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螃蟹的农药方法(快速杀螃蟹的方法)
河蟹养殖过程中溴氰菊酯治理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技术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南京师范大学孟庆国副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期刊《Chemosphere》(SCITop,影响因子5.778)上发表“ToxicityofdeltamethrintoEriocheirsinensisandtheisolationofadeltamethrin-degradingbacterium,Paracoccussp.P-2”的研究论文,深入研究了溴氰菊酯对河蟹毒性效应,并从河蟹养殖池塘底泥中筛选出的一株溴氰菊酯降解菌。
溴氰菊酯攻毒后河蟹肝胰脏的病理变化溴氰菊酯在水产经济动物的养殖过程中大量使用,驱杀寄生于鳃、附肢和甲壳上的固着类纤毛虫,甚至很多养殖户使用它来清塘,清除蟹塘中的轮虫、枝角类及挠足类等浮游动物。随着溴氰菊酯用量逐渐增多,长期在环境中蓄积,并直接对河蟹产生急性效应和亚致死效应。本研究以96h-LC50的1/2、1/5、1/10浓度的溴氰菊酯胁迫河蟹15天,组织病理学表明随着农药胁迫浓度的增加,B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基膜增厚并与上皮细胞层基部分离,上皮细胞核固缩,空泡数量增多,管腔内有少许异物,空泡内也有杂质出现。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有胁迫作用。长期低浓度的刺激下,肝胰腺组织结构受到严重损伤。
副球菌帮助河蟹降解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溴氰菊酯残留微生物修复作为生物修复中的主要方式,对农药残留的降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从河蟹养殖池塘的底泥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溴氰菊酯降解菌,并鉴定为副球菌属。其降解特性表明随着溴氰菊酯浓度的增加,副球菌属的降解作用受到抑制;pH为7时,降解效率最大,达到86.6%;菌株的降解效率与菌株接种浓度呈正相关,接种量达到6.05×109CFU/L,降解效率明显提高,达到79.2%。在加入降解菌株的实验组中,河蟹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溴氰菊酯残留量都显著降低,其降解率在肝胰腺中可达80%,肌肉中可达72%。
本团队发表了论文并申请了相关专利,研究成果有望解决河蟹中溴氰菊酯的残留问题,以提高河蟹品质。甲壳类动物对菊酯类药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死亡
菊酯类药是一类高效、广谱、低毒和可生物降解的合成杀虫剂,现时市场上出售的水剂杀虫药除敌百虫、硫酸铜外,多是采用溴氰菊酯或氯氰菊酯组成,只是商品名称各个厂家不同而已,只要一看使用说明上药物组成即可知晓。
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作为渔药时,可治疗鱼中华鱼蚤、锚头蚤、鱼鲺等寄生虫寄生,但小龙虾、河蟹、青虾等甲壳类动物对菊酯类药比较敏感,容易出现死亡。
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养殖池能不能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清塘呢?
由于菊酯类杀虫剂可直接杀死池塘中的小龙虾、河蟹等甲壳类动物,清塘不宜使用。
但若上一年河蟹、小龙虾等养殖病害发生得非常严重,为了避免影响第二年的养殖,可在清塘时使用菊酯类杀虫剂,但是要留有足够的药性消散期,一般应达到60天以上。
如果施用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用于清塘或杀灭虫害后的池塘养殖环境下不适合投放虾蟹种,应及时对池塘进行先放水后进水的处理,进水后全池使用腐殖酸钠进行解毒。虾蟹种投放时应先进行试水,一切正常后再进行放苗。
由此可知,非虾蟹等甲壳类动物如鱼类养殖池,如果野生虾蟹(如龙虾)滋扰成为害虫生物时,可用溴氰菊酯、氯氰菊酯类施用杀绝。
文章来源:蟹行家综合整理自江苏省河蟹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水花鱼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