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宋朝时期的三丈有多高

2024-03-2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586 次
宋朝时期的三丈有多高

  本篇农资知识会给大家分享一下“宋朝时期的三丈有多高”的内容进行诠释,期待对农资人们有点帮助,赶紧收藏吧!

  十尺为一丈,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一丈为3168m,三丈约为95米左右。

  aiaihetiyak47的分享。

  古代的标准长度单位是“尺”,但是历朝历代的“尺”的长短是不一致的,基本上年代越早,“尺”越短。

  例如:秦代一尺约023米,明清一尺约031米-033米,比秦代竟然多了大约50%。古人常说“七尺男儿”,基本上是在汉代形成的这个说法。汉代的度量衡基本与秦代完全一致。

  其中,长度单位“尺”约为023米。0237=161米。

  由此可见,古汉人的身高在16米上下的较多。同时,参看《三国演义》,关羽那样的大汉身高可以达到八尺,合现在的18米多,在现在也算是比较高的了。

  此外还有个别达到九尺的,身高就是2米左右了,比当时大多数人高了2-16=04米。考虑到现在中国人身高17-18米的比较多,比现在中国最有名的“巨人”——姚明,也是矮了差不多的高度,因此秦汉的中国人身高普遍16米左右是可信的。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

  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是个高个子了。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天涯咫尺”的表达就真的很强的对比了。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

  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

  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当然在往短去,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附上古代的长度一览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周代,一尺合今231cm。秦时,一尺约231cm。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三国,一尺合今242cm。南朝,一尺约258cm。北魏,一尺合今309cm。隋代,一尺合今296cm。唐代,一尺合今307cm。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