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针松疱锈病发病规律 五针松疱锈病发病规律
五针松疱锈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对五针松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病害,我们需要掌握其发病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病规律五针松疱锈病是由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发病期为夏季和秋季。在这个季节,气温高、湿度大,而五针松生长势弱,容易受到病害的侵袭。长期生长在潮湿环境下的五针松更容易感染疱锈病。
五针松疱锈病主要通过疱锈菌的孢子进行传播,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雨水、昆虫等途径传播到五针松的叶片上,从而引发疾病。疱锈病还可以通过五针松的种子和苗木进行传播。
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病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侵染期,疱锈菌孢子侵入五针松的叶片,开始在叶片上生长。然后是发病期,疱锈菌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的菌斑,斑点周围有黑色的菌丝,叶片会逐渐枯黄。最后是枯死期,叶片逐渐干枯,脱落,从而对五针松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何预防五针松疱锈病?为了预防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清理病害叶片,避免病害扩散。
2.适当进行修剪,增强五针松的光照和通风条件。
3.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增强五针松的抗病能力。
4.在五针松的生长季节,定期喷洒杀菌剂。
五针松疱锈病的相关问题问题一:五针松疱锈病对五针松的生长和发育有哪些影响?
答案:五针松疱锈病会对五针松的叶片造成损害,导致其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五针松死亡。
问题二:五针松疱锈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答案:五针松疱锈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疱锈菌的孢子,可以通过风、雨水、昆虫等途径传播到五针松的叶片上。
问题三: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答案:五针松疱锈病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气温高、湿度大时更容易发病。长期生长在潮湿环境下的五针松更容易感染疱锈病。
问题四:如何预防五针松疱锈病?
答案:预防五针松疱锈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及时清理病害叶片,适当进行修剪,加强土壤肥力管理,定期喷洒杀菌剂。
问题五: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病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五针松疱锈病的发病过程一般分为侵染期、发病期和枯死期三个阶段,疱锈菌孢子侵入五针松的叶片开始生长,叶片上形成黄褐色的菌斑,斑点周围有黑色的菌丝,最后叶片逐渐干枯脱落。
问答拓展:松疱锈病有怎样的发病规律?
冬孢子最早于7月底出现,8~9月陆续产生,并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与松针接触,萌发后由气孔侵入,个别由嫩皮侵入,在松针上可见小褐点。菌丝不断蔓延至枝干皮层中。至第2~3年,枝干皮上出现病斑,生裂缝。8~9月生蜜滴,为性孢子***的混合液,第3~4年的5~7月在病部生锈孢子器,轿弊键内有锈孢子,以后每年都可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风力传播与茶藨子、马先蒿叶接触,萌发后生芽管,由气孔侵入叶片。6~8月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可进行重复侵染,8~9月生冬孢子柱,冬孢子柱再萌发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到松针上进行侵染。
本病发生在松树干薄皮处,因而刚刚定植的幼苗和20年生以内的幼树易病。在杂草丛生的幼林卜段内、林缘、荒坡、沟渠旁的松树易感病。转主寄主马先蒿、茶闭巧藨子多的地区病害严重。
问答拓展:松树盆景有哪些病虫害?如何防治?
常见病害有煤污病、叶斑病,可用0.5%~1%波尔多液,在梅雨季节前一个月,每10天喷药l次,连续3次,即可起到防治效果。主要虫害有大蓑蛾、红戚纯蜡介壳虫、红蜘蛛等,可用敌敌畏1200~1500倍液喷杀之,也可用40%乐果1500倍液喷杀。苗期最常见而严重发生的是猝倒病,症状有出土前的种子腐烂,以及出土后的顶腐、立枯、猝倒等类型。马尾松苗期的松苗叶枯病有时也为害严重。叶部病害常见的有松针锈病、松落针病及马尾松赤枯病。后两种多高如咐发生在立地较差,土壤瘠薄,生长不良的林分。干部病害有疱锈病和五针松疱锈病,是世界重要的森林病害,在欧洲、北美曾毁掉大量五针松林;中国东北地区的红松人工幼林也受害严重。马尾松、黄山松在窝风、高湿、多栎树的林分,则有松瘤锈病发生;松根白腐病也颇为常见。(1)松树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松褐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
⑵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除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痕迹外,还可发现产卵刻槽;
⑶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可见松褐天牛的蛀屑;
⑷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控制办法,人工伐除病死树,防止疫区木材携带该种或天牛扩散传播,袋装熏蒸杀灭松墨天橡慧牛,利用天敌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
问答拓展:红松疱锈病是什么?
