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防落素的优点和缺点(防蓝光眼镜优点缺点)

2024-06-01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274 次
防落素的优点和缺点(防蓝光眼镜优点缺点)

从很早之前国家实行且提倡农产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政策。为什么果农也好,菜农也好,都没放弃喷洒化学农药。通过走访我了解一些,今天我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一、农药基础知识

(一)农药的概念

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常常会用到或接触到农药,那么哪些才是农药呢?它是怎样定义的呢?农药的含义和范围,古代和近代有所不同,不同国家亦有所差异。古代主要是指天然的植物性、动物性、矿物性物质;近代主要是指人工合成的化工产品和生物制品。美国将农药与化学肥料一起合称为“农业化学品”,德国称为“植物保护剂”;法国称为“植物消毒剂”日本称为“农乐”,其范围包括天敌生物。中国所用“农药”一词也源于日本。我国把农药定义为用于防治危害农林作物及其产品的害虫、病菌、杂草、螨类、线虫、鼠类等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剂,它还包括用以提高药效的辅助剂、增效剂等。

而且农药内容和含义也不是一程不变的。它随着农药的发展也在发生变化

(二)农药的分类

农药种类有三大类:杀虫剂,杀菌剂和调节剂。

1)杀虫剂:包括具有胃毒,触杀,熏蒸和内吸(地上)茎叶处理的“化学药剂,维生物药剂和植物源药剂”杀虫剂,主要用于杀灭危害植物茎叶和花果的害虫;和(地下)土壤处理“化学药剂,生物药剂和植物源药剂”杀虫剂,主要用于防治危害植物根部或茎基部的害虫。

2)杀菌剂:包括具有保护,内吸治疗和铲除作用的杀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化学药剂,生物药剂”等药剂。

3)调节剂:包括具有促进植物细胞分裂,伸长,延缓生长等药剂。注:化学药剂,生物药剂和植物源药剂防治病虫害时,对喷药时的温湿度条件要求不尽相同。

(三)农药的主要剂型及其特点

1、粉剂DP:由农药原药和填料,经机械粉碎混合而制成粉状制剂。

制剂要求:粉粒细度要求95%能通过200号筛目(即2.54厘米长有筛线200条,筛孔直径为74微米)。

特点及施药方式:粉剂不易被水湿润,也不分散或悬浮在水中,故不能加水作喷雾使用。粉剂因粉粗细小,易附着在虫体或植株上,而且分散均匀,易被害虫取食。粉剂使用方便,适于干旱缺水地区使用。因成本低,价格便宜,但附着性差,其残效期比可湿性粉剂、乳油的残效期要短,而且易污染环境。低浓度粉剂可直接喷粉用;高浓度粉剂供拌种、制作毒饵、土壤处理用。

2、可湿性粉剂WP:是由农药加湿润剂和填料,经机械粉碎而制成的混合粉状制剂。

制剂要求:细度要求99.5%能通过200筛目,悬乳率达到该品种的要求(如20%林丹可湿性粉剂悬浮率要求40%以上)。因为加有湿润剂,粒度很细,在水中容易被湿润、分散、悬浮。

特点及施药方式:主要用于加水喷雾使用。要注意不可将可湿性粉剂用来直接喷粉,因其分散性差,有效含量高,所以容易对植物产生药害,又不经济。

3、乳油EC:由农药原药、乳化剂、溶剂制成均匀一致透明的油状液体。

制剂要求:加水后变成不透明的乳状药液(即乳剂),稳定度要求在99.5%以上,若油珠直经在0.1—2微米间则呈半透明状,油珠直经在2—10微米问则呈乳白色。乳油要求经过长期贮存后,不产生沉淀,不分层,有效成分不分解失效。

特点及施药方式:主要采用对水喷雾施用,乳油的湿润性、展着性、附着力均优于可湿性粉剂。在使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活性高于可湿性粉剂、粉剂、水悬浮剂、颗粒剂等,乳油能够均匀地分布于药液中,并使药液容易在作物、虫体或杂草上润湿展着,容易渗透到作物、虫体和杂草体内,充分发挥药效。

