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天放牛蛙蝌蚪会死吗
这一篇技术知识会给大家分析“阴天放牛蛙蝌蚪会死吗”的内容进行诠释,希望对各位有少许帮助,犹豫什么呢,收藏一下吧!
会。牛蛙蝌蚪生长和发育需要阳光和温暖的水温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在阴天,阳光不足,水温也会降低,这会减缓牛蛙蝌蚪的生长和发育速度,或者导致其发育不完全,影响其后续的健康成长。水体中的氧气含量不足,也会对牛蛙蝌蚪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其死亡。
牛蛙是蝌蚪变的吗,牛蛙一般以什么为食。
正午时。杀虫要在蝌蚪牛蛙放养前两天,用浓度1毫升每升的漂白粉或浓度20毫升每升的生石灰溶液涂刷池底及池壁,进行消毒,然后在正午阳光下曝晒1到2天后,再放进干净水,才能放养蝌蚪和牛蛙。
牛蛙是蝌蚪变的,其一生需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等四个阶段。
牛蛙在蝌蚪阶段时,以藻类、轮虫、**、水生植物以及多种昆虫幼虫为食,而在成蛙阶段时,以小鱼、小虾、小蟹、小蛙、蝌蚪、昆虫等为食。
1、牛蛙是蝌蚪变的,其一生需要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等四个阶段。
2、受精卵:水温升高至18℃以上时,雄性牛蛙开始**与雌蛙**,后续雌蛙开始产卵(300-500g的雌蛙,产卵量约为-粒左右)。
3、蝌蚪:蝌蚪生长适宜水温为20-30℃,在该温度区间,生长**发育时间为85天左右(先于尾鳍基部两侧长出后肢芽,后续随着后肢生长,于孵化后81天左右长出前肢,后续尾部逐渐被吸收缩短)。
4、幼蛙、成蛙:幼蛙主要用鳃进行呼吸,生活于水中,而成蛙用肺部进行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如果气候适宜,食物充足,牛蛙每个月可增重50g左右,5个月后即可发育至商品蛙,体重约为250g。
(1)牛蛙在蝌蚪阶段时,主要以藻类、轮虫、多种昆虫幼虫、**以及水生植物为食,而在成蛙阶段时,主要以小鱼、小蛙、蝌蚪、蝾螈、幼龟、蛇、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以及昆虫、小虾、小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
(2)牛蛙在水温低于10℃或高于34℃时,一般不进食,并且在温度低于10℃以下时,牛蛙会进入休眠状态。
牛蛙喜欢栖息在沼泽、沟渠、稻田、湖泊、水坑以及池塘中,尤其是水生植物茂盛以及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浅水区。
一般需要50至78天开始缩尾。蝌蚪长成青蛙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长初期,就是从孵化到10天大的时候,头三天不用觅食,之后可以喂一点蛋黄。
牛蛙蝌蚪容易缩尾。牛蛙蝌蚪通俗的说就是牛蛙小时候,它的外形比一般的蝌蚪都要大一些,喜欢生活在水沟里面,在中国很多地方都能看见它的身影。
一、蝌蚪入网后大量死亡,腹胀、腹水(出血)、烂尾、斜身。
1:因蝌蚪在培育期间水温、水质及深度与网箱内水质差异太大。
处理:①蝌蚪入网前应先作水质调适,如果距离蝌蚪培育池不太远,应将大池水注入培育池中,使其适应、如因距离太远或是购入的苗,应置於大型容器中,慢慢加入大池水8-10小时,后再入网内。
②不论是否有经上述处理,在蝌蚪入网箱前都应用“优碘”或“金碘”3-5ppm药浴10-20分钟再入池。
2:蝌蚪入池前的培育期太短、苗体太小、太瘦,体能不能适应大池水。
①应将蝌蚪期延长至体态变大,才能入池,并且在培养池中使用“强力新卫素”维持水中藻类,饲料中定期添加“信维他”(蛙多维)5-10ppm药浴,增强蝌蚪体能。
②入网箱前,注意水体(勿太深),不应比培育池深太多。
3:蝌蚪成长阶段太早投喂颗粒饲料,因体内肠胃道还未能适应高热能饲料,而造成肠内消化不良之异常发酵,并发细菌性**。
