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大麦叶锈病是什么原因 大麦叶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503 次
大麦叶锈病是什么原因 大麦叶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大麦叶锈病是什么原因?

大麦(HordeumvulgareL.)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大麦叶锈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大麦的产量和质量。那么,大麦叶锈病是什么原因呢?

一、大麦叶锈病的病原菌

大麦叶锈病是由叶锈菌(PucciniahordeiOtth)引起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主要寄生于大麦叶片上,通过侵染叶片细胞并在其上繁殖,导致大麦叶片出现黄斑、褐斑等症状。

二、大麦叶锈病的发生条件

大麦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大麦品种、病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气候是影响大麦叶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高温、高湿、多雨等气候条件有利于叶锈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加速病害的发生。土壤肥力、大麦品种的抗病性等也会对大麦叶锈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三、大麦叶锈病的防治措施

为了防止大麦叶锈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大麦品种。

不同大麦品种对叶锈菌的抗病性不同,因此在大麦种植过程中,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2)加强土壤管理,提高土壤肥力。

通过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大麦植株的免疫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3)合理施用农药。

在大麦生长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施用农药,对病害进行防治。

四、大麦叶锈病的相关问题

1.大麦叶锈病的症状是什么?

大麦叶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黄斑、褐斑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

2.大麦叶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大麦叶锈病严重危害大麦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大麦的经济效益。

3.大麦叶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大麦叶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大麦品种、加强土壤管理、合理施用农药等。

4.大麦叶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大麦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大麦品种、病原菌等因素密切相关。

5.如何提高大麦植株的免疫力?

通过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强大麦植株的免疫力。

问答拓展:麦子出现叶锈病,应该打什么药?

冬小麦一生中会发生多种病虫害。冬季是低温季节,病虫害受温度影响,没有发生的迹象。随着温度升高,小麦疾病和害虫立即发生。冬季应预防某些疾病,例如铁锈和白粉病。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应从苗期开始。

小麦黄锈病被气流扩散,是一种可怕的流行病。只要满足条件,乎掘它就可以传播,并可以损害大面积的破坏,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也可以损害整个麦田。它在约20°C的温度和潮湿的环境中非常活跃,并迅速扩散。推进综合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要综合控制,选择抗病品种,在适当时期播种,合理施肥,并加强田间管理。预防与治疗小麦锈病通常使用三唑类药物,例如戊丁康唑,二苯并呋喃唑,现在有些药物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因此效果会更好,安全性也会更好。进入引导阶段后,如果土壤不是特别干燥,则尽可能少浇水。

如果小麦已进入开花期并且出现了锈斑,是否仍可以喷洒?如果不可能打架,那是因为这段时间是小麦授粉的时期,而农药会冲走花粉并影响小麦的授粉。还有一种说法是可以喷洒,因为小麦的授粉时间很短。只要避免喷涂时间,喷涂就不会有任何效果。

一般而言,小麦授粉需要三搭顷芦到四天,并且一块土地中小麦的生长可以快也可以慢。总体而言,开花结束要花一个星期。无论是三种预防喷雾剂还是各种疾病治愈剂,都最好在开知带花前一周喷雾。这段时间不仅可以起到预防作用,而且也不会影响小麦的授粉。例如,三唑通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小麦锈病。一些农民没有掌握适当的剂量,这将在开花期引起植物毒性并形成空的耳朵。在灌浆过程中,发现黄锈时,必须对其进行处理。但是喷药时要注意两个方面。避免在中午高温时喷洒,其二是使用上述复合药物。

问答拓展:小麦秆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怎么对抗?

1999年在乌干达发现了秆锈病菌的新小种TTKS(Ug99),该小种对此顷抗病育种中广泛使用的Sr31和Sr38有毒性此后,该小种迅速传播到中东和中亚,演化产生了更危险的新类型TTTSK,可以克服Sr36(Pretorius等,2000;Jin等,2024)这些新小种的流行对世界范围内的小麦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Stokstad,2024)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小麦秆锈病菌区系的变化,就已引起东北地区一些著名抗源品种抗病性降低(吴友三,1962)1964年出现34C2小种后,使50年代引入的抗源明尼2761等(具有Sr5Sr17SrMnSrMz等抗病基因)及其衍生品种全部丧失了抗病性1976年和1977年出现了34C3和34C4小种以后,分别使重要抗源品种欧柔(含Sr5Sr6)如罗(含Sr6Sr30)及其衍生品种丧失了抗病性1993年出现了21C3CTR小种之后,又使含有Sr11基因的一些引自墨西哥的抗源及其衍生品种丧失了抗病性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泛种植的“洛类”品种,具有抗叶锈基因Lr26,遂使对Lr26有毒性的新小种或致病类型,如西北麦区的叶中34号,华北麦区的叶中4号叶中19号等频率逐年上升,导致“洛类”衍生品种抗病性普遍失效

大麦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病性失效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在欧美白粉病流行地区尤其严重小麦白粉病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成为我国重要小麦病害当时广泛种植的“洛类”抗锈品种,具有抗白粉病基因Pm880年代中期,随着具有匹配毒性基因的白粉菌类型出现,Pm8首先在四川失效,90年代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失效Pm1Pm3aPm3cPm3fPm5Pm7等抗白粉病基因也相继被白粉病菌毒性小种所克服(向齐君等,1996)Pm2Pm4aPm4bPm6和PmXBD(小白冬麦)等基因已在我国西南局部地区开始失效,造成了缺老禅乏抗病品种的被动局面

问答拓展:小麦的锈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有效的防治?

锈病是小麦常见的病症之一,今年锈病在我国各大麦区大爆发,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注意。

据全国农技中心2024年全国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网络会商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麦条锈病目前已在江汉、江淮、黄淮南部和西南麦区11个省(市)375个县(市、区)见病,发生面积1327万亩,同比增加3.2倍,比近10年最重的2024年同期增加44.8%,比一周前增加29.1%,目前已北扩至沙河以北,较常年提早1个月。

小麦作为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自也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以及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的是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对小麦影响并不大,但碰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最终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成个大红斑。”这句话形象地区分了三种锈病的区别,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所以我们接下来重点讨论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以及传播方式

小麦的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为夏孢子)侵染扩散产生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纯档上,在适合的温度(条锈1.4-l7℃)和有水的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为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是典型的远程气传病害,这些夏孢子可随风传播,甚至可通过强大气流带到1599米~4300米的高空,吹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不失活性进行再侵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在春夏季节危害冬小麦,病菌为害完麦苗以后,随气流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越夏;在秋季冬小麦播种以后再次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幼苗上越冬,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续性危害病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

叶片或叶鞘上覆盖很多夏孢子堆时,会破坏叶笑裤毕片上的叶绿素,影响光合作用,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必然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吸收小麦细胞的养分,会破坏小麦植株细胞,使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

小麦植株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生长到灌浆期时,导致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降低小麦的品质,另外一方面,光合作用下降导致千粒重下降,出现减产。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后,轻则造成10%左右的减产,重则可能会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1、最基础的防治方法就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症的发生;

2、对于去年有锈病发生的麦田,在收获后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夏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防治: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已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秋苗常年发病较重的地块,用种子质量回0.2%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质量0.1%~0.15%的2%戊唑醇湿拌种剂拌种。

2、喷药:对于已有病害发生的地块,可以在发病初期选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最高使用以上药量的2-4倍浓度喷雾。

: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强的病症,但是发病周期较长,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