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特点
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特点及其防治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常见的病害。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特点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病原菌易于繁殖。同时,小麦条锈病的病原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容易产生抗药性,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农业生产者需要了解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田间管理
1.合理施肥: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农业生产者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需要适当施肥。
2.加强田间清理:清除小麦田间杂草和病虫害,减少病害菌的传播。
3.合理轮作:小麦作为一种农作物,在轮作时需要注意与其他作物的搭配,避免因连作导致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二、科学使用农药
1.选择有效农药: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抗药性较强,需要选择有效的农药进行防治。
2.科学使用农药:农业生产者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使用过量或不当的农药导致环境污染。
三、加强病害监测
1.定期巡查:农业生产者需要定期巡查小麦田间的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和病害菌的存在。
2.病害监测: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专业的病害监测设备,对小麦田间的病害菌进行监测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四、提高小麦品种抗病能力
1.选用抗病品种: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小麦种子时需要选择抗病品种,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2.育种研究:农业专家需要加强小麦育种研究,培育出更加适应环境的抗病品种。
问题拓展
问题一:
小麦条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橙色或棕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形成条状锈斑。同时,小麦叶片和茎部也会出现严重的褐化和枯死现象。
问题二:
小麦条锈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风传和种子传播两种方式。其中,风传是小麦条锈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病菌通过风吹传播到其他小麦田间。种子传播则是小麦条锈病的次要传播方式,病菌通过种子传播到其他小麦田间。
问题三:
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田间管理、科学使用农药、加强病害监测和提高小麦品种抗病能力四个方面。
问题四:
小麦条锈病的发病期一般在小麦生长期的春季和秋季,尤其是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病原菌易于繁殖。
问题五: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小麦减产、品质下降和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小麦条锈病的病菌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容易产生抗药性,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问题六:
加强田间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施肥、加强田间清理和合理轮作三个方面。农业生产者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需要适当施肥,清除小麦田间杂草和病虫害,减少病害菌的传播,同时还需要注意小麦作为一种农作物,在轮作时需要注意与其他作物的搭配,避免因连作导致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问题七:
科学使用农药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选择有效农药和科学使用农药两个方面。农业生产者需要选择有效的农药进行防治,同时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使用过量或不当的农药导致环境污染。
问题八:
小麦条锈病病原菌的抗药性较强,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另一方面,农业专家需要加强小麦育种研究,培育出更加适应环境的抗病品种,从根本上解决小麦条锈病的抗药性问题。
相关拓展:
问:小麦锈病的发病特点
三种锈菌在我国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为主的麦类作物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当夏孢子落在寄主叶片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叶锈2~32℃、秆锈3~31℃)和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沿叶表生长,遇到气孔,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进而侵入气孔在气孔下形成气孔下卜旁册囊,并长出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肉细胞间—隙中,并产生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内吸取养分以营寄生生活。菌丝在麦叶组织内生长15天后,便在叶面上产生夏孢子堆每个夏孢子堆可持续产生夏孢子若干天,夏孢子繁殖很快。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因此在不同时期,条锈菌就可以借助东南风和西北风的吹送,在高海拔冷凉地启裂区春麦上越夏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的冬麦上越冬,构成周年循环。锈病发生为害分秋苗和春季两个时期。秋季发病:小麦条锈病,在高海拔地区越夏的菌源随秋季西南风吹送到以东冬麦地区进行为害,在陇东、陇南一带10月初就可见到病叶,黄河以北平原地区10月下旬以后可以见到病叶,淮北、豫南一带在11月以后可以见到病叶。在我国黄河、秦岭以南较温暖的地区,小麦条锈菌不需越冬,从秋季一直为害到小麦收获前。但在黄河、秦岭以北冬季小麦生长停止地区,病菌在最冷月日均型宏温不低于一6℃,或有积雪不低于一lO℃的地方,主要以侵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未冻死的麦叶组织内越冬,待第二年春季温度适合生长时,再繁殖扩大为害。
问:小麦条锈病的发病因素有哪几点?
春季流行是小麦条锈病危害的主要时期。在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决定我国多数稿源麦区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量。
1.品种抗病性
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条锈病流行的必要条件。小麦品种对条锈病菌的抗病性,根据其生理小种专化性的有无分为小种专化抗病性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我国历年培育和种植的抗条锈病品种多数具有小种专化抗病性。小种专化抗病性品种的单一化大面积种植常产生对抗病品种致病的稀有小种的定向选择效应,造成品种抗病性的丧失,引起病害流行。非小种专化抗病性对病菌生理小种无专化性,抗病性持久且稳定。目前发现的非小种专化性抗条锈病性有慢锈性和高温抗条锈性等。慢锈性主要表现减慢病害流行速度,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实践中难于鉴定和应用。高温抗条锈性是小麦品种在相对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表键段态现的一种抗病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易鉴定和利用。我国已发现一些高温抗条锈性的品种(系)。
2.菌源
在种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果秋苗发病重,冬季又比较温暖,就有较多的带菌病叶顺利越冬。凡当地有越冬菌源的地区,在温、湿度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害发生早且重;如病菌在当地不能越冬,则异地越冬菌源通过远距离气流传播侵入本地区,造成小麦生长中、后期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小麦条锈病菌的传播距离可达800~2400km,燃老距菌源地越近,发病越重。
3.气候条件
冬季温暖,病菌越冬率高;早春气温偏高,春雨早,之后又多雨,则病害在早期即可普遍发生,并持续发展,造成病害早流行和大流行。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