①蝌蚪培育之粉料阶段在改变颗粒饲料时应维持粉料,慢慢渐进加入颗粒饲料使适应颗粒饲料后才停止粉料。
②在蝌蚪后期,粉料应加入鱼肝油及“利胃散”,让肠胃道能适应高热能食物,然后再慢慢改变为颗料饲料,这阶段应再定期添加“保肝宁”及“利胃散”、“信维他”“胆康素”。
4:大水体中藻类太过旺盛,因藻类老化产生藻类毒素进入休内造成神经性伤害及肠胃机能不适症。而且因水质中细藻太多附着於鳃部,并且可能感染微小原生虫,使其呼吸困难造成蝌蚪浮头及斜身。
①应定期在大塘中泼洒石灰或二氧化氯抑制藻类过盛,并注意使用剂量,蝌蚪阶段避免使用硫酸铜、漂白粉。
②饲料中定期添加“保肝宁”及“利胃散”可避免以上病症。
B土池、水泥池养殖常发生的状况。
一、水质呈墨绿色(藻类过旺老化及污物过多)。
原因:因藻类老化,造成池中缺氧,并且释放藻类毒素与饲料并入体内造成腹气、腹水等肠内异常发酵,致使肠肿大,肠内充气。
②换水后加“优碘”或“金碘”(3-5ppm)蝌蚪期。
“病毒净”或“溴铵”(3-5ppm)小中蛙期。
“灭毒害”(1-15ppm)大蛙期。
③同时於饲料中添加“利胃散”(每20公斤饲料加本品1包),如有腹水症状产生,应使用“富美宁”3天及“欧速灵”2天处理,轻症以“利胃散”+“肠炎平”。
二、蝌蚪池水中无绿藻或水色过於澄清及水色混浊。
原因:因水中无绿藻供蝌蚪摄食,使得体色变淡,体身瘦小并浮於水面(因无绿色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溶氧),这种状况如遇下雨,蝌蚪会大量死亡,而且因体弱在**过程中或换池也会大量死亡。
①加入1-**pm之“强力新卫素”使池中有益藻类增生并且内合之活菌也能抑制害菌的增生,有益蝌蚪生长。
②下雨前及下雨后使用“优碘”或“金碘”(3-5ppm),可避免死伤。
③平时於饲料中添加“信维他”(蛙多维)及“保肝宁”。
三、蝌蚪已长大到4-5克还未能**。
①因气候变化太大或雨水太多所致。
②种蛙近代**产生之遗传因素。
③池中养殖密度太大及饲料喂食不当(太早投喂颗粒饲料)。
④饲料中加入太多油脂养份如鱼肝油、鱼油。
应并加“胆康素”帮助分解代谢及使用“利胃散”强健肠胃道。
①维持水温,保持池中之绿色藻类。
②於**时即添加“信维他”(蛙多维)+“利胃散”。
③使用微量“病毒净”或“溴铵”05-1ppm,**外体表肌肤可促进**。
四、种蛙的产卵量及卵化率降低。
①当寒季延长时会使种蛙冬眠期加长,消耗体能太多,降低产量。
②种蛙池中之配对数太多,会造成杂交使得不同种蛙的**相互排斥。
③下雨影响水中酸碱值而破坏受精卵。
①种蛙配对前应添加维生素E加“信维他”,增强体能及性能力。
②避免人为的打扰及吵杂(下雨也会干扰)。
③取受精卵於培育槽中,加入“信维他”药浴5-10ppm(可促进孵化率)。
五、蝌蚪体型未达而提早**,蛙体瘦小,体色不佳,死亡率高。
①气候:温度、雨水及遗传因素。
②蝌蚪体还太小就提早入池,因蝌蚪营养不足而受环境因素**提早**。
③水温太高,水中溶氧不足,导致厌食,无法定量进食,造成营养不良。
④季节变化前太早投苗,遭遇寒害而影响成长。
①此阶段应加强鱼肝油及“信维他”(蛙多维)补充体能。
②维持水中藻类,使其能适应蝌蚪阶段成长的藻类摄取。
③以少量多餐方式喂食,一天可达3-4餐,并加“胆康素”帮助脂肪的分解吸收。
不论是网箱或是土塘养殖、水泥池养殖,均有看到成功及失败的养蛙户,笔者认为饲养管理用心与否是最大关键,其次才是蛙苗,区域、水质、气候等因素。
但另一种最不该的失败就是“药物使用不当”,盲目跟从胡乱投药,尤其是蝌蚪阶段,就像人的婴儿期,对药物的敏感性及潜在的伤害性,是最需小心的,但是人为的疏失是最大的致命伤。在台湾及东南亚各地,看过无数的蛙病及饲养模式,最佩服就是我们中国人刻苦耐劳,用心创造的勤俭本能,但在养殖的过程中勤俭是不能互补的,因为俭而去采用低级饲料、劣质药品,这是不当的节约方式。
我们都应当尊重科学的养殖方法与方式。
牛蛙蝌蚪很瘦,估计是因为:。
①气候:温度、雨水及遗传因素。
②蝌蚪体还太小就提早入池,因蝌蚪营养不足。
③水温太高,水中溶氧不足,导致厌食,无法定量进食,造成营养不良。
④季节变化前太早投苗,遭遇寒害而影响成长。
①此阶段应加强鱼肝油及“信维他”(蛙多维)补充体能。
②维持水中藻类,使其能适应蝌蚪阶段成长的藻类摄取。
③以少量多餐方式喂食,一天可达3-4餐,并加“胆康素”帮助脂肪的分解吸收。
