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无公害 无公害食品是最有营养的食品

2024-06-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684 次
无公害 无公害食品是最有营养的食品

这一篇文章内容会给广大农资人解释一下“无公害”的内容进行诠释,希望对各位网友们有些许帮助,还等什么,快收藏吧!

无公害,是指生产、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对人体、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不使用违禁药物和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技术,保证产品的安全、健康、绿色、环保。无公害农产品是指那些在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中,没有使用任何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不使用违禁药物和添加剂,不使用转基因技术,保证产品的安全、健康、绿色、环保。

无公害的优点

无公害农产品的优点,主要是指它的健康、绿色、环保、安全等方面。无公害农产品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保证了食品的健康,对人体没有危害。无公害农产品采用的是自然种植和养殖方式,保证了食品的绿色和环保。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和**过程中,经过严格的检测和监管,保证了食品的安全。

无公害的发展现状

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是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实践中,一些企业和农民也开始选择无公害的种植和养殖方式。同时,无公害农产品的**也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据统计,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的**额已经超过千亿元。

无公害的发展前景

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增长。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加工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效率也将会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也将会带动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

拓展百科知识
  • 有机农业(yǒujīnóngyè):有机农业是指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增产、增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采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生产农产品,以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健康、环保。
  • 绿色农业(lǜsènóngyè):绿色农业是指在生产、加工、运输和**过程中,不使用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采取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 转基因技术(zhuǎnjīyīnjìshù):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将某些生物体的基因序列进行改变,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参考来源:
  • 李兴华,2024,《中国农业与未来》,农业出版社。
  • 张志刚,2024,《现代农业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

相关问答拓展:

1、沙糖桔是什么地方的?

砂糖橘是广东四会,广宁,云浮,清远得进,南胜玉南等地方的。广东四会是地处西江,北江,绥江交汇处,被誉为中国柑橘之乡的美称。

2、中国橙乡之都?

中国橙乡湖北省宜昌市秭归

秭归脐橙产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秭归地处长江西陵峡畔,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

秭归脐橙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具有皮薄色鲜、肉脆汁多、香味浓郁、酸甜可口等特点。2024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秭归脐橙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秭归脐橙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是形、色、香、味俱佳的鲜食柑橘精品和纯天然保健果品。

3、广西吃水果去哪?

西林,中国沙糖桔之乡。广西百色市西林县是全国最大的沙糖桔主产区,其生产的沙糖桔外表红亮个头均匀,果肉脆甜果汁丰富,口感一绝。

4、四川哪里沃柑多?

也许大家知道沃柑是通过武鸣沃柑认识的,确实武鸣沃柑个大,品相好,口感佳,确实是不错的沃柑上品,沃柑被我们国人所熟知估计就是通过武鸣沃柑的,其实大家大家可能不知道的就是中国最早种植沃柑的地方是四川跟重庆一带的,那是04年的时候,四川重庆通过韩国引进沃柑种植的。直到2024年才引进广西的武鸣这个地区种植的。种植最多的应该是眉山吧。

5、为什么沙糖桔突然火了?

沙糖桔突然火了首先是因为沙糖桔口味甘甜,品质好,营养丰富,可食用率高,适合大多数人的口味。特别是老人和小孩。

西林沙糖桔能够火起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离不开当地**的大力扶持和推广,由于当地**的重视,西林沙糖桔的种殖已经形成规模,其品质也在不断上升,获得中国″中国无公害产品证书,有5点8万亩沙糖桔果园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西林县被中国经济协会评为″中国沙糖桔之乡″2024年获得国际域名注册证书。所以西林沙糖桔能做起来,当地**功不可没,为西林沙糖桔的发展在宣传上推广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林沙糖桔成为了农民的摇钱树,发财树。

拓展好文:大宗淡水鱼绿色养殖发展的思考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水产养殖产量从1978年244万吨增加到2024年4906万吨,增加了约19倍,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部分地区出现养殖环境恶化、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相关养殖技术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统计资料显示,2024年全国大宗淡水鱼总产量1963.66万吨、总产值2612.00亿元,分别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67.59%、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值的44.45%,有助于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结合大宗淡水鱼的生活习性及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大宗淡水鱼多采用不同的水层多品种混养的综合生态养殖模式,搭配鲢、鳙等,利用其滤食作用,消耗水体中过剩的藻类,降低水体氮、磷的含量,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益,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传统的池塘养殖“八字精养法”:水、种、饵、混、密、轮、防、管,是养鱼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其中“水、种、饵”是池塘养殖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统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养殖户意识到好水、好种、好料的重要性,传统的池塘养殖逐渐发展为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养殖生产模式。

  近年来,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不断丰富发展相关理论,并逐渐研发苗种繁育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病害防控技术等绿色养殖全程关键技术。

