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规模养猪技术

2024-02-1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23 次
规模养猪技术

  这篇内容解释一下“规模养猪技术”的内容进行详尽详细,期待对各位农友们有几分帮助,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建圈:如果要规模化养猪,选择交通便利、远离污染的地方建圈。正确选择:根据饲养方向选择活泼健康的仔猪。

  饲养管理:每天早、中、晚各喂一次。**预防:每周至少进行一次疫苗接种和消毒,避免感染。

  要想规模化养猪,首先要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远离污染的地方建围栏。最好用水泥搭建围栏,既可以防止猪逃跑,又可以防止其他动物进入。

  合理划分活动区域,按体型分组。

  规模化养猪最重要的是品种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

  以肉猪为主时,选择育肥效果最好的品种。大小相似的仔猪。

  养猪期每天早、中、晚各喂一次,育肥期和妊娠期母猪每天喂一次,提供充足的营养,以青饲料为主,添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可饲喂春、夏、秋常温下。

  哎,冬天最好用热水冲调饲料,用温水喂。

  规模化养猪最重要的是**预防。

  养殖期间定期接种疫苗,每周至少消毒一次,每月驱虫一次。放弃。


好文探索:瞭望丨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猪肉自由” 背后的育种升级


  我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生猪产业是我国畜牧乃至农业的支柱产业。

  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历经几十年发展,我国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良种**能力不断增强,夯实了生猪产业发展根基,保障了居民“肉篮子”供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印遇龙告诉《瞭望》新闻周刊,我国生猪种业完成了从引进吸收、改良提升向创新追赶、自主选育的转变,具备了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到成果推广的创新能力。在育种技术方面,与国际水平基本并跑,部分领域国际领先,有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同台竞技的基础。

  种猪性能持续提升,目前自给率达到80%以上。《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3—2035年)》提出: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要完成这一目标,还需要着力解决生猪种业发展的哪些短板弱项近日,印遇龙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详解如何打牢生猪种业根基。

  《瞭望》:我国百姓的“猪肉自由”是怎样实现的。

  印遇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养肥猪为主的小农生产阶段。

  解放初期,以农户散养为主的养殖模式,所养猪种基本是没有经过选育的地方猪,瘦肉率低、肥肉多、生长慢。第二阶段是引进瘦肉型猪种与地方品种杂交提高瘦肉率的阶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猪肉需求量加大,光靠养殖地方猪种不能满足猪肉供应。1979年前后,猪的经济杂交工作得到重视,生猪“四化”(即母猪地方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肥猪**一代化、配种人工授精化)和杂交繁育体系建立工作在部分地区铺开,培育了三江白猪、湖北白猪等新品种。

  与纯地方猪相比,显著提高了瘦肉率。第三阶段是商业化瘦肉型猪品种持续选育与集约化生产阶段。

  随着人口增加和动物产品刚性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面临的饲料资源压力越来越大,猪肉生产模式转向国际通用的商业化瘦肉型猪品种杂交生产,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瘦肉型猪具有高效、节粮的特点,产肉效率高,目前占到了全国生猪养殖的90%以上。

  经过上述三个阶段,我国猪肉产能大幅增加,生猪年出栏量从1950年的6000万头增长至目前的近7亿头,占到居民肉类消费的60%,为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瞭望》:如何评价我国目前猪种产业发展情况。

  印遇龙:我国有全世界最丰富的猪种质资源,不仅有世界上主流商业化猪品种以及来自多个国家的种猪资源,更有大量独有的地方品种资源,种猪**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

  一是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2023年启动实施第一轮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遴选了8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4家服务于核心场间遗传交流的种公猪站,覆盖全国24个省份。组建了15万头的核心群,累计收集品种登记数据近900万条、有效性能测定数据700万条。

  建立了以场内测定为主的生产性能测定体系,组建了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定期发布种猪遗传评估报告,指导企业科学选育。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以地方遗传资源和引进品种为素材,培育了15个新品种、新品系及配套系。建立了基因组选择平台,建成了国家级保护猪品种DNA特征库。