好文探索:牛蛙生态养殖研究及常见病害现状
牛蛙生态养殖研究及常见病害现状。
牛蛙生态养殖研究及常见病害现状。
牛蛙(Ranacate**eiana)隶属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食用蛙之一。
随着各个国家引种养殖,牛蛙的足迹己遍布各大洲,牛蛙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国宴上名贵菜肴,被列入现今世界九大名菜之一。牛蛙不仅食用价值高,在制药、制革、饲料、农业、航天等领域也有应用。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曾多次引进养殖,把牛蛙作为入侵物种同时也开始探索牛蛙驯养方法。但因牛蛙喜活饵的食性,故大多未能成功。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牛蛙食性驯化的技术难关得以攻克,后在我国逐渐推广。牛蛙适应性强、养殖条件宽泛。
其耐运输、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易养殖和养殖成本而利润较高等特点,使其养殖范围和规模扩大的很快。2023年全国多地引进了牛蛙养殖,年产量已超50万t,其中,粤东、闽南一带年产量可达20多万t,养殖面出现由南向北扩散的趋势。
牛蛙市场稳定,据2023年中国水产养殖网牛蛙价格数据显示,市场上的牛蛙零售价普遍在15~30元/斤,有较大利润空间。然而随着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加,问题也越来越多,如破坏环境、滥用抗生素、破坏耕地、扰民等。
生物性健康饵料供不应求、种质资源退化、病害增多、养殖技术匮乏等诸多问题也不断显现,不过虽然牛蛙养殖的问题很多,但大量人员和资金的涌入也还是证明了市场对牛蛙的需求。牛蛙为我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
解决牛蛙生态养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针对目前牛蛙生态养殖的相关研究来展开综述。
牛蛙是水陆两栖的变温动物,牛蛙的生长环境水和植被一般较丰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许多相互关联的机制。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牛蛙的生理状态,从而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不良的生长环境可能导致成蛙体型变小,生存以及繁殖能力降低。难以逃脱捕食,长远考虑,可能会危及物种的生存,导致种群水平的下降。
影响牛蛙生长的环境因子主要有金属元素、农药和有机污染物、温度变化等。水体中金属元素由于其不可降解的特点可以在环境中长久存在,具有生物毒性,还有可能与有机物结合生成危害更大的复合物。
关于金属元素对牛蛙的生长影响已有一些研究。将牛蛙暴露在含有锂(2.5mg/L)和硒(10ug/L)的水体中来评估锂和硒的含量对牛蛙蝌蚪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暴露在该种水体的蝌蚪表现出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的改变,对其产生了肝毒性和神经毒性。另有研究调查了牛蛙蝌蚪暴露于含有1μg/L的锌、铜和镉水体后牛蛙蝌蚪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
发现这些金属元素会造成蝌蚪的代谢损伤和应激,致使蝌蚪的酶活性升高。牛蛙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如果使用的水源中含有残留的农药和污染物会对牛蛙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有研究把8日龄的牛蛙蝌蚪在含有**(0.4mg/L)、二硝基甲苯(0.4mg/L)的水体中暴露90d,结果显示长期暴露于这些化合物中会对蝌蚪的生长和存活率有显著影响。还有研究评估了除草剂2,4-D对牛蛙胚胎和蝌蚪的潜在致畸和毒性作用。