  但是有些养殖技术还需要不断优化,一些新的理论还待突破,如营养与免疫研究领域的不同养殖模式下的水产养殖动物营养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不同季节的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及其生态防控理论与技术、不同环境胁迫下的水产养殖动物抗应激营养理论、抗应激防病理论、抗病营养理论与技术等,亟待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理论突破到技术创新的发展。

  二、大宗淡水鱼绿色养殖发展破解的方法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以新品种为核心,辅以新模式、环境生态修复、绿色功能饲料、产品加工等相关技术及产品,努力提高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养殖。

  大力进行新品种筛选与创制

  按“一个品种、一个产业”的要求,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共研发异育银鲫“中科3号”等11个新品种,在全国118个示范县集成示范推广,建成新品种(品系)良种扩繁基地52处,形成了良种扩繁与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12套,累计繁育良种水花鱼苗400亿尾以上,建立良种健康养殖模式13个,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技术,有效缓解环境污染。下一步将加强筛选提高饲料利用、抗病等新品种,进一步提升民族水产种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广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新模式改造池塘的生态工程化设施,优化生态沟渠、复合生物浮床、复合人工湿地等构建技术,研发适合池塘养殖稻田原位、异位修复关键技术,形成内陆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绿色养殖新模式。

  截至2024年,建立了池塘生态工程化调控模式3套、系统性操作规范10套、典型模式9个;开发水层交换设备2种;建立底质管理技术模式5种;制定技术性规范16个;研发优化新型高效设施与装备3项;优化推广先进养殖机械4项;优化形成绿色高效养殖典型模式7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2024年,在全国11个省份启动了生态修复型湖泊渔业增殖模式、池塘种青养鱼绿色养殖模式、小区型池塘工程化高效养殖模式、池塘-湖泊复合型养殖模式、西北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黄河滩涂提质增效型生态养殖模式、“哈尼梯田”渔稻综合种养模式等14体系核心示范点建设。大力推广以渔净水生态修复水域环境

  运用循环利用的理论,大力发展不投饵的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实现以渔净水、以鱼控草、以鱼控藻,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2024~2024年在湖北省梁子湖群应用生态增养殖容量综合评估技术,指导湖泊水产动物的增殖放流与管理,增殖放流成本降低6%,综合经济效益提高12%,湖泊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Ⅱ~Ⅲ类水标准。同时我们彻底拆除了梁子湖内拦网40道,共计6.4万米,疏通了各湖区间的物质传递与交流通道,为大型沉水植物恢复提供了场所,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达到了“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目的。大力加强绿色功能饲料的研发和推广

  以优质、安全、环保、高效水产发展为导向,以提高生产性能、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废物排放、保障产品安全为目标,发展精准、绿色的饲料技术。

  截至2024年,获得氨基酸平衡技术27项、能量平衡技术14项、绿色添加剂技术36项;建立异育银鲫摄食与4种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1套;获得团头鲂、青鱼、异育银鲫等品种的最佳投喂节律和投喂频率;获得异育银鲫和草鱼菜粕饲料管理模式各1个;建立青鱼幼鱼饲料中无害化肉骨粉应用技术;研发1套鲤精准营养配给技术;建立了鲤发酵饲料配方1个,实现营养素的精准平衡及节能减排。

  大力加强绿色药物研发与推广

  深入研究大宗淡水鱼类病害防控技术及应用,积极开发绿色无公害新型渔药。

  截至2024年,研发鱼类病害的诊断技术30多项、病毒性和细菌性**疫苗10种、新型微生物产品5个、新型化学替~代药物3种、天然植物药物9种,病原诊断试剂盒6种;构建鱼病远程诊断专家系统;形成病害免疫预防技术3项、药物防治技术2项、生态防治技术2项。以上产品与技术在全国的30个综合试验站进行了集成示范和应用,示范面积达2.5万亩以上,免疫各类鱼苗苗种6000多万尾,有效提升了大宗淡水鱼品质。大力加强大宗水产品的提质增效

  针对大宗淡水鱼贮运保鲜、分级包装的商品化加工技术规模化和水平不足,缺乏美味方便、营养健康的加工产品等问题。

  截至2024年,研发出具有酸嫩口感的系列发酵鱼制品3个;蛋白粉(肽)类营养健康产品3个;鱼糜凝胶增强与质构调控、抗冻保护、节水漂洗技术等4项;系列鱼糜制品8个;研发系列常温熟食、休闲、方便食品10个;基于蛋白抗冻和微生物及酶抑制的淡水鱼保鲜与品质控制技术6项;鱼肉鲜度和品质快速评价与预测技术4项;淡水鱼保鲜调理类产品6个;大宗淡水鱼类加工和贮藏保鲜技术和工艺16项;淡水鱼加工产品33个,并在16家公司示范应用,有效延长了大宗水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大宗淡水鱼产业未来展望

  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首先是政策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加大农业绿色技术体系创新支持力度,引领农业**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其次是不断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支撑,通过集成创新突破现有技术,不断丰富发展相关技术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