4、水乳剂(浓乳剂)CE和微乳剂ME都是将液体或半固体农药有效成份分散在水中而制得,其中的有效成份必须在水中长期稳定。在激烈的搅拌下,借助适当的乳化剂将原药分散于水中,然后加入稳定剂、防冻剂等助剂调制成的乳状或透明液体,是一种经时稳定的分散体系。

制剂要求:水乳剂与微乳剂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分散在水中的有效成份的粒径不同,前者为0.1-50μm,外观为乳白色;后者粒子超微细,为0.01-0.1μm,外观透明或接近透明。配制微乳剂需用乳化剂的量通常比配制乳油或水乳剂时的用量都要大,有时用量高达30%。因此上下摇动微乳剂时,产生的气泡上升很慢,而乳油却很快。

特点及施药方式:由于使用的是水基制,水乳和微乳剂加水后,药液没有明显变化(乳油则形成白色乳状)。

5、水剂(液剂):由水溶性原药加入一定量水,制成不同有效成分含量的水剂,用时再加水稀释喷施。但一般不耐贮藏、易分解。

6、颗粒剂(粒剂)GR:由原药、助剂和载体混合制成的颗粒状制剂,可分为遇水解体和遇水不解体两种。

制剂要求:颗粒的大小要求—般在30一60目间,直径50一600微米,常用裁体有粘土、炉渣、细砂、玉米芯、锯末等。

特点及施药方式:拌土或肥料撒施,多用于防治地下害虫或飞虱、玉米螟等;使用时不会产生粉尘,不附着于农作物的茎叶上,避免药害发生。

7、悬浮剂(SuspensionConcentrate,SC)是不溶或微溶于水的固体原药借助某些助剂,通过超微粉碎比较均匀地分散于水中,形成一种颗粒细小的高悬浮、能流动的稳定的液固态体系。悬浮剂通常是由有效成份、分散剂、增稠剂、抗沉淀剂、消泡剂、防冻剂和水等组成。有效成份的含量一般为5%-50%。平均粒径一般为3μm左右。

特点及施药方法:悬浮剂的分散性和展着性都比较好,悬浮率高,粘附在植物体表面的能力比较强,耐雨水冲刷,因而药效较可湿性粉剂显著且也比较持久。

8、水分散颗粒剂(W.D.G):主要由原药、助剂、载体组成。助剂包括润湿剂、分散剂、助崩解剂、黏结剂、润滑剂等。

特点及施药方法:加水后,立即被湿润、在沉入水中的过程中迅速崩解成细小的颗粒,稍加摇动或搅拌就能很好的分散在水中,并且悬浮液具有比可湿性更高的悬浮率,保证了原药有效成分的更好发挥。

(四)农药的识别与选购

我们农民朋友在农药时,要注意从标签,产品外观等方面对农药质量进行简易识别。

在科技日益更新的今天,政府加大监管力度,我们最好还是去国家规定的正规农药经营单位选购。

下列单位是国家政府部门规定可以经营农药:

1、供销合作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

2、植物保护站

3、土壤肥料站

4、农业、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5、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

6、农药生产企业

8、国务院规定的其他经营单位

查看农药的“三证”,即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标准号。其中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给农药登记证;生产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农药的,应当向国务院化学工业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农药生产许可证;每个标准国家有统一的编号,就是标准号。比如:GB1234.5-2024,即国标、2024年颁布的。

二、杀虫杀螨剂

(一)有机磷类杀虫剂

其优点为品种繁多,使用范围广,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具有广谱杀虫作用,对蚊、蝇、蜱、螨、虱、臭虫等均有杀灭作用,兼有触杀、胃毒和熏蒸等不同的杀虫作用;具有高效速杀性能,产生抗性或交叉抗性少。有机磷杀虫剂对害虫(包括害螨)毒力强,多数品种的药效高,使用浓度低。一般在气温高时药效更好。其杀虫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使害虫中毒。有机磷杀虫剂其缺点是对人畜毒性一般较大,残效期短,在外界或动物体内易被降解;在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失效(敌百虫除外),在长期贮存过程中,有些有机磷杀虫剂可逐渐分解而失效。有机磷杀虫剂的某些品种对人畜高毒,使用过程中稍有不当,就会发生中毒事故。