结果发现虽然这种除草剂的致畸性和毒性较低,但高浓度的2,4-D会使蝌蚪出现红细胞增多症并伴有脾脏缩小的现象。即使是在低浓度的测试中,也会对蝌蚪的肾脏和皮肤造成损伤,抑制胚胎生长。
牛蛙是变温动物,变温动物的生物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温度。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牛蛙的生长摄食发育都有最直接的影响,低温甚至可以通过改变表观遗传状态影响牛蛙的基因表达。
目前牛蛙的养殖方式并没有一个比较成熟规范且高效环保的模式,不过世界各地的养殖行业一直在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例如搭建温棚,能够为牛蛙多提供2个月左右的生长时间、缩短养殖周期、错开上市高峰从而获得更好的效益。
不过牛蛙养殖技术虽然取得了进步,但其与环境、生物安全的关系还是常常被忽视,残饵和粪便带来的污染往往得不到妥善处理。已有的牛蛙生态养殖主要是养殖尾水和残饵的处理。
有搭配蔬菜大棚养殖牛蛙的方法,用牛蛙产生的富营养尾水用来灌溉蔬菜,来降低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同样思路还有将牛蛙与罗非鱼套养的尝试,只投喂牛蛙饲料,让罗非鱼清除牛蛙饲料残饵,最后两种生物的增重率皆达标,饲料利用率大大提高。
还有一种形式是尾水处理再利用,里约热内卢进行了厌氧过滤系统与好氧过滤系统组合来净化水质的研究。将6个蛙池的废水,进行净化再利用。
牛蛙增重率和存活率数据都令人满意。利用大型藻类能够从水中去除矿物质和有机物的能力,将其与从沉淀池和湿地组成的水处理系统也取得了成功。
这些牛蛙生态养殖的探索都显示出良好的环境效益,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污染,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的养殖方案。
牛蛙生性贪食,食性以动物性饵料为主。
不过同其他蛙类一样,牛蛙喜吃活饵。对于静止不动的人工饲料发现率低、吞食**不高。
在养殖时,经常需要对牛蛙进行驯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驯食一般是在幼蛙阶段进行,先以鲜活饵料如蚯蚓或黄粉虫等动物做为诱饵,喂食1~2d。而后加入人工饲料等静态饵料并逐渐增加比例。
通过活饵料带动静态饵料运动来引诱牛蛙吃食。最后让牛蛙完全静态饲料的投喂。
还有一种方法是振动牛蛙的喂食器,使喂食器中的饲料对牛蛙造成视觉**,吸引牛蛙取食。对比静止喂食器,可以提高牛蛙的生产性能。
飞虫等动物是牛蛙的天然饵料,因此可以通过灯光诱虫的方法让牛蛙自行捕获天然饵料,对其饲料结构进行补充,提高牛蛙的产品性能,还能节约投饵,保护环境,提高养殖收益。方法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牛蛙养殖设施中设置诱虫灯。
此方法在牛蛙的最适生长期内都可使用。如果是单纯的投喂人工饲料,则养殖设施保持水的持续流动状态,并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的生物饲料对于牛蛙的生长会更有利。
牛蛙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蛋白质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基础物质,还有调节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参与多种重要物质的合成。脂肪为机体提供和储存能量,保护身体组织,促进维生素的吸收。
