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显微镜锈病孢子如何获得 显微镜下的锈病

2024-06-0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807 次
显微镜锈病孢子如何获得 显微镜下的锈病

显微镜锈病孢子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了解显微镜锈病孢子的获取方式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病害,提高农业产量。

一、什么是显微镜锈病孢子

显微镜锈病孢子是一种寄生在植物上的真菌孢子,会导致植物叶片、茎干等部位出现锈病症状。这种孢子通常是通过空气或水传播的,容易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二、如何获取显微镜锈病孢子

获取显微镜锈病孢子的方法比较简单,只需要在患有锈病的植物茎干或叶片上采集一些病斑,然后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看到孢子。还可以通过在患病植物的叶片上喷洒一些水,然后将叶片放在湿润的环境下,等待孢子在叶片上生长繁殖。

三、如何预防显微镜锈病孢子的传播

为了预防显微镜锈病孢子的传播,农民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防止病害在杂草上传播
  • 定期施肥,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 适当控制植物生长的密度,增加植物间的通风
  • 及时发现病害,对患病植物进行隔离或处理

四、如何治疗显微镜锈病孢子的感染

一旦植物感染了显微镜锈病孢子,就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 使用杀菌剂喷洒病株,防止病害继续扩散
  • 剪掉患病的叶片或茎干,防止病害向其他部位传播
  • 增加植物的营养,增强植物的免疫力

五、

了解显微镜锈病孢子的获取方式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保护作物,提高农业产量。希望农民们能够重视病害防治,保护好自己的庄稼。

相关问题:


1.显微镜锈病孢子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显微镜锈病孢子可以通过空气或水传播,通常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长繁殖。

2.如何判断植物是否感染了显微镜锈病孢子?

植物感染了显微镜锈病孢子后,叶片或茎干上会出现锈病症状,如红色、***或橙色的斑点。

3.显微镜锈病孢子的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显微镜锈病孢子的繁殖需要潮湿的环境和适当的温度。

4.如何预防显微镜锈病孢子的感染?

预防显微镜锈病孢子的感染,可以采取清理田间杂草、施肥、控制植物密度等措施。

5.显微镜锈病孢子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显微镜锈病孢子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杀菌剂喷洒病株、剪掉患病的叶片或茎干、增加植物的营养等。

问答拓展:农村人种植的豆角上长了许多的锈斑,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怎么防治?

根据农业部豆角病虫害防治技术,豆角上长了很多锈斑,是豆角感染了锈病,下面我们具体介绍锈型橘毕病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防治。

发病原因:豆角锈病是一种重要的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病原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在南方夏孢子成为锈病侵染源,春天条件适宜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助气流传播为害,并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最严重。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容易流行锈病。

防治措施:

实行轮茬种植,阴雨季节搞好田地清沟排水,防止地间积水;保持好株距,保证通风良好,及时搭好支架。卜芹

将病叶清除干净集中烧掉,逆免前期过多使用氮肥。

再次,发病初期喷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3000液,或32.5%克/升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750-1500倍液,或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兑水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可以有效杀灭锈病。

豆角发生锈病和科学种植有很大关系,如果懂得豆角发生锈病的规律,可以提前做好防治工作,减少锈病发生机率。

豆角上长了锈点,很多人习惯性以为是锈病,那你就错了!因为炭疽病同样危害豆角,且可能被误认为是锈病。

一般伍昌来说,豆角锈病多在中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荚也可受害。叶片和茎蔓染病,初现边缘不明显褪绿小黄斑,后中央稍突起,渐扩为深***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后在夏孢子堆或四周生紫黑色疱斑。有时叶面或背面可见略凸起的白色疱斑。荚染病,形成突出表皮疱斑(注意:突出的疱斑是本病在荚果上的病征)。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孢子粉。

问答拓展: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庆衡碰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誉谈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拦伍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问答拓展:大葱生黄锈怎样治疗

大葱锈病防治方法:

1、选用良种

在种植之前,就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淘汰筛选出容易感病的品种。

2、合理轮作

同一块土地,避免连作大葱,实行轮作换茬。

3、合理水肥

合理的水肥管理,有利于大葱生长,增强抗病能力,由于病菌喜欢潮湿,因此需要种植人员在下雨天气需及时做好排水措施,干旱天气则要合理浇水,但是不能大水漫灌,以免田间湿度过高。施肥保证基肥要足,重施有机肥,平衡施氮磷钾复合肥。

4、化学防治

选用60%苯醚甲环唑7克兑水30公斤喷施,15克便可打一亩地,40%氟硅唑15克兑水30公斤喷雾,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打药时老绝要打匀打透。

大葱锈病的发病规律:

北方以锈病冬孢子在葱韭蒜、玉米、豆类病残体上以及土壤中越冬,南方以锈病夏孢子在葱、蒜、韭菜等寄主上辗转为害,或在豆类等活体上越冬,翌年锈病夏孢子随气流或灌溉、风雨、雾霾等传播进行再侵染附近的大葱植株和田块。锈病孢子萌发后可以从寄主表皮或气孔迅速侵入,锈病萌发适宜温度7~19℃,当温度高于25℃时,发病率明显下降,潜伏期为7-15天左右。

气温低的年份、土壤板结、酸化严重、偏施氮肥、营养不足、地势低洼、易于积水及生长不良的地块利于锈病的发生和流行。若气温和湿度正宽适宜,病情增长很快,由点举含亮片感染发展到全面普发,进入主要流行性严重危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