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蛉是一种什么昆虫-
这篇农资文章会给朋友们解释一下“螳蛉是一种什么昆虫-”的内容进行分享,但愿对网友们有点帮助,赶紧收藏吧!
脉翅目(Neuroptera)螳蛉科(Mantispidae)昆虫。分布热带和**带区。
成虫外表像螳螂(螳螂目〔Mantodea〕)。欧洲螳蛉(Mantispastyriaca)长12~20公釐。
翅展约25公釐。螳蛉的卵玫瑰色,产於细柄上。
幼虫有两型︰一型足发达,行动活泼,头方形。一型足短,白胖,形似蛴螬。都寄生在狼蛛属(Lycosa)的卵或幼蛛体内。幼虫长大後(7~10公釐长)织一丝茧化蛹而进入第一蛹期。
但第二蛹期能活动,无茧。巴西螳蛉(Symphasisvaria)寄生在黄蜂体内,在蜂巢中化蛹。
把家里门窗关闭,用杀蚊喷雾剂,喷好关门小时就能杀干净了。
草蛉(Chrysopaperla),昆虫纲,脉翅目,草蛉科。
体细长,长约10毫米,绿色。复眼有金色闪光。
翅阔,透明。常飞翔于草木间,在树叶上或其它平滑的光洁表面产卵。
卵**,有丝状长柄,称“优昙华”。
昆虫纲,脉翅目,草蛉科。
体细长,长约10毫米,绿色。复眼有金色闪光。
触角细长丝状。翅阔,透明,极美丽。
常飞翔于草木间,在树叶上或其他平滑的光洁表面产卵。卵**,有丝状长柄,称“优昙华”。
幼虫纺锤状,在树叶间捕食蚜虫,称“蚜狮”。20世纪70年代,用人工饲养大量繁殖,以防治棉铃虫、蚜虫等农业害虫,获得成功。
1、多种脉翅目(Neuroptera)昆虫的通称,特征是有著似花边的复杂网状翅脉。最常见的草蛉是草蛉科(Chrysopidae)的绿草蛉和褐蛉科(Hemerobiidae)的褐草蛉。
绿草蛉,有时又称金眼草蛉,体细长,淡绿色。触角长丝状,眼金色或铜色。
前后翅形相似,有网状脉。世界性分布,飞行于草丛和灌木附近。
能发出一种臭味保护自己。雌虫分泌许多长丝,卵产于每丝的顶部,以防止掠夺成性的幼虫吃尚未孵化的卵。
有「蚜狮」之称的幼虫,有像吸管的口器和发达的足。
2、草蛉捕捉蚜虫等软体昆虫并吸食其液体,幼虫连续取食两周后,在叶背面织一珠形的丝茧以化蛹,在成虫破蛹而出前有将近两周的蛹期。
成虫长约1~15公分(04~06吋)。褐草蛉为褐蛉科昆虫,形似绿草蛉,但较小,褐色,翅上常有褐色小点,产卵时不分泌长丝。
有些草蛉幼虫以背上的钩和鬃毛附着许多残屑(包括被其所食的昆虫的残体)伪装起来,以便侵袭捕食对象,又可免受天敌的侵犯。
昆虫纲有哪些目昆虫纲一共分为哪些目。
脉翅目(Neuroptera)蚁蛉科(Myrmeleontidae)昆虫的幼虫,俗称“土牛”“沙猴”“沙牛”“金沙牛”“沙鸡”“沙王八”“地牯牛”“缩缩”或“老倒”等等。
头部大,方形,有镰刀状大腭。前胸形成一可动的颈。腹部卵形,沙灰色,有鬃毛。居沙地,筑漏斗形凹坑(25~5公分深,口部25~75公分宽),用腹部为犁,用头部承受掘松的颗粒,并将其抛出坑外。
然后自己埋在坑底,仅露上腭在外,捕食滑入坑底的昆虫。吸食猎物躯体的内容物后把空壳扔到坑外。
有的种类(如斑翅蚁蛉〔Dendroleonobsoletus〕)幼虫不筑坑,而是从隐蔽处捕食路过的小虫。
幼虫成熟后,用沙土和丝作球状茧而化蛹。
成虫触角短棒形,翅窄而脆弱,翅脉密,一般有褐色或黑色斑纹。不取食,所以幼虫须贮备足够食物以维持成体的生命。
已知65种。Myrmeleonformicarius最为人熟知,广布於北美、欧、亚各地(但英国无),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陕西、河南等省区。
蚁狮(antlion)属脉翅目,蛟蛉科,成虫与幼虫皆为肉食性,以其它昆虫为食,幼虫生活于干燥的地表下,形状似沙和尚的头,在沙质土中造成漏斗状陷阱。
