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对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时期,可以帮助农民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病害损失。
发生时期
小麦白粉病发生的时期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一般来说,小麦白粉病在春季和秋季发生较为严重。春季是由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秋季则是由于气温下降、湿度减小,使得小麦叶片干燥,易受病菌侵染。
具体来说,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时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发期
初发期一般在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上旬,秋季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初发期的病斑多为小点状,颜色为浅绿色或黄白色。
高峰期
高峰期一般在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秋季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此时气温和湿度都达到了最适宜病菌生长的条件,病害发生较为严重。高峰期的病斑多为大面积的白粉,容易扩展和蔓延。
衰退期
衰退期一般在春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此时气温升高,湿度减小,病害逐渐减轻。衰退期的病斑多为老化、干枯、脱落。
防治措施
针对不同的发生时期,农民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初发期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以杀灭病菌和防止病害扩散。同时,要注意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斑,减少病菌的存活和传播。
高峰期要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气,避免过度密植和过度施肥,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如利用天敌和微生物控制病害,或者利用紫外线和热风等物理手段杀灭病菌。
衰退期要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清除病株和病斑,减少病菌的存活和传播。同时,要注意防止病害的复发,采取适当的轮作和间作措施,以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营养平衡。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时期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农民可以根据不同的发生时期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损失。同时,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营养平衡,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相关拓展:
问: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害,病原菌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病菌以菌丝体枝宴潜伏于冬麦病苗上越冬。春季随小麦返青、生长,菌丝萌动侵染发病;春小麦上的白粉菌,可由冬麦上的白粉菌或外来菌源侵老搭宏染而成。
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白粉状物)借助气流传播不断侵染小麦健康的植株和部位,使病害得以发展。后期病部形成闭囊壳,麦收后即以闭囊壳于干燥处越夏。秋季,分生孢子及闭囊壳中的子囊孢子又可借风雨传到冬麦秋苗上进侍册行侵染,以后以菌丝形式潜伏在病组织内越冬。
因白粉菌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及温度0~18摄氏度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因而生长季中,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最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偏施氮肥,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也有利于发病。
问: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有哪些规律?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真菌***害,病原菌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病菌以菌丝体枝宴潜伏于冬麦病苗上越冬。春季随小麦返青、生长,菌丝萌动侵染发病;春小麦上的白粉菌,可由冬麦上的白粉菌或外来菌源侵老搭宏染而成。
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白粉状物)借助气流传播不断侵染小麦健康的植株和部位,使病害得以发展。后期病部形成闭囊壳,麦收后即以闭囊壳于干燥处越夏。秋季,分生孢子及闭囊壳中的子囊孢子又可借风雨传到冬麦秋苗上进侍册行侵染,以后以菌丝形式潜伏在病组织内越冬。
因白粉菌对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及温度0~18摄氏度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因而生长季中,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最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流行。偏施氮肥,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也有利于发病。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