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 褐飞虱是怎样的
褐飞虱是一种危害水稻的昆虫害虫,能够导致水稻产量大幅度下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褐飞虱的侵害,以确保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什么是褐飞虱褐飞虱(学名:NilaparvatalugensSt?l),是水稻上最具危害性的害虫之一。它的体长约为4毫米,呈淡褐色,前翅状如三角形,后翅呈透明状。褐飞虱的寿命较短,只有20~30天,但产卵量非常大,一只雌虫一生可以产卵数达到200~300颗。褐飞虱以水稻为食,它的口器能够刺入水稻的茎秆和叶片,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水稻生长不良,影响产量和质量。
如何防治褐飞虱防治褐飞虱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1.培育优良品种培育优良品种是防治褐飞虱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选育抗虫品种,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增施基肥和追肥,提高水稻的养分水平,增强水稻的抵抗力。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防治褐飞虱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例如,可以引入寄生蜂、天牛等天敌,来控制褐飞虱的繁殖。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褐飞虱的方法。我们可以使用一些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杀虫剂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在使用化学药品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防治褐飞虱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灯光诱捕、黏虫板、粘胶带等方法来捕捉和控制褐飞虱的数量。
褐飞虱是水稻上常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褐飞虱的侵害,以确保水稻的顺利生长和稳定产量。
参考资料1.褐飞虱.(2024年2月25日).**.
2.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及防治.(2024年2月25日).百度百科.
相关拓展:
褐飞虱(飞虱科褐飞虱属动物)释义:
褐飞虱(英文:Brownriceplanthopper,拉丁文:NilaparvatalugensSt?),别名“褐稻虱”,同翅目飞虱科昆虫,稻飞虱的一种。
褐飞虱体色有深浅两种色型。褐色至黑褐色,具明显的油状光泽;前翅透明,端脉和翅斑暗褐或黑褐色。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是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滨海地区、**、韩国、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澳大利亚。
2024年3月18日,张传溪对褐飞虱的研究论文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问:秋天天气凉了,出门看见天上飞着特别多的小虫,这个是什么虫子?有没有危害?
这种虫子叫褐飞虱。好像没有什么危害,就是挺多挺烦的凳巧哪而已。
拓展:
一、简介:
褐飞虱Brownriceplanthopper(Nilaparvatalugens(Stal))分类属性:半翅目同翅亚目飞虱科(Homoptera:Delphacidae)别名:褐稻虱,稻飞虱的一种。褐飞虱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是我国和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只能在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上枣码取食和繁殖后代。
二、分布区域
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省南部。
2、少量越冬区:北纬19-25℃之间,又以北纬12℃左右以南为常年稳定越冬区。
3、不能越冬区:北纬25℃以北的广大稻区。
三、形态特征
(1)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体长2.5~4.0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顶近方形,额近长方形,中部略宽,触角稍伸出额唇基缝,后足基跗节外侧具2~4跟小刺。前翅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短翅型前翅伸达腹部第5~6节,后翅均退化。雄虫阳基侧突似蟹钳状,顶部呈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雌虫产卵器基部两侧,第1载瓣片的内缘基部突起呈半圆形。
