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杨树锈病症状是坏死吗 杨树锈病症状是坏死吗

2024-07-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7066 次
杨树锈病症状是坏死吗 杨树锈病症状是坏死吗

杨树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它会导致杨树的叶片出现黄斑、脱落,同时树枝和树干上会出现黑色的锈斑,这会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和产量。有些人认为杨树锈病症状是坏死,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

杨树锈病症状不等于坏死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坏死是指细胞或组织的死亡现象,它是一种病理性的变化。而杨树锈病的症状主要是叶片和树皮上的病斑,这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虽然病斑会导致叶片和树皮的损伤,但并不会导致细胞或组织的坏死,因此杨树锈病症状不能等同于坏死。

杨树锈病的症状可以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得到控制。如果及时发现杨树锈病的症状,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对杨树的危害,最终保证杨树的生长和产量。

如何预防和治疗杨树锈病?

为了预防和治疗杨树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杨树的修剪和疏阔工作

杨树的修剪和疏阔工作可以帮助杨树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杨树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2.选择适合的杨树品种

不同品种的杨树对病害的抵抗力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选择抗病性强的杨树品种,减少病害的发生。

3.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如果杨树已经感染了锈病,我们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使用杀菌剂对病菌进行防治。这种方法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期,以免对杨树造成不良影响。

4.做好杨树的管理和养护

在平时的杨树管理和养护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杨树的施肥、浇水等工作,以保证杨树的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杨树锈病症状是坏死吗?——拓展问题

问题一:杨树锈病会对杨树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杨树锈病会导致杨树叶片出现黄斑、脱落,同时树枝和树干上会出现黑色的锈斑,这会严重影响杨树的生长和产量。

问题二:杨树锈病的症状和坏死有什么区别?

答案:杨树锈病的症状主要是叶片和树皮上的病斑,这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病斑会导致叶片和树皮的损伤,但并不会导致细胞或组织的坏死,因此杨树锈病症状不能等同于坏死。

问题三:如何预防和治疗杨树锈病?

答案:预防和治疗杨树锈病可以采取修剪和疏阔、选择适合的品种、化学防治、管理和养护等措施。

问题四:化学防治杨树锈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化学防治杨树锈病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期,以免对杨树造成不良影响。

问题五:杨树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案:杨树锈病的发生与气温、湿度、光照、土壤水分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关拓展:

问:杨树锈病怎么办

防治方法:

①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宏键喷雾;

②65%代森锌500倍液;

③敌诱钠200倍液喷洒,每隔15天喷1次;

④发病时喷洒1∶1∶125~170波尔多液1次,以后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防治。

杨树锈病是侵害杨树幼树和苗木的主要病害之一,杨叶锈病又名黄粉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嫩梢和冬芽。

初期被害叶片上出现橙***粉状斑点,黄粉(夏孢子)日益增多,成为再侵染的病原中心。夏孢子借风传播,再侵染新叶。5、6月间最为严重,叶片病斑相连成片,常造成焦叶、落叶。

冬芽受害后不能展叶或绉缩加伍歼厚,向叶背卷缩。叶柄、嫩梢被害形成条状病斑。雨季发病较轻,8~9月又进入第二次发病盛期。苗圃地易感此病。

黑斑病

症状特点:病斑先出现在叶背面,后正面叶产生。初生针刺状凹陷小点,两天后变黑达1mm。5~6天后,病斑中央产生灰白色突起小点,后多数病斑汇合为多角斑或大圆斑,病重时全叶变黑枯死。一般5~7月靠雨水传播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高温多雨、重茬地、苗木生长不良、低洼地和苗木过密湿度大的情况蔽橘巧下,病害发生重。

防治方法:每10~15天喷洒1∶1∶125~170波尔多液1次进行预防;喷65%可湿性代森锌、福美铁250倍液;喷25%多菌灵200倍液,雨季喷药加0.3%的胶(或豆粉、豆汁等)增加粘着性,防冲刷;喷托布津500~1000倍液防治。

问:白杨树锈病的分布和症状是什么?

白杨树锈病的分布和症状:
1、分布与危害。毛白杨锈病分布广泛。该病主要危害幼苗及幼树。大树上也有发生,但并不造成严重危害。除毛白杨外,其他白杨派的杨树也会发病,但以毛白杨受害最重。
2、症状。春天4月间杨树展叶期,在越冬病芽和萌发的幼叶上布满***粉堆,形似一束***绣球花的畸形病芽。严重受侵的病芽经3周左右便干枯。幼叶展开后易感病,背面散生黄粉堆,为病菌的夏孢子堆,嫩叶皱缩、畸形,甚至枯死。叶片硬化后就很少感病。叶柄和嫩梢感病后,上生椭圆形病斑,也产生黄粉。病落叶在第二年春季有时可生赭色疤状小点,巧指为病菌的冬孢知宽改子搭判堆。

