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慈姑如何留种
种植慈姑如何留种?这是许多农民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慈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绿色蔬菜,也是一种非常营养的蔬菜,可以带来丰富的营养价值。如何留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慈姑,让慈姑得到更好的发展。
慈姑的种植技巧
要保证土壤的肥沃和排水性好。在选择土地的时候,应该选择肥沃的土地,这样可以提高慈姑的产量。同时,要保证排水性好,这样可以防止土壤过湿,从而避免慈姑受到病菌的侵害。
要注意慈姑的施肥。在慈姑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当施肥,同时还需要注意肥料的种类和施肥的时间。一般来说,可以选择有机肥料,比如牛粪、鸡粪等,这样可以提高慈姑的产量,同时还可以提高慈姑的营养价值。
要注意慈姑的灌溉。在慈姑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当的灌溉,保证慈姑的生长需要的水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灌溉,否则会导致慈姑生长缓慢,从而影响慈姑的产量。
如何留种
在慈姑的生长过程中,我们需要留下一部分慈姑,作为下一季的种子。具体的方法如下:
1.在慈姑成熟之后,选择健康的、无病虫害的慈姑,将其挖出来,清洗干净。
2.将慈姑晾干,并在室内存放一段时间,让其自然干燥。
3.将慈姑切成小块,然后将其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让其继续晾干。
4.将晾干后的慈姑放在干燥的地方,存放一段时间,等到慈姑完全干燥之后,就可以将其作为种子保存。
用户关心的问题
问题一:如何避免慈姑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要避免慈姑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检查慈姑,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
2.适当施肥,保证慈姑的生长健康。
3.保持土壤排水性好,避免土壤过湿。
问题二:慈姑的营养价值如何?
慈姑是一种非常营养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慈姑还有利**、降血压、清热解毒等功效,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问题三:如何防止慈姑过度灌溉?
要防止慈姑过度灌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排水性好的土地。
2.定期检查土壤湿度,避免过度灌溉。
3.控制灌溉的时间和量,避免过度灌溉。
慈姑的百科知识
慈姑:慈姑,又名佛手、蛇菜、香蕈,是一种绿色蔬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慈姑富含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利**、降血压、清热解毒等功效,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农业生产技术大全》
[2]《植物学》
释义拓展:野慈姑(植物)
野慈姑(拉丁学名:SagittariatrifoliaL.),别名狭叶慈姑、三脚剪、水芋,是泽泻科慈姑属植物。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为慈姑的变种。
野慈姑与慈姑不同的是,慈姑植株高大,粗壮;叶片宽大,肥厚,顶裂片先端钝圆,卵形至宽卵形。
野慈姑植株较矮,叶片较小、薄;根状茎横走,较粗壮,末端膨大或否。挺水叶箭形,叶片长短、宽窄变异很大;叶柄基部渐宽,鞘状。花果期5-10月。生于湖泊、池塘、沼泽、沟渠、水田等水域。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可作家畜、家禽饲料;亦用于花卉观赏。
问答拓展:慈菇的种植方法
慈姑的种植方法:育苗
为了促使慈姑早出芽,育苗前可先进行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将留种用的顶芽用芦席或草包围好,上面覆盖湿草,于燥时洒些温水,保持在15℃以上和一定的湿度,经10~15天出芽后,再进行露地育苗。如栽植较晚,气温已达15℃以上时,可不经催芽而直接育苗。清明前、后插秧,以株、行距各8cm为宜。栽插深度要求顶芽第3节位入土2cm,以利生根,水深保持3cm左右,以利提高土温,促进幼苗生长健壮。
慈姑的种植方法:定植
慈姑秧苗的定植要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在谷雨或立夏定植。与其它作物套种的,多在小满前、后定植,定植前要准备好本田,整地要求松软平坦。定植时拔起秧苗,摘除袜陵外围叶片,仅留16~20cm叶柄,以免定植后遇风摇动,影响成活。栽植时将歼孝根部插入土中10cm左右,随即将根部泥土填平。植株的行距因品种而异,一般生长期长、发棵大的株.行距为40cm见方,亩栽5000~6000株。
慈姑的种植方法:水肥管理
慈姑整个生育期要保持浅水层,严防干旱。苗期要浅水勤灌,以提高土温。栽植后约1个月,可排水搁田,使根深扎;高温期间,夜间可灌水降温,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茎时,可适当排水搁田,保持土壤干干湿湿,促使大量抽生匍匐茎。后期维持浅水,保持球茎膨大的需要。慈姑生长期,需肥量大。为了不断满足慈姑生长发育对肥的要求,可在生长期间追肥2~3次。
慈姑的种植方法:耘耥除草
