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石蛙养殖

2024-07-08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8731 次
石蛙养殖

此篇农资总结会给广大网友解释一下“石蛙养殖”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但愿对大家有些许帮助,犹豫什么呢,收藏一下吧!

石蛙养殖的技术与管理

石蛙,是一种产自中国南方的蛙类,由于其肉质鲜美,所以备受市场青睐。石蛙养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农场主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石蛙的生长环境

石蛙是一种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生长的动物,它们需要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为70-80%的环境下生长。对于石蛙的生长环境,农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 保持水质清洁:石蛙需要生长在清洁的水中,农民们需要每天更换水源,以保证水质的清洁度。
  • 控制水质PH值:石蛙对水质的PH值要求较为严格,农民们需要控制水质PH值在6.5-7.5之间。
  • 保证水温:石蛙对水温的要求较高,农民们需要在冬季时对石蛙的生长环境进行保温,确保水温不低于22℃。

2.石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它们需要得到充足的营养,才能健康成长。以下是石蛙的饲养管理技巧:

  • 饲料选择:石蛙需要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适合的饲料有蚯蚓、蚂蚱、蜗牛等。农民们可以根据石蛙的生长情况,合理选择饲料。
  • 饲料投喂:石蛙需要小而频繁的饲料,每天要分3-4次投喂。
  • 养殖密度:石蛙的养殖密度一般为每亩3000只,如果密度过高,容易引发**,影响养殖效益。
  • **防治:石蛙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农民们需要定期进行消毒和预防接种。

3.石蛙的市场前景

目前,石蛙肉价格较高,市场需求量大,石蛙养殖业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农民们需要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如果能够做好石蛙养殖的技术和管理,就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拓展百科知识:

石蛙(shíwā),又称“石鸡”、“石鸽”等,是一种冬眠型蛙类动物,体型较大,肉质鲜美。石蛙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等地。

参考资料:

[1]樊都志,骆贤庆.石蛙养殖技术汇编[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

[2]李学明.石蛙养殖利益分析[J].中国畜牧业科技,2024(5):144-145.

相关问答拓展:

1、石蛙养殖一亩大概可以收入多少?

培育2年后石蛙便可上市**,一万只蛙除掉损耗后,大约在1500斤左右,除掉成本,第一批养殖的石蛙可达到5万元的收入,培育第二批石蛙时,由于建设成本不需要投入,可以达到10万元的收入。石蛙的养殖风险系数偏高,对于初养者先以一亩的面积来培育,待技术和资金都充足的条件下,再进行扩展。

2、石蛙怎么杀和清洗?

1.

以人工养殖石蛙为例

先用刀将石蛙的头部去除。

2.

再用刀将石蛙的脚趾去除。

3.

再将石蛙的皮剥离下来。

4.

再将石蛙的内脏处理干净。

5.

再将宰杀好的石蛙泡掉血水,清洗干净。

6.

用刀将石蛙切成小块即可。

7.

石蛙处理完成。

3、石冻蛙养殖?

答:石蛙的养殖方法

  1、种蛙选择:种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

  2、种蛙培育:石蛙选留作种用的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

  3、配种产卵:石蛙通常在4月份配种,雌雄比例为1:1,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5~20只,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一般每次产卵300~500粒。

  4、人工孵化:石蛙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阶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

  5、蝌蚪饲养: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卵经人工孵化10~15天孵出蝌蚪,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

  6、幼蛙饲养: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水深10~15厘米,水质与蝌蚪期相同,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

  7、安全越冬:蝌蚪越冬可在室内进行,水深20厘米左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幼蛙冬眠水深为15厘米左右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应有保温防冻措施。

4、养殖石蛙需要办理哪些**呢?**需要多少资金?

养殖石蛙需要去当地的林业局办理《野生动物驯化繁殖许可证》,等许可证办好了,再去工商局办营业执照,我这里办理2个**一共要300多元。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拓展好文:石蛙人工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具有17种氨基酸,其综合营养非常高。近年来,惠州市惠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制定试验方案,与惠城区横沥镇大瑶坑水库养殖场一起开展石蛙人工养殖技术的试验。试验面积620平方米,石蛙产量达到1100斤,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场址选择

  养殖场选择在横沥镇大瑶坑水库,依山靠水,水源有水库水和东江水,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

  二、石蛙池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本养殖场石蛙池用水泥砖块建成,一个蛙池为30平方米,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共建成20个水泥池,每十个池并成一排,每一排设有进水口与出水口,方便引入水源。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每排搭建一个石棉瓦棚。搭建凉棚能遮光、保温、通风,创造出适合石蛙的优良生长环境。新建池用消毒液消毒,用水浸洗多次后使用。