问:林木发病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林木发病后在其体内外出现的一些可以察觉到的异常现象叫林木病害的症状,如变色、变味、坏死、萎蔫、畸形以及发霉、长锈、生粉、出黏液等。发病林木本身的不正常称为病状,有时还可在发病部位看到一些病原物的结构(营养体和繁殖体),这些结构称为病症。所有林木病害都有病状,而病症只存在于由真菌、细菌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引起的病害上,其他在细胞内寄生的病原物(病毒、类病毒、植物菌原体等)在植物体外无表现,故它们所致的病害无病症。
林木病害的症状表现非常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类型。
(1)变色
由于各种色素的增加或减少,使受病林木局部的颜色发生不正常的改变,且细胞不坏死的现象称为“变色”。变色主要发生在叶片、花及果实上,枝条上也偶有发生。叶绿素均匀减少,使叶片均匀改变为淡绿色者称为“褪绿”;褪绿加重则变为***,称为“黄化”;再加重变为白色,称为“白化”;如果花青素或其他色素积累而使叶片变为红色或紫色,则称为“红叶”或“红化”。褪绿、黄化、白化、红叶可表现为整株叶片的颜色变化,也可表现在少数枝条或一个枝条的部分叶片上,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颜色变化比较均匀,如苹果及梨黄叶病等。有时叶片颜色变化是不均匀的,界限较为明显,多呈绿色与***或黄白色相间的杂色叶片,这种现象称为“花叶”,如杨树花叶病、苹果花叶病等。
(2)坏死
受病部位细胞死亡,但组织不解体的现象称为“坏死”。常见的林木坏死病状有斑点、穿孔、叶枯、枝枯、溃疡、疮痂、立枯、猝倒等。斑点是林木病害尤其是叶部病害最常见的坏死病状,斑点的主要特征是坏死部分比较局限,轮廓清晰。根据坏死斑点的形状,可分为圆斑、角斑、条斑、环斑、轮纹斑、不规则形斑等;根据坏死斑点的颜色,还可分为灰斑、褐斑、黑斑、黄斑、红斑、锈斑等。斑点的形状和颜色往往有许多变化,可随病害的不同而变。即使是同一病害也会因病害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病部位而变。即使是同一病斑,周围、边缘和中心的颜色也可有所不同。如果坏死部分周围产生离层而脱落,则成为“穿孔”。叶片上较大面积的坏死,轮廓不甚清楚的现象称为“叶枯”;如果枯死部位在叶尖或叶缘,也可称为“叶烧”;从枝条顶端开始枯死并逐渐向下发展的现象称为“枝枯”或“枯梢”。疮痂和溃疡主要发生在叶片、枝条和果实的表面,疮痂的主要特点是病斑局限,表面粗糙,有时还因形成木栓化组织而稍有突起;溃疡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皮层甚至木质部坏死造成,病斑凹陷、开裂、周围组织略有增生或木栓化。立枯和猝倒主要发生在幼苗期,幼苗根颈部或近地面的嫩茎皮层和木质部坏死,导致幼苗倒伏枯死的现象称为“猝倒”;如果皮层坏死,木质部仍有支撑能力,幼苗不倒伏而枯死的现象称为“立枯”。
(3)腐烂
受病部位细胞死亡,且组织解体的现象称为“腐烂”。林木的根、茎、叶都可发生腐烂,幼嫩或多肉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的特点是细胞解离或消解,组织不能保持原有形状。如果细胞消解较慢,细胞内容物中的水分能够及时散失,腐烂组织较干燥,则称为“干腐”;如果细胞迅速消解,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称为“湿腐”;如果细胞的中胶层受破坏,腐烂组织中的细胞发生解离,进而细胞消解,散出大量水分,腐烂组织呈烂泥状,则称为“软腐”;根据腐烂发生的部位,也可分别称为根腐、茎(干)腐等。
(4)萎蔫
林木因病而呈现的明显缺水状态称为“萎蔫”,由于细胞的膨压下降,导致叶片萎垂是萎蔫的主要表现。造成萎蔫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水分的吸收和输导机能受到破坏,如根部坏死腐烂、茎基部坏死腐烂、导管堵塞或丧失输水机能等;二是水分散失过快,如高温或气孔不正常开放加快蒸腾作用、组织受伤增加散失面积等。由病害所致的萎蔫以前者为主。由于受损伤的部位不同,萎蔫的表现可以是局部性的,也可以是全株性的;由于发生萎蔫的机制不同,有些是可以恢复的,有些是不能恢复的。
(5)畸形
林木的外部形态因病而呈现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畸形”。叶片皱缩、变小、枝条带化、袋果等都属于畸形,瘤肿、扁枝等也是一种畸形。真菌、病毒及某些非生物因素都可能引起植物器官的不正常生长而导致畸形。
必须指出的是,病害的症状是随着病害的发展而变化的。初期症状、中期症状与末期症状往往迥然不同,各有其特征。同时,症状的表现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例如桧柏小枝上的锈病到后期时,如环境干燥则表现为木瘤状,如遇雨则表现为胶团状。每一种病害症状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它们与特定环境条件的关系又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条件下,病害必然表现出特定的症状。

问:新疆杨的病害有哪些?具体的防治方法?