(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本类中(兴棉宝)、氰戊菊酯(速灭杀丁)等。其氰基影响机体细胞色素c及电子传递系统,使脊髓神经膜去极期延长,出现重复动作电位,兴奋脊髓中间神经元和周围神经。它对人畜毒性较小。重症中毒者也可使人惊厥、呼吸困难、心悸、血压下降甚至昏迷,可对症治疗。

(三)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可视为氨基甲酸的衍生物。氨基甲酸是极不稳定的,它会自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氨。氨基甲酸盐和酯却相当稳定。

(四)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分子式:(C4H6N2S4Zn)x;(C4H6MnN2S4)x(C4H6N2S4Zn)分子量:(275.8)x(Zineb)分子结构图分子结构图性状描述:黄色液体,具有腐蚀性;微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五)苯甲酰脲类杀虫剂(昆虫生长调节剂)

(六)生物源类杀虫剂

运用生物的代谢产物为主要的杀虫成分的农药,比如微生物农药由为细菌真菌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害虫有毒害作用,通过人工发酵工艺提取研制成生物农药用于杀灭害虫,此类农药对环境的危害较小,且不易残留,是现代农药发展的一个方向。防治农、林业害虫及病媒昆虫的农药。

(七)杀螨剂

用于防治植食性害螨的药剂称为杀螨剂。早期使用的杀螨剂多为硫磺和无机硫制剂。

一般只能杀螨而不能杀虫兼有杀螨作用品种较多,但它们的主要活性是杀虫,不能称为杀螨剂,有时也称它们为杀虫、杀螨剂。用于危害各种植物、贮藏物、家畜等蛛形纲中有害生物的一类农药。在杀螨剂中,有的品种对活动态螨(成螨和幼螨、弱螨)活性高,对卵活性差,甚至无效;有的品种对卵活性高,对或动态螨效果差;有的品种两种都可以杀死。常见的杀螨剂品种有溴螨酯、阿维菌素、螺螨酯、唑螨酯

三、杀菌剂

(一)无机杀菌剂

以天然矿物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具有杀菌作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多为保护性杀菌剂,缺乏渗透和内吸作用,一般用量较高(汞制剂除外),对作物安全性较差,对敏感性作物易产生药害。

按其所含重要元素可分为三大类:无机硫杀菌剂、无机铜杀菌剂和无机汞杀菌剂。如元素硫的各种制剂、石硫合剂、硫酸铜、波尔多液、碱式碳酸铜、升汞、甘汞、氧化汞和碘化汞等。

无机硫杀菌剂主要防治多种作物的白粉病、小麦锈病、苹果黑星病和炭疽病等;无机铜杀菌剂用来防治多种作物的霜霉病、炭疽病等。无机汞杀菌剂已禁用。

(二)有机硫杀菌剂

此类杀菌剂主要是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化合物和三氯甲硫基类化合物(如充菌丹、灭菌丹),前者大致分为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DDC)和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EBDC),还有亚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如丙森锌),大部分是重金属盐,也有氧化物(如福美双)。

类杀菌剂的特点:杀菌广谱,对鞭毛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等真菌和欧氏杆菌、黄单胞杆菌、假单胞杆菌等细菌有生物活性;低毒、安全;一般为非内吸保护性杀菌剂,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三)有机砷、芳烃类、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

