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炭疽病特效药(黄瓜炭疽病叶片)
黄瓜炭疽病症状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一)症状.
黄瓜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幼苗至成株均可发病。幼苗期发病在子叶边缘处生半圆形病斑,呈褐色至红褐色,稍凹陷。茎蔓基部黑褐色缢缩,幼苗倒伏。成株病叶上出现黄褐色、圆形、背面水浸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近圆形红褐色病斑,中央颜色淡,边缘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上有小黑点和橙红色胶状物,高湿时叶背呈水浸状,干枯后呈条状开裂穿孔。幼瓜染病现水渍状淡绿色圆形病斑,瓜畸形、脱落。瓜条发病出现暗褐色凹陷病斑,长圆形,稍凹陷,并溢出粉红色胶状物,房期开裂(图1)。茎和叶柄上病斑长圆形,稍凹陷,初呈水浸状,淡黄色逐渐变成灰白色至深褐色,病斑扩展至茎、叶柄一周,可引起整个叶片和全株死亡。(二)病原特征
该病病原菌为葫芦科刺盘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聚生,初期为埋生,红褐色,后突破表皮呈黑褐色,刚毛散生于分生孢子盘中,暗褐色,顶端色淡、略尖,基部膨大,长90-120微米,具2-3个横隔。分生孢子梗无色,圆筒状,单胞,大小为(20一25)微米X(2.5-3.0)微米,分生孢子长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4-20)微米X(5.0一6.0)微米。分生孢子萌发产生l一2根芽管,顶端生附着胞,附着胞暗色,近圆形、椭圆形至不整齐形,壁厚。病部的粉红色黏稠物是分生孢子团。病菌致死温度为50一51℃,15分钟可杀死病菌。
(三)病害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病菌还可在温室、大棚木骨架上腐生存活。越冬后便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在田间,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带菌的种子可以直接侵入子叶引起幼苗发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7℃,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自侵入到表现症状只需3天,相对湿度在54%以下,病害不能发生。早春塑料棚温度低,湿度高,叶面结有大量水珠,黄瓜吐水、叶面结露,发病的湿度条件经常处于满足状态,易流行。露地条件下发病不一,南方5-6月,北方7-9月,低温多雨条件下易发生,气温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病势发展缓慢。重茬、偏施氮肥、浇水过多、排水不良地块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如津研4号、保护地1号、保护地2号、旱黄瓜新组合9206、早青2号、中农110l、夏丰1号。中农5号、夏青2号较耐病。采用无病种子,做到从无病瓜上留种,对生产用种以50一51℃温水浸种20分钟,晾干后即可催芽、直播。实行3年以上轮作,对苗床应选用无病土进行苗床土壤消毒,减少初侵染源。施用堆肥、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能含有植物病残体。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高畦地膜覆盖可提高土温,降低棚内湿度,抑制子囊孢子释放,减少菌源。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高温,相对湿度低于54%,防止浇水过量。
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异茵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5%叶枯灵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或75%百茵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1:200波尔多液;也可喷施生物制剂,如2%抗霉菌素2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保护地发病时用45%百菌清烟剂3.75千克/公顷,熏1夜,隔8-10天1次。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