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大豆病虫害防治介绍(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1430 次
大豆病虫害防治介绍(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又被称为大豆蛀荚虫,属于昆虫纲鳞翅目害虫,分布广泛,基本上在大豆种植区都有发生。

大豆食心虫主要以幼虫危害,它可以咬破豆荚,然后进入荚内为害,成熟和未成熟的豆粒都是它危害的对象,在荚内吃食豆粒,并且在里面排便,等到大豆成熟前,自行钻出豆荚,找地方越冬,等到第二年继续危害。

观察受害的豆粒,轻则会在豆粒上出现沟状,重则豆粒被咬食一半,导致豆粒残缺,品质和产量都会下降,种植户的收益减少。

2、重茬种植大豆的地块,发生会比较严重,一方面田间的虫卵数量多,另外一方面,抗性增加,不利于防治。

针对大豆食心虫的防治,到了中后期,主要是喷施杀虫剂,目前市面上的杀虫剂较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亩使用剂量15-20毫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45%马拉硫磷乳油,每亩使用剂量80-110毫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25克/升溴氰菊酯乳油,每亩使用剂量16-24亳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9.3%氯虫苯甲酰胺+4.7%高效氯氟氰菊酯),每亩使用剂量15-20毫升。

二、大豆红蜘蛛

红蜘蛛也是大豆中后期常见的害虫之一,是一种叶螨科的害虫,不仅危害叶片,豆荚也会受影响。

红蜘蛛可以吸食大豆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出现黄白色的斑点,随着数量的增多,在叶片上会发现有网状物出现,并且伴有红色斑块。当红蜘蛛危害加大时,叶片发黄,甚至直接掉落,导致大豆不能正常生长。

1、田间掉落的大豆叶片、茎杆、豆荚等。

2、田间的一些杂草。

3、土壤的缝隙中。

在这个时期,种植户要做好监测工作,如果发现田间有红蜘蛛后,要及时打药防治,或者提前打药预防,可用药剂有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25克/升联苯菊酯乳油,每亩使用剂量120-160毫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1.8%阿维菌素乳油,每亩使用剂量30-40毫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20%唑螨酯悬浮剂,每亩使用剂量7-10毫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每亩使用剂量30-40毫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20%阿维·螺螨酯悬浮剂(1%阿维菌素+19%螺螨酯),每亩使用剂量100毫升。

三、大豆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又被称为“斑点病”,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生普遍,分布广泛,基本上在大豆种植区都有发生,大豆灰斑病属于间歇性的病害,叶片、茎部、豆荚都会受害。

当叶片受害时,会出现圆形的斑点,颜色褪绿,随着病害的加重,病斑变大,呈无规则的形状或椭圆形,颜色也变成灰色或者是灰褐色。

茎部受害后,也会出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斑,中间颜色为褐色,四周颜色为红褐色,甚至还会有黑点。

豆荚受害后,在豆荚的表面也会出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斑,严重的情况下,会有霉层出现。

不论叶片、茎部还是豆荚,哪个部位受害后,对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都会造成影响,在大豆中后期做好监测工作,也可提前打药预防,或者在发病初期及时打药喷雾防治,常用药剂如下:

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每亩500-800倍液进行喷雾;

40%百菌清悬浮剂,每亩使用剂量80-120毫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使用剂量100-140克,兑水15kg,均匀喷雾;

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20%戊唑醇+10%肟菌酯),每亩使用剂量36-45毫升。

四、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叶片、豆荚、豆粒都可以被危害,该病害有霜霉菌侵染所致,基本上在大豆种植区都有发生。

大豆霜霉病危害叶片时,会出现褪绿的小斑点,随着病害加重,变成黄褐色的斑块,并且在叶片背部,会出现灰色的霉层,严重的情况下,叶片直接掉落。

豆荚受害后,从外部看,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是剥开豆荚后,会危害里面的豆粒,豆荚内有霉层,在豆粒的表面也会出现霉层,豆粒发黑,无光泽,豆粒霉烂等,危害着大豆的品质和产量,减产严重。

针对大豆霜霉病,到了中后期建议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后,要及时防治,时间越早越好,常用药剂如下: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可用剂量107-147克,兑水15kg,均匀喷雾;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亩500-1000倍液使用,兑水15kg,均匀喷雾;

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每亩使用剂量30-40毫升,兑水15kg,均匀喷雾;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使用剂量170-250克,兑水15kg,均匀喷雾;

60%唑醚·霜脲氰水分散粒剂(20%吡唑醚菌酯+40%霜脲氰),每亩使用15-20克;

75%肟菌·霜脲氰水分散粒剂(25%肟菌酯+50%霜脲氰),每亩使用15-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