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黄芪的种植

2024-01-06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22 次
黄芪的种植

  此篇经验会给大家介绍“黄芪的种植”的内容进行详尽讲授,希望对广大农友有几分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黄芪适应性强,野外环境主要生于林缘、灌丛或疏林下,亦见于山坡草地或草甸中,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黄芪生性喜欢干燥凉爽通风的生长环境,耐寒耐旱,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排水性好的田地中,黄芪具有深根性,主根可垂直向下生长1米以上,所以在许多公路,铁路,山坡等防止水土流失也选择种植黄芪。

  1、深耕:黄芪以根部入药,土层肥力和厚度直接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拿到土地后,先将杂草杂树清理一遍,然后施上一次底肥,土地结板的要多用农家肥,每亩用量4~6吨,以猪牛羊粪最好。最后才是耕地耙地,要求土壤细碎松软,没有大土块,不漏耕不漏耙。

  2、作畦:有浇灌条件的土地可以作畦培育,畦宽15~2米,长度10~30米之间,畦尾低,并且留排水沟。无浇灌条件的不作畦,但土地不可积水,地势要平坦,排水顺畅,将土地整平搂平。

  本身黄芪种子的发芽率就很高,不醒种也是可以的,但是经过简单的水泡催芽之后可以达到更高的发芽率,因此大家只需要在播种之前进行12小时左右的浸泡就可以了,这个是比较简单的。

  黄芪播种深度2~5厘米,可用机器条播,人工撒播,行距30~40厘米,注意疏密,旱季播种还要注意保持土壤水分。

  5~7天出苗,苗期主要以松土,除草两个工作,但黄芪小苗全部出齐后,需要间苗一次,拔出发芽迟的苗生长态势弱的苗,株距保持15公分一棵为宜,不可过多或过少。

  直立黄芪适应性较强。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故抗盐、抗旱。在风沙地区,特别在黄河故道上种植,一年后即可成苗,生长迅速,并超过杂草,还能固定流沙。

  直立黄芪适于沙壤土上生长,以pH6.0—80最适宜。直立黄芪与温度的关系。

  根据宁夏盐池草原实验站的研究,直立黄芪早春越冬芽从萌发到幼芽露出地面需7天左右,此时平均气温为4.9℃。茎、叶能忍受地表最低气温为-24.4℃和-30:0℃,而当年茎生芽可忍受最低气温为-13.9—-15.4℃,花蕾能忍受的最低温度值小于6.6℃,大于56℃,种子发芽下限温度为9.5~C左右,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5—24.5℃。

  直立黄芪从萌发至50%左右种子成熟时,大约需要有效积温2440℃。在日平均气温220℃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日照8小时,开花最多。

  直立黄芪与水分的关系。根据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试验,叶中含水量为74.8%,属中早生植物。

  生长速度与降水有密切关系,降水量多时生长速度快,特别在干旱地区十分明显,因各年降水量不同,生长高度也有明显差异。直立黄芪怕水淹,在排水不良或积水的地方,易烂根死亡。

  苗期生长十分缓慢,出苗后半个月苗高不足1厘米,地下根已达4厘米,4年生直立黄芪根深可达4—5米。在同样生长条件下,直立黄芪的地上及地下部干物质产量均高于紫苜蓿(M**icagosativa)。

  根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的试验,早春播种的直立黄芪,出苗后105—117天现蕾,131—147天盛花。两年生以上的植株,返青后85—90天现蕾,115—120天盛花,由现蕾到第一朵小花开放需要24—35天,平均28天。每朵小花从开放到凋谢需要1—3天,平均2天。

  同一花序从第一朵小花开放到全花序开完花需要5—19天,平均8天,以后形成的花序,因温度不足,只有部分小花开放。两年以上的植株,第一个花序开始现花到第二个花序观花需要2—10天,平均5天小花开后,只需要3.5—6.5天即可见荚。

  直立黄芪为无限花序,早开花则早成熟,成熟天数少,晚开花则晚成熟,所需天数也多。如在沈阳,8月5日前开花者,需要25—26天成熟,8月9—11日开花者,需要30—32天成熟。

