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头蚤用什么药效果快
这一篇农资文章内容会给广大网友分析“锚头蚤用什么药效果快”的内容进行解释,期待对各位农资人们有少许帮助,欢迎收藏本站!
锚头跳蚤可以使用伊维菌素和其他药物治疗,但必须注意剂量,如果过多,会影响鱼的健康,鱼蟹混合池一般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和其他药物洒水池杀死一些中国跳蚤、锚头跳蚤、线虫、蠕虫和其他鱼类寄生虫。
好文探索:顽固难杀的锚头骚,该怎么防控?
鱼类寄生虫病---锚头鳋病,也称“蓑衣病”(锚头鳋严重暴发时,虫体布满鱼体表象披了蓑衣一样)。平时有很多人发现鱼儿身上鳞片上有血点或血斑或者红斑的现象出现,这可能就是鱼类特有的一种吸入式寄生虫---锚头鳋病发生了,如果是只见红斑不见虫体,可能是锚头鳋处于幼虫期,这种红斑是由锚头鳋雌虫寄生叮咬在鱼体表鳞片下所致。
锚头鳋是鱼类养殖中最为常见、最顽固、最难对付的体外寄生虫之一。当锚头鳋寄生于鱼体时,锚头鳋头部钻入肌肉组织中,后半部露在外面,寄生部位红肿、发炎、化脓。
锚头鳋主要攻击鱼的体表、鳃、**,吸取鱼体营养,使得鱼鳞片破裂、组织发炎、体质瘦弱、病鱼烦躁不安,时常用寄生部位在水草及石块上磨擦,在水中乱窜,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即使不引发鱼的死亡,也影响鱼的生长、繁殖和商品价值,且易引起鱼继发性感染。
锚头鳋寄生在鲢、鳙等鳞片细小的鱼体表面时,引起寄生部位周围红肿、发炎,形成明显的红斑,寄生部位肿胀较明显。当寄生在鲤、鲫等鳞片较大的鱼体表面时寄生部位的鳞片往往被“蛀”成一个缺口,寄生部位肿胀不明显,只是形成充血红斑。
显微镜下观察,锚头鳋头部钻入鱼体组织,引起组织切割性出血及炎症反应,有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液体渗出。虫体寄生部位周围组织发生水肿,靠近虫体的组织坏死。
锚头鳋,以头部的“锚头”插入鱼的鳞片下,用似锚头的口吸器叮入鱼体内吸血供养自己,寄生处鳞片往往脱落,出现出血的红斑。
这是锚头鳋寄生后最明显的特征。鱼身鳞片上有血点或血斑出现,它和我们早已认知的“出血病”相似或雷同,有时可能会误认为是出血病。
锚头鳋虫体寄生在鱼体的各部位,起初呈白线头状(幼虫阶段),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
锚头鳋虫体寄生处四周组织常红肿发炎,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
锚头鳋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不但用口器吸取鱼体**,还会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车轮虫等病害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被锚头鳋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鱼病。
锚头鳋可侵入鲤、鲫、鲢、鳙、草、鳜、加州鲈等大多数鱼类都可感染寄生。
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影响小一些,最主要影响生长速度和影响外观的商品价值。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是严重流行暴发期。
锚头鳋在水温12-33℃都可繁殖,繁殖适温为20-25℃,当水温超过33℃时,不但不能繁殖且成虫也会大批死亡。它的寿命长短与水温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最长的寿命为5个月~7个月,最短的寿命只有15天左右。
锚头鳋在水中一年四季都有,夏秋季较多。水温低时,虫卵会沉入底泥中有时幼虫还会潜入鱼鳞下过冬,当水温达到15℃左右时,就开始孳生了。
在实践中发现,瘦水容易发生锚头鳋寄生,肥水少见或者难有暴发性的锚头鳋寄生。
锚头鳋,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
只有锚头鳋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成虫长约1厘米。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
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名“锚头鳋”锚头鳋虫体的头部(锚头)钻到鱼体肌肉里,再用口器吸取水生动物的**。只有雌性成虫才有永久性寄生生活,幼虫及雄性成虫均有自由生活。
据说,锚头鳋的繁殖速度惊人,一昼夜就可以产成百上千个卵,而且每条锚头鳋尾部都有两个卵囊,每个卵囊都怀有几十至几百粒卵,这些卵囊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在产卵,这就给锚头鳋的杀灭带来了难度。锚头鳋排出的虫卵孵出无节幼体,经过5次蜕皮变成桡足幼体,桡足幼体再蜕4次皮,需要3-4天,当锚头鳋在第五桡足幼体时,达到性成熟,在鱼体上**后的雌性苗头鳋寻找合适的寄主,开始寄生生活。
锚头鳋一旦爆发很难控制,很容易反复复发。锚头鳋的老虫一般用一次药即可杀灭,但要想彻底消灭池水中的锚头鳋幼虫和成虫,则必须连续下药2次~3次。
