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赤锈病标本 杨梅赤锈病标本介绍
杨梅赤锈病是杨梅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会导致果实减产、质量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杨梅树死亡。及时防治杨梅赤锈病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杨梅赤锈病的症状
杨梅赤锈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的红色区域。在重度感染的情况下,叶片会出现黄化、干枯,果实也会出现不规则的红色斑点,并逐渐腐烂。
二、杨梅赤锈病的防治方法
杨梅赤锈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预防为主,加强杨梅树的养护管理,保持杨梅树的健康生长状态,提高杨梅树的抗病能力。
2.及时进行病害的发现和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杨梅树,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治疗。
3.加强杨梅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
三、杨梅赤锈病的危害
杨梅赤锈病会直接影响杨梅的产量和质量,严重的会导致杨梅树死亡。杨梅赤锈病还会导致果实的营养价值下降,从而影响人们的健康。
四、如何提高杨梅树的抗病能力?
提高杨梅树的抗病能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杨梅树的养护管理,保持杨梅树的健康生长状态。
2.合理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3.合理控制杨梅树的生长,保持杨梅树的整体健康状态。
五、如何判断杨梅树是否感染赤锈病?
判断杨梅树是否感染赤锈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观察叶片上是否出现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点。
2.观察果实是否出现不规则的红色斑点,并逐渐腐烂。
3.对杨梅树进行细致的检查,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
六、杨梅赤锈病的药剂防治方法
对于已经感染杨梅赤锈病的杨梅树,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治疗。药剂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用杀菌剂进行治疗。
2.使用激素类药剂进行治疗。
3.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七、如何防止杨梅赤锈病的传播?
防止杨梅赤锈病的传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杨梅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
2.避免使用污染的工具,如剪刀、锯子等。
3.避免使用污染的肥料和土壤。
八、如何加强杨梅树的养护管理?
加强杨梅树的养护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定期对杨梅树进行修剪,保持杨梅树的整体健康状态。
2.合理施肥,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3.定期对杨梅树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防止病虫害的传播和侵害。
杨梅赤锈病是一种重要的病害,及时防治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加强杨梅树的养护管理、及时发现和治疗病害、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等,都是有效防治杨梅赤锈病的方法。
相关拓展:
问:杨梅赤衣病与赤锈病有何不同?其防治方法是否一样?
大约是福建、广东的东魁杨梅因发生赤衣病和赤锈病比较多,所以,这些地方问的果农也较多。根据资料介绍,福建有些地方的赤锈病株发病率达8%~12%,难怪果农重视防治工作。浙江也有一些果农反映,我们分不清赤衣病还是赤锈病,是否有赤衣病发生在枝梢上,还是赤锈病能在枝干上发生。为此,我们将这两种病害作对比介绍:第一,病原菌不同。
A.赤衣病。是真菌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伏革菌科的CorticiumsaimonicolorBerk。担子层两端菌丝白色,子实层粉红色。
B.赤锈病。又名杨梅锈病,俗称杨梅飞黄粉。是真菌的一种锈病菌寄生。病原菌为CaeomamakinoiKwsano。病菌多产生性孢子与锈孢子。性孢子器生于叶片上、下两面,有孔口,上有棍棒状细毛,内藏无色球形性孢子。锈孢子器扁球形,大小4~16毫米,内藏锈孢子。锈孢子卵圆形,橙***,大小20~42微米×15~25微米,表面有细刺。锈孢子器成熟开裂后,散出锈孢子,这就是“杨梅飞黄粉”。
第二,寄主部位有异。
A.赤衣病。有些地方发病植株达30%左右。主要侵害主干、主枝、小枝。不侵害芽、叶、花。
B.赤锈病。为害芽、叶、枝梢和花;但不侵害主干、主枝。
第三,症状不同。
A.赤衣病。病初,在枝干的背阳面树皮上见到很细的白色丝网,逐渐产生白色脓疱状物。以后,发现局部小范围的橘红色粉末,并在病斑边缘及向阳面有橘红色小疱。不久,在病斑上面覆盖一层粉红色霉层,病斑蔓延到全枝,形成一大片。然后病斑龟裂成小块,树皮剥落,露出木质部。病枝生长势衰弱,果变小,直至叶片发黄枯萎。
B.赤锈病。病树的芽刚萌发,就出现橙***斑点。以后斑点扩大,稍有隆起。病斑破裂后,散发橙***的粉末。被害树的花量减少,花期提早。花器被害后,还原成叶形,呈肥厚的肉质叶,上面仍然有橙***的病斑。待肉质叶腐烂脱落,枝梢光秃。病树结果少且小,前期大量落花,中、后期大量落果。
第四,侵入途径不同。蠢码
A.赤衣病。以白色菌丝在病组织中越冬。约在3月中旬,当东魁杨梅树液开始流动时,病菌开始传播。4~6月为盛发期。4月下旬粉红色子实层形成,病斑上密布橘红色粉末。5月上、中旬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存在的时间较长,直到11月都能见到。6月以后,担孢子层两端逐渐形成白色菌丝,11月转入休眠期。病菌的潜伏期较长,有4~5个月。整个活动期,孢子随水传播,经伤口或皮孔侵入,形成新的侵染。发病条件与雨水和土壤湿带首哪度有关。雨水有利病菌孢子形成、传播、萌发和入侵。园地土壤黏重,园间积水,管理粗放,发病加重。
B.赤锈病。以菌丝在枝梢上越冬。次年初春,菌丝直接侵入幼芽,并以孢子进行传播。在树体花期的20~32天内,病菌陆续侵害芽、叶、花和枝梢。以3月下旬至4月中旬为侵害高峰期。以海拔200米以下、土质为黑砂土栽种的树体,发病严重。幼龄树一般不发病。树龄越大,发病越重。
第五,注意防治方法。
A.赤衣病。
a.对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园地,要注意加砂客土,并排除园地积水,减少发病。
b.冬季喷洒波美3°~5°石硫合剂;发芽前以石灰水(2~芹顷3千克生石灰加水50千克)进行枝干涂刷,可以减轻发病。
c.可使用的药剂:4月上旬至6月上旬,先用刷子在枝干上擦刷病部后,再涂5%硫酸亚铁溶液,效果较好,或用75%纹达克(灭锈胺)500倍液喷洒。喷洒之前,最好先用刷子将病斑刷下后再喷,效果提高。
B.赤锈病。
a.东魁杨梅要控制施用氮肥和磷肥,减少发病。
b.衰老树要及时更新复壮,增强抗病力。
c.可使用的药剂:冬季喷洒波美3°~5°石硫合剂,开花前可喷波美0.3°~0.5°石硫合剂,采果后可喷波美0.3°石硫合剂,效果较好,或用15%粉锈宁600~800倍液,因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浓度的药液。
问:怎样防治桑赤锈病?
桑赤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芽叶病害,各地桑园间有发生,沿太湖蚕区发病较重。为害嫩芽、叶片及新梢,发病部位布满金黄扮模销色病斑,造成叶片畸形卷缩,黄化易落,严重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桑叶发病初期,病斑隆起呈“泡泡沙”状,随后病斑处色泽由绿转淡黄,最后表皮破裂并散发出橙***粉末,俗称“金叶”。高温多湿的春、夏季易发病蔓延,干燥环境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①冬季剪除病枝,春、夏发病初期(病叶呈泡泡沙状)摘除病芽、病叶。
②药剂防治可厅游用25%粉锈宁(三唑酮)1000倍液,7~10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注意800倍以下时易产生药码衫害,使桑叶叶缘发焦。摘除病芽、病叶后喷药效果最好。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