有机砷、芳烃类、二甲酰亚胺类是古老的杀虫、杀菌剂之一。由于在人、畜体内有积累毒性和能在土壤中积累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这类农药已逐渐被禁用或限制使用,对于该类品种不再详细介绍。芳烃类杀菌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使用较多,20世纪70年代以后药效高的品种取代了这类中作为土壤消毒和种子消毒的二氯萘醌、四氯对醌和六氯苯,有些品种又由于其毒性问题,使用受到限制,如氯硝胺。这里介绍该类品种中的常用品种——百菌清

(四)抗生素类杀菌剂

这类药剂指在植物感病前,先在植物表面施药,以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为害。前题是必须在发病前使用,一旦病菌侵入后再使用效果差。属低毒性广谱型杀菌剂,且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可以连续多次使用,并对环境污染小。如波尔多液、石硫合剂、代森锰锌、福美双、氢氧化铜(可杀得、冠菌清)、氧化亚铜(铜大师)、络氨铜、百菌清、三环唑等等,其中三环唑是中唯一具有强内吸性和传导性的保护药剂,而其它品种则无内吸传导性,施药时要求喷布均匀,正反都要喷到,在施药时部分品种对温度有一定要求,高温条件下不宜施药,如铜制剂、石硫合剂等。

(五)内吸性杀菌剂

能通过植物叶、茎、根部吸收进入植物体,在植物体内输导至作用部位的杀菌剂。

按药剂的运行方向又分可分为向顶性内吸输导作用(acropetaltranslocation)和向基性内吸输导作用(basipetaltranslocation)。

此类杀菌剂本身或其代谢物可抑制已侵染的病原菌生长发育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重复侵染,在植物发病后施药有治疗作用。

可直接喷施、拌种或土壤处理(灌浇、沟施等)。在实际使用中,因其作用点单一,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而往往与其他多作用点的非内吸性杀菌剂混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有些药剂能被植物吸入体内,但不能在体内输导,则称为渗透作用或内渗作用,以有别于内吸作用

四、除草剂

(一)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1、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受药液酸碱度的影响较大。当药液呈酸性时,进入叶片的2,4-D数量增多,在配制2,4-D药液

时,加入适量的酸性物质,如尿素、硫酸铵等氮肥,能显著提高除草效果,同时也对作物起到追肥作用。

2、药液雾滴漂移对周围植物的药害问题,各种植物对2,4-D等除草剂的敏感程度不同,禾谷类作物抗性很强,甜菜、向日葵、番茄、葡萄、柳树、榆树等很敏感,春季麦田灭草喷药时,被风吹到这些植物叶面上的一些细小药雾可使其严重受害,甚至相距喷药地点数百米也难免受害。

3、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特别是中午上升气流大的时候,喷洒挥发性强酯类最易造成雾滴的漂移,易造成敏感作物药害;而长期干旱,相对湿度小于65%时药效不好,因此这两种情况下均不能喷药。空气湿度大落在叶面的药剂雾滴滞留时间长,不易干燥,此时气孔处于开放较大时期有利于药剂吸收和传导。降雨使土壤含水量增高,杂草根系吸收水分和土壤养分,生长旺盛,植株组织幼嫩也有利于药剂的吸收和传导。

4、喷药后雨水冲刷时间和雨量大小对药效的影响不同,不同的2,4-D剂型耐雨水冲刷差别很大,酯类能更好的防止雨水冲刷,保持较好的除草效果。

(二)其他除草剂,如酰胺类除草剂、取代脲类除草剂、磺酰脲类除草剂、氨基甲酸酯类除草剂、三氮苯类除草剂、有机磷类和季胺盐类除草剂、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等,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用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类农药,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

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和从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常见分类.