矿物质帮助酶活化,促进新陈代谢。维生素可以保证动物正常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目前对于牛蛙的营养物质需求的研究主要是牛蛙对于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的需求,其他研究资料十分欠缺。蛋白质是牛蛙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源,牛蛙蝌蚪的蛋白质营养不符合要求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当氨基酸比重不平衡时,可能会导致肝脏中脂肪的堆积。
不过这些损伤一般是可逆的,当消除不合理的营养因素后,组织功能可以恢复正常。但当营养不良的程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了细胞的稳态能力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相关数据表明,牛蛙蝌蚪需要的最佳蛋白质含量约为27%~28%,日粮中的氨基酸需求量为:2.16%的精氨酸、0.94%的组氨酸、1.34%的异亮氨酸、2.39%的亮氨酸、2.71%的赖氨酸、0.79%蛋氨酸、1.31%的苯丙氨酸、1.34%的苏氨酸、0.23%的色氨酸、1.58%缬氨酸、0.36%胱氨酸和1.07%酪氨酸。脂肪影响牛蛙的肌肉脂肪酸组成,还对牛蛙蝌蚪的**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蝌蚪**期间停止摄食,只消耗体内储存的脂肪。
由于近年来全球渔业资源逐年衰退,且水产养殖行业迅猛发展,作为水产饲料主要蛋白源的鱼粉需求空缺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包括牛蛙在内的多种水产动物的饲料生产成本**增加,寻求鱼粉的合适替代品已经成为牛蛙养殖行业的努力方向。
鱼粉替代品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蛋白原两种,牛蛙能够靠其肠道结构和微生物高效利用植物蛋白,而植物性蛋白的成本一般较动物性蛋白低,所以现在的鱼粉的替代物研究主要为植物性蛋白,其中最热门的是豆粕。我国豆粕年产量高,价格低廉,蛋白含量高,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源,豆粕替代鱼粉的主要问题在于其中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会妨碍牛蛙对于蛋白的吸收,还会影响牛蛙的健康状况。
在以豆粕完全替代鱼粉的实验中,牛蛙的生长性能显著降低,食道和胃的pH值增加,肠道粘膜的微生物组成发生重大改变。黏膜皱襞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
替代比例阶梯实验的结果表明,50%以上的替代率就会降低牛蛙生长、消化酶活性、营养物质吸收并诱导肠道炎症发生。不过有发现在豆粕型日粮添加胍基乙酸和甜菜碱并补充额外数量的氨基酸能增加牛蛙的蛋白质沉积提高生长性能。
把豆粕进行发酵后性能会有所改善,有研究从牛蛙肠道中筛选分离出了一株酵母菌并用来发酵豆粕,用其替代普通豆粕的结果表明,发酵后的豆粕营养价值和吸收利用率有所提高,降低了排放,改善了牛蛙的肠道健康。并且发酵后的豆粕风味提高,适口性更好,提高了牛蛙的摄食率。
关于鱼粉的动物性蛋白替代目前效果较好的有家蝇蛆粉、猪肉骨粉和家禽副产品粉以及**蛋白、肠膜蛋白和蛋白胨。动物性蛋白原完全替代鱼粉一般不会显著影响牛蛙的生长性能。
但在较高的替代水平下,也有对牛蛙蝌蚪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肠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目前相关深入研究较少。
饲料添加剂也是提高牛蛙的生长性能和抗病抗应激能力的办法。
有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β-葡聚糖的研究。结果表明β-葡聚糖可以降低牛蛙高密度养殖的应激效应,还有研究表明在牛蛙饲料中添加0.2g/kg的胆汁酸可以增强牛蛙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对脂肪的消化能力。
