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蜂幼虫用什么杀虫剂 叶蜂幼虫用什么杀虫剂好
叶蜂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它们的幼虫会在作物叶片上吸食汁液,导致作物凋萎、叶片枯黄等严重后果。很多农民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有效的杀虫剂来控制叶蜂幼虫的数量。
常见的叶蜂幼虫杀虫剂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叶蜂幼虫杀虫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 氢氧化钾:这是一种无毒无害的杀虫剂,可以有效地杀死叶蜂幼虫。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氢氧化钾只能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使用,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 氯氰菊酯:这是一种常见的杀虫剂,对叶蜂幼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氯氰菊酯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
- 苏木精:这是一种天然的杀虫剂,对叶蜂幼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苏木精使用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可能会对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如何选择合适的叶蜂幼虫杀虫剂
在选择叶蜂幼虫杀虫剂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杀虫效果:选择杀虫剂时需要考虑其对叶蜂幼虫的杀灭效果。如果效果不好,可能会导致作物受到更多的损害。
- 安全性:选择杀虫剂时需要考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安全性。如果杀虫剂对人体和环境有害,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 使用方便性:选择杀虫剂时需要考虑其使用方便性。如果使用起来比较麻烦,可能会影响到农民的工作效率。
总结
选择合适的叶蜂幼虫杀虫剂需要综合考虑杀虫效果、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等因素。在使用杀虫剂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叶蜂幼虫是一种重要的天敌昆虫,它们可以帮助农民控制害虫数量。有时候叶蜂幼虫也会受到害虫的攻击,需要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杀虫剂
在选择杀虫剂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杀虫剂的毒性:杀虫剂的毒性越高,对叶蜂幼虫的影响也就越大。
- 杀虫剂的使用方法:有些杀虫剂需要喷洒在叶面上,有些则需要混入土壤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
- 杀虫剂的使用时间:有些杀虫剂只能在特定的时间使用,需要注意使用时机。
常用的杀虫剂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是一种低毒性、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对叶蜂幼虫的影响较小。常用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有乙酰甲胺磷、吡虫啉等。
有机磷类杀虫剂
有机磷类杀虫剂是一种常用的杀虫剂,其毒性较高,对叶蜂幼虫的影响也较大。常用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有马拉硫磷、乐果等。
杀虫菊酯类杀虫剂
杀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一种低毒性、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对叶蜂幼虫的影响较小。常用的杀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等。
注意事项
在使用杀虫剂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杀虫剂,不要超量使用。
- 使用杀虫剂时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接触到皮肤和眼睛。
- 使用后要及时清洗喷洒器具,避免杀虫剂残留。
在使用杀虫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注意自身安全和环境保护。
问答拓展:菜叶蜂会对大白菜造成哪些危害?用什么农药能防治菜叶蜂?
大白菜烂根,进而烂帮、直至整棵白菜烂掉了,而且散发出恶臭味,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细菌***害,是大白菜生产中普遍发生的、造成损失比较大的一种病害。防治方法:避免在农事操作时,对白菜造成机械损伤,及时防治跳甲等虫害;在白菜发病初期,选用农咐戚用链霉素、春雷霉素等进行喷施,重点是白菜基部,也可以用上述药剂灌根。大白菜烂根是叶类蔬菜中常见的一种病害——软腐病。
其主要症状是:感病部位先呈水渍状,由淡黄变灰色,后变褐色,直至软腐恶丛简枝臭。受害部位由表及里,有菌脓。若气候晴暖干燥,则感病处失雨量大,土壤湿度大,空气中水分又大,通风又不良,缺失阳光照射,水分又不能从叶片上蒸发掉的时,大白菜体内水分整体处于饱和状态下,在受到水分严重侵蚀,病菌感染,致大白从根至叶腐蚀友友你说的大白菜烂根可能是大白菜的根肿病。大白菜的这种病在全国各省普遍分布,其中南方发病严重,苗期发病严重时大量枯死。
成株期受害的症状是:基部叶片逐渐变黄、萎蔫、失要靠根系来***营养,如果大白菜烂根发生较早,就会造成大白菜整株腐烂死亡,如果晚期烂根,也会极大影响大白菜的口感和质量。那么,大白菜生长过程中的烂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大白如果在种植大白菜过程中发生了烂根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了解清楚发生烂根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白菜烂根一般有两个大的原因,一是生理***害引起的沤根,二是软腐病所引起的烂根出现烂根(烂疙瘩)的主要原因是大白菜渗敏感染了软腐病病菌。大白菜烂疙瘩多发生在包心期间,这时候如果气温过高,地表湿度过大。
问答拓展:月季叶子被虫字吃了,用什么药?
