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条锈病严重计算公式 条锈病防治指标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037 次
条锈病严重计算公式 条锈病防治指标

如何避免条锈病对农作物的严重影响

作为一名农业方面的专家,我深知条锈病对农作物的危害。条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会使农作物叶片上出现***、褐色或黑色的斑点,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为了避免条锈病对农作物的严重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使用耐病品种

选择耐病品种是预防条锈病的最基本措施之一。耐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即使受到病菌的侵染,也能够自我修复,减轻病害的程度。在选购农作物种子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耐病品种,从根本上预防条锈病的发生。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预防条锈病的重要环节。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排水,保持土壤湿润度适宜。

2.注意疏松土壤,提高通气性。

3.做好清田、翻耕、中耕、平整等工作,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

4.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菌的传播。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预防条锈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施肥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使其不易受到病菌的侵染。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避免过度施肥和缺乏施肥的情况。

定期喷药

定期喷药是防治条锈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防止病菌的侵染和传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当的杀菌剂,避免药害。

2.控制药剂的浓度和用量,避免过量使用。

3.注意药剂的喷洒时机,选择在天气晴朗、风力较小的时候进行。

条锈病严重计算公式相关问题:

1.什么是条锈病?

条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它会使农作物叶片上出现***、褐色或黑色的斑点,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2.如何选择耐病品种?

在选购农作物种子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耐病品种,从根本上预防条锈病的发生。

3.如何科学施肥?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科学制定施肥方案,避免过度施肥和缺乏施肥的情况。

4.定期喷药需要注意什么?

我们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杀菌剂,控制药剂的浓度和用量,以及注意药剂的喷洒时机。

5.如何加强田间管理?

我们需要加强排水,注意疏松土壤,做好清田、翻耕、中耕、平整等工作,以及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杂草。

问答拓展:栅格计算

根据表9.5,对重构后含旦栅格数据所有栅格单元按照表9.5中Sim列赋值为Class列进行栅格计算。最终得到的计算后的栅格数据(CRD)单元value值为0~5,分别代表树木、土壤、正常(健康小麦)、轻度病害、中度病害、重度病害的条锈病小麦,采用的计算公式为“con(([r]==1|[r]==2|[r]==3|[r]==4|[r]==5|[r]==6|[r]==7|[r]==9|[r]==10|[r]==11|[r]==12),0,([r]==18|[r]==19|[r]==22|[r]==23)空瞎,1,([r]==16|[r]==17|[r]==20|[r]==21),2,([r]==8|[r]==15),3,[r]==14,4,[r]==13,5,99)”,其中r代表RRD。

CRD即为最后得到的小麦条锈病病害严重谈亏扰度的聚类数据,CRD渲染效果如图4.6所示。仿真结果中第13个类单独分了一类,代表重度(图版4.6深红色区域),第14个类单独分了一类,代表中度(图版4.6浅红色区域),第8、15类分成了一类,代表轻度(图版4.6白色区域)。图版4.7显示了只提取出健康和条锈病病害小麦及其病害程度等级的渲染效果。

