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诱剂
性诱剂是一种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它们能够通过调节植物激素的合成、代谢和转运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性诱剂的分类- 植物激素类:如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等,它们是植物内源性激素的合成物质,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 外源激素类:如乙烯、脱落酸、赤霉素等,它们是植物外源性激素,可以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 生物碱类:如**、茉莉酸、莽草酸等,它们是一些含氮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 其他类:如脱落酸类似物、硝基苯酚类、腐植酸类等,它们具有一定的植物生长调节作用。
性诱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果树、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的生产和种植。具体来说,性诱剂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 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速度。
- 促进花果生长:可以增加花朵和果实的大小和数量,提高产量和品质。
- 延缓植物衰老:可以延长植物的生命周期,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 调节植物生长节律: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使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虽然性诱剂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但是使用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 遵循使用规定: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的要求,按照使用说明正确使用性诱剂。
- 控制剂量:过量使用性诱剂会导致植物生长过旺,影响产量和品质。
- 安全使用:性诱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应注意个人防护和环境保护,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赤霉素(chìméisù):一种植物生长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调节植物的代谢和转运。赤霉素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合成或提取获得。
生长素(shēngzhǎngsù):一种植物内源性激素,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影响植物的细胞**和伸长。生长素是一种含有内酯环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
参考文献:《农业生产技术手册》、《农业化学》、《植物生长调节剂》。相关拓展:
性诱剂释义:
性诱剂是一种生物诱捕剂,绿色环保,无污染。主要用于诱捕害虫,属于生物防治的一种。
问:什么是性诱剂?如何使用?
性诱剂又叫性信息素,是由性成熟雌虫分泌,以吸引雄虫**的物质。不同昆虫分泌的性培肆团信息素不同,所以具有专一性。目前,人工可以合成部分昆虫的性信息素,加入到载体中做成诱芯,用于诱集同种异性昆虫作为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已经研制出梨小食心虫诱芯、桃小食心虫诱芯、桃蛀螟诱芯、潜叶蛾诱芯、卷叶蛾诱芯等。
生产上,性诱芯必须放在性诱器中方能使用,性诱器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水盆式和黏胶式。
(1)水盆式取一水盆(或碗),把性诱芯悬挂在盆口,盆内放入含有少量洗衣粉的清水,水面距诱芯约2厘米,然后将水盆悬挂在树上,可引诱害虫跌落到水中。(2)黏胶式将厚纸片或塑料片卷成圆筒或三角筒形,筒内壁涂一层雹码黏胶,诱芯悬吊在筒内,然后将筒悬挂在田间,配橘诱来的害虫便被粘住。
问:什么是性激素?什么是性诱剂?如何应用?
性信息素(**pheromone)是指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分泌于体外巧配纤,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如觅偶、定向求偶、**等)的微量化学物质。它能够保证昆虫在种内雌雄个体间性的联系及种的有序繁衍。性诱剂是生物体两性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孝仿分子语言。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昆虫体内分泌的,而后者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性引诱活性、但不一定是昆虫体内含有的化学物质。不同昆虫性外激素的释放与性别有关,大多数昆虫只有雌性具有性外激素,有的两性皆可分泌,性外激素腺的位置,各类昆虫也有不同。雌蛾往往位于腹末数节,接受性激素的感受器,大都位于触角上。
一般昆虫在性成熟时期就可分泌性激素。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使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经济有效、不污染环境、保护天敌、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对害虫不产生抗性的特点,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能满足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符合有害生物综合管理要求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国外对其在害虫监测与防治应用非常广泛。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虫情监测、大量诱捕、干扰**及与其他农药的结合使用等。