这些虫子是月季叶蜂的幼虫。在早春的时候月季最怕茎蜂祸害,月季茎蜂会在月季的嫩植中产下虫卵,导致月季新枝突然萎蔫。
暮春接近夏季时,就容易出现月季叶蜂,叶蜂会在月季的枝条中产卵,等虫卵孵化后就出现这些小青虫了。
这些小虫子是月季叶蜂的幼虫。在早春的时候月季最怕茎蜂祸害,月季茎蜂会在月季的嫩植中产下虫卵,导致月季新枝突然萎蔫。
暮春接近夏季时,就容易出现月季叶蜂,叶蜂会在月季的枝条中产卵,等虫卵孵化后就州圆出现这些小青虫了。
月季叶蜂幼虫基本都是集体行动的,而且有叶片吃的时候是不会乱跑的,这些虫子会坚持把一个月季枝头上,的所有叶片吃光,才会换地方,所有你不是很怕这种虫子的话,可以直接上手捏死。
直接捏死,好像有点恶心哦,那就打药的,配杀虫剂喷洒自然是可以的,不过太麻烦了,而且月季叶蜂在夏季真的是高频发生率,用农药太繁琐。在夏季可以备一瓶气雾杀虫剂,就是夏季用来杀蚊子苍蝇的那种喷雾,雷达、枪手或者别的牌子的都可以,发现月季叶蜂只要离叶片50-60厘米轻轻一喷,2-3分钟,月季叶蜂棚迹颂的幼虫就会***死,一个个从月季叶片上掉下来。
如果担心药物浓度过高,可以在虫子杀死后,往叶链郑片上淋一次水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比较方便,免去了配置药液的麻烦。
配药药物建议:
杜邦普尊/优福宽/奥德腾/菊酯类药物(功夫菊酯/高效氯氰菊酯)
问答拓展:月季叶蜂(别名:月季锯蜂、无斑黄腹三节叶蜂)的防治
月季叶峰学名ArgepaganaPanzer.,属膜翅目三节叶蜂科。又名蔷薇叶蜂、蔷薇三节叶蜂、玫瑰三节叶蜂、黄腹虫。国内主要分布在华北、华南、西南、华中、华东等地。月季叶蜂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十姐妹、玫瑰等园林植物。1.危害症状以幼虫咬食寄主叶片,常数十头群集在叶片上,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粗叶脉。雌虫产卵于枝梢,可使枝梢枯死,极大影响月季正常生长及花的观赏价值。
2.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橙***,长约1毫米,一端稍粗,近孵化前变为绿色。
蛹:头***褐色,腹部棕***,长9毫米左右。
茧:椭圆形,丝质,长11毫米左右,灰***。
幼虫:1至4龄幼虫体绿色,头、胸、足黑色;5龄幼虫头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头橘红色。触角粗短,基部淡红色。胸、腹部***或橙***,臀板黑色,并着生细小刚毛。***第2节至第8节背面各有3横列黑褐色毛瘤,每列6个,明显排列成6纵行,其余各节有1至2列毛瘤,纵向排列。***和腹部2至8节气门下方各有1个较大的黑色毛瘤。腹足6对,着生于腹部2至6节及最后1节上。
成虫:雌成虫体长7至9毫米,翅展16至20毫米。触角3.5毫米,3节。体、翅、足为蓝黑色,有金属光泽。中胸背面呈“×”形凹陷。腹部橙***,其背面胸、腹交界处,有***向后延伸的舌状黑斑。产卵器呈双镰刀状,分上下两瓣。上瓣有8条螺旋状的脊纹,下瓣有9条带齿状的脊纹。锯具12个锐利的锯齿。不产卵时,藏匿于腹末阴沟中。
雄成虫比雌成虫略小,体长5.5至7.5毫米,翅展13至16毫米。触角4.5毫米。腹部1至3节及第7节背面中央有褐色横纹。前翅黑色,半透明。其他与雌成虫相同。
3.生活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做茧越冬。好没翌年4至5月间化蛹,6至7月间成虫羽化,9至10月份以第二代老熟幼虫入土做茧越冬。雌成虫产卵时用镰刀式的产卵管在寄主新梢上刺成纵向裂口,呈“八”字形双行排列,外表可见2至2.5厘米的条状产卵痕,经3至5天产卵痕外露清晰可见。每雌产卵30至40粒,卵孵化后新梢几乎完全破裂,变黑倒折,卵期约1周。初孵幼虫爬到附近叶片上危害,有群集习性,长大后分散取食,栖息时常将腹末数节翘起。