(2)卵产在叶鞘和叶片组织内,排成一条,称为"卵条"。卵粒香蕉型,长约1mm,宽0.22mm。卵帽高大于宽底,顶端圆弧宽衫,稍露出产卵痕,露出部分近短椭圆形,粗看似小方格,清晰可数。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至锈褐色,并出现红色眼点。
问:瓜子大小褐色会飞长条虫子
题主是否想询问“瓜子大小褐色升和会飞长条虫子是什么'?褐飞虱。褐色会飞的虫子桐桥是一种常见的害虫,称为褐飞虱,褐飞虱Brownriceplanthopper(Nilaparvatalugens(Stal))是属于半翅目飞虱科(Homoptera:Delphacidae)的一种动物。别名:褐稻虱,稻飞虱的一种,褐飞虱有吵轮盯远距离迁飞习性,是许多亚洲国家当前水稻上的首要害虫。问:褐飞虱的发病特点
褐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自北而南递增。越冬北界随各年冬季气温高低而摆动于北纬21—25℃间,常年在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因此我国广大稻区的初次虫源均随春夏、暖湿气流,由南向北逐代逐区迁入。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闷热夜晚扑灯更多;成、若虫一般栖息于阴湿的稻丛下部;成虫喜产卵在抽穗扬花期的水稻上,产卵期长,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卵,多产子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少数产在稻茎、穗颈和叶片基部中脉内,每头雌虫一般产卵300—700粒,短翅型成虫产卵量比长翅型多。褐飞虱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0—30℃时,生长发育良好,尤其以26—28℃最为适宜,温度过高、过低及湿度过低,不利于生长发育,尤以高温干旱影响更大,故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为害。
流行动态:褐飞虱是中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与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为害,两种飞虱不同年份在不同省份和地区发生程度不同,年发生为害面积均在2亿亩次以上。
问:褐飞虱的特点
1、褐飞虱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长翅型体长3.6~4.8毫米,短翅型体长2.5~4.0毫米。黄褐、黑褐色,有油状光泽。头顶近方形,额近长方形,中部略宽,触角稍伸出额唇基缝,后足基跗节外侧具2~4根小刺。前翅黄褐色,透明,翅斑黑褐色。短翅型前翅伸达腹部第5~6节,后翅均退化。雄虫阳基侧突似蟹钳状,顶部呈尖角状向内前方突出;雌虫产卵器基部两侧,第1载瓣片的内缘基部突起呈半圆形。
2、气温较高时,褐飞虱雌成虫的产卵率较高。褐飞虱雌成虫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如果气温低于17℃,褐飞虱卵巢管不能发育,但将这些成虫每天只放在较低温度下几小时,几天后,它们在低于17℃的温度下也能产卵。
问:褐飞虱的生活习性
①10℃左右褐飞虱也能正常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褐飞虱卵期胚胎发育的起点温度为10.6℃。褐飞虱卵在25℃左右孵化率最高,达91.5%,完成胚胎发育所需的时间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15℃、20℃、25℃、28℃及29℃恒温下卵期分别为26.7、15.2、8.2、7.9及8.5天,在28℃左右卵期最短。在12-13℃条件下褐飞虱4龄和5龄若虫均能正常生活与活动。褐飞虱长翅型雄成虫正常活动的温度范围为9-30℃,长翅型雌成虫为10-32℃。在20-33℃温度范围内,随着答判温度升高,成虫寿命缩短。褐飞虱雌成虫寿命在25℃下为22天,在17-20℃时寿命长达30天。气温较高时,褐飞虱雌成虫的产卵率较高。褐飞虱雌成虫产卵盛期历时10-15天,产卵高峰期通常持续6-10天。如果气温低于17℃,褐飞虱卵巢管不能发育,但将这些成虫每清兄改天只放在较低温度下几小时,几天后,它们在低于17℃的温度下也能产卵。 ②9月中旬至10月上旬褐飞虱外迁。褐飞虱在北纬25°以北不能越冬,每年虫源逐代、逐区呈季节性南北往返迁移,受季风进退的气流制约。一般每年3月下旬至5月份,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迁入两广南部发生区(北纬19°到北回归线),在该区繁殖2-3代,于6月尘此份早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成虫随季风北迁,主降于南岭发生区(北回归线至北纬26-28°),7月中下旬南岭区早稻黄熟收割,再北迁至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稻黄熟时产生大量长翅型褐飞虱,随东北气流向西南回迁。在我省,北部地区褐飞虱从稻田南迁的时间比南部地区早,在沿江、苏南地区常出现来自山东、淮北等地的褐飞虱成虫回迁峰。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外来虫源区,每年虫源迁入的迟早和数量对当地褐飞虱的发生早迟、世代数和发生程度有较大影响。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