牛蛙饲料中的脂肪对于牛蛙的生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蝌蚪摄入足够脂肪可以提高**率,成蛙的脂肪积蓄与其越冬能力息息相关。近年饲料中的鱼油价格也持续升高,不过牛蛙的脂肪酸需求较为灵活。
因此多种脂肪源都呈现出了较好的性能。在大豆油和棕榈油替代鱼油的实验中发现它们对牛蛙身体组成无影响,还能提高肝脏脂质代谢效率。
在以猪油为主要脂肪源的饲料中添加乳化剂也发现能够提高牛蛙的生长性能。牛蛙饲料中的脂肪含量量最好在7%,因为过高的脂肪会加重牛蛙肝脏负担,易发生病变。
2.3、3内分泌因子的作用和影响。
牛蛙的各种生长发育离不开其内分泌因子的调控,目前相关研究聚焦在牛蛙蝌蚪**前后及过程中内分泌因子对于摄食的影响。
蝌蚪的摄食行为受食欲因子的调节,神经肽Y和食欲素都可以增加蝌蚪摄入食物的能力,对**前的牛蛙蝌蚪施用饥饿激素也可以使蝌蚪的累计摄食量显著增加。表明这些因子都在蝌蚪发育过程中起到促食欲因子的作用。
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其相关肽在两栖动物中的研究中,被证明是导致蝌蚪**时停止进食的厌食因子,且参与了成蛙的摄食调节。
牛蛙养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病害从少到多,疫病防治难度越来越大。
部分牛蛙致病菌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耐药性,发病之后难以控制和治疗。这些与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不注意病害防治和病原控制分不开关系。
为控制病情乱用大量的抗生素是应该坚决杜止的行为。目前养殖牛蛙的种质混乱、近亲繁殖的问题也导致牛蛙的抗病力越来越差。
养殖行业对于病害防治永远要遵循“防大于治,防治结合”的方法,在日常的管理中注意控制养殖场人员和动物的进出,养殖场地和养殖器具也要经常消毒来避免致病源污染的发生。
牛蛙的常见**有数种,但是牛蛙**学研究报道较少,且多种致病菌引发的症状存在交叉现象。
牛蛙的**没有一个准确、明细的分类,多根据表观症状命名,发现的病原和**不能准确对应起来。
红腿病是牛蛙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之一。
患红腿病的病蛙典型症状为腿部和腹部的肌肉呈点状或条状出血,部分肌肉松弛。解剖后部分病蛙体腔内有积液。肝脏肿大出血,呈花斑状。
脾脏和肾脏肿大,颜色加深。胃腔扩张,变薄,有积液。肠黏膜发红、水肿。胃肠道内充满大量淡**黏液。
腐皮病是经常在春季暴发的病害,患病牛蛙背部皮肤先失去光泽,出现白色花纹,随后皮层脱落腐烂,露出真皮,严重时真皮下可见溃疡灶。
病蛙关节蹼也可出现较大面积的溃疡。患病后蛙的摄食能力明显下降,并有聚拢打堆现象,目前牛蛙腐皮病的报道多由气单胞菌引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维生素缺乏和滥用药物也可能是腐皮病的暴发诱因。
牛蛙常见病还有腹水,引起腹水的原因一般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血管液体外渗并在腹腔内积聚。
蛙营养和代谢状况异常,发生肝脏和肾脏的病变,可能会导致蛙的非溶血性腹水。而因嗜水气单胞菌、洛菲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感染而引起的腹水,则多为溶血性腹水病。
目前牛蛙的病理学分析主要是对细菌和病毒的种类鉴别和特性研究。细菌性**的研究方法一般是通过外表观察解剖,先观察病变组织的特征,初步判断**类别。
而后从病灶中分离培养可能致病的菌株,通过溶血性实验以及人工感染实验确定致病菌,观察致病菌的形态,进行生理生化实验来确定大致种类。最后进行PCR及测序比对基因序列来确定具体的菌种。
近年来新发现的牛蛙致病菌有不动杆菌属中的布韦不动杆菌,可引发牛蛙腐皮病。还有一株引发腹水相关症状的金黄杆菌未定种。
牛蛙的病毒研究只见到虹彩病毒科的蛙病毒3相关报道。该病毒可导致冷血脊椎动物发病。
相关案例中表明同一病毒可感染不同种群的动物。对病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印证了各地的病毒株具有独特的表征且存在重组现象。