昆虫信息素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研究以来,其中不少森林昆虫信息素已成功地应用到种群监测及直接防治上,如国外的北欧云杉八齿小蠹、舞毒蛾及我国的白杨透翅蛾等,尤其是应用信息素监测森林害虫的发生量、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等,其方法具备简便实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而优于传统的监测手段。目前,我国已在美国白蛾、华北落叶松鞘蛾等成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的监测上,进行了成功的应用。
(1)昆虫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上的应用
利用信息素测报,一般通常将含有信息素粗提物或人工合成信息素并能以恒定速率释放的诱芯装在水盆或内壁涂以黏胶的纸质诱捕器中,根据害虫的分布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林地,设置数个诱捕器,每天记录诱虫数,准确地测知害虫发生的时间、地点、为害范围和消长情况,就能及时为防治害虫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按虫情轻重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这种测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费用低,因而很受欢迎。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用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枣粘虫、小菜蛾、槐小卷蛾等多种性诱剂监测虫情指导防治,收到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素应用于害虫预测预报主要分为害虫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林木受害水平预测和害虫分布区域的预测等。
(2)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昆虫性信息素应用于直接防治,主要有大量诱捕法和**干扰法以及与其他农药联合使用等三个方面。
大量诱捕法
顾名思义,是用性信息素直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简称诱捕法或诱杀法。在林间大卖兆量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雄虫,导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使雌虫失去**的机会,降低雌虫的受精率,降低下代的孵化率,从而大幅度降低子代种群密度。大量研究表明,雌雄(尤其是雄虫)均是单次**且虫口密度较低的害虫,是大量诱捕法的最佳防治对象。而虫口密度过高或雌雄可多次**的害虫则难以达到快速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的目的。
**干扰法
俗称“迷向法”,**干扰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充满信息素的环境中,雄虫丧失对雌虫的定向能力,或者由于雄虫的触角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被抑制),失去对雌虫散发的性信息素的反应能力,雌虫得不到**进而导致雌雄**几率的降低,这种**几率的降低导致产卵率和下一代孵化率降低,从而使下一代种群密度降低。该法对非迁飞性而寄主范围较狭窄而且虫口密度不是很高的昆虫有效。用于**干扰的性信息素可以是目标昆虫性信息素、目标昆虫性信息素类似物、目标昆虫性信息素抑制剂。该方法一般是在林地里普遍设置性信息素散发器或用喷雾装置直接将性信息素物质喷施到需保护的林地,使一定区域内空气中到处都有性信息素的气味,这样雄虫无法定向找到雌虫进行**,后代种群数量就会大大降低。
性信息素与其他生物农药联用技术
是将信息素与化学**剂、病毒、细菌等配合使用,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引诱雄蛾,使被引诱雄蛾沾染病毒、原生动物、细菌或化学**剂后仍返回林间,与其他正常雌虫交尾,导致整个种群产生流行病死亡或子代**,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如大袋蛾信息素加病毒诱芯防治大袋蛾技术。也有用昆虫的性引诱剂与农药结合防治害虫的成功例子,该法是将诱捕器与农药触杀剂连用,将害虫引诱后直接杀死。
(3)应用技术
信息素的应用技术研究包括诱芯材料的选择、诱捕器的选择、诱剂释放速率的控制等。我国在虫情测报和诱杀防治中常用的有天然橡胶帽诱芯、聚乙烯塑料管诱芯、硅橡胶诱芯等,迷向法防治的有开口纤维防治剂型、塑料膜片、夹层塑囊剂型和微胶囊剂型。诱捕器有水盆式、圆筒形、飞机形、船形、三角形、诱盖漏斗形等多种诱捕器,往往根据不同的昆虫接近信息素源时的近距离飞翔行为来选择合适的诱捕器种类。
(4)诱捕器的林间设置
林间放置的数量、位置和高度对能否诱到昆虫以及诱到的数量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①诱捕器放置的数量:诱捕器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应考虑到各方面的经济因素,一般要根据诱捕器的有效诱捕半径来确定诱捕器的数量。有效半径的测定常采用在不同距离释放定量的标记雄蛾,根据标记雄蛾的回收率来估算。一般在实际操作中常采用在林间迎风线形设置3个诱捕器,当第一、三个诱捕器诱到的数量较多,而第二个稍低时的诱捕器间的距离即可作为有效诱捕半径,参考这个距离可确定诱捕器的数量,这样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诱捕器的效用而又能覆盖整个林地。②位置:对某一林地而言,在上风处设置的诱捕器要比林地中央的诱捕数量多。通常,诱捕器的位置主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和种植地的环境来决定。如带状林地可在上风口的林内外设置;成片林地如果园,应在树上和林间空地上设置。③高度:诱捕器的高度要根据所要诱捕的对象飞行和**习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状态而定。如一种榛小卷叶蛾(Melissopuslatiferrean)的诱捕器悬挂于离地4~4.8米处诱到的蛾数量最多;果树、林木一般在2/3树高处。
问:什么是性激素?什么是性诱剂?如何应用?