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速效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芸苔素,赤霉素。

延长贮藏器官休眠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青鲜素,萘乙酸钠盐,萘乙酸甲酯。

打破休眠促进萌发赤霉素、激动素、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硫脲,氯乙醇,过氧化氢。

促进茎叶生长赤霉素、胺鲜酯(DA-6),6-苄基氨基嘌呤,油菜素内酯,三十烷醇。

促进生根吲哚丁酸,萘乙酸,2,4-D,比久,多效唑,乙烯利,6-苄基氨基嘌呤。

抑制茎叶芽的生长多效唑,优康唑,矮壮素,比久,皮克斯,三碘苯甲酸,青鲜素,粉绣宁。

促进花芽形成乙烯利,比久,6-苄基氨基嘌呤,萘乙酸,2,4-D,矮壮素。

抑制花芽形成赤霉素,调节膦。

疏花疏果萘乙酸,甲萘威、乙烯利、赤霉素、吲熟酯,6-苄基氨基嘌呤。

保花保果2,4-D,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防落素,赤霉素,6-苄基氨基嘌呤。

延长花期多效唑,矮壮素,乙烯利,比久。

诱导产生雌花乙烯利,萘乙酸,吲哚乙酸,矮壮素。

诱导产生雄花赤霉素

切花保鲜氨氧乙基乙烯基甘氨酸,氨氧乙酸,硝酸银,硫代硫酸银。

形成无籽果实赤霉素,2,4-D,防落素,萘乙酸,6-苄基氨基嘌呤。

促进果实成熟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乙烯利,比久。

延缓果实成熟2,4-D,赤霉素,比久,激动素,萘乙酸,6-苄基氨基嘌呤。

延缓衰老6-苄基氨基嘌呤,赤霉素,2,4-D,激动素。

提高氨基酸含量多效唑,防落素,吲熟酯。

提高蛋白质含量防落素,西玛津,莠去津,萘乙酸。

提高含糖量增甘膦,调节膦,皮克斯。

促进果实着色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比久,吲熟酯,多效唑。

增加脂肪含量萘乙酸,青鲜素,整形素。

提高抗逆性脱落酸,多效唑,比久,矮壮素。

成分机理.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有机合成、微量分析、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以及现代农林园艺栽培等多种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产物。20世纪20~30年代,发现植物体内存在微量的天然植物激素如乙烯、3-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具有控制生长发育的作用。到40年代,开始人工合成类似物的研究,陆续开发出2,4-D、胺鲜酯(DA-6),氯吡脲,复硝酚钠,α-萘乙酸、抑芽丹等,逐渐推广使用,形成农药的一个类别(见表)。30多年来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越来越多,但由于应用技术比较复杂,其发展不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迅速,应用规模也较小。但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来看,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80年代已有加速发展的趋势。中国从50年代起开始生产和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对目标植物而言,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外源的非营养性化学物质,通常可在植物体内传导至作用部位,以很低的浓度就能促进或抑制其生命过程的某些环节,使之向符合人类的需要发展。每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有特定的用途,而且应用技术要求相当严格,只有在特定的施用条件(包括外界因素)下才能对目标植物产生特定的功效。往往改变浓度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例如在低浓度下有促进作用,而在高浓度下则变成抑制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多用途,因品种和目标植物而不同。例如:控制萌芽和休眠;促进生根;促进细胞伸长及分裂;控制侧芽或分蘖;控制株型(矮壮防倒伏);控制开花或雌雄性别,诱导无子果实;疏花疏果,控制落果;控制果的形或成熟期;增强抗逆性(抗病、抗旱、抗盐分、抗冻);增强吸收肥料能力;增加糖分或改变酸度;改进香味和色泽;促进胶乳或树脂分泌;脱叶或催估(便于机械采收);保鲜等。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以高浓度使用就成为除草剂,而某些除草剂在低浓度下也有生长调节作用。

.

段植物生长.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天然存在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它的存在可影响和有效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包括从细胞生长、分裂,到生根、发芽、开花、结实、成熟和脱落等一系列植物生命全过程。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在农业生产上使用,有效调节作物的生育过程,达到稳产增产、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等目的。按照登记批准标签上标明的使用剂量、时期和方法,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人体健康一般不会产生危害。如果使用上出现不规范,可能会使作物过快增长,或者使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死亡。对农产品的品质会有一定影响,并且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例如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贮藏期的青鲜素(抑制发芽)具有致癌作用。我国法律禁止销售、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批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

使用要点.