  而8月16—18日开花者,则需35—37天成熟。根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试验,从现蕾到种子脱落各生育阶段所需时间共55—60天,其中现蕾至开花工15—20天,开花至花落6—9天,花落至结荚2—3天,结荚至种子成熟25—30天,种子成熟至落粒3—5天。

  花序形成需20℃以上高温,在7一8月份平均气温达20℃以上时,种子均可成熟。农牧渔业部畜牧局根据全国各地试种情况及直立黄芪各种子基地气象资料分析。

  直立黄芪要求年平均气温8—15℃,年降水量300—500毫米,0℃以上积温3600—5000℃,生长期150天以上。凡是年平均气温低于lO℃,0℃以上积温低于3600℃,无霜期少于150天的地区,种子难以成熟或仅少量种子成熟。

  如陕西省吴旗县,种子难以成熟。而年平均气温10℃以上,无霜期180天以上的河南民权县、睢县、陕西渭南县等地,当年春播,秋季可收部分种子,一般亩产种子5—15公斤。

  大面积推广直立黄芪只不过4—5年的时间,而推广如此之快,是由于直立黄芪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1、是干旱地区的优质饲草:直立黄芪营养生长期长,比同期播种的紫苜蓿营养期长1—1.5月。

  叶量丰富,占总重量的30—40%。营养期茎叶含粗蛋白质为主5%左右。

  据群众反映,干草的适口性优于青草。各地将直立黄芪打浆、青贮、调制干草或加工干草粉等,供各种家畜饲用。

  2产量高:直立黄芪植株高大粗壮,产草量高于一般牧草。河南的睢县、陕西的渭南县,亩产青草达5000公斤以上,陕西榆林县亩产青草900—1900公斤。

  甘肃黄羊镇,直立黄芪生长第二年,生长期灌1次水,亩产青草6000—8000公斤,是干旱地区很有前途的一种牧草。3、

  抗旱能力强:在吉林西部、内蒙古锡林浩特、青海西宁等地区,冬季严寒,冻土层深达15米左右,紫苜蓿和草木樨(Melilotussp)某些品种常遭冻害,可是直立黄芪受冻害较轻。在陕北榆林,1971年9月播种的直立黄芪,在-30℃的低温下,越冬率较紫苜蓿和草木樨高80%以上。

  4、抗风沙能力强:在风沙大的地区,直立黄芪常常被沙埋,当埋以后,又能自行长出来,表现生命力较顽强。

  河南睢县草子场前身是林场,有沙荒地6000多亩,历来栽树不长,种粮不收。自从1979年改种直立黄芪以后,效果十分明显。

  直立黄芪播后当年能覆盖地面,使风来沙不起,水流沙不动,保持了水土。5、

  是优质绿肥:直立黄芪根瘤多,固氮能力强。河南睢县草子场在沙地上种直立黄芪三年后,再在直立黄芪行间种小麦(行距2--3米),亩产小麦250公斤,果树行间种直立黄芪压绿肥后,相当于给每棵果树施0.75公斤**素。

  陕西榆林县,在种过三年的直立黄芪茬地种谷子,每亩打粮300公斤。而对照地每亩仅收100公斤。直立黄芪的茎叶中含氮1.1—3.8%、磷0.15—0.36%、钾1.4—1.6%,每千斤鲜草中氮的含量,相当于硫酸铵8.5—28.5公斤。

  6保持水土,直立黄芪茎叶繁茂,覆盖面积大,扎根快,生长迅速,是黄土高原理想的保持水土的植物。在陕西吴旗、志丹县飞播直立黄芪的坟地上,大雨后土壤未受冲刷,当年播下的直立黄芪可以覆盖地面50%左右,二、三年后可以覆盖地面30—90%。

  由于覆盖面积大,减少了冲刷地面的力量,保持了水土。7。

  茎秆可作燃料:两年以上的直立黄芪,茎秆粗壮,适口性较差,在缺少燃料的地方,群众将收过种子和叶子的茎秆作薪柴利用,增加了燃料来源。8。

  种子小,吸水力强,发芽快,出苗齐:在气温30—35℃,水分充足时,播后第二天即可发芽,3—4天即可出苗,故适于干旱地区高温多雨时大面积飞播。

  没有区别,北芪,即黄芪,又名黄耆、膜荚黄耆、一人挺、木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是常用中药之一,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