杨树枝干病害主要有水泡型溃疡病、大斑型溃疡病、腐烂型溃疡病和细菌性溃疡病等,是杨树主要的枝干病害。杨树从苗木、幼树到大树均可感染这些病害,但以苗木和幼树受害最重,造成枯梢或全株枯死。
杨水泡型溃疡病Botryophaeriaribis(Tode)GrossenbetBuggar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症状有三类。在光皮杨树品种上,多围绕皮孔产生直径l厘米左右的水泡状斑;在粗皮杨树品种上,通常并不产生水泡,而是产生小型局部坏死斑;当在干部的伤口、死芽和冻伤处发病时,形成大型的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坏死斑。春季是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最主要的发生时期,尤其在幼苗移栽后发病率最高。夏季杨树生长旺盛,病害发展缓慢,秋季又可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杨树栽培管理不善,水分、肥力不足,养分失调,生长衰弱均易发病。
杨大斑型溃疡病DothichizapopuleaSacc.etBriard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初期病斑呈水浸状,暗褐色,后形成梭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可变褐,老病斑可连年扩大,多个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一般4月中旬开始发病,5-6月为发病盛期,7-8月病势减缓,9月又可见新的病斑出现,10月以后停止扩展。一般光皮树种的感病程度重于粗皮树种,粗皮的木栓化程度较高,病菌不易侵入。日灼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树干阳面的病斑数多于阴面。杨树在生长衰弱或土壤干旱、树体含水量低的情况下感病重。
杨腐烂型溃疡病ValsasordidaNit.又称杨树烂皮病、杨树腐烂病,引起皮层腐烂、枝枯,严重地块可引起大片杨树死亡。发病后期的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在潮湿情况下可从中挤出桔红色卷须状分生孢子角。杨树烂皮病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至寄主皮层上,多由伤口入侵。幼树、嫩枝和衰弱、有伤口的枝干较易感病。当树皮含水量不足60%时,发病严重。
杨细菌型溃疡病ErwiniaherbicolaChester主要危害树干和大枝。发病初期,在病部形成椭圆形的瘤,直径约l厘米,外表光滑,后逐渐增大成梭形或圆柱形的大瘤。颜色变为灰褐色,表面粗糙并出现纵向开裂。夏季从病部裂缝中流出棕褐色粘液,有臭味。病瘤内韧皮部变棕红色,木质部由白色变为灰色,后变为红色。发病严重时出现腐烂,树木生长衰弱,木材腐朽不成材,严重时可致树木全株死亡。大树比幼树受害重,地势低洼的林分发病重,夏季修枝的树比春、秋季修枝的树发病重,冻伤和修枝伤口易引起发病,修枝不整齐、茬高的也易发病。
防治方法:(1)真菌性溃疡病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本地区杨树栽植的经验,选育抗病品种,对新引进的品种在未通过区域性栽培试验栽培前不宜盲目推广。②加强对杨树幼林地的栽培管理。改善立地条件,及时清除病死植株和枝条,及时修枝、间伐,防治蛀干害虫。③起苗后及时假植、运输、栽植,减少定植前的水分散失。栽后立即浇水,或起苗后立即浸泡24小时以上。④病斑刮涂:对于抗病性较强品种的病树,可用小刀或钉板将病部树皮纵向划破,划刻间距3-5毫米、范围稍超越病斑,深达木质部。然后用毛刷涂以所选择的药剂(10%碱水、梧宁霉素、不脱酚洗油原液、10%双效灵1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40%福美砷50倍液等),涂药后再涂以50-100ppm赤霉素,以利于伤口的愈合。⑤化学防治。发病高峰期前,可用1%溃腐灵稀释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病斑处。还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40%多菌灵50倍液或2:2:100波尔多液等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侵入。秋末在树干下部涂上白涂剂(生石灰、食盐、水的配制比例为1:0.3:10)。(2)细菌性溃疡病防治:①在杨树育苗插穗前,将插穗浸在链霉素(600毫克/公斤)树木抗病诱导水剂中浸泡24小时。育苗用的种条感染该病,必须刮除病斑,并用300倍福尔马林液消毒。②涂保护剂。对移栽大苗,早春刷白涂剂,或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预防感染。③在早春杨树萌芽前或秋季落叶后,向苗木喷洒链霉素(600毫克/公斤)+树木防冻保护剂(1l0倍),防止杨树苗木遭受冻害,增加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