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月季白粉病的症状特点和防治方法)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加之近期雨水频繁,阴雨多湿气候十分有利于白粉病发生。去年江淮、江南、沿海等地农户普遍反映小麦白粉病在当地发生严重,特别是一些易感白粉病小麦品种,发病更重,甚至上穗,同时反映用三唑酮、戊唑醇等常用药种防治效果不佳。据南京农业大学监测研究,小麦白粉病病菌已对三唑酮表现出20~40倍的抗性水平;戊唑醇防治不佳的地区,需考虑抗性问题,建议轮换用药。小麦白粉病鉴别很容易,典型症状为叶片表面产生绒毛状菌丝,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即分生孢子。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个别严重损失甚至超过50%。
结合近几年防治小麦白粉病经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一定要早防,白粉病防治发病初期用药才能取得比较好的防效。因为现行轻简栽培、秸秆还田等耕作模式下,一旦气候适宜,白粉病大流行风险很大,若等到穗期与赤霉病兼防,前期没有控制好,白粉病大流行,会导致植株矮小细弱,千粒重明显下降,直接影响产量。
我们建议白粉病早发重田块一般在病株率达10%或病叶率5%时单独防一次,大致时间在3月底到4月上旬,第二次4月中旬结合小麦赤霉病“一喷三防”再防治一次,第一次用药十分重要。如果遇连续阴雨天气,需隔7天再用药防治一次,确保防效。
最新的药剂选择有哪些?
参考生产实践和防控效果,推荐吡唑醚菌酯、醚菌酯、叶菌唑、戊唑醇、丙环唑、腈菌唑、氟环唑等单剂或复配剂。但是结合小麦赤霉病防治时(第二次防治时)不建议使用吡唑醚菌酯和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有刺激DON毒素产生风险。
(END)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