小型昆虫不小心落入陷阱中,即被其尖锐的大小颚所砌合成之吸管,刺吸而死。成虫型似豆娘,但触角较长,能捕食蚊、蝇等小型昆虫。
这种小动物的外形像蜘蛛,形状似沙和尚的头,沙土一样的颜色的身体,头小,有一对大颚,平常是倒退着走(此即“老倒”的来历)。它会在沙地上一面旋转一面向下钻,在沙上作成一个漏斗状的陷阱,自己则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并用大颚把沙子往外弹抛,使得漏斗周围平滑陡峭。
当蚂蚁或小虫爬入陷阱时,因沙子松动而滑下,蚁狮会不断向外弹抛沙子,使受害者被流沙推进中心,然后蚁狮就用大颚将猎物钳住,并拖进沙里将它吃掉。
蚁狮是昆虫的一种,会做好陷阱等待路过的小昆虫掉入,待吸乾汁液后便将躯壳丢出来,周而复始的蚁狮是「蛟蛉」的幼虫,「蛟蛉」的外观酷似蜻蜓,有一对长触角,许多人常误以为是长角蜻蜓,乡民传闻是小黑蚊的天敌。
蚁狮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治疗如高血压、泌**系结石、胆结石、骨髓炎、脉管炎、疟疾、**、腹泻、小儿消化不良、中耳炎等。把蚁狮烤干,研成粉末,可治刀伤。
《本草纲目》称蚁狮为“沙挼子”。
蚁狮成虫后叫“蚁蛉”,通体暗灰色或暗褐色,翅透明并密布网状翅脉。
头部较小,但一对复眼发达并向两侧突出,口器为咀嚼式,腹部细长。成虫体长23~32mm,展翅52~67mm,静止状态时,两对翅自**背面向体后褶叠呈鱼脊状,覆盖体背直到腹部末端。
蚁蛉多属中或大型昆虫,形似蜻蜓。蚁蛉的触角较短,呈棒状,且尖端逐渐膨大并常稍弯,翅脉的翅痣下方均有一狭长的翅室。
昆虫纲分有哪几个目,每个目有什么特征。
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33个目,如下:。
无翅亚纲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
弹尾目(Collembola)。
3、双尾目(Diplura)。
缨尾目(Thysanura)。
5、蜉蝣目(Ephemerida)。
蜻蜓目(Odonata)。
7。蜚蠊目(Blattaria)。
螳螂目(Mantodea)。
9。等翅目(Isoptera)。
缺翅目(Zoraptera)。
11、襀翅目(Plecoptera)。
竹节虫目(Pha**ida)。
13、直翅目(Orthoptera)。
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15纺足目(Embioptera)。
16半翅目(Hemiptera)。
17。革翅目(Dermaptera)。
18同翅目(Homoptera)。
19缨翅目(Thysanoptera)。
啮虫目(Corrodentia)。
21、食毛目(Mallophaga)。
虱目(Anoplura)。
23鞘翅目(Coleoptera)。
24脉翅目(Neuroptera)。
25、捻翅目(Strepsiptera)。
广翅目(Megaloptera)。
27鳞翅目(Lepidoptera)。
28。蛇蛉目(Raphidiodea)。
长翅目(Mecoptera)。
30。毛翅目(Trichoptera)。
31双翅目(Diptera)。
32膜翅目(Hymenoptera)。
蚤目(Siphonaptera)。
●无翅亚纲Apterygota。
1原尾目Protura(蚖)。
2弹尾目Collembola(跳虫)。
3双尾目Diplura(铗尾虫)。
4缨尾目Thysanura(衣鱼)。
5石蛃目Microcoryphia(石蛃)。
●有翅亚纲Pterygota。