问答拓展:小麦主要病害有哪些

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1.小麦条锈病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华北、西北、淮北等北方冬麦区和西南及华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可波及全国。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隐祥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末,即夏孢子。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冬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
第一,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第二,有大面积感病品种;第三,3~5月份雨量较多;第四,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用96%天达恶霉灵2克加“天达2116”浸拌种型25克(1袋),兑水2~3千克,均匀喷拌麦种50千克,晾干后播种,随拌随播,切勿闷种。可兼防白粉病、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等。
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袭笑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在喷洒粉锈宁或三唑酮时每15千克水加入25克“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可明显提高防病效果,兼治白粉病、赤霉病,同时可增加小麦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的能力。
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发生在西南、华北、西北、东北麦区。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能穿透叶片,待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叶背面和叶鞘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于小麦收获后就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播种出土后叶锈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冬小麦麦苗上。播种较早的由于气温较高,利于叶锈菌的生长,因而受害小麦发病重。播种较晚的,叶锈菌侵入之后由于气温较低不能形成夏孢子堆,就以菌丝体潜伏在麦叶内越冬。
(2)防治方法同条锈病。
3.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和南方冬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病害流行年份,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内引起较大的损失,造成小麦减产74%~84%。
(1)症状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小麦发育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散生,长椭圆形,表皮破裂而外翻。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小麦抽穗阶段的气温和这一阶段前后的降雨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小麦抽穗期的气温一般可以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决定秆锈病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
(2)防治方法同条锈病。
4.小麦白粉病近年来随着麦田肥水条件的改善及高产田群体密度加大,小麦白粉病发病逐年加重。小麦受害后,呼吸作用提高,蒸腾强度增加,光合效率降低,严重影响了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和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1)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于植株叶鞘、茎秆和穗上。一般叶正面病斑较叶背面多,下部叶片灶禅搏较上部叶片病害重。病部表面附有一层白粉状霉层,病部最先出现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并相互联合,呈长椭圆形较大的霉斑,严重时可覆盖叶片大部,甚至全部,霉层厚度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上生黑色颗粒。叶早期变黄,卷曲枯死,重病株常常矮缩不能抽穗。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品种抗性和栽培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当气温在15~20℃、田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病害发展迅速,凡雾大露重、早春气温上升病害严重,并且田间湿度大则有利于侵染。肥水施用过多,小麦生长过旺,群体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田间湿度大,植株幼嫩,抗病力低,也很容易发生白粉病。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丰产品种,可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目前应以选育成株期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为主。
②麦收后及时铲除各种场合的自生小麦,消灭初侵染源。
③合理密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适当晚播,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④注意氮肥的合理施用,配方施肥,适时排灌水。
⑤适时进行药剂防治:在小麦白粉病普遍率达10%或病情指数达5%~8%时,即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克加“天达2116”壮苗灵50克兑水30千克,在早春喷洒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并可有效防治冻害兼防治条锈病和白粉病。在发病较多的地区,可以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12%拌种,控制秧苗病情,减少越冬菌量,减轻发病,并能兼治散黑穗病,如果加入相同量的浸拌种型“天达2116”效果会更好。
5.小麦纹枯病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加重,大有流行之势。小麦受纹枯病危害,轻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40%。
(1)症状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瘦。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②实行轮作,控制病害发生。
③适期播种,降低播量,合理密植。
④增施有机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水。
⑤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克或天达裕丰30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5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或兑水300~450千克泼浇,或兑水15~25千克低量喷雾,第1次在返青后病株率达5%~10%(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喷药,第2次用药在第1次用药后15天施用,可有效防治本病。
6.小麦赤霉病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1)症状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的流行轻重。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黄淮海平原、西北和东北春麦区,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渍害。
在齐穗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每亩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一般用药1~2次。用多福合剂(含25%多菌灵、15%福美双)5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麦类秆锈病;用禾枯宁可湿性粉剂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霉病,还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在喷洒杀菌剂时加入600~800倍的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显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
7.小麦全蚀病(1)症状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春慢,黄叶多,严重的枯死。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间严重腐烂,植株矮化。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重者绝收。
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均重。
小麦全蚀病有明显的自然衰退现象,特别是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可见有病害上升期、高峰期、下降期和控制期等明显的不同阶段,只要病害到达高峰后,继续实行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病害就会出现下降现象,一般经1~2年后病害就自然得到控制。至于出现自然衰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土壤中拮抗微生物群逐年得到发展有关。
(2)防治方法选用耐病品种;与棉花、黄烟、薯类、花生、甜菜、豌豆、胡麻、绿肥、大蒜、油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增施磷肥,促进拮抗微生物的发育,减轻危害;深翻倒土,增施肥料,减少土壤表层菌源量;返青拔节期应适时中耕,及时灌水。
用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2~3千克喷拌麦种50千克,可以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黑穗病。在小麦拔节期间,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00~15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浇麦田,防效可达60%左右。加入600~8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最佳配方是96%的天达恶霉灵(5克)600倍液+“天达2116”粮食专用一袋(25克)600倍液,兑水15千克喷施。
8.小麦黄矮病小麦黄矮病是一种主要由蚜虫传播的病毒性病害,个别年份危害相当严重。
(1)症状苗期感病时,叶片失绿变黄,植株严重矮化。病重的叶片往往不能越冬,或越冬后不能拔节抽穗。感病较晚的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幼嫩叶片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向下扩展,发黄的叶片呈亮***,鲜艳有光泽,叶脉间有***条纹。穗期感病的植株仅旗叶发黄。有的品种感病后叶片变紫色。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或耐病品种。
②清除田间及其附近的杂草。
③加强水、肥等栽培管理,叶面喷施“天达2116”和天达裕丰,增强植株抗病力。
④治蚜(虫)防病(参照麦蚜的防治)。

问答拓展:举例说明植物的主要真菌原及其所致的植物病害?