  区域性联合育种实体企业相继成立,在开展实质性联合育种工作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些措施为我国生猪种业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杜洛克猪、大白猪和长白猪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进展获得提升,基本形成了持续改良、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比例不到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补充资源、血统更新以提高性能。

  《瞭望》:你认为我国生猪种业发展的短板有哪些。

  印遇龙:在育种新技术应用和育种效率提升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种猪生产性能的国际竞争力。2023~2023年进行的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基本建立起了良种繁育体系,但育种基础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基因组选择、表型组智能测定等关键技术应用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疫病净化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制约我国生猪品种改良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点:一是育种主体不强,企业育种积极性不高。企业是育种的主体,一方面,我国一些育种企业长期以来有“重引种、轻选育”的思想,实际上成了国外种猪的扩繁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种猪养殖企业多,小而散。

  高水平的商业育种企业少,研发和育种水平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大,育种新技术应用滞后。二是我国地方猪品种资源特性缺乏系统研究。

  在我国生猪产业中,利用地方品种资源生产的商品肉猪所占比例不到10%,地方品种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近年开始重视地方猪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基础研究薄弱,种质特性缺乏系统研究,缺少持续性的育种工作,地方品种保护、选育与开发利用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缺乏影响面广的全国优质猪知名品牌。

  三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尚不能满足现代生猪种业发展的需求。我国生猪种业发展尚未形成科研机构与企业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密切合作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育种科技研发与商业化育种发展机制尚未健全。我国生猪育种科研单位和人员数量虽然众多,但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多,高水平的原创研究成果少,追求发表论文的研究多,解决育种实际问题的研究少。生猪种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尚未形成育种科技投资和创新主体。

  建成完善的种猪商业化育种体系推动我国生猪种业发展,要加强主流商业化猪种的育种工作,瘦肉型品种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保障更高水平的良种**。

  《瞭望》:推动我国生猪种业发展,你建议怎样做。

  印遇龙:国际生猪育种的竞争就是商业化瘦肉猪育种效率的竞赛。

  再者,地方品种是研究猪表型性状遗传基础的重要资源,是开展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因宝库,要加强对地方猪种的开发和利用。总体目标是以地方猪遗传资源为素材,培育特色品种,充分满足多元化市场消费需求。

  有目标地针对一些地方猪种开展选育、杂交利用等研究工作,提高地方猪种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将主流瘦肉型猪品种的培育与地方资源结合,培育优质抗逆猪新品种。第三,建成完善的种猪商业化育种体系。

  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品种审定的要求,培育一个猪新品种需要纯种基础母猪1000头以上,这需要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培育壮大育种主体。建议完善种质创新与推广后补助政策,支持猪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借助行业**部门的猪场数据管理系统,依托基因组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智能化测定等最新数字化技术,引导育种企业系统收集、利用扩繁群和商品群性能记录,加快建立不同层次的全产业链、大数据育种平台。


精选问答:


  1、铁桶养猪法?

  1.

  明确“铁桶”模式的目的:切断外部病原侵入、阻止内部病原扩散。

  2.

  确定“铁桶”模式实施方案:及时进行“铁桶”检查与堵漏,严格执行异常猪只的剔除工作,持续对猪群进行日常监控。

  3.

  应急物资储备:各猪场常备人员防护物资、消毒类物资以及病死猪处理等需要的应急物资,紧急情况下可随时取用。

  4.

  加强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人员分工、人员防护、传播切断与异常猪只的识别等

  2、小规模养猪需要什么手续?

  一、要到当地土地部门咨询养猪场占地的性质,新建养猪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要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二、养猪场须办理相关的环保手续。具体规定为:规模在50头以上的在县环保局办理,50头以下的在镇**办理。同时养猪场必须建标准的化粪池,消毒池,围墙等环保设施。  

  三、养猪场须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办理程序是:本人申请,镇兽防站签意见盖章,镇**加盖印章,县畜牧局审**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