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唑醇5%使用方法(糖醇钙使用方法)
一、白粉病的症状表现
主要为害幼苗或苹果树的嫩梢、叶片,也可为害芽、花及幼果。一、枝干:病部表层覆盖一层白粉,节间短,长势细弱,生长缓慢。受害严重时,病梢部位变褐枯死。初夏以后,白粉层脱落,病梢表面显出银灰色。二、芽:春季重病芽大多不能萌发而枯死,受害较轻者则萌发较晚,新梢生长迟缓,幼叶萎缩,尚未完全展叶即产生白粉层。春末夏初,春梢尚未封顶时病菌开始侵染顶芽。夏、秋季多雨,带菌春梢顶芽抽生的秋梢均不同程度带菌;如春梢顶芽带菌较多而未抽生秋梢,则后期发病重,大多数鳞片封顶后很难紧密抱合,形成灰褐或暗褐色病芽;个别带菌较少、受害较轻的顶芽,封顶后鳞片抱合较为紧密,不易识别,但次春萌芽后抽梢均发病。花芽受害,严重者春天花蕾不能开放,萎缩枯死。三、新梢。嫩稍染病,生长受抑制,节间缩短,其上着生的叶片变得狭长或不开张,变硬变脆,叶缘上卷,初期表面被覆白色粉状物,后期逐渐变为褐色,严重的整个枝梢枯死。四、叶片:叶背初现稀疏白粉,即病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新叶略呈紫色,皱缩畸形,后期白色粉层逐渐蔓延到叶正反两面,叶正面色泽浓淡不均,叶背产生白粉状漏斑,病叶变得狭长,边缘呈波状皱缩或叶片凹凸不平;严重时,病叶自叶尖或叶缘逐渐变褐,最后全叶干枯脱落。五、花朵:萼片和花梗成为畸形,花瓣狭长,色淡绿。受害花的雌、雄蕊失去作用,不能授粉座果,最后干枯死亡。六、果实:多幼果受害,多发生在萼的附近,萼洼处产生白色粉斑,病部变硬,果实长大后白粉脱落,形成网状锈斑。变硬的组织后期形成裂口或裂纹。
二、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一、寄主抗性:品种与发病关系密切,老品种侨锦、红玉、红星、柳玉、印度、柳玉、国光和金冠等发病重;品种的抗病性高低,与叶片表皮细胞壁厚度及角质层厚度无关,而与叶片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成正相关,与过氧化氢酶活性成负相关。发病品种叶片中总含氮量比抗病品种的高,而非蛋白氮的含量则较低。二、气候因素:春季温暖干旱、夏季多雨凉爽、秋季晴朗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连续下雨会抑制白粉病的发生。三、栽培因素:栽植密度大,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偏施氮肥,枝条纤弱的果园,发病重。修剪时枝条不打头,长放,保留大量越冬病芽的,发病重。病原以菌丝在芽的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或越夏,枝条的顶芽带菌率明显高于侧芽;第1侧芽又高于第2侧芽,至第4侧芽往下的芽,基本、不再受害。秋梢的带菌率明显高于春梢。短果枝、中果枝和发育枝的带菌率,依次递减。春天随芽的萌动,病菌开始繁殖蔓延并产生分生孢子,以菌丝或分生孢子侵染嫩芽、嫩叶或幼果,菌丝主要在病斑表面蔓延,以吸器伸人细胞内吸收营养物质;发病重时,菌丝有时亦可进入叶肉组织内。分生孢子随风传播,再侵染频率高。4~9月份为病害发生期,其中4~5月份气温较低,枝梢组织幼嫩,为白粉病发生盛期。6~8月份发病缓慢或停滞,待秋梢出现产生幼嫩组织时,又开始第2次发病高峰。
三、白粉病的病害病原
病原为白叉丝单囊壳Podosphaeraleucotricha(Ell.EtEv.)Salm.,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无性阶段Oidiumsp.,属半知菌类。病部的白粉状物是该菌的菌丝体及分生孢子,黑色颗粒状物为白粉病菌的闭囊壳。一、形态:(一)菌丝。菌丝无色透明,多分枝,纤细并具隔膜。菌丝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引起病部呈白粉状。(二)分生孢子梗短棍棒状,顶端串生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6.4~26.4)μm×(14.4~19.2)μm。(三)闭囊壳球形,暗褐至黑褐色,直径72~90μm。壳上有2种形状的附属丝,一种在闭囊壳的顶端,有3~10根,长而坚硬,上部有1~2次二叉状分枝但多数无分枝;另一种在基部,短而粗,菌丝状。(四)子囊。1个闭囊壳中只有1个子囊,椭圆形或近球形,大小(50.4~55)μm×(45.5~51.5)μm,内含8个子囊孢子。(五)子囊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6.8~22.8)μm×(12~13.2)μm。二、特性: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1℃;湿度达70%以上利于孢子繁殖和传播,高于25℃即有阻碍作用。气温19~22℃,相对湿度100%的条件下,分生孢子1~2天即可完成侵染。分生孢子不能越冬和越夏,1℃以下、33℃以上失活;在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只能存活2小时。子囊壳不能越冬。
四、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一、结合冬季修剪,剔除病梢和病芽,苹果展叶至开花期,剪除新病梢和病叶丛、病花丛烧毁或深埋。二、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树生长健壮,控制灌水。三、秋季增施农家肥,冬季调整树体结构改善光照,提高抗病力。
化学防治—化学药剂参考
1、29%石硫合剂水剂(低毒)使用70-55倍液喷雾
2、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中等毒)使用10-20毫升/亩喷雾
3、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低毒)使用15-18毫升/亩喷雾
4、42%戊唑·百菌清悬浮剂(低毒)使用30-40毫升/亩喷雾
5、250克/升嘧菌酯悬浮剂(微毒)使用70-90毫升/亩喷雾
6、5%己唑醇悬浮剂(低毒)使用1000-1500倍液喷雾
7、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低毒)使用5-10毫升/亩喷雾
8、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10-15克/亩喷雾
9、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13-20克/亩喷雾
10、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低毒)使用50-83克/亩喷雾
11、25%咪鲜胺乳油(低毒)使用50-60克/亩喷雾
12、400克/升氟硅唑乳油(低毒)使用7.5-9.4毫升/亩喷雾
13、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中等毒)使用20-40毫升/亩喷雾
14、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1000-2000倍液喷雾
15、62.25%锰锌·腈菌唑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200-250毫升/亩喷雾
16、70%甲硫·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50-75克/亩喷雾
17、4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10-20克/亩喷雾
18、300克/升醚菌·啶酰菌悬浮剂(低毒)使用2000-4000倍液喷雾
19、40%苯醚·甲硫灵悬浮剂(低毒)使用1600-2600倍液喷雾
20、5%己唑醇微乳剂(低毒)使用1000-1250倍液喷雾
21、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低毒)使用6000-8000倍液喷雾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