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铃虫,棉铃虫?
棉铃虫是棉花的重要害虫
棉铃虫是棉花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棉铃上,会导致棉铃的减产和质量下降。棉铃虫的外形长约5-6毫米,身体呈纺锤形,颜色为淡绿色或淡***。成虫性活跃,飞行能力强,以棉花为食物,繁殖能力强,一年可繁殖多代。
如何预防和控制棉铃虫
为了预防和控制棉铃虫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施肥
棉花生长需要充足的养分,但是过度施肥会导致棉花生长过旺,吸引更多的害虫寄生。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合理施肥。
2.做好田间管理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减少棉铃虫的滋生和繁殖。
3.使用农药
如果发现棉铃虫的危害,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但是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要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用户关心的问题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我们采取合适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也需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和环保防治方法的推广,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2.《农业生态学》
3.《农业化学与生态学》
问答拓展:请问这是什么虫,春鹃叶片上的?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鳞翅目,夜蛾科[1],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3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2]。
中文学名
棉铃虫
拉丁学名
Helicoverpaarmigera(Hübner)
别称
棉铃实夜蛾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快速
导航
生活史及习性
危害特点
分布范围
室内饲养
综合防治
物种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0mm,翅展27~38mm。雌蛾赤褐色,雄蛾灰绿色。前翅翅尖突伸,外缘较直,斑纹模糊不清,中横线由肾形斑下斜至翅后缘,外横线末端达肾形斑正下方,亚缘线锯齿较均匀。后翅灰白色,脉纹褐色明显,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部2个灰白斑不靠外缘。前足胫节外侧有1个端刺。雄性***的阳茎细长,末端内膜上有1个很小的倒刺(烟夜蛾无)。
共2张
棉铃虫成虫
卵:近半球形,底部较平,高0.51~0.55mm,直径0.44~0.48mm,顶部微隆起。初产时乳白色或淡绿色,逐渐变为***消裤盯,孵化前紫褐色。卵表面可见纵横纹,其中伸达卵孔的纵棱纯察有11~13条,纵棱有2岔和3岔到达底部,通常26~29条。
幼虫:老熟幼虫长约40~50mm,初孵幼虫青灰色,以后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1)体色淡拿和红,背线,亚背线褐色,气门线白色,毛突黑色。2)体色黄白,背线,亚背线淡绿,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3)体色淡绿,背线,亚背线不明显,气门线白色,毛突与体色相同。4)体色深绿,背线,亚背线不太明显,气门淡***。头部***,有褐色网状斑纹。虫体各体节有毛片12个,前胸侧毛组的L1毛和L2毛的连线通过气门,或至少与气门下缘相切(区别于烟夜蛾)。体表密生长而尖的小刺。
问答拓展:棉铃虫是什么?
棉铃虫[Heliothisarmigera(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世界分布。我国各地均有,以华北及新疆、云南等地发生量大,为害严重。棉铃虫是杂食性害虫,寄主植物有250多种,蔬菜中主要为害番茄,其次是茄子、豆类、大椒、南瓜、甘蓝、白菜。
为害状
为害番茄以幼虫蛀食蕾、花、果为主,也可蛀茎,食叶和芽。蕾受害时,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被蛀食后,因蛀孔易积水,导致病菌侵入而腐烂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27~28毫米,灰褐色。前翅正面肾状纹、环状纹及各横线不太清晰。中横线由肾状纹下斜伸致翅后缘,末端达环状纹正下方。外横线斜向后伸达肾厅大形纹正下方。后翅黑褐色宽带的内侧无平行线,翅脉黑褐色。卵半球形,高0.51~0.55毫米,宽0.44~0.48毫米,高大于宽。卵壳上有网状花纹,每2纵棱间夹有1~2条短纵棱,分为2岔或3岔。中部纵棱25~30条,多数为26~28条。卵孔不明显,初产时为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有淡绿色、绿色、黄白色、淡红色、黑紫色。头部***,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较体色深。气门多呈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L1,L2)连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座较大,体壁显得较粗糙(彩版二十三,135)。蛹体长17~21毫米,黄褐色,纺锤形,腹部第五至七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腹部末端有臀棘2根,基部分开。
发生特点
新疆年发生3代,华北4代,长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以蛹越冬。华北地区,4月中、下旬越冬蛹开始羽化,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卵产于番茄、豌豆、小麦上。卵盛期为5月中旬至下旬。第一代为害轻。第二代为主要为害世代。卵盛期为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三代卵高峰在7月下旬,发生轻,主要为害夏播茄子和塑料棚内秋番茄。第四代卵高峰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虫为害盛期9月至10月上、中旬,主要为害秋棚和温室番茄。第四代老熟幼虫大部分在10月底前入土化蛹越冬。
