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锈病病原名称
小麦秆锈病病原名称是小麦秆锈菌(Pucciniatriticina),它是小麦生产中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围绕小麦秆锈病病原名称,本文将从病害特点、防治措施、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害特点小麦秆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茎秆、叶片和穗部,病害初期在小麦叶面形成***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黄褐色条纹,最终出现黑色锈粉,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二、防治措施为了防止小麦秆锈病的发生,农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秆锈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率。
2.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提高小麦植株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及时清除病灶:发现病害症状时,及时清除受感染的植株,避免病害扩散。
4.化学防治:可采用药剂喷雾等方式进行化学防治,但要注意药剂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保证防治效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研究进展四、相关问题
小麦秆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密切相关,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小麦秆锈病会导致小麦产量下降10%-50%不等。
小麦秆锈病分布范围广泛,全球多个国家都有发生。
小麦秆锈病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预防和控制来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关拓展:
问:小麦秆锈病的病原物是怎样的?
病原物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graminisPers.f.sp.triticiErikss.et.Henn.),担子菌门柄锈菌属。
小麦秆锈菌是转主寄主的长生活史型锈菌。在小麦上形成夏模启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担孢子,侵染小檗和十大功劳等转主寄主,并在转主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可以杂交,产生变异。但在我国,转主寄主在小麦秆锈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不大。病菌仅以夏孢子世代不断危害小麦,并在小麦上越冬、越夏,完成病害循环。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红褐色,单胞,中腰部有4个芽孔,孢壁上有明显的刺状突起。冬孢子椭圆形或棍棒饥码型形,褐色,双胞,上宽下窄,横隔处稍缢缩,表面光滑,顶端圆或圆锥形,柄较长,上端黄褐色,下端近无色。
菌丝体发育和夏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20~25℃,夏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适宜温度18~22℃。自然条件下,侵入的最低温度为旬均温10℃。夏孢子不耐低温,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冬季寒冷的地区不能越冬。病害潜育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
小麦秆锈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用鉴别寄主可区分出不同的生理小种。迄今为止,我国已鉴定出16个生理小种,21小种群为优势小种群,其次为34小种群,21C3为优势小种。1993年首次烂猜发现致病力较强的21C3CTR致病类型,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湖北、河南、山西和甘肃等省。由于我国目前推广的小麦品种含有能抵抗21C3小种群的Sr5基因,故21C3CTR的出现暂未对生产构成威胁。值得注意的是,21C2和34C1、34C2发生的频率在上升,最近又发现新小种34C3和34C4。小种40的毒力较强,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它都不能抵抗,但它出现的频率一直很低。
问:新出的小麦苗有根锈病是什么情况?
)秆锈病:病原物为担子菌亚门锈菌属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为转主寄生的长环生活史型锈雀滑亏菌。病状。叶顷神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梢和茎让段秆上少见。夏孢问:小麦杆锈病有什么症状
小麦秆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以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春麦区,以及长江流域、华东沿海和南方冬麦区发生最为严重。病害流行年份,由于来势凶猛、危害大,常可在短期内引起较大损失,造成小麦减产74%~84%。(1)症状秆锈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叶鞘、茎秆和叶鞘基部,严重时在麦穗的颖片和芒上也有发生,产生很多的深红褐色、长椭圆形夏孢子堆。小麦发育后期,在夏孢子堆或其附近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秆锈病夏孢子堆散生,长椭圆形,表皮破裂而外翻。小麦秆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气象条件有关。一般在小麦抽穗阶段的气温和这一阶段前后的降雨是影响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小麦抽穗时期的气温一般可以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浸染的要求,决定秆锈病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在喷洒粉锈宁或三唑酮时每15千克加入25克“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可明显提高防病效果,兼治白粉病、赤霉病,同时可增加小麦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的能力。问:小麦秆锈病的秆锈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也正反面均出现()。
A
问:小麦秆锈病的秆锈菌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导致同一侵染点也正反面均出现()。
D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