1.用量要适宜,不能随意加大用量。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与植物激素具有相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不能过量使用。一般每亩用量只需几克或几毫升。有的农户总怕用量少了没有效果,随意加大用量或使用浓度,这样做不但不能促进植物生长,反而会使其生长受到抑制,严重的甚至导致叶片畸形、干枯脱落、整株死亡。

2.不能随意混用。很多菜农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时,为图省事,常将其随意与化肥、杀虫剂、杀菌剂等混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与化肥、农药等物质能否混用,必须在认真阅读使用说明并经过试验后才能确定,否则不仅达不到促进生长或保花保果、补充肥料的作用,反而会因混合不当出现药害。比如:乙烯利药液通常呈酸性,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胺鲜酯遇碱易分解,不能与碱性农药、化肥混用

3.使用方法要得当。有的菜农在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前,常常不认真阅读使用说明,而是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直接兑水使用。是否能直接兑水一定要看清楚,因为有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直接在水中溶解,若不事先配制成母液后再配制成需要的浓度,药剂很难混匀,会影响使用效果。使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稀释。

4.生长调节剂不能代替肥料施用。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营养物质,只能起调控生长的作用,不能代替肥料使用,在水肥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喷施过多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反而有害。在发现植物生长不良时,首先要加强施肥浇水等管理,在此基础上使用生长调节剂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特点优势.

①作用面广,应用领域多。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适用于几乎包含了种植业中的所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如大田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林木、海带、紫菜、食用菌等,并通过调控植物的光合、呼吸、物质吸收与运转,信号传导、气孔开闭、渗透调节、蒸腾等生理过程的调节而控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改善植物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改进农产品品质,使作物农艺性状表达按人们所需求的方向发展。

②用量小、速度快、效益高、残毒少,大部分作物一季只需按规定时间喷用一次。

③可对植物的外部性状与内部生理过程进行双调控。

④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可解决一些其它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形成无籽果实、防治大风、控制株型、促进插条生根、果实成熟和着色、抑制腋芽生长、促进棉叶脱落。

⑤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达到最佳。气候条件、施药时间、用药量、施药方法、施药部位以及作物本身的吸收、运转、整合和代谢等都将影响到其作用效果。

据统计,此类产品国内主要生产厂家为四川新朝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郑州玛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郑州中联化工产品有限公司,四川国光有限公司,青岛浩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百禾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郑州郑氏化工产品有限公司等。

注意事项.

1.加强肥水管理。

①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重施底肥,适量追肥;注重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并重视使用微肥;不施果树敏感的肥料,调节生长。

②科学管水。保花保果和提高坐果率时期是果树需水量较多的时候,如果土壤缺水,应及时灌水,可结合施肥一并进行。灌水不要在中午高温烈日下进行,应在傍晚或早上进行。

2.加强树势管理。

①疏花疏果。对花果量太多的果树进行疏花疏果,疏留的花果量应视具体树势确定,疏去病虫果、畸形果和过密的果。

②压控夏梢。可用果宝对水喷雾或采取新梢摘心的办法控制夏梢的快速生长,促使生殖生长,达到增产增收。

③合理修枝。修枝可减少荫蔽,增强光合作用,一般在采果后或疏花疏果时结合进行,剪去弱枝、枯枝、交叉枝、病虫枝,短截长势过强的枝条,达到膨大果实的目的。

3.加强病虫防治。

①抓住防治时期。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及时用药防治,减少病虫危害。

②合理使用农药。一是选择低毒高效的无公害农药;二是按农药使用说明配制浓度,浓度不能过大;三是注重防治方法,开花期不施用杀虫剂,喷药不宜在雨天或高温进行,不施果树敏感的农药。

六、农药对环境及人畜的影响

(一)农药对被保护作物的影响

1.药剂本身的因素

即农药的性质。各种农药的化学组成不同,对植物安全程度有时差别很大。在农药使用中,如果在植物上发生了药害,主要因素应当是药剂本身,这里涉及三个方面:

