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小麦锈病的侵染循环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668 次
小麦锈病的侵染循环

小麦锈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侵染循环复杂,病原菌易于形成抗药性,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本文将从小麦锈病的侵染循环入手,探究其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

小麦锈病侵染循环

小麦锈病是由小麦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病原菌在小麦上形成菌丝体,通过分生孢子的形式进行传播。小麦锈病的侵染循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菌丝体的侵染

小麦锈菌在小麦叶片上形成菌丝体,通过菌丝体的生长和分化,侵染小麦叶片的表皮细胞。在此过程中,病原菌会释放出一些毒素,导致小麦叶片逐渐变黄、枯萎。

第二阶段:分生孢子的传播

在菌丝体侵染小麦叶片的同时,锈菌分生孢子开始形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等自然因素进行传播,侵染周围的小麦植株。这个阶段是小麦锈病扩散的关键点。

第三阶段:感染的延续

在分生孢子传播的同时,小麦锈菌也会在小麦植株内部形成菌丝体,继续进行侵染。这个阶段是小麦锈病加重的关键点。同时,由于小麦锈菌易于形成抗药性,这个阶段也是小麦锈病防治的难点。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小麦锈病的侵染循环,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一、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已经选育出了一些小麦锈病抗性较强的品种,可以通过选用这些品种来减少小麦锈病的发生。

二、加强田间管理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作物间距,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减少小麦锈病的传播。

三、合理使用药剂

对于小麦锈病,我们可以使用化学药剂、生物制剂等手段进行防治。应该合理使用药剂,避免病原菌形成抗药性。

四、采用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拮抗菌等生物手段进行小麦锈病的防治。这种方法具有环保、安全、有效等优点。

小麦锈病相关问题


问题一:小麦锈病的发生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麦锈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有关。其中,气候是影响小麦锈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温度在15℃左右,湿度在80%以上时,小麦锈病易于发生。

问题二:小麦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小麦锈病会导致小麦叶片变黄、枯萎,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小麦死亡,给小麦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问题三:如何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锈病?

小麦锈病感染后,叶片会逐渐变黄、枯萎,并出现一些黑色的锈斑。可以通过观察小麦叶片上是否有锈斑来判断小麦是否感染了锈病。

问题四:小麦锈病的防治难点是什么?

小麦锈病的防治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小麦锈菌易于形成抗药性,使得化学药剂等防治手段效果不佳;二是小麦锈病的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

问题五: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麦锈病的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使用药剂、采用生物防治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小麦品种等因素进行选择和调整。

相关拓展:

问: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条锈病菌为活体营养生物,病菌冬孢子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而是依靠夏孢子完成病害循环,但夏孢子又不能脱离寄主而长期存活,病菌在病害循环的各个阶段均离不开其寄主,必须依赖其寄主的存在才能完成病害循环(图7-6)。

图7-6条锈病病害循环

1.病菌的侵染过程

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生活力良好的夏孢子在2~3h内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庆衡碰在气孔下空腔处菌丝膨大成气孔下泡囊。泡囊上产生数根侵染菌丝,蔓延于叶内细胞间隙,产生球形或卵形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夺取寄主的营养。在侵染菌丝形成吸器的过程中,仅使寄主细胞质膜在吸器侵入部位产生凹陷,并未刺破寄主的细胞质膜,吸器与细胞质膜始终保持一定距离。

侵入后,菌丝体在细胞间隙中分支蔓延,开始很慢,4~5d后便迅速形成一个圆形或长圆誉谈形的菌落,待营养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即产生夏孢子堆。在适温条件下,从夏孢子萌发侵入到下一代夏孢子产生需10~20d。条锈病菌的菌丝体可在寄主组织中不断扩展蔓延,当原侵入点(即菌落中心)产生孢子堆后,菌落外缘的菌丝继续向外蔓延,陆续形成新的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孢子堆排列成同心圆状,而在成株期叶片中,由于受到维管束组织的阻碍,菌落只能在叶脉间向两端扩展,故孢子堆排列成虚线条状。条件适宜时,一个侵入点(即一个菌落)即可向上蔓延到叶尖,向下经叶片基部扩展到叶鞘,陆续产生20个以上的夏孢子堆。在幼苗叶片上,可见每日出现一圈新的孢子堆;在成株叶片上则每日可见病斑两端各出现一节新的孢子堆,长度各为2.5~3.5mm。可根据病斑的长度和节数,大致推测条锈病的始发期。