真菌病害是作物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作物病害的80%由病原真菌所引起。迄今,对作物真菌病害的控制,一是选育并采用抗性品种,二是使用化学杀菌剂,三是采取预防措施,如轮作、避免受侵染土壤和带病原植物材料的传播等。化学杀菌剂成本较高,且最终导致病原菌的抗药性,其残毒还引起环境污染等问题。综歼誉喊合采用有性杂交及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并推广抗病品种,这是所有病害防治策略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特别是重组DNA技术的创立和发展,已可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相互转移,突破了物种之间难以杂交的天然屏障,开辟了植物育种的新途径。近年来,一些科学家致力于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如基因转移技术,培育抗真菌病害的作物品种。该领域的研究,有的已取得显著的成果,或出现很好的苗头,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重点学习小麦条锈病接种和鉴定的方法。小麦条锈病的接种方法很多,有涂抹法、喷粉法、喷雾法、注射法等等。又因接种鉴定的时期不同,分为幼苗鉴定和成株鉴定。
一、试材及用具
小麦盆栽幼苗,菌种,接种针,毛玻璃,小喷雾器、喷粉器,滴瓶,保湿桶,铅笔,指形管,酒精,塑料薄膜(或玻璃),滑石粉,注射器等。
二、内容说明
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ofdiseaseresistance)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植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田间鉴定的方法因植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对棉花黄萎病等土传病害,除在重病地设立自然病圃外,在非病地设立人工病圃时,必须用事先培养的菌种,在播种或施肥时一起施入,以诱发病害。对于小麦锈病、玉米大斑病及稻瘟病等气传虚岩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病圃的设置与利用是进行抗病性鉴定的基本条件,没有重而均匀的发病条件就难以对植物品种资源的抗病性做出可靠的鉴定。按照病圃发生病害种类的不同,病圃可分为单一病圃和多种病害混生病圃。单一病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多种病害的干扰,有利于鉴定不同品种资源对不同病害的抗病性,同时也是选育单抗品种的必要条件;而多种病害混生病圃的优点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选育或鉴定具兼抗或多抗性的材料。
对于树体大、多年生的果树及观赏植物进行田间鉴定,可将待鉴定的材料按一定的株行距定植于大田,全年不使用任氏野何杀菌药,并于发病盛期,每份材料调查100~300个果实或叶片的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它的优点是能较全面准确地反应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结果可靠性较强,操作方便。缺点是占用较多的土地,费用较高。贺普超等(1995)、H.Kemp等(1999)及V.Ognjanov等(1999)等分别采用上述方法对葡萄及苹果的抗病性进行了研究。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植物进行抗病性鉴定。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孢子诱发)及接种三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浸根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叶片及果实接种,适宜选用点滴法或喷雾法,而土传病菌,如黄瓜枯萎病可采用孢子悬浮液浸根法进行接种。接种材料的发育程度及接种孢子浓度(选择压)等因素都会影响鉴定的效果,因此这些因素要通过试验,以便确立最佳方案。