  北芪多生长在山区、半山区的干旱向阳坡地上,或向阳林缘树丛间。生长地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

  土壤多为草甸土,土中伴有大量石英砂、深土层松、有机质丰富,无环境污染源。常年最高气温25~28℃,最低-35~-30℃。

  药理研究发现,黄耆含有胆碱、豆香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合物、铁、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无素。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

  由于黄耆能防止肝糖减少,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人体**中白细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学物质、放射线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体白细胞减少,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黄芪是常见的中药材,黄芪种子该如何种。

  黄芪适宜生长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排水性好的田地中,黄芪具有深根性,主根可垂直向下生长1米以上,所以在许多公路,铁路,山坡等防治水土流失也选择种植黄芪。

  1、深耕:黄芪以根部入药,土层肥力和厚度直接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拿到土地后,先将杂草杂树清理一遍,然后施上一次底肥,土地结板的要多用农家肥,每亩用量4~6吨,以猪牛羊粪最好。最后才是耕地耙地,要求土壤细碎松软,没有大土块,不漏耕不漏耙。

  2、作畦:有浇灌条件的土地可以作畦培育,畦宽15~2米,长度10~30米之间,畦尾低,并且留排水沟。无浇灌条件的不作畦,但土地不可积水,地势要平坦,排水顺畅,将土地整平搂平。

  黄芪有着豆科植物特有的高发芽率,在不经催芽的情况下,仍有84%左右的种子出苗。将黄芪种子简单的水泡催芽后,发芽率可达91%以上,黄芪播种深度2~5厘米,可用机器条播,人工撒播,行距30~40厘米,注意疏密,旱季播种还要注意保持土壤水分。

  种子经过硬处理黄基种皮播种后不容易发芽播种前要处理种子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搅拌,浸泡直到水温下降,在湿毛巾上铺干净,用湿布盖上,加快发芽,开裂后播种。在种子上撒2倍的沙子,摩擦种皮,可以迅速发芽。