6蜉蝣目Ephemeroptera(蜉蝣)。
7重舌目Diploglossata(鼠螋)(=革翅目的鼠螋亚目HemimerinaBurr,1911)(中国无此目昆虫的种类)。
8缺翅目Zoraptera(缺翅虫)。
9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
10纺足目Embioptera(足丝蚁)。
11襀翅目Plecoptera(石蝇)。
12食毛目Mallophaga(鸟虱)。
13虱目Anoplura(虱子)。
14啮虫目Psocoptera(书虱)。
15革翅目Dermaptera(蠼螋qusou)。
16蛩蠊目Gryllobattodea(蛩qiong蠊)。
17蜚蠊目Blattodea(蜚蠊、蟑螂)。
18半翅目Hemiptera(蝽)。
19等翅目Isoptera(白蚁)。
20蜻蜓目Odonata(蜻蜓、豆娘)。
21直翅目Orthoptera(蝗虫、蚱蜢、螽斯、蟋蟀、蝼蛄、蚤蝼)。
22同翅目Homoptera(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蚧壳虫)。
23螳螂目Mantodea(螳螂)。
24竹节虫目Pha**atodea(竹节虫)。
25螳螂竹节虫目Mantopha**atodea(中国无此目昆虫的种类)。
26捻翅目Strepsiptera。
27蚤目Siphonaptera(跳蚤)。
28毛翅目Trichoptera(石蛾)。
29脉翅目Neuroptera(草蛉)。
30蛇蛉目Raphidioptera(蛇蛉)。
31广翅目Megaloptera(泥蛉)。
32长翅目Mecoptera(蝎蛉)。
33双翅目Diptera(蝇、蚊、蠓、蚋rui、虻meng)。
34膜翅目Hymenoptera(蜂、蚁)。
35鳞翅目Lepidoptera(蝶、蛾)。
36鞘翅目Coleoptera(锹甲、犀金龟、天牛、蜣螂等甲虫)。
把家里门窗关闭,用杀蚊喷雾剂,喷好关门小时就能杀干净了。
草蛉(Chrysopaperla),昆虫纲,脉翅目,草蛉科。
体细长,长约10毫米,绿色。复眼有金色闪光。
翅阔,透明。常飞翔于草木间,在树叶上或其它平滑的光洁表面产卵。
卵**,有丝状长柄,称“优昙华”。
昆虫纲,脉翅目,草蛉科。
体细长,长约10毫米,绿色。复眼有金色闪光。
触角细长丝状。翅阔,透明,极美丽。
常飞翔于草木间,在树叶上或其他平滑的光洁表面产卵。卵**,有丝状长柄,称“优昙华”。
幼虫纺锤状,在树叶间捕食蚜虫,称“蚜狮”。20世纪70年代,用人工饲养大量繁殖,以防治棉铃虫、蚜虫等农业害虫,获得成功。
1、多种脉翅目(Neuroptera)昆虫的通称,特征是有著似花边的复杂网状翅脉。最常见的草蛉是草蛉科(Chrysopidae)的绿草蛉和褐蛉科(Hemerobiidae)的褐草蛉。
绿草蛉,有时又称金眼草蛉,体细长,淡绿色。触角长丝状,眼金色或铜色。
前后翅形相似,有网状脉。世界性分布,飞行于草丛和灌木附近。
能发出一种臭味保护自己。雌虫分泌许多长丝,卵产于每丝的顶部,以防止掠夺成性的幼虫吃尚未孵化的卵。
有「蚜狮」之称的幼虫,有像吸管的口器和发达的足。
2、草蛉捕捉蚜虫等软体昆虫并吸食其液体,幼虫连续取食两周后,在叶背面织一珠形的丝茧以化蛹,在成虫破蛹而出前有将近两周的蛹期。
成虫长约1~15公分(04~06吋)。褐草蛉为褐蛉科昆虫,形似绿草蛉,但较小,褐色,翅上常有褐色小点,产卵时不分泌长丝。
有些草蛉幼虫以背上的钩和鬃毛附着许多残屑(包括被其所食的昆虫的残体)伪装起来,以便侵袭捕食对象,又可免受天敌的侵犯。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