3.离体接种鉴定从植物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离体接种鉴定,可鉴定那些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如马铃薯晚疫病、小麦白粉病及烟草黑胫病等。离体鉴定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而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植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白菜霜霉病的病情分级标准是:
级别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接种叶片上有稀疏的褐色斑点,不扩展;
3级:叶片上有较多的病斑,多数凹陷、无霉层;
5级:叶片病斑向四处扩展,叶背生少量的霉层;
7级:病斑扩展面积达1/2~2/3,有较多的霉层;
9级:病斑扩展达2/3以上,有大量霉层。
而葡萄白粉病(田间自然鉴定)的病情分级标准是:
级别分级标准
0级:全果穗无病粒;
1级;果穗上感病果粒在10%以下;
3级:果穗上感病果粒在10%~25%;
5级:果穗上感病果粒在25%~50%;
7级:果穗上感病果粒在50%~75%;
9级:果穗上感病果粒在75%以上。
病情指数反应了病害的普遍率和严重程度,指数越大,说明病情越严重,寄主的抗病性越差;指数越小,说明病情越轻,寄主的抗病性越强。
根据病情指数,可将植物对一些病害的抗病性进行分类,其中白菜霜霉病等病害适用下列标准:
麦苗接种后,保湿阶段要求的最适温度,条锈为9~13℃,叶锈为15~20℃,秆锈为18~22℃。自保湿桶中取出放入温室后平均温度最好分别控制在16~18℃(条锈),18~22℃(叶锈),21~24℃(秆锈)。光照时间每天应不少于12h,冬季光照不足,需每天增加一定时间的人工辅助光照。上述的温度和光照掌握的好坏是发病充分与否的关键。
在分别接种不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时,接种用的一切用具都要先行消毒,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影响鉴定结果。
(2)喷粉法小喷粉器经消毒、干燥后,加入适量的干燥滑石粉,再加入少量新采集的锈病孢子,混合均匀待用(滑石粉与孢子的比例约为20~30:1)。接种用的锈病孢子应事先去除混在其中的杂质,以防喷粉时造成喷粉器堵塞。开始接种前,先将已去除叶片蜡质的盆栽麦苗,放入保湿桶内,用喷雾器在麦苗上均匀喷上雾滴,随即用喷粉器将上述稀释的孢子粉均匀地喷洒到每盆麦苗的叶片上,再用喷雾器喷雾,使麦苗和保湿桶内壁都沾上水滴,掌握水滴不下滴为度。最后盖上塑料薄膜,保湿阶段和以后各项操作及注意事项同前述。
(3)喷雾法用小型喷雾器将制备好的新鲜孢子悬浮液(在喷雾器内,加入要接种的锈菌孢子,先用少量清水湿润后,搅成糊状,再加入足量的水至淡桔***即可)喷在叶片已去蜡质的麦苗上,接种后将麦苗放于保湿桶内保湿,以后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同前述。
喷粉法及喷雾法适于对大量材料的接种鉴定。
2.成株接种成株接种多在田间进行,其方法是在待鉴定抗病力的品种或育种材料的四周播种高度感染锈病的品种作为锈病鉴定的诱发行。为了造成发病的环境,以得到可靠的鉴定结果,常需要在诱发行上每隔一定距离的麦苗上进行人工接种,以造成锈病的发病中心。用于接种的锈病孢子应是当地流行的优势小种,可以是一个小种,也可以是几个优势小种孢子混合。接种的方法如下:
(1)喷粉法接种前,用手沾清水将叶片拂擦数下,以去掉叶片蜡质,然后用喷雾器喷上雾滴,用喷粉器将由滑石粉稀释好的孢子粉喷于麦苗上,再用喷雾器喷上水雾,随即用小花盆或塑料薄膜覆盖保湿,历时24h揭开。此法多用于麦苗起身前后。
(2)注射法此法多用于麦苗有一定生长高度的拔节期。接种前,应配制好孢子悬浮液,配制方法同前,于显微镜400×视野中平均有10~20个锈菌孢子数为适宜浓度。一般在诱发行上每隔1m左右选取3~5个单茎分别注射接种。其方法是用注射器将孢子悬浮液从小麦心叶与其下的展开叶叶鞘相接处以下约1cm处注射,针头易向下倾斜刺入,但不要刺穿,挤压少量悬浮液,以见到心叶处冒出水珠为度。孢子一般悬浮于液面,所以孢子悬浮液必须随用随搅拌或震荡。田间接种注射最好在阴天的傍晚进行。如天气干旱,接种后在接种点上浇水1~2次,也可以在接种前或接种后适当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利于锈菌孢子萌发、侵染和发病。
除上述二种方法以外,还可以用喷雾法,即将配成的孢子悬浮液喷在诱发行上进行接种。接种后为了有利于锈病孢子萌发、侵染,也要进行保湿。
接种后,约二周后即可发病。但成株的抗病性鉴定一般在小麦乳熟期以后,锈病发展到高峰时进行,每个品种逐个进行调查记载。
(二)抗锈性鉴定
1.幼苗鉴定
衡量小麦品种对锈病的抗病和发病程度,常用到反应型(感染型)、严重度和普遍率三个指标。幼苗期鉴定一般考察其反应型。反应型是指植株受病菌侵染后的保卫性反应,可以用过敏性坏死的有无强弱,孢子堆能否形成,孢子堆的大小、多少等来判断。小麦品种对条锈菌的反应型可分为6级,分级标准如表5-1所示。