  用流水快速冲洗,稍微干燥后播种,钻个洞,在垄断面打开两个宽度浅沟,将种子均匀地撒在球上,用泥土牢牢地覆盖种子。然后灌溉两个垄沟,使土壤保持湿润。

  育苗和移植是生产中常用的方法根据格鲁街同时种植直播树苗沟渠深度。将幼苗放入沟中播种后盖上土,种植,管理,间苗,精苗。

  直播育苗高度,间隔种植。耕作和除草发芽后及时种植除草,注意种植土壤,保持田埂原来的宽度,肝苗定好树苗后立即进行追肥,每亩喷施**素后浇水一次。

  垄上浅沟抛撒水。预防病虫害的主要病害是白粉,紫色羽毛病伤口根,烂根。

  植物从上到下枯萎,最终整个植物死亡。瓶柱要清除焚烧,瓶所要用石灰粉消毒。

  种子直播时间黄疸可以在春夏秋季三个季节直接播种但是药材可以在春天收获。播种后一般保持土壤湿润,南方当年发芽,北方新种子低温处理,冬天防止冻伤。

  播种方法。穴位广播和助攻都可以浅沟按行距开沟。

  播种前用拟虫菊酯拌入种子,预防地下害虫,将种子与适量的细沙混合均匀地撒在球门柱上,左右的泥土覆盖按压。苗木移植及播种时间。

  可以在春天或秋天播种。播种方法。

  播种后半个月即可发芽。通常最好在秋天播种。

  这么早发芽均匀,有利于保姆和幼苗的生长。

  黄疸的播种时间分为春播和秋播经常采用春季广播一个月左右捕捉苗子黄疸喜欢阳光,气候凉爽,耐旱,耐涝。

  耐寒性强,多生长在山坡下部的洋葱、林缘、灌木、森林草原、林木草原等。地面部分经不起寒冷,初霜时大部分叶子掉落,冬天部分土地死亡,春天宿根重新长出新树苗。

  种子发芽温度相对较低,满足黄基播种的温度要求。平原地区要选择地势高、排水性好、透水性强的沙培。

  地下水位高、降雨多的地区要沿着高地和河流种在高地。山区要选择土层深、土壤肥沃、透水性强的洋葱种植。

  发芽前保持土壤湿润,发芽后少浇水,促进树根。种子开花时要适当灌溉,种子成熟时不要浇水或少浇水。

  表面鼓起,深褐绿色或深灰褐色。主根圆柱状,长达1米。

  茎平卧,单1至多数,长20~100厘米,有棱,**或疏被粗短硬毛,分枝。

  羽状复叶具9~25片小叶。托叶离生,披针形,长3毫米。小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8毫米,宽3~7毫米,先端钝或微缺,基部圆形,上面**,下面疏被粗伏毛,小叶柄短。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或华黄芪的干燥成熟的种子。秋末冬初,果实成熟而尚未开裂时连茎割下,晒干后打下种子,去净杂质,再晒干。

  沙苑子主要分布辽宁,河北,吉林,甘肃,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沙苑子含脂肪油、维生素A类、蛋白质、生物碱、酚类、鞣质、黄酮类、氨基酸、及锰、锌、铁、硒、铜、镁、铬、钙等元素。

  野生黄芪和种植的黄芪区别在颜色和根系上,其中野生黄芪常年生长在山坡中,其颜色较深,泥土难以清除,且野生黄芪的根系较为细长,比较杂乱,而种植黄芪颜色较浅,泥土容易洗掉,且种植黄芪的根系较粗,分支较少。

  野生黄芪和种植的黄芪有什么区别。

  野生黄芪和种植黄芪的颜色不同,其中野生黄芪主要生长在山林中、灌木丛里、树林下,其根茎颜色较深,为棕黑色,且野生黄芪上的泥土难以洗掉,而种植黄芪的颜色较浅,呈现棕**,其上泥土较少,而且容易洗掉。

  野生黄芪和种植黄芪的根系不同,其中野生黄芪的根系上具有较多分支,其根系较为细长,呈现灰白色,而种植黄芪的根系较为粗壮,其分支较少,并且野生黄芪多以整根出售,而种植黄芪多以切片形式出售。

  种植黄芪时,需要在播种前进行选种,可以将霉腐且干瘪的种粒去除掉,选择颗粒饱满且健康圆润的种子,并且黄芪的种皮较为坚硬,存在休眠期,要将黄芪的种子放入沸水中浸泡1-2分钟,使其发芽率提高。

  黄芪的最佳种植时间是在每年的春季4-5月,或者秋季的8-9月份,种植黄芪时,需要在土壤中施加氮磷钾复合肥料作为基肥,再将黄芪种子播撒在土壤中,并往上覆盖5厘米的土壤,等待1个月左右,黄芪就会出苗了。


好文探索:黄芪种植方法及时间 黄芪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黄芪为草本药用植物,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具有极高的栽培价值。下面我们谈谈黄芪种植方法及时间,以及黄芪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供参考。

  黄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春播在“清明”前后进行,最迟不晚于“谷雨”夏播6~7月进行,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

  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播种时间有差别,应灵活掌握。

  南方气温高,秋播在9月播种,冬前出苗。

  北方气温低,幼苗抵抗力差,易受冻害,秋播宜在冬前播种,翌春出苗。

  风沙干旱地区,春、秋播难保全苗,且春季出苗时易招致害虫为害,采用夏季6~7月播种,则出苗整齐,幼苗生长健壮。

  直播田间管理方便,当前生产上采用较多,但用种量大,生长不整齐,影响商品质量和采挖。一般采用穴播或条播,也可撒播。

  穴播的在起好的种植地畦面上按行株距33×27(厘米)开浅穴,每穴播入种子4~5粒,覆土厚2厘米,亩用种量1~1.5千克,条播的在畦面按行距45厘米开横沟,沟深3厘米。

  播种时将种子与草木灰、人粪**拌匀后,均匀撒入沟内,播后覆盖细土1~2厘米,稍加压实,亩用种量2千克左右。

  育苗移栽可以节约用地,一般是按行距20~25厘米在育苗地畦面上开横沟,沟深3厘米,播幅10厘米,将种子与草木灰拌匀后均匀播入沟内,覆土厚2厘米,稍加**,浇透水,畦上盖草保温保湿。

