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梨锈病不能产生什么孢子 梨锈病不能产生什么孢子菌

2024-07-15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9331 次
梨锈病不能产生什么孢子 梨锈病不能产生什么孢子菌

梨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梨树,会导致梨树叶片上出现***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形成锈色斑点,叶片逐渐干枯并脱落,这将会导致梨树的生长受到阻碍,影响梨树的产量和品质。最新研究表明,梨锈病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梨锈病不能产生任何孢子。

梨锈病的病原菌

梨锈病的病原菌为锈菌属中的梨锈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梨树上生长繁殖。梨锈菌在梨树上生长时,会形成一个菌丝体,通过形成分生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而在没有梨树寄主的情况下,梨锈菌是无法生存的。

梨锈病的传播途径

梨锈病的传播主要依靠风、雨、工具等途径,其中风是主要的传播因素。由于梨锈病的孢子可以随风传播,因此在梨树生长的季节,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梨锈病的传播,避免对梨树的危害。

梨锈病的防治措施

梨锈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为了防止梨锈病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首先要保持梨树的生长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除落叶和病叶,避免病原体滋生。其次要注意梨树的修剪和疏果,保持梨树的通风透气,防止病原体在梨树上生长繁殖。还可以使用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梨锈病的相关问题

问题一:梨锈病的危害有哪些?

答案:梨锈病会导致梨树叶片上出现***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形成锈色斑点,叶片逐渐干枯并脱落,影响梨树的产量和品质。

问题二:梨锈病的病原菌是什么?

答案:梨锈病的病原菌为锈菌属中的梨锈菌。

问题三:梨锈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答案:梨锈病的传播主要依靠风、雨、工具等途径,其中风是主要的传播因素。

问题四:如何防治梨锈病?

答案:保持梨树的生长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清除落叶和病叶,注意梨树的修剪和疏果,使用农药进行防治等措施。

问题五:梨锈病能在没有梨树寄主的情况下生存吗?

答案:梨锈病在没有寄主的情况下是无法生存的,因此梨锈病不能产生任何孢子。

问答拓展:梨锈病有哪些特征?

GymnosporangiumharaeanumSyd.症状

梨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为害幼果。叶片被害时,先在叶表面发生橙***、有光泽的小斑点,斑点数目不等,多者可达20—40个。其后斑点逐渐发展成圆形病斑,直径约4—8mm。病斑中间橙***,边缘淡***,表面密生针尖大小的桔***小点粒,即病原菌的性孢子器。性孢子器成熟后溢出淡***粘液,内含性孢子。粘液干燥后小点粒变为黑色。以后,病斑处组织肥厚,正面稍凹陷,背面隆起并生出灰褐色细管状物,即锈孢子器。每个病斑上可产生锈孢子器10数条,末端破裂后即散出黄褐色的锈孢子。其后病斑逐渐变黑色。当叶片上病斑较多时,往往早期脱落。幼果被害,多在萼洼附近形成大小约1cm的橙***圆斑,后期变为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上发生初为桔***,后变黑色的小粒点,病斑四周产生细管含尺状锈孢子器。病果生长停滞,往往呈畸形而早落。叶柄及果柄被害后,病部呈橙***,膨大隆起成纺锤形,上面也着生有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新梢的症状与叶柄相似,但后期病部凹陷,龟裂,易折断。转主寄主桧柏染病后,最初在针叶、叶腋或小枝上出现浅***斑点,其后稍隆起,逐渐突破表皮,露出红褐色或紫褐色、圆锥形或扁楔形块状物,直径1—2mm,单生或数个相连,即冬孢子角。春雨后冬孢子角吸水膨大,成为橙***舌形胶质体,干燥时干缩成表面有皱纹的胶块状。

病原菌(图1-27)

图1-27梨锈病

1.叶片症状2.冬孢子角3.冬孢子4.冬孢子萌发5.护膜细胞6.锈孢子

性孢子器葫芦形,埋生于表皮下,大小120—170×90—120μm性孢子纺锤形,无色,单胞,大小8—12×3—3.5μm。锈孢子器生于叶背面,长筒形,长约2.5—4毫米,直径0.3—0.5mm。护膜细胞六角形,有长刺状***突起,大小42—87×23—42μm。锈孢子近球形,橙***,表面有刺点,大小18—22×16—20μm。冬孢子纺锤形或椭圆形,双胞,橙***,具长柄,分隔处稍缢缩,每胞各具两个发芽孔,大小35—70×15—22μm。冬孢子在胶质冬孢子角上萌发生出先菌丝,4胞,每胞生一长柄,顶端着生小孢子。小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0—15×8—9μm。

发生规律

梨锈病菌为转主寄生。在梨树上形成的锈孢子成熟后,借风力飞落到转主寄主桧柏属(Juniperus)植物上,在适宜温度下萌发,侵入桧柏的叶、枝而产生冬孢子角。越冬后至春季,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随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梨树叶片或果实。侵入后经过一定时间形成性孢子器。性孢子器产生性孢子,性孢子经昆虫等传带到异性性孢子器的受精丝,受精后形成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向叶背面发展形成锈子器,产生锈孢子。锈孢子不能再侵染梨树,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入后越冬。梨锈病菌无夏孢子阶段,不能发生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时期产生小孢子侵染梨树。小孢子遇干燥条件极易死亡,传播距离为2.5—5km,最远为50km。