(1)一般无机农药容易产生药害,有机合成农药和生物农药要安全得多。在不同的农药剂型中,易造成药害的排列顺序为:油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

(2)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如混用不当、剂量过大、施用不均匀、间隔时间短,以及在植物敏感期使用等均易造成药害。

(3)由于农药质量方面的问题而造成药害。如药剂变质,杂质过多,添加剂、助剂的用量偏小或偏大,影响了乳化性能或喷雾质量,甚至发生理化性状改变,也是造成药害的一个原因。

2.植物方面的因素

不同的植物对药剂的敏感性不同,主要是由于组织形态和生理差别所致。除了内在因素外,其表皮性能、蜡质层、角质层、茸毛、气孔、种子含水量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药害的重要原因。

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对药剂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如高粱、玉米、豆类作物对敌敌畏极为敏感;双子叶植物对苯氧乙酸类药剂很敏感;瓜类对有机氯农药较敏感;白菜、桃、李对铜制剂很敏感。一般来说,禾本科、苹果、葡萄、梨等作物耐药性较强,而豆科、茄科、葫芦科、桃、李等作物耐药力较差。另外,作物的生长期较休眠期耐药力差,苗期和发芽期对药剂敏感,而旺盛生长期则对药剂不敏感。植物生长代谢快、抗逆性强,药害发生较少。

3.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条件主要是施药当时和以后一段时间的温度、湿度、露水等因素。一般情况下高温、高湿较易产生药害,因为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药剂的化学活性增强,植物的生理活动也增强,气孔开启多而大,有利于药剂注入而引起药害。湿度过大,某些药剂也易引起药害,如波尔多液在多雾天、露水大时施用就易导致药害。另外,土壤理化性质,砂土地、贫瘠地、有机质含量少的地块由于作物长势弱、抗逆性差而导致药害,特别是这类田块的土壤对药剂的吸附性差,施用除草剂或用杀虫、杀菌剂处理土壤时更易出现药害。

(二)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农药主要由三条途径进入人体内:一是偶然大量接触,如误食;二是长期接触一定量的农药,如农药厂的工人、周围居民和使用农药的农民;三是日常生活接触环境和食品、化妆品中的残留农药,后者是大量人群遭受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环境中大量的残留农药可通过食物链经生物富集作用,最终进入人体。

农药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急性中毒、慢性危害和“三致”危害。

1、急性中毒

农药经口、吸呼道或接触而大量进入人体内,在短时间内表现出的急性病理反应为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往往导致神经麻痹乃至死亡,甚至造成大面积死亡,成为最明显的农药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报告,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万人农药中毒,其中20万人死亡。美国每年发生6.7万起农药中毒事故,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事故达50万人次,死亡约10万多人。1995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报导,广西宾阳县一所学校的学生因食用喷洒过剧毒农药的白菜,造成540人集体农药中毒。

农药中毒的表现和原因

轻者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倦怠、腹痛等,重者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

人体摄入的硝酸盐有81.2%来自受污染的蔬菜,而硝酸盐是国内外公认的三大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

城市垃圾、污水和化学磷肥中的汞、砷、铅、镉等重金属元素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重要的致癌因子;有机氯农药在人体脂肪中蓄积,诱导肝脏的酶类,是肝硬化肿大原因之一;习惯性头痛、头晕、乏力、多汗、抑郁、记忆力减退、脱发、体弱等均是有毒蔬菜的隐性作用,是引发各种癌症等疾病的预兆;长期食用受污染蔬菜,是导致癌症、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胎儿畸形、死胎、早夭、早衰等疾病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人食用有害蔬菜后并不马上表现出症状,毒物在人体中富集,时间长了便会酿成严重后果。

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日趋年轻化,这很大程度上与食用受污染蔬菜有关。

2、慢性危害

长期接触或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使农药在体内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即慢性中毒,可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脏功能,造成生理障碍,影响生殖系统,产生畸形怪胎,导致癌症。