  另建有两个蝌蚪池。面积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

  三、技术要点

  1.苗种

  人工野外采集蛙卵孵化,一般石蛙的产卵孵化的季节是在4-9月份,而5-6月份又是产卵的高峰期,要把握好时间进行采集,用鱼网将蛙卵轻轻打捞回来后,进行人工孵化,环境要保持和石蛙自然环境相类似。孵化环境要保持安静,孵化的蛙卵规格差别不大,同批次的受精卵放在同一池里孵化效果好。

  2.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

  3.生活习性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在繁殖盛期,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石蛙的食性广泛,喜食活动的动物,捕食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等。

  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石蛙蝌蚪以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为食。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成幼蛙。

  4.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蝇蛆等。人工养殖可用黄粉虫作为饵料每日定时投喂。本次试验在饵料房内人工培育黄粉虫,用玉米粉、面包屑、新鲜菜叶等做原料,1斤黄粉虫一个周期(3个月)内可以培育10斤左右成虫。

  (1)生长初期(1-10天)。蝌蚪孵出三天内不觅食,依靠从卵黄中带来的营养维持生命,过早喂食反而导致其死亡。三天后蝌蚪的活动量明显增加,两鳃盖完全形成时开始觅食,按每池投喂半个蛋黄标准定时投喂,并适当加入一些水中天然浮游生物,如水蚤、藻类。在水质管理上要求:细水常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光照以室内自然光或室外凉棚下漫射光即可,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小蝌蚪经过10天的生长发育,体长可长到1~1.5cm。

  (2)生长前期(10-20天)。10天以后,小蝌蚪食量增大,生长发育加快,饵料投放以蛋黄、玉米粉为主,并辅以细嫩藻类植物等,投喂时间白天或晚上均可,每天1次,注意定时。投饲量一般每1500尾蝌蚪每天投喂一个蛋黄。通过精心饲养,蝌蚪到20日龄时,体长可达2cm,体色变为淡棕色,背部有乳白色的花纹。10-20日龄的蝌蚪在管理上要求保持池水清洁,以防止中毒,做到每天换一次池水,水的深度以10~20cm为宜,同时池水应避免太阳光直射。

  (3)生长中期(20-50天)。此时蝌蚪的消化功能不断增强,为促进蝌蚪消化道的尽快发育,适应两栖类某一特定蝌蚪期“食草性”的生物特性,20日龄后蝌蚪除投饲糊汁饵料外,应投喂植物性饲料和藻类植物,如浮萍。管理上要注意保证池水清洁,不受污染,每天清除池内饵料残渣。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400尾,这样蝌蚪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到50日龄时,有些蝌蚪长出后脚。到这一时期蝌蚪成活率可达95%,如果水温偏低,该期的所需时间将会拉长。

  (4)生长后期(50-78天),这一时期是蝌蚪转化为幼蛙的关键时期,蝌蚪在此期要长出后肢和前肢,并且由水生转化为水陆两栖。这一时期在饲养上除投饲足够的饲料外,还要添加少量的动物性的活饵饲料。在管理上做到:分级饲养,水浅清新,水陆各半,登陆方便,光线暗淡,环境幽静。蝌蚪进入**期到**完成需10天左右,进入**期的蝌蚪**率可达95%左右。

  (5)成蛙养殖。当幼蛙逐渐长成成蛙的时候,应对成蛙按个体大小分级饲养,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饲料品种主要以黄粉虫为主,辅以蚯蚓等,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5.水质调节

  由于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并且对水质要求高。故养殖用水需勤于更换,平均两天便换掉蛙池四分之一,保持水体水质清新,干净。本养殖场的水源由水库水直接引入蓄水池。蓄水池再经过进水管注入蛙池中。在水质管理上,做到每日观察池水的肥瘦,检查池内藻类组成。每星期检测水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保证石蛙在良好的水环境中生长。

  6.病害防治

  石蛙的抗病能力较强,以做好预防为主,在5-10月,每月进行药物预防一次,主要是内服三黄散、酵母片、酶制剂等,连喂五天。如发现有烂皮病可补充维生素A胶囊或鱼肝油,结合抗菌素防治。池水消毒用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四、

  养殖从2024年4月开始,至2024年9月**第一批商品蛙,规格在180g~250g之间,产量300斤;至2024年9月,共**了3批商品蛙,共约1100斤,都是**到周边的农家乐饭店,价格100~120元/斤。供不应求。600多平方米的养殖面积实现了13万元的产值。可见,人工养殖石蛙是值得推广,其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显著。

  文|惠州市惠城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郑伟宏

  文章摘自2024年第5期《海洋与渔业》杂志

  审核:高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