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秆锈病发病时间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3051 次
小麦秆锈病发病时间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小麦秆锈病一直是困扰着农业生产的难题。小麦秆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不仅会导致小麦减产,还会降低小麦品质,严重影响小麦的经济效益。掌握小麦秆锈病的发病时间对于预防和控制小麦秆锈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秆锈病的发病时间

小麦秆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期间的高温潮湿环境下。根据对小麦秆锈病的研究,小麦秆锈病发病主要分为两个时期。

二、小麦秆锈病的初发期

小麦秆锈病的初发期一般在小麦拔节期后的20-30天内,此时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小麦锈菌的生长繁殖。此时,小麦秆锈病初期症状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小型的***斑点,之后逐渐扩大,并形成红褐色的小麦锈病斑。

三、小麦秆锈病的扩散期

小麦秆锈病的扩散期一般在小麦灌浆期后的20-30天内,此时气候条件逐渐转凉,湿度逐渐降低,但小麦锈菌已经在初发期繁殖扩散,使得小麦秆锈病的范围逐渐扩大。此时小麦秆锈病的症状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大型的红褐色锈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拓展问题:


1.小麦秆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秆锈病会导致小麦减产,降低小麦品质,严重影响小麦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的饮食安全。

2.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秆锈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锈品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药剂等。

3.小麦秆锈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有关吗?

小麦秆锈病的发病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期间的高温潮湿环境下。

4.小麦秆锈病的症状有哪些?

小麦秆锈病初期症状表现为小麦叶片上出现小型的***斑点,之后逐渐扩大,并形成红褐色的小麦锈病斑。

5.小麦秆锈病的发病高峰期是什么时候?

小麦秆锈病的发病高峰期一般在小麦拔节期后的20-30天内。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症状

苗期:幼苗的叶片上出现夏孢子堆,呈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成株期:发病叶片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成熟期:发病初期,叶鞘上出现圆形夏孢子堆,后期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

一、小麦条锈病症状

1、苗期

感染条锈病之后,幼苗的叶片上会出现较多的夏孢子堆,一般呈现为多层轮状分布排列形式。

2、成株期

(1)发病叶片先出现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斑,即夏孢子堆。

(2)夏孢子堆较小,形状呈椭圆形,颜色为鲜***,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

(3)发病后期,夏孢子堆的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粉末,即夏孢子。

3、成熟期

(1)此时染病,在发病初期小麦的叶鞘上会出现较多的圆形夏孢子堆,以及黑褐色卵圆形孢子堆。

(2)发病后期,开始出现短线状黑色冬孢子堆,叶背的症状一般比叶面更明显。

二、发病原因

1、品种因素: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抗锈能力减弱。

2、菌源因素: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

3、栽培管理: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以及栽植过密、田间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植株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

4、温度:秆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5℃,叶锈为15-22℃,条锈为9-16℃。在春季一般条锈病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数碧秆锈病最迟。

5、湿度: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避免贪青晚熟、抗性降低等现象的发生。

(2)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增施磷肥,补充钾肥和微量元素,以增强小麦的抗病力。

(3)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宏御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以减少产量损失。

2、药物防治

(1)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150公斤,或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公斤。

(2)春薯绝举季在小麦拔节或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亩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45公斤,然后进行均匀喷雾,重病田块应间隔7-10天再喷1次。

问:小麦是什么病害,如何防治?

像是条锈病危害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布局合理及品种定期轮换。
2、农业防治
①适期播种,适当晚播,不要过早,可减轻秋苗期条锈病发册辩生。
②清除自生麦。
③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搞好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小麦抗病力。速效氮不宜过多、过迟,防止小麦贪青晚熟,加重受害。
④合理灌溉,土壤湿度大或雨后注意开沟排水,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3、药剂防治在缺少抗病品种或原有抗病品种抗锈性丧失,又无接班品种的麦区,需要进行药剂防治。我国先后使用对锈病有效的杀菌剂有敌钠酸、敌锈钠、氟钡制剂、扒姿者氨基磺酸钙、氟硅脲、萎锈灵、灭菌丹、代森锌等。①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g拌麦种150kg或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g拌麦种50kg。
②春季叶面喷雾小麦拔节至孕穗期病叶普遍率达2%~4%,严重度达1%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12.5%特谱唑(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25%敌力脱(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做到普治与挑治相结合。小麦锈病、叶枯病、纹枯病混发时,于发病初期,667m^2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0~35g,对水50~80L喷施春薯效果优异,既防治锈病,又可兼治叶枯病和纹枯病。

问:小麦秆锈病的发病因素是什么样的?

在种植感病敬扒品种的条件下,秆锈病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取决于小麦抽穗期前、后的气候条件及菌源量。一般小麦抽穗期的气温可满足秆锈菌夏孢子萌发和侵染的要求稿悉,决定病害是否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湿度条件。但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常年4~5月降雨较多,所以湿度并非病害流行的限制因素,病害流行受温度的影响较大。通常4月中、下旬的平均气温上升到16℃以上,同时,外来菌源量大,来得早亮敬昌,病害就可能流行。对东北和内蒙古春麦区来说,如华北地区发病重,空中夏孢子始见期早,数量大,而本地5~6月气温偏低,小麦发育延迟,同时6~7月降雨日数较多,就有可能大流行。澳大利亚20世纪60年代先后推广的抗秆锈品种Timgalen和Timson都具有Sr5、Sr6、Sr8、Sr36及其他抗秆锈基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保持抗性。加拿大20世纪5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推广抗锈品种Seiki,k.大面积种植了30年一直保持成株抗性。遗传分析表明,该品种至少具有6个抗秆锈基因(Sr2、Sr6、Sr7、Sr9d,Srl7、Sr23等),其中成株抗病基因Sr2可能起主要作用。

问:小麦秆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不耐寒冷,在北部麦区不能安全越冬。秆锈病菌的越冬区域比较小,主要在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和云南南部地区。这些地区冬季最冷月份月均温可达10℃左右,小麦可持续生长,秆锈菌可不断侵染危害,不存在休止越冬的问题。而且小麦播期从9月到12月,收获期从1月到4月,为秆锈菌越冬提供了寄主条件。山东半岛和江苏徐淮地区,虽然秋苗发病普遍,但受害叶片大多不能存活到翌年返青后。病菌越冬率极低,仅可为当地局部麦田提供少量菌源,对全国范围内秆锈病的流行影响很小。

春、夏季,越冬区的菌源自南向北、向西逐步传播,经由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东北、西北等地的春麦区,造成全国大范围的春、夏季流行。由于大多数地区都没有或极少有本地菌源。春、夏季的病害流行几乎全部是由南方早发地区的外来菌源所引起,所以一旦发病便是大面积普发,没有发病中心。

秆锈病菌主要在西北、西南等高寒地区的晚熟春小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也可在部分平原麦区如山东胶东、江苏淮北等地冬小麦自生麦苗上越夏。至于越夏菌源如何于秋季到达越冬基地,以及病菌是否还可在其他地区越冬等问题,尚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