(Koreanpinestemblisterrust)
(邵力平)
也叫五针松疱锈病或白松疱锈病。
发生和发展
1865年本病在波罗的海沿岸开始发生在由北美引进的白松上,以后便急速向南扩展到丹麦、德国、瑞典、荷兰、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约经30年遍及欧洲全土,几乎毁掉欧洲引种的全部白松。北美原无此病,但因造林的需要,1907~1912年又由法、德等国逆引白松幼苗,随将本病带入北美,1909年开始发病,1915年大流行,1920年遍及五大湖地区和加拿大的南部地区的白松人工林。1921年西部温哥华的美国五针松和糖松也发生本病,1930年扩展至加里福尼亚北部,使美国和加拿大的五针松类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1940年在中国东北地区最先记录本病发生在茶藨子上,1956年辽宁省的红松大量发病,经25年后遍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各地的红松林内;在2~20年生的人工林中平均发病率近10%,个别林分的发病率竟达70%多,病后3~5年便枯死,使林分受到破坏,成为疏林地,且病情继续发展。1972年日本北海道的白松和红松人工林发病。同期,南朝鲜的人工红松林也有发生。
为害情况
本病为害单维松的各种五针松枝干部,如白松、瑞士五针松、西伯利亚红松、美国五针松、糖松、红松、华山松、偃松等。
病菌由松针侵入,逐渐向枝、干蔓延,松针被侵染后,常生黄绿色至红褐色点斑。枝干初病时多半无明显病状,常于8月末9月初由皮下溢出橘***蜜滴,蜜滴消失后削皮可见血迹斑。次年5月中、下旬由该处皮下生出疱囊,初黄白色,后为橘***。6月上旬疱囊破裂后,由里边散出橘***至橘红色的粉末状锈孢子。当年秋季在产生疱囊的上部或下部再产生蜜滴。旧病皮待疱囊散后常显粗糙,且带黑色,病部微显肿胀,但木质部无明显的变化。发病高度常在150厘米以内。病树新梢很短,连年发病后冠形变圆,松针淡绿无光泽,生长停滞。病皮易被小蠹虫蛀入或被野鼠啃食,从而加速病树的死亡。在转主寄主的叶背面,6~7月间产生橘***疱状夏孢子堆,入秋即生黄褐色至橘红色毛状物,即冬孢子堆。如叶片上的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过多时,孢子堆之间的模拍叶片组织便产生坏死斑,严重者全叶枯焦。
病原菌
病原菌是茶藨生柱锈菌,具长循环型生活史,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产生于单维松的五针松枝干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产生于茶藨子和马先蒿叶片上。1976年横田认为,欧美的菌种与亚洲菌种的基本形态相同,只是欧亚两洲所处的生态条件不同,夏、冬孢子的寄主也不同,他认为茶藨生柱锈菌是一个集合种,包括两个专化型:其一是茶蕉子专化型,分布在欧、美、日,夏、冬孢子在茶藨子上;其二是马先蒿专化型,分布在亚洲,夏、冬孢子在原始林区的茶藨子上、人工林的马先蒿上,并认为偃松上的堪察加柱锈菌是茶藨生柱锈菌的异名。中国东北地区,红松和偃松疱锈病的病原菌,属马先蒿专化型。其转主寄主在原始林区有东北茶藨子、兴安茶藨子、刺李,人工林区有返顾马先蒿及其多枝变种和穗花马先蒿。冬孢子成熟后,当年秋季就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风力传播,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松针,以菌丝形态越冬。那些未落到松针上的担孢子,萌发后产生1、2次次生担孢子。松针中的菌丝次春继续伸延,并向侧枝蔓延,约经3~7年之后,于8月末9月初产生性孢子器,泌出蜜滴,通过精孢配合后,产生双核菌丝,下一年春季产生锈孢子囊,突出于枝干皮外。锈孢子成熟后再借风力传播,萌发后产生芽管,由气孔侵入茶藨子或马先蒿叶片,6~11日后在叶背产生疱状夏孢子堆,夏孢子再借乎闷风力传播成为再侵染的接种体。8月初(最早在7月初)在叶背岁码弯产生冬孢子柱,成熟后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再借风力传播侵染松针。锈孢子出现于5月末6月初,萌发温度为4~30℃,以15~19℃为最适,不需光线。夏孢子萌发温度为15~20℃。冬孢子在15~19℃下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然而只有在20℃以下的温度中形成的冬孢子,才能萌发并产生担孢子。那些在高于20℃温度下形成的冬孢子,常不能萌发,或萌发后不产生担孢子。五针松产生的锈孢子,每年都可以扩散并侵染转主寄主植物,但冬孢子是否年年都能萌发并进一步产生担孢子,则决定于当年形成冬孢子时的气温是否低于20℃,因而担孢子对五针松的侵染不是年年都能发生的。
防治方法
①在苗圃周围400~500米范围内铲除中间寄主,以控制夏孢子和冬孢子的产生,避免对五针松幼苗的侵染,防止将病苗带上山场;②用杀菌剂(如粉锈宁)喷射幼苗,防止病菌的侵染;③人工林内适时适度修枝;④用松焦油涂病干;⑤林分发病率如超过40%时,已无成林希望,应及早皆伐再造林;⑥通过选优和种内杂交后代选优的途径,培育抗病后代。
红松球蚜
见球蚜。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