梨锈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尤其温湿度的影响很大谈斗高。锈菌冬孢子的萌发和小孢子的侵染,都需要有一定的雨销告水和湿度,因此每年梨锈病发生的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春降雨的早晚和雨量的大小。对温度也有一定要求,如冬孢子萌发温度为14—30℃,最适温度为17—20℃,锈孢子则为27℃。风在病害传播中也起重要作用。如早春无风或风向与梨园相背,在桧柏上越冬的冬孢子,产生小孢子后就不能借风力传播到梨树上,因而梨锈病的发生则轻。锈病菌一定要在有雨、有风、有适宜温度的配合,并有大量幼嫩寄主组织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较多的侵染。我国栽培的白梨、秋子梨系统的各品种均感病,西洋梨抗病力较强。除梨以外,此病还能为害山楂、木瓜等果树。

防治方法

1.切断侵染循环

在梨园四周2.5—5km以内,彻底砍伐桧柏,铲除转主寄主,切断锈病菌的侵染循环,是防治梨锈病的最有效措施。

2.药剂防治转主寄主

在风景区或城市绿化区,如不能立即砍除桧柏,则应于春雨前剪除桧柏上的病枝,并向桧柏喷布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0.3%五氯酚钠与1度石硫合剂混合液,或1∶1∶160式波尔多液,也可喷布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00—4000倍液。

3.梨树喷药

梨树开花前喷布1∶2—3∶250—300式波尔多液1次,开花后喷布2次,每次间隔10—15天。或喷布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问答拓展:梨树梨锈病的病原是什么?

病原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门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dothidea(Moug.)Ces.etDeNot.(异名:B.berengerianaf.sp.piricola),有弊核性阶段不常出现。梨轮纹病菌的无性阶段虽然目前普遍认为属于轮纹大茎点霉属[Macrophomkawatsukai]。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有***芦老状孔口,直径383~425微米;器壁黑褐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丝状,单胞,大小为18~25微米1~4微米,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梭形或窄梭形,单细胞,无色,大小为24~30微米1~8微米。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壳,子囊壳着生在寄主栓皮下,球形或扁球形,黑褐色,有孔口,大小为230~310微米10~310微米,内有子囊及侧丝;子囊棍棒状,无色透明,顶端膨大,壁厚,基部较窄,大小为110~130微米17.5~22微米;子囊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绿色,大小为24.5~26.5微米1.5~10.5微米;侧丝无色,由多个细胞组成。

病菌发育温度7~36℃,最适温度为27℃。病菌无光照不产生分生孢子,黑光灯照射促进分生孢子的产生。PDA培养基上菌株间菌落形态存在差异,大部分菌株菌丝生长较快,气生菌丝较多,呈绒毛状;在PDA培养基上初为白色,逐渐转为灰色或青灰色,最后至黑色;菌株菌落初期有较为明显的灰黑色轮纹或发散状条纹。

最新研究证实引起我国梨租哗掘轮纹病与梨干腐病的病原相同,但菌株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菌株间的遗传距离与菌株的地域和品种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病菌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苹果、花红、桃、李、杏等多种果树。

问答拓展:梨树梨锈病的发病规律是什么?

梨锈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组织中越冬。一般在翌年春季3月份开始出现冬孢子角。春雨时,冬孢子角吸水膨胀,成为舌状胶质块。冬孢子萌发后,产生有隔膜的担子,并在其上形成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到梨树的嫩叶、新梢及幼果上,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梨树从展叶开始直至展叶后20天容易被感染,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再受感染。梨锈病菌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一年中只有一个短暂时期产生担孢子侵害梨树,且担孢子寿命不长,传大烂乱播距离2.5~5千米,最远不超过10千米。当温度为15℃左右,在有水的情况下,担孢子1小时可完成侵入。病菌侵入后经过6~10天的潜育期,即可在叶片正面出现橙***的病斑,后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在性子器内产生性孢子。性孢子由孔口随蜜汁溢出,经昆虫传带至异性的性孢子器的受精丝上,与受精丝互相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双核菌丝体。双核菌丝体向叶的背面发展,形成锈子器。在锈子器中产生锈孢子,这种锈孢子不能再侵染梨树,而是随气流传播到桧柏等转主寄主的嫩叶或新梢上,滚档萌发侵入危害,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到翌年春季再形成冬孢子角。冬孢子角上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不能侵染桧柏,只能侵染梨树。

潜育期的长短与气温和寄主叶龄有密切关系,展叶期为4天且平均温度15℃时,潜育期为8~9天;展叶期为11天且平均温度为20℃时,潜育期为6~7天;展叶期为23天时,潜育期为14~15天;展叶期为33天历余且平均温度达22.5℃时,该病不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