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效调查 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效调查的意义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成为了困扰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我们需要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效调查,找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引起的病害,可导致小麦叶片出现黄褐色、条纹状的病斑,进而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量。病害高发期一般出现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若不及时防治,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针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用抗病品种。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首要措施。目前市面上已有多个抗病品种,农民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避免小麦叶片湿度过高。同时,注意施肥、浇水和间作,提高小麦的免疫力。
3.使用化学药剂。若小麦已经发生条锈病,可使用专业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需要注意药剂种类、用量和使用时期,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三、小麦条锈病防效调查的意义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效调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为农民提供科学的防治方案。同时,调查结果也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如何开展小麦条锈病防效调查?1.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小麦种植情况,选择一定数量的小麦田进行调查。
2.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内容、调查指标和调查方法,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开展田间调查。对小麦田进行观察、测量和采样,记录小麦生长情况和条锈病发生情况。
4.分析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不同防治方法的效果,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案。
五、小麦条锈病防治中的注意事项1.避免滥用化学药剂,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使用。
2.注意防护措施,避免接触药剂对人体造成伤害。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和技能。
六、小麦条锈病的未来发展趋势七、相关问题解答
答: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使用化学药剂等。
答:小麦条锈病的高发期一般出现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
答:确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方案,开展田间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答: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化学药剂,避免滥用。同时,注意药剂种类、用量和使用时期,避免对环境造成伤害。
问答拓展:当前如何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小麦的条锈病怎么防治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典型的气流传播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的特点。关于当前如何有效防治小麦条锈病。我们提示如下防治措施:
1、加强病情监测
各辩悄级农技推广、植保部门要认真做好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预报工作,重点虚逗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执行小麦条锈病的监测预报调查范围,密切监测发生情况,认真做好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
二是准确掌握条锈病发生消长动态。
三是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及上级业务部门通报病害发生情况,为有效防治提供可靠数据。
2、抓好早期预防
一是在认真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和切实推广禾果利、三唑类药剂拌种技术的基础上,搞好早期预防,控制和延缓条锈病发病时间和强度,减轻小麦条锈病田间防治压力。
二是抓好菌源区早期预防工作,通过重点发病田块采取"打点保面、见一株防一片、见一片防一块",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减差灶卖少病菌的扩散蔓延。
3、药剂防治措施
亩用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l5~20克或l5%的三唑酮75克加水40-50千克或亩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做到挑治与普治相结合。
小麦条锈病与纹枯病、叶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亩用12.5%禾果利15-20克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加水40-50千克喷防,7天防一次,连喷2次,效果优异,既防条锈病,又可兼治纹枯病、叶枯病。
问答拓展:小麦的锈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有效的防治?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3.2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24年同期增加44.8%,比一周前增加29.1%,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碰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纯档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笑裤毕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0.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0.1%~0.15%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该如何防治呢?
防治上应严把“越夏菌源控制”、“秋苗病情控制”和“春季应急防治没氏指”这三道防线,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具体防治上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1)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品种布局。
(2)农业防治。一是适当晚插,避免过早播种,减少秋苗侵染机率。二是合理施肥。控氮、增磷、补钾,补充微量元素,增强小麦抗病力。三是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枯配损失。
(3)药剂防治。一是秋播前实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30%(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克拌麦种150千克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 80克拌麦种50千克),拌种力求均匀,拌过药的种子必须当天播完。二是小麦出苗后开展系统监测(出苗后一个月左右即12月中、下旬),对初见病叶核团或发病中心田块及时进行挑治或全田防治。三是春季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克,对水45公斤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用药一次。也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进行喷雾防治。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