三类主要农药的潜在危害

①有机磷类农药,作为神经毒物,会引起神经功能紊乱、震颤、精神错乱、语言失常等表现。

②拟除虫菊脂类农药,一般毒性较大,有蓄集性,中毒表现症状为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刺激症状。

③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随食物途径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脂肪中,其次为肝、肾、脾、脑中。通过人乳传给胎儿引发下一代病变。

有机氯农药已被欧共体禁用30年,而联邦德国一所大学对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的262名儿童进行检查,其中17名新生儿体内脂肪中含有聚氯联苯,含量高达1.6毫克/千克脂肪。1975年美国研究机构从各州任意挑选出150所医院,采集乳汁样品1436份,经检测大多数都含有狄氏剂、环氧七氯等。1983年我国哈尔滨市医疗部门对70名30岁以下的哺乳期妇女调查,发现她们的乳汁中都含有六六六和DDT。

农药在人体内不断积累,短时间内虽不会引起人体出现明显急性中毒症状,但可产生慢性危害,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美国科学家已研究表明,DDT能干扰人体内激素的平衡,影响男性生育力。在加拿大的因内特,由于食用杀虫剂污染的鱼类及猎物,致使儿童和婴儿表现出免疫缺陷症,他们的耳膜炎和脑膜炎发病率是美国儿童的30倍。农药慢性危害虽不能直接危及人体生命,但可降低人体免疫力,从而影响人体健康,致使其它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上升。

3、致癌、致畸、致突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动物实验确证,18种广泛使用的农药具有明显的致癌性,还有16种显示潜在的致癌危险性。据估计,美国与农药有关的癌症患者数约占全国癌症患者总数的10%。越战期间,美军在越南喷洒了大量植物脱叶剂,致使不少接触过脱叶剂的美军士兵和越南平民得了癌症、遗传缺陷及其它疾病。据最近报导,越南因此已出现了5万名畸形儿童。1989~1990年,匈牙利西南部仅有456人的林雅村,在生下的15名活婴中,竟有11名为先天性畸性,占73.3%,其主要原因就是孕妇在妊娠期吃了经敌百虫处理过的鱼。

(三)农药的残留与残毒

农药性质与农药残留

现已被禁用的有机砷、汞等农药,由于其代谢产物砷、汞最终无法降解而残存于环境和植物体中。

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和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稳定,在农作物及环境中消解缓慢,同时容易在人和动物体脂肪中积累。因而虽然有机氯农药及其代谢物毒性并不高,但它们的残毒问题仍然存在。

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施用后,容易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分解。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存在着部分高毒和剧毒品种,如甲胺磷、对硫磷、涕灭威、克百威、水胺硫磷等,如果被施用于生长期较短、连续采收的蔬菜,则很难避免因残留量超标而导致人畜中毒。

另外,一部分农药虽然本身毒性较低,但其生产杂质或代谢物残毒较高,如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及其代谢物乙撑硫脲属致癌物,三氯杀螨醇中的杂质滴滴涕,丁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的主要代谢物克百威和3-羟基克百威等。

农药的内吸性、挥发性、水溶性、吸附性直接影响其在植物、大气、水、土壤等周围环境中的残留。

温度、光照、降雨量、土壤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植被情况、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药的降解速度,影响农药残留。

农残危害.

农药进入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中,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的健康。一般有机氯农药在人体内代谢速度很慢,累积时间长。有机氯在人体内残留主要集中在脂肪中。如DDT在人的血液、大脑、肝和脂肪组织中含量比例为1:4:30:300;狄氏剂为1:5:30:150。由于农药残留对人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国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如日本对农药实行登记制度,一旦确认某种农药对人畜有害,政府便限制或禁止销售和使用。

对健康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健康的影响

食用含有大量高毒、剧毒农药残留引起的食物会导致人、畜急性中毒事故。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农副产品,虽然不会导致急性中毒,但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慢性中毒,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影响农业生产

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除草剂,导致药害事故频繁,经常引起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土壤中残留的长残效除草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