2.周年循环

条锈病的周年循环包括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和春季流行等4个环节。

(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感病麦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间)旬平均温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旬平均温度在20~22℃的地区,病菌越夏困难,超过23℃的地区,病菌不能侵染寄主,已被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病菌不能越夏。所以,在我国平原麦区,由于夏季高温、高湿,病菌不能越夏,但夏孢子拦伍可经气流远程传播到高寒麦区,并在高寒麦区逐代繁殖、传染,度过炎热夏季。我国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这些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并有处于不同生育期的自生麦苗、晚熟冬麦和春麦(成熟期最迟可至9月以后)可供病菌寄生,因而成为病菌理想的越夏场所。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导致秋苗感染。越夏地区和邻近越夏地区的早播冬麦麦苗发病最早、最重,而距越夏地区越远、播期越迟的冬麦区,秋苗发病越迟、越轻。如陇东、陇南等越夏地区及邻近的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早播麦田9月底10月初即可发现病叶,平原麦区黄河以北一般到10月或11月才始见病叶,而淮北、豫南等地一般要到11月以后才有零星发病。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

(3)越冬旬平均气温低至2℃时,侵入的菌丝体仍能缓慢扩展,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潜育菌丝在麦叶组织内越冬。大部分冬麦区,冬季条锈病菌停止扩展,但只要受侵叶片未被冻死,病菌即可度过严寒的冬季。条锈菌越冬的临界低温为最冷月均温-6℃至-7℃,但若长期有较厚积雪覆盖,即使低于-10℃病菌仍能安全越冬。以常年气候而言,我国条锈菌越冬的地理界限从山东德州起,经石家庄、山西介休至陕西黄陵为界。该线以北病菌越冬率很低,以南则每年均有很高的越冬率。

小麦条锈菌越冬期在麦叶上可能出现多种症状。有人将冬季麦叶症状变化归为正常孢子堆型、变色孢子堆型、疱状孢子堆型、花斑型和无斑型。其中无斑型病叶为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其余各型病叶大多在越冬期间被冻死。

在条锈菌越冬区北部如华北、关中等地,秋苗发病程度与其病菌越冬率有显著的相关性。病菌在单片病叶中不能越冬,只有在秋苗期形成的发病中心病叶中才能顺利越冬。华北平原南部及其以南各地,冬季温暖、湿润,小麦仍缓慢生长,条锈菌在冬季能正常侵染,不存在休止越冬问题。如江淮、江汉和四川盆地等麦区,条锈菌可在冬季持续侵染蔓延,形成大量的菌源,成为来年北方麦田的菌源基地,这些该地区被称为条锈病菌的“冬繁区”。

(4)春季流行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因各越冬区的生态条件和菌源的来源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特点。在华北、西北等气温较低的麦区,小麦条锈菌越冬之后,早春旬均温上升到2~3℃和旬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开始形成孢子堆,若遇春雨和结露,所产孢子侵染新生叶片,病情不断向上部和周围叶片发展,进入春季流行期。春季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当地的雨水条件。华北地区常年春季干旱、少雨,造成越冬病叶大量死亡,少数残存病叶要重新形成发病中心才能蔓延扩展,此过程称“越春阶段”。一般自3月下旬越冬病叶中病菌开始产孢,整个春季可繁殖4代。小麦条锈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与菌源的来源有密切关系。在以当地越冬菌源为主的地区,春季流行要经过单片病叶、发病中心到全田普发等3个阶段。但在冬季温暖、潮湿、越冬菌量大、病害冬季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直接造成全田发病。

条锈菌不能越冬或越冬率极低的地区,以外来菌源为主。这些地区田间发病的特点是大面积突然同时发病,病情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当地当时气候条件所允许量的最大值,田间病叶分布均匀,发病部位多在旗叶和旗下一叶,找不到或很难找到基部病叶向上部和四周叶片蔓延的发病中心。

问:小麦叶锈病的病害循环是怎样的?