4.防治方法(1)冬春季在花木附近挖茧消灭越冬幼虫;(2)在成虫产卵盛期剪除产卵枝梢;(3)幼虫发生期人工捕捉幼虫;(4)在低龄幼虫期,选用生物农药,可施用含量为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800至1000倍液,效果较好;(5)幼虫发生期,采用化学农药,如喷施90%敌百虫晶体800至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至12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00至3000倍液。
月季白轮盾蚧友首纳学名AulacaspisrosarumBorch.,又名月季白轮蚧、拟蔷薇白轮蚧,属同翅目盾蚧科。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玫瑰、黄刺梅等。
1.危害症状
以若虫和雌成虫固着在枝干上吸取汁液,发生严重时,整个枝干布满蚧体,被害处颜色变褐,导致树势衰弱。严重时造成植株抽条,甚至枯死。
2.形态特征
卵:紫红色,长椭圆形,长径约0.16毫米。
若虫:初龄若虫,体橙红色,椭圆形。暗紫色,其上分泌有白色蜡丝。触角5节,端节最长。腹末有l对长毛。
成虫:雌虫介芹枯壳灰白色,近圆形,直径2.0至2.4毫米。壳点两个,第一壳点淡褐色,靠近介壳边缘,叠于第二壳点之上;第二壳点黑褐色,近介壳中心。雄成虫体长为1.2毫米,宽1.0毫米,头***膨大,中胸处最宽,头缘突明显。后胸和臀前腹节侧缘呈瓣状突出,初期橙***,后期紫红色。臀叶3对,中叶位于臀板凹缺处,基部轭连,内缘基部直,端半部向外倾斜;第2、第3叶均双分,端部圆。背腺管5列,第2至4腹节亚中群均为前后2排。围阴腺5群。雄介壳长0.8毫米,宽0.3毫米,白色,蜡质,两侧近平行,背面有3条纵背线,壳点位于前端。
3.生活史及习性
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和2龄若虫枝干处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卵产于壳下,5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每雌产卵量为130粒左右。成虫、若虫常群集于2年生以上枝干或皮层裂缝处危害,严重时好像盖一层白色絮状物。若虫孵化后从介壳下爬出并在枝干上缓慢爬行,蜕皮后固定危害。此时在枝干上可明显看出暗紫色的若虫,体背蜡丝隐约可见。有世代重叠现象。
4.防治方法
(1)月季休眠期,喷施波美5度石灰硫磺合剂,或松脂合剂8至10倍液,可有效地降低越冬虫口密度;
(2)结合修剪等管理,及时剪除受害严重的枝叶并集中深埋;
(3)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施后浇水;
(4)若虫孵化盛期后7天内,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40%速蚧杀乳油1500至2000倍液、6%吡虫啉可溶性液剂2000倍液、菊酯类农药2500倍液。上述三种药剂交替使用,每隔7至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至3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喷药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若虫期),一旦介壳形成,喷药难以见效。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