棉铃虫以蛹在晚秋宴陵寄主附近土中越冬。第二年羽化,羽化多在夜间进行。羽化后的成虫白天多栖息在植株丛间,常躲在寄主植物的叶背及花冠等处。成虫傍晚最活跃,多集中在开花植物上吸食花蜜补充营养,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但对糖醋液趋性很弱,对新枯萎的白杨、臭椿、柳树有趋集性,对草酸和蚁酸有强烈的趋化性。
成虫交配多在夜间,交配后2~3天开始产卵。产卵多在黄昏及阴雨天的早晨进行。绝大部分卵散产于番茄顶尖至第四复叶层的嫩梢、嫩叶、果萼上。每雌蛾产卵100~200粒,产卵期为7~13天。雌蛾寿命10~18天,雄蛾寿命6~11天。
卵历期随温度不同而异。当气温为15℃时6~14天;20℃时5~9天;25℃时4天;30℃时为2天。卵孵化率甚高,一般在80%~100%。
初孵幼虫先啃食卵壳,然后啃食嫩叶尖、花蕾,残留表皮,形成小凹点。2~3龄幼虫吐丝***转株为害蕾、花、果等。蕾受害时,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后脱落。3龄开始蛀果。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4~5龄幼虫为害成果则从蒂部蛀食,往往只咬食部分果肉又转到它果为害。1头幼虫一生可为害3~5个果。幼虫有假死和自残性,3龄以上幼虫尤甚。幼虫共6龄,在不同温度下发育历期:20℃时为31天,25℃为22.7天,30℃时为17.4天。老熟幼虫入土3~9厘米深处筑土室化蛹。预蛹期3天。蛹发育历期20℃时为28天,25℃时为18天,28℃时为13.6天,30℃时为9.6天。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当早夏气温稳定在20℃和5厘米深地温稳定在23℃时,越冬蛹开始羽化。日平均温度在23℃以上时,最适宜成虫产卵。气温在25~28℃,相对湿度在75%~90%时,最适宜幼虫发育。雨水过多,土壤板结,不利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当土壤绝对含水量在40%时,蛹的死亡率达80%。暴风雨对棉铃虫卵有冲刷作用,雨水过多和暴风雨,对棉铃虫的数量有明显抑制作用。成虫需取食蜜源植物作为补充营养。第一代成虫发生期与番茄、瓜类等作物花期相遇,气温又适宜,因此产卵量大增,使第二代棉铃虫成为为害最严重的世代。棉铃虫的自然天敌有20多种。卵的寄生天敌有拟澳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晌伏戚蜂;幼虫的寄生天敌有齿唇姬蜂、螟铃绒茧蜂、螟铃悬茧姬蜂、瘦姬蜂、棉铃虫方室姬、蜂;蛹的寄生天敌有茧蜂、姬蜂和寄生蝇。棉铃虫的捕食性天敌有蜘蛛、胡蜂、瓢虫、草蛉、蛙类等。
预测预报与防治指标。成虫诱测自4月中旬至9月底,设黑光灯或性诱剂诱捕盆(取直径约20厘米的盆,置入0.1%中性肥皂水或清水加少许洗衣粉。诱芯置于盆口中央距水面1~2厘米处。诱捕盆在番茄田中的设置应高出植株20厘米,共设3盆,盆距30米),每天日出前检查诱到的雌雄蛾数。诱测到第一头成虫后,即开始在番茄田定点定株调查。查第一代卵时,每双行10株为1样点,共取200株,样点呈平行线排列,检查全株,每3天查1次;查二、三、四代卵时,每双行4株为1样点,共取100株,样点呈平行线排列,每株只查顶尖至第四复叶层之间的卵,每隔1天1次。每次记录后,将查的卵抹去。在各代发生期,调查2~3次各龄幼虫数及被蛀果数。
北京地区近10年来,根据4月中旬至5月下旬、4月中旬至6月中旬日均温(T1、T2)与2代棉铃虫卵高峰期的相关关系,组建了中、短期预测式:
D1=132.284-5.888T1(1)
D2=137.535-5.902T2(2)
D1D2为卵峰期(以卵峰日作卵蜂期的代表)即当年4月11日至5月30日(定5月31日为0)的日平均温度,应用(1)式,可对2代棉铃虫卵峰期进行中期预报。同样用4月11日至6月20***平均温度,代入(2)式,可对卵峰期进行短期预测。
防治指标
由农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总站主持的北方蔬菜棉铃虫研究协作组1988年制定的指标如表6-1。
表6-14省市棉铃虫防治指标
根据测报调查的数据,参考上述防治指标,可确定是否采取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翻耕土地可消灭大量的蛹,以减少虫源;番茄田套种晚春早夏玉米,诱集棉铃虫产卵,以减少对番茄田的产卵量;因棉铃虫的产卵量95%产于番茄顶尖至第四层复叶之间,可结合整枝,及时打顶、打叉,有效地减少卵量。同时要及时摘除虫果,以压低虫口;早熟品种要尽早移植,以避开2代棉铃虫为害。
(2)生物防治。在卵孵化盛期,每667平方米喷洒Bt乳剂或Hd-1200克或25%灭幼脲悬乳剂600倍液,连续喷洒2次,或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可使幼虫大量染病死亡;在棉铃虫产卵始期至盛、末期释放赤眼蜂,每667平方米放1.5万头,隔3~5天放1次,连续3~4次,卵寄生率可达80%左右。
(3)化学防治。田间百株卵量20~30粒时,当半数卵开始变黑时,开始喷洒21%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幼虫3龄前喷洒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或2.5%功夫5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10%菊·马乳油1500倍液。喷药应着重在植株上部叶片。
问答拓展: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虫?
棉铃虫棉铃虫,夜蛾科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广泛旁贺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用“邯科140”5~10毫升+农喜3号15~20毫升,可在10~20分钟快速杀死5龄以上大虫,且运行派持效期达15天左右,同时兼治甜菜夜蛾、烟粉虱、蓟马、伏蚜、螨等多种害虫,实现一喷多治、低本高效,可实现带余“一个月两遍药,棉田害虫杀干净!”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