该病毒可能通过养殖动物的逃逸、放生进入环境,或者由野生动物中从环境中带入养殖场,具有高致死性,会对养殖牛蛙和当地种群构成威胁。两栖动物噬尸和同类相食的习性,以及与水的接触,也促进了该病毒的传播。
当下关于该病毒的研究还很少,对其特性和危害还不甚清楚。
巴西水族馆的一成年雌性牛蛙死亡。
在其多个器官中观察到带有杆菌的肉**。通过培养和PCR方法鉴定为牛分枝杆菌。
同一围栏的其他动物没有观察到分支杆菌感染的证据。这是首次在两栖动物中发生的牛分枝杆菌病,表明了牛分枝杆菌流行病学中牛蛙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2023年2月,**九州地区首次报道了两栖动物出现草酸盐肾病,人工池塘的牛蛙蝌蚪出现体腔和皮下水肿以及皮肤内红斑,解剖发现61.4%的蝌蚪肾脏有不同程度的透明晶体沉积。这些晶体被鉴定为草酸钙。
所以发病原因是肾脏中的草酸盐沉积导致肾脏的代谢紊乱。草酸盐的可能是由于从环境中摄入了草酸盐类物质。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加,牛蛙养殖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增加放养密度,提高单位面积牛蛙产量已经成为牛蛙养殖的一个必然趋势。
但是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如何处理牛蛙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残饵并维持牛蛙的良好发育,这些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结合环境和条件,对养殖技术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探索。
牛蛙的营养需求影响着牛蛙生长性能和最终的经济效益。不过牛蛙很多营养素的需求研究未见开展,相关资料欠缺,导致了牛蛙饲料配方难以精细化、准确化。
因此要建立并完善牛蛙营养需求数据库。牛蛙的**研究进展缓慢,但是**的爆**况却一年比一年严重。
牛蛙致病菌已经被观察到具有高重金属抗性和抗生素抗性,使得各类治疗手段的效果越来越弱。这些都为牛蛙**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难度。
所以,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对防治感染、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以及控制耐药菌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大牛蛙产业的研发投入,灌输牛蛙养殖的生态理念,提高养殖过程的产投比,科学防治病害是我国牛蛙产业强健发展的当务之急。
精选问答:
1、牛蛙养殖放药吗?
放药
牛蛙养殖不同的**用药不同,水霉病可以使用0.1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洗15-20分钟。车轮虫病可以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兑水进行全池泼洒。红腿病用20%磺胺脒溶液浸泡24小时。
牛蛙是一种大型食用蛙,体重可达1公斤以上,最大个体2公斤,是世界上仅次于林溪蛙的第二种大型蛙。牛蛙**之前处于蝌蚪阶段,完全**以后形似青蛙。躯干粗短肥厚,两侧有肥大的四肢,指间无蹼,趾间有发达的蹼,蹼达干趾端,这是牛蛙区别于其他蛙类的标志。
2、牛蛙蝌蚪死后全身是白的什么原因?
病症是牛蛙的背部皮肤先失去光泽,出现白花纹,随着表皮层的脱落腐烂,露出背迹呈白色并挖,平时最后死亡,病因是牛蛙长时间摄入单一的饲料缺乏维生素a或者其他营养物质所致,防治办法是幼儿要多样化,为单一饲料的,每天三天或者4天更换一次饲料,对并发用鲨鱼肝或猪肝治疗,每只蛙每次喂一个,每两天喂一次,约一周后病情转好。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