性信息素(**pheromone)是指由昆虫某一性别个体分泌于体外,能被同种异性个体所接受,并引起异性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和生理反应(如觅偶、定向求偶、**等)的微量化学物质。它能够保证昆虫在种内雌雄个体间性的联系及种的有序繁衍。性诱剂是生物体两性之间起化学通讯作用的化合物的统称,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昆虫体内分泌的,而后者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性引诱活性、但不一定是昆虫体内含有的化学物质。不同昆虫性外激素的释放与性别有关,大多数昆虫只有雌性具有性外激素,有的两性皆可分泌,性外激素腺的位置,各类昆虫也有不同。雌蛾往往位于腹末数节,接受性激素的感受器,大都位于触角上。
一般昆虫在性成熟时期就可分泌性激素。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使用信息素防治害虫具有经济有效、不污染环境、保护天敌、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对害虫不产生抗性的特点,有利于维护森林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能满足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符合有害生物综合管理要求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国外对其在害虫监测与防治应用非常广泛。性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虫情监测、大量诱捕、干扰**及与其他农药的结合使用等。
昆虫信息素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研究以来,其中不少森林昆虫信息素已成功地应用到种群监测及直接防治上,如国外的北欧云杉八齿小蠹、舞毒蛾及我国的白杨透翅蛾等,尤其是应用信息素监测森林害虫的发生量、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等,其方法具备简便实用、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而优于传统的监测手段。目前,我国已在美国白蛾、华北落叶松鞘蛾等成虫发生期及种群动态的监测上,进行了成功的应用。
(1)昆虫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上的应用
利用信息素测报,一般通常将含有信息素粗提物或人工合成信息素并能以恒定速率释放的诱芯装在水盆或内壁涂以黏胶的纸质诱捕器中,根据害虫的分布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林地,设置数个诱捕器,每天记录诱虫数,准确地测知害虫发生的时间、地点、为害范围和消长情况,就能及时为防治害虫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按虫情轻重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这种测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费用低,因而很受欢迎。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用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蠹蛾、枣粘虫、小菜蛾、槐小卷蛾等多种性诱剂监测虫情指导防治,收到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素应用于害虫预测预报主要分为害虫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林木受害水平预测和害虫分布区域的预测等。
(2)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昆虫性信息素应用于直接防治,主要有大量诱捕法和**干扰法以及与其他农药联合使用等三个方面。
大量诱捕法
顾名思义,是用性信息素直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简称诱捕法或诱杀法。在林间大量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雄虫,导致雌雄比例严重失调,使雌虫失去**的机会,降低雌虫的受精率,降低下代的孵化率,从而大幅度降低子代种群密度。大量研究表明,雌雄(尤其是雄虫)均是单次**且虫口密度较低的害虫,是大量诱捕法的最佳防治对象。而虫口密度过高或雌雄可多次**的害虫则难以达到快速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的目的。
**干扰法
俗称“迷向法”,**干扰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充满信息素的环境中,雄虫丧失对雌虫的定向能力,或者由于雄虫的触角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被抑制),失去对雌虫散发的性信息素的反应能力,雌虫得不到**进而导致雌雄**几率的降低,这种**几率的降低导致产卵率和下一代孵化率降低,从而使下一代种群密度降低。该法对非迁飞性而寄主范围较狭窄而且虫口密度不是很高的昆虫有效。用于**干扰的性信息素可以是目标昆虫性信息素、目标昆虫性信息素类似物、目标昆虫性信息素抑制剂。该方法一般是在林地里普遍设置性信息素散发器或用喷雾装置直接将性信息素物质喷施到需保护的林地,使一定区域内空气中到处都有性信息素的气味,这样雄虫无法定向找到雌虫进行**,后代种群数量就会大大降低。
性信息素与其他生物农药联用技术
是将信息素与化学**剂、病毒、细菌等配合使用,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引诱雄蛾,使被引诱雄蛾沾染病毒、原生动物、细菌或化学**剂后仍返回林间,与其他正常雌虫交尾,导致整个种群产生流行病死亡或子代**,进而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如大袋蛾信息素加病毒诱芯防治大袋蛾技术。也有用昆虫的性引诱剂与农药结合防治害虫的成功例子,该法是将诱捕器与农药触杀剂连用,将害虫引诱后直接杀死。
(3)应用技术
信息素的应用技术研究包括诱芯材料的选择、诱捕器的选择、诱剂释放速率的控制等。我国在虫情测报和诱杀防治中常用的有天然橡胶帽诱芯、聚乙烯塑料管诱芯、硅橡胶诱芯等,迷向法防治的有开口纤维防治剂型、塑料膜片、夹层塑囊剂型和微胶囊剂型。诱捕器有水盆式、圆筒形、飞机形、船形、三角形、诱盖漏斗形等多种诱捕器,往往根据不同的昆虫接近信息素源时的近距离飞翔行为来选择合适的诱捕器种类。
(4)诱捕器的林间设置
林间放置的数量、位置和高度对能否诱到昆虫以及诱到的数量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①诱捕器放置的数量:诱捕器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应考虑到各方面的经济因素,一般要根据诱捕器的有效诱捕半径来确定诱捕器的数量。有效半径的测定常采用在不同距离释放定量的标记雄蛾,根据标记雄蛾的回收率来估算。一般在实际操作中常采用在林间迎风线形设置3个诱捕器,当第一、三个诱捕器诱到的数量较多,而第二个稍低时的诱捕器间的距离即可作为有效诱捕半径,参考这个距离可确定诱捕器的数量,这样可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诱捕器的效用而又能覆盖整个林地。②位置:对某一林地而言,在上风处设置的诱捕器要比林地中央的诱捕数量多。通常,诱捕器的位置主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和种植地的环境来决定。如带状林地可在上风口的林内外设置;成片林地如果园,应在树上和林间空地上设置。③高度:诱捕器的高度要根据所要诱捕的对象飞行和**习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状态而定。如一种榛小卷叶蛾(Melissopuslatiferrean)的诱捕器悬挂于离地4~4.8米处诱到的蛾数量最多;果树、林木一般在2/3树高处。
问:性诱剂可防治哪些害虫?
