病能力和产卵能力。对于蜂群的培养,主要方式有:(1)**。

  在蜂种生产部门,**具有优良特性的蜂种。(2)自己培育。

  选择具有抗病力强和高产等特点的蜂群,作为母群育父群,来培育蜂王。中蜂生产中,要每年更换蜂王,以保证强群生产。

  因为中蜂蜂王使用1年后,其产卵能力将会下降,降低蜂群抗病力和群势。

  中蜂的适应能力较强,不仅耐寒,而且耐旱。

  在选择蜂场中,要选择蜜源资源丰富的场地。基于此,选择林区作为养殖场所,该地区植物资源中,40%以上的林木以及植物,均为蜜源。

  利用传统养殖设施作为蜂具,包括背篓和板箱等。在靠近林区管理区域,规划利用林缘空间和苗圃空间,建设养殖基地。

  采用新养殖方法,进行中蜂过箱。

  对于圆槽中蜂过箱,要先进行蜂架蜡片制作,高度控制在35cm左右,总计2条,宽度控制在2cm,总计1条,长度在38cm左右,长条两头预留1.5cm,使用铁钉将木条固定在箱子两头,使用铁丝做好固定处理。

  对于中蜂蜂片模版,使用纯净蜂蜡,经过溶化压制,用腊粘固到蜂架梁以及铁丝上,完成蜂架制作。过箱之前,需要对中蜂箱子和蜡片进行蜜水喷洒。

  使用蜂斗,收笼蜂群,并且抖入到箱子中。在夜间过箱,完成过箱后,要将圆槽取下,放回过箱蜂群,保证蜂门朝向。

  2.4、1春季管理结合本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在春季做好保温工作。

  在早春不可以提前去掉保暖物,保证饲料供应,并且要缩小蜂巢门,不随意加础。当气温稳定后,进行奖励饲养,保证充足的营养,促进蜂王产卵。

  控制分蜂热,快速发展蜂群。发展到7月或者8月,蜂群成为强群,开始采蜜。

  值得注意的是,箱内保温不好或者群势弱等,均会影响扩蜂巢和分蜂热。基于此,要做好蜂王选择的把控以及饲养管理。

  2.4、2流蜜期管理此养殖区域在7~8月份是广西植物流密的高峰期,是中蜂养殖生产的收获期。

  对于流密期的管理,要保证蜂群采蜜的能力和积极性,保证采蜂蜜高产和稳定生产。 在植物开花前45天,开展采集蜂培育工作,组织并且维持强群,做好分蜂热的把控。

  在采蜜阶段,对于蜂群要采取分区管理,使用隔板,划分为产蜜区域和产子区域,等到蜂蜜完全封盖后,再摇蜜,以便于取成熟蜜,同时保证蜂的安全。

  3冬季管理对于冬季管理,要根据养殖区域冬季气候特点来制定管理计划。该养殖区域冬季时间较长,并且温度较低,因此需要加强管理。

  具体采取以下措施:(1)越冬前,需要做好中蜂培育和饲料贮存等过冬准备。(2)强群越冬,对于中蜂群势没有达到4框蜂的,需要进行合并。

  (3)做好温度把控。为蜂群增加保温物品,但不可以过度保温。

  外界温度处于-6℃~10℃时,使用草帘等物品,做好保温措施。当气温低于-10℃时,需要在蜂箱的各个侧面增加保温物,对于箱子之间的空处,也要填充保温物品。

  结合气温变化,随时做好保温措施的调整,避免过热蜂群散开或过冷出现冻僵死亡的情况。(4)合理选择过冬位置。

  尽量避开寒风直接侵袭地带,选择背风区域。

  中蜂养殖常见病害为囊状幼虫病,发病时间集中在夏季。

  由于温度控制不到位,使得幼虫夭折,暴发**。在夏季,若气温>35℃,则需要做好降温处理。

  将蜂箱放置在阴凉通风位置,避免蜂巢温度过高。同时要注意及时喂水和喂蜜,保证蜜蜂处于健康的环境。

  若发生此病,则采取药物治疗方法。使用金银花(25g)、五加皮(25g)、板蓝根(25g),加水煎煮,制作成糖浆饲喂。

  若想促进中蜂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做好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工作,加快养殖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养殖户中蜂养殖技术水平。以某地区为例,组织中蜂养殖人员,参与中蜂养殖技术培训。

  邀请中蜂养殖专家和畜牧师等,为中蜂养殖农户和贫困户开展中蜂养殖技术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采取现场指导的方式,为养殖户讲解中蜂养殖要点以及四季管理要点。

  针对中蜂病虫害防治,着重进行讲解。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和受训人员进行交流。

  此次培训总计50余人,为养殖人员解决了中蜂养殖实际问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从中蜂养殖情况来说,由于养殖人员技术水平较低,难以获得更高的养殖效益。

   进行中蜂养殖技术培训是有必要的。

  中蜂养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为中蜂产业化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基于此,需要**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中蜂养殖和扶贫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支持养蜂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通过合作社、企业带动,积极开发中蜂产品,创建无公害蜂蜜产品,增加中锋产品的附加值,进而增加蜂农经济收入。

  除此之外,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比如果树资源和药材资源等,积极推广蜜蜂授粉技术,扩大蜂蜜,增加经济收入。

   为了能够增加中锋养殖的效益,需要从养殖技术和养殖管理等方面入手,提高中锋养殖水平。

  除此之外,要推动中锋产业化发展,加大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力度,发挥政策优势,促进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