2.成株鉴定
(1)反应型:同幼苗鉴定。
(2)严重度:即病叶上着生孢子堆部分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用于表示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从理论上讲,应将小区内的每一叶片都进行统计而后取平均值。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人力不足,而仅采用目测估计法。总体上目测评定叶片的发病情况,估计出发病的严重程度(严重率)。目前严重率分级标准尚不统一,但多数采用以下7级分级标准:
级别孢子堆占叶面积的百分率(严重率)
0无孢子堆
1孢子堆占叶面积<5%
2孢子堆占叶面积5~10%
3孢子堆占叶面积11~25%
4孢子堆占叶面积26~40%
5孢子堆占叶面积41~65%
6孢子堆占叶面积>65%
然后计算严重度,计算公式如下:
(3)普遍率:指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即发病叶片数占调查总叶片数的百分数率。
普遍率=发病叶片数/调查叶片总数×100%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也采用目测估计法进行观测。要求较精确鉴定时,可根据被鉴定材料小区面积的大小,随机选取30~60叶进行观察记载。
免疫(I):病情指数0
高抗(HR):病情指数0.01~15.00
抗病(R):病情指数15.00~35.00
中抗(MR):病情指数35.00~55.00
感病(S):病情指数55.00~75.00
高感(HS):病情指数75.00~100.00
小麦锈病流行地区广,产量损失大,一般减产25~75%,在某些地区甚至是限制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选育和栽培抗锈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危害的最根本有效措施。在小麦育种过程中,必须了解和掌握抗锈性鉴定的方法。
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秆锈三种,由于地区间生态条件的差异,锈病发生的种类不同,而且危害的程度也各异。我国北方冬小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叶锈病、秆锈病次之;春麦区则以秆锈病为主。锈病的发生受到小麦材料的抗病能力、病原物的致病力和发病环境的影响,因此锈病在自然条件下,并非每年每地均严重发生。在进行抗病育种中,除在发病的麦田进行直接鉴定外,有时还必须在人工接种环境下,进行诱发鉴定。
三、方法步骤
(一)锈病病菌接种
1.幼苗接种一般在温室内进行,于麦苗第一片叶子长达4~5cm时接种,等充分发病后再进行鉴定,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测定大量材料对锈病的抗病性;便于鉴定不同小麦品种对不同锈病生理小种的抗病性;能防止当地未发现而外地已存在的新的生理小种向外传播。幼苗鉴定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涂抹法此法主要用于繁殖少量菌种或接种少量鉴定材料时应用。在接种鉴定前10d左右,将待鉴定的小麦品种的种子,播种于直径为2.5~3寸左右的小花盆内。每盆播种2~3个品种,其中一个品种为易感病的诱发品种,以用作对照。各品种要相互隔开,插上木签,注明品种名称及播种日期等。在开始接种前,先从用以繁殖锈病孢子的麦苗上,采集病菌孢子置放于小指形管中(注明菌种生理小种号及采集日期),然后从指形管中取出少许锈菌孢子放在洁净的毛玻璃上,用滴管加入少量水,用接种针将锈菌孢子与水拌匀备用。另外用洁净的手指沾清水或0.1%吐温(tween)水溶液将麦苗的叶片摩擦数次,去掉叶片表面的蜡质和茸毛,以利于菌液吸附于叶面上。用消毒过的接种针沾上调制好的孢子液,涂抹于麦叶表面进行接种。一般将条、叶锈的孢子接种于叶片的正面,而秆锈病则接种于叶片背面为好。然后记录并在木签上注明接种日期及所用菌种。接种后把麦苗随即放入保湿桶中(即用一铁皮桶,其内盛水,保持99~100%湿度),再用喷雾器喷降水雾,令麦苗和保湿桶的内壁沾满雾滴,喷雾不能过量,以防冲掉已接种的锈病孢子。喷雾后,马上盖严塑料薄膜或玻璃,把保湿桶放置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经24h左右,再将麦苗取出,移至阳光充分的温室内,约经二周后麦苗即可发病,此时即可鉴定品种的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