  春季育苗时,最好用小拱棚覆膜进行育苗,以提温保墒,气温低时可加盖草帘保温。

  夏季育苗在幼苗出土后为防止日晒及保持苗床湿度,须架设棚帘或用黑网进行遮荫,荫蔽度以50%左右为好。阴雨天及夜间需将荫帘揭去,使幼苗接受露水。

  黄芪幼苗出土后,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适时拔除过密和瘦弱的幼苗。当苗长至13~15厘米,根长15厘米时即可移栽。

  移栽宜在阴天或晴天的午后和傍晚进行,雨后移栽成活率较高。首先将大小苗分开,然后按行距20~24厘米,株距12厘米开穴,每穴栽苗1~2株。


精选问答:


  1、黄芪种植技术及亩收益?

  按照正常市场价,黄芪亩收益2000元左右,高于马铃薯、葵花等传统农作物1000元左右 。

  黄芪,播前结合整地亩施农肥3000—4000kg,磷肥25—30kg,耙耱平整后起垄,垄宽40—45cm,垄高15—20 cm,行距40—45 cm。种子处理黄芪种皮坚硬,播后不易发芽,播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将种子浸于50℃温水中搅动,待水温下降后浸泡24小时,涝出洗净摊在湿毛巾上,再盖一块湿布催芽,待裂嘴出芽后播种。也可以种子中播入2倍的河沙搓揉,擦伤种皮,也能迅速发芽。用70—80%硫酸浸泡种子3—5min后,迅速置流水中冲洗,洗净种子后稍干即播种,发芽率达90%以上。播种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4—15℃,春播于3—4月份,秋播于10月上中旬。条播,在垄面上开1.5—2 cm浅沟2条,将种子均匀撒入沟里,覆土将种子盖严。随即在两垄沟的沟田灌水,保持土壤湿润。15天即出苗。平畦种植也可以,但发病较多,根形不如垄栽的好。生产上常用育苗移栽,将直播苗在春季,按20×40 cm的株行距边起边栽,沟深10—15 cm,将苗顺放于沟内,播后覆土,亩用苗1.5万株左右。

  2、北芪种植方法?

  一、养护方法

  1、温度:北芪在生长期的时候对温度要求比较高,要保证在二十度以上它才可以生长,养护但是种子萌发的时候需要的温度比较低,一般气温达到零上八摄氏度的时候就可以播种了。

  2、浇水:北芪出苗前需要控水,目的是为了促进根条生长,等开花的时候就需要适当的增加浇水刺水了,因为这个时候是它的生长期,对水份的需求比较大,等到种子收获了以后,就不需要浇水了。

  3、施肥:铺垫基肥的时候,可以使用人畜粪**,除此之外,根据北芪的生长情况,还需要给它追肥,第一次是在五月份,依旧可以使用人畜粪**,第二次是在幼苗长到三十厘米的时候,需要使用**素追肥;第三次追肥是在七月下旬,这时候它的株体高度应该再六十厘米左右,肥料要使用肥饼和过磷酸钾。

  4、光照:因为是长日照植株,因此光照一定要充足,每天的光照时间不能低于八个小时。

  二、养殖技巧

  1、繁殖:北芪可以使用播种的方式繁殖,首先就需要选种,将瘪粒和发霉的种子去掉,这样可以减少病害,然后将种子放进温水中浸泡三个小时,捞出来后用布料盖住闷上十二个小时,最后将种子撒进准备好的培育基里,等种子长出三片真叶的时候就可以移植栽种了。

  2、修剪:一般情况下,它,北芪是不需要修剪的,只需要平时将干枯腐烂的枝叶处理掉就可以了。

  三、问题诊断

  1、白粉病:植株如果穿叶片两面上面有白色粉末状的斑点,就说明感染了白粉病,需要使用百分之二十五的粉锈宁溶液进行喷洒治疗。

  2、病害:植株出现枝叶发黄的情况多半是因为浇水不当导致的,需要适当的控制浇水,保证一周两到三次的频率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