用信息素防治害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治虫新技术,具有高效、无毒、不伤害益虫、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昆虫性信息素,也叫性外激素,是昆虫在**过程中释放到体外,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去**的化学通讯物质。在生产上应用的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一般叫性引诱剂,简称性诱剂。
昆虫体内产生和分泌的性信息素数量极少,难以直接利用其防治害虫。近年来,超微量分析仪器和立体选择合成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和化学合成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全世界经鉴定与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及其类似物达2000多种,我国研制成功的农、林、果、蔬等重要害虫的性信息素有几十种,为研究和应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创造了条件。
一是用于监测虫情。性诱剂测报法是把诱捕器作虫情监测工具进行病虫害发生预报。诱捕器由诱芯和捕虫器两部分组成。诱芯即性诱剂的载体。捕虫器的种类很多。其中一种是黏胶捕虫器,将黏性好、不易干的黏胶涂在浸过蜡的硬纸板或塑料板上。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是水盆、水碗或水瓶捕虫器。
一般来讲,雄虫比雌虫早熟,当性信息素诱捕的雄虫数量明显下降时,便出现雌虫发生和**高峰,接着便是产卵盛期。用性诱剂能及时而准确地测报田间害虫发生和消长的情况。性诱剂选择性强,通常一种性诱剂只引诱一种害虫,并且不受供电、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可以把诱捕器设在任何需要监测虫情的地方。
二是大量诱捕害虫。这是用性信息素直接防治害虫的一种方法,简称诱捕法。在防治区设置适当数量的诱捕器,把田间出现的求偶**的雄虫尽可能及时诱杀,使雌虫失去**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进行危害。
如果虫口密度较高,可先用其他方法压低虫口密度或与其他措施配合,相辅相成,效果更佳。
三是干扰**。许多害虫是通过性信息素相互联络求偶**的。如果能干扰破坏雌雄间这种通讯联络,害虫就不能聚到一起进行**和繁殖后代。干扰**,俗称“迷向法”,就是这样一种治虫新技术。在田里普遍设置性信息素散发器,空气中到处都有性信息素的气味,使雄虫分不清真假,无法定向找到雌虫进行**,或者雄虫的触角因长时间接触高浓度的性信息素而处于麻痹状态,失去对雌虫召唤的反应能力,雌虫得不到**,便不能繁殖后代进行危害。
将性信息素与化学**剂、病毒、细菌等配合使用也很有意义。用性信息素把害虫
诱来,使其与**剂、病毒、细菌等接触,然后飞走,与其他昆虫接触、**。这样,对其种群造成的损害要比当场杀死大得多。
用性信息素作虫情测报和用诱捕法、迷向法防治害虫,均有利于保护天敌,兴益除害,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威力,提高防治效果。
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减少了常规化学农药的用量,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和农产品残毒均具有重要意义。
问:用红糖和醋能自制昆虫性诱剂吗
这是引诱剂而不是性诱剂。昆虫性诱剂是模拟自然界的昆虫性信息素,使昆虫性兴奋性增强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一般为无支链的长链不饱和醇醋酸酯,碳链由12-18碳原子组成,以12、14碳最多,分子中含有1-2个双键。昆虫趋化性是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于化学物质的**所产生的反应。生产上人们常利用昆虫的这种趋性来防治害虫。根据害虫的趋化性制成的糖醋液被广泛地用来诱杀害虫,如小地老虎、黏虫、金龟子、鳞翅目类害虫。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