叶锈病菌越夏和越冬的地区较广,我国大部分麦区小麦收获后,病菌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病菌从自生麦苗转移到秋苗上敬侍危害、越冬。晚播小麦的秋苗上,饥枝病菌侵入较迟,以菌丝体潜伏在叶组织内越冬。冬季寒冷地区,烂稿敏秋苗易被冻死,病菌的越冬率很低;冬季较温暖地区,病菌越冬率较高。同一地区病菌越冬率的高低,与翌春病害流行程度呈正相关。小麦返青后,旬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后,病菌侵入新生叶片。

叶锈病菌从气孔侵入,病菌侵入后,形成夏孢子堆和夏孢子,进行再侵染。

问:小麦的白粉病和锈病用什么药最好

播前用25%多菌灵或15%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腥黑穗病,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2%-0.3%。

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的防治

(1)症状与侵染循环
  小麦锈病分条锈、叶锈、秆锈三种类型。三种锈病的简单识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褐斑。条锈病多发生在叶片上,孢子堆呈鲜***、较小、排列整齐成长条状。叶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很少发生,孢子堆呈桔***至赤褐色,散生于叶片上。秆锈病主要危害麦秆、叶鞘,叶片、麦穗也有发生,孢子堆大、呈褐色、椭圆形,周围有破裂翻起的麦皮。
  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叶鞘、茎秆,麦穗也可发生,病斑梭形、隆起,表面覆有灰白色霉层。
  小麦纹枯病主要危害茎秆基部,茎基部1—3节的叶鞘上形成椭圆形云纹状灰褐色病斑,抽穗时叶鞘上形成萝卜籽状的菌核,病重时主茎枯死,产生白穗,遇风雨时易倒伏。
  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发生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水平关系密切。弱抗病品种发病重,温度适宜,降水量多,空气湿度高时病害易流行,氮肥施用多,植株旺长,密度高,叶面积系数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2)防治方法:
  (A)选用高抗病品种。
  (B)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增施有机肥料和磷钾肥,控制氮肥使用量;科学灌水,减少无效分蘖,防止植株旺长、田间郁闭,改善田间小气候。
  (C)药剂拌种:用2.5%适乐时(种衣剂)10克+“天达种宝”25克,兑水375克,拌麦种10公斤。促进根系发达,幼苗健壮,提高抗病性能。
  (D)小麦3叶期喷洒600倍“天达壮苗灵”促进根系发育;返青、拔节期,用3000倍96%恶霉灵+600倍“天达粮宝”(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喷雾,既可增强小麦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能,提高小麦叶片的光合效能,增加产量10—15%,又可防止并减少病害发生。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用井岗霉素+“天达粮宝”或多抗霉素+“天达粮宝”防止有特效。

问:小麦锈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小麦锈病的发生规律:小麦三种锈病均为真菌性病害,病害为柄锈菌属的三种不同锈菌侵染而致。小麦叶锈病以休眠菌丝体在受侵染的冬小麦上越冬,而小麦条锈菌和秆锈菌因不耐低温在承德地区不能越冬,而由外地迁来。

第二年春季,冬麦返青后,越冬的叶锈菌也随之萌动侵染;以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和春麦的播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及西北地区越冬越夏基地和华北冬麦区通过气流传来的条锈菌和秆锈菌也相继侵染冬麦、春麦引起发病。夏季麦收后,锈菌的夏孢子再经气流传到西南及西北地区的越夏基地的小麦上侵染、越夏。

秋季冬麦出苗后,叶锈菌又可随气流传回本地侵染并在麦苗上越冬。在整个生长季,三种锈病都是以夏孢子世代在小麦上逐代侵染而完成周年循环的。三种锈病的发病轻重主要与夏、秋季和春季的雨水多少、越夏越冬菌源量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小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秋季和春、夏季雨水多,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发生就重;反之则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