用了杀虫药之后,锚头鳋可能会自动地从鱼类的体表脱落,但很大一部分会形成孢囊藏落在淤泥中,以回避药物的毒性,一旦药效消失、水温适宜,若干天后这些锚头鳋又会大量繁殖,重新寄生于鱼类的体表。这就是为什么用了一次药杀了虫,隔几天锚头鳋又卷土重来的主要原因。
另外,有人提出了感染锚头鳋痊愈后的鱼体可以获得免疫,其实不然,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发病后的鱼体第二年仍会或完全可能又会发生寄生,“免疫”之谈是无从谈起的。
锚头鳋的生活史分为无节幼体(幼虫期)、桡足幼体(成虫期)和老虫期共三个阶段。
无节幼体自卵中孵化出来后,就能够在水中自由游泳。幼虫通常是做间歇性的游动,即猛烈的挥动附肢游动数次至数10次后,停息在水底或附在水体中物体上,过一会再游动。
幼虫游动时身体一般向前上方作450度角的倾斜,向前上方游去,停止游动时附肢**并拢,身体就慢慢下沉。
简单识别:幼虫期身体细小如成长的头发丝,且呈白色透明状,没有卵黄,肉眼需仔细观察才能辨别得出,一般长2~3天后便可发育为壮虫。
注意:幼虫期包含未附体自由游动和刚附鱼体的幼虫。“幼虫”状如细毛,无卵囊,寄生在鱼体上的部位出现血斑。
成虫期又分为5个时期:从第5无节幼体体内孕育出来的第1桡足幼体,就开始具有剑水蚤式的体型、体节、附肢的数目和构造,并且随着发育时期而增生。从第1桡足幼体到第5桡足幼体,每次脱皮后身体增加1节,附肢增生1对。
处于壮虫阶段的锚头鳋,头部深深插入鱼体里面,长出头角,形如铁锚,露在外面的只是虫体的躯干体节。由因如此即使使用浸泡杀虫剂药物的浓度(一般浸泡浓度是泼洒浓度的10倍)浸泡,浸泡到鱼都难以忍受时,也不一定杀死寄生在鱼体身上的锚头鳋。
锚头鳋在第5桡足幼体时期进行**,一生仅一次。当环境水温在18-20℃时,自卵囊孵化至第1桡足幼体共需5-6天。水温在25℃左右时则需3天。当平均水温高达30℃时,只需3天时间。
温度变化太大时,幼虫的发育会出现“迟滞现象”。对于同一发育卵囊,其幼虫的发育速度和生长快慢也是参差不齐的。
简单识别:成虫期身体粗壮且透明,用手触摸可竖起,肉眼可以清楚看到有黑色肠管在蠕动,体后挂有一对绿色卵囊。
“成虫”身体透明,可见体内墨色的肠蠕动,卵巢在肠道两侧占显著位置,其身体后端常带有1对卵囊,用手拨动虫体时可以竖起。
“老虫”身体混浊,变软,体表常着生许多累枝虫。
简单识别:老虫期身体颜色混浊,身体柔软,用手触摸没有弹性,并且没有卵囊,虫身上常常附有很多累枝虫类的原生动物,虫体近死亡状。
锚头鳋顽固难杀,是因锚头鳋“锚头”插入鱼的鳞片之里变相受到“保护”和虫体是几丁质构成这是难于治杀之因所在。现实中用于治疗和控制锚头鳋病的药物主要是敌百虫之类的杀虫药, 杀虫药物只能杀死尚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锚头鳋的幼虫阶段,而不能杀死已经寄生在鱼体上的成虫阶段, 即使将敌百虫作为一种治疗锚头鳋病的有效药物,如果只是采取一次用药的方式给药的话,实质上只是能起到控制锚头鳋病情发展的作用,即控制才孵化出的锚头鳋幼虫。
针对锚头鳋生活史的薄弱环节用药方能有效,其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易于被药物杀灭的寄生虫个体发育阶段)无疑就是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无节幼体或者桡足幼体。因为一旦锚头鳋寄生到鱼体上,无论是处于“幼虫”、“成虫”还是“老虫”阶段的虫体,由于可能受到药物影响的身体部位已经深深地入侵到鱼体肌肉内。
泼洒在养殖水体中的各种药物实际上是很难以对其产生作用的。在患有锚头鳋病的养鱼池塘中泼洒各种杀虫药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杀灭寄生在鱼体上的锚头鳋成虫,而是为了杀灭养殖水体中正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锚头鳋幼虫。
六、不同季节采用药物控制鱼类锚头鳋病的差异。
在夏季治疗鱼类的锚头鳋病时,对养殖池塘泼洒敌百虫之类的杀虫药,水中的锚头鳋很容易**死,可能是由于处于夏季高温季节,寄生在鱼体上的成虫寿命很短,不久即自然脱落或死亡,因而使药物治疗得以显示出有“明显”的效果。
不过,在秋季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鱼类的锚头鳋**时,就有可能一次用药后的治疗效果不如夏季明显,需要间断施药两次甚至三次,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药物治疗效果。
这可能就是因为锚头鳋在秋季水温低一些时的寿命较夏季长一些的缘故。
锚头鳋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
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此病可肉眼确诊,但由于其顽固难杀,建议定期用植物类驱虫剂做好预防,使其不大量爆发。一旦大规模爆发后,需用杀灭锚头鳋专杀药物或寄生虫类产品进行杀虫1-3次,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则仍需复杀。
等伤亡控制后转为植物类驱虫剂做好防控,防止反复。此思路原因为杀虫剂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胜利代价实在太大,甚至得不偿失。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