慈姑栽植1个月至开始形成球茎止,需经常进行耘耥、除草。后期去老叶,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最后1次除草、剥叶时,可结合进行培土,以保护根系和匍匐茎。
慈姑的种植方法:捺叶
在耘田时,结合捺叶,将枯黄的叶脚踩入泥中;同时进行剥叶,在球茎膨大期间,每株仅留7~8片叶,将外叶和老叶剥去,改善行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危害。待新叶抽出2~3片时,还要向根际培土,以利球茎生长。慈姑在生长前期结合耘田除草进行捺叶,即捺除植株外围的黄叶,只留当中绿叶5~8片,慈姑一般从小暑开始捺叶,每隔20天捺叶1次,共捺3~4次,直到白露为止。白露以后,慈姑大量抽生匍匐茎,进入结球阶段,这时应保护绿叶面积和地下根系,以加强养分的制造和吸收。
慈姑的种植方法:采收
采收时间因地区不同而异。山东一带自秋季初霜后(茎叶枯黄时)到第2年球茎发芽前,即11月至翌年3月,可随时采收,在霜降到大雪期间采收较多,在地上部茎叶刚枯黄时采收产量较低,一般延迟采收产量高。这是因为茎叶刚枯黄时,短缩茎中的养分仍可继续向球茎输送,使球茎继续膨大,从而增加产量。所以,在10月底到11月初排去田水,并割去慈姑叶片,留茬15cm左右。割叶后每隔2m开沟,沟深30cm左右,畦面晒干并整细,套种越冬青菜,既可增加慈姑产量,又可在1~2月蔬菜淡季供应上市,提高经济效告改戚益。
慈姑的药理作用
.对多种蛋白酶的影响从慈姑中提取的多功能蛋白酶抑制剂Ⅰ、Ⅱ对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及舒缓激肽释放酶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基中Ⅰ能等当量抑制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对激肽释放酶的抑制作用较弱。Ⅱ能等当量抑制2mol/L的胰蛋白酶,对激肽释入酶的抑制活力高于Ⅰ,但对胰凝乳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小于Ⅰ。
2.对**体外受精的影响体外实验证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在剂量330μg/ml以上时,能抑制**顶部顶体蛋白酶的活性,使顶体蛋白酶丧失水解卵细胞透明带的能力,从而使**不能穿过透明带与卵细胞结合,影响**的受精。实验还时一步证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对人、兔、大鼠、仓鼠及小鼠**顶体蛋白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抑制效应增强。
问答拓展:慈菇的家庭种植方法慈菇怎么种植
1、慈姑的种植时间多在春季,一般从4月下旬到5月上旬都可以进行,气温要保持在15℃以上,这样才更容易生根发芽。通常选用它球茎的顶芽进行种植,从茎的第三节会长出须根,之后会萌芽生长。2、为了提高慈姑的出芽率,需要在育苗前给它进行催芽。将顶芽用芦席包裹起来,上面要覆盖湿草,气候干燥的话,可以洒一点温水,注意保温和保湿。通常10-15天后就会出芽,出芽后露地育苗。如果种植时间比较晚的话,也可以不催芽蠢春液。
3、慈姑育苗一般要在秧田中进行,要求土质肥沃、排灌方便,同时还要保水保肥。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可以适当补充基肥,每亩要施3000-4000千克的腐熟农家肥,同时还要耕深20-25厘米左右,之后就可以进行种植了。
4、将顶芽按照一定的株行距进行种植,深度从顶芽往下的第三节,带物入土1.5-2厘米即可。种植后要调整水位,水深要保持在3厘米左右,这样可以提高地温,有助于它的生长。之后要在森御谷雨进行定植,根部要插入土中10厘米左右。
问答拓展:茨菇的种植方法
茨菇栽培技术
1育苗
1.1种芽选择
为培育壮苗,应选择具有本品种特性,充分成熟,大小适中,光泽好,无损伤,顶芽粗短弯曲的优质球茎,用手掰下或用刀削下顶芽,适当摊晾,等表面干燥后作为种用顶芽。折芽一般在入冬前进行较为适宜,此时伤口在贮藏期间充分愈合,插播以后发根快,出苗早,而且整齐。顶芽粗0.6-1厘米比较好。我县一般在清明前后取出留种用的顶芽,放入干净的箩筐内,上面盖上湿稻草保持湿润,见干时适当洒水,晴天放在阳光下取暖,保持温度在15℃以上,经过10-15天,顶芽开始萌芽即可插播。
1.2秧田选择
育苗秧田宜选择背风、向阳、肥沃的稻田。整田时施足基肥,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每亩施1500-200公斤为宜。带水耕耙,水深保持深耕20-30厘米,做到田平泥化。耙犁平整后用长绳隔出1.3-1.6米宽的长条苗池。为方便苗期管理,相邻的俩个苗池中间留出30-40厘米宽的过道。
1.3插播顶芽
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插播顶芽。每亩育苗田需用顶芽120-180公斤左右。插播时田间保持土壤湿润,将顶芽尖朝上插入泥土中,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顶芽从下向上的第三节位插入泥中1.5—2厘米,插播的株行距规格为10×10厘米。如果种芽大小不一,应将大小顶芽分开插播,保证幼苗生长均匀一致,方便秧田进行统一管理。
2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包括茨菇萌芽生长期和旺盛生长期俩个阶段的管理。
2.1茨菇萌芽生长期
茨菇萌芽生长期从顶芽出芽开始到抽伸正常叶片结束,大约经历20-25天,这段时间幼苗生长速度慢,主要是靠顶芽中贮藏的养分供应植株生长,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很少,需肥量不多。因此萌芽生长期的管理以浅水勤灌以少施施肥为主。茨菇萌芽生长期最适宜温度在15-20℃之间。如果遇到晚霜时,当天夜间苗田应灌满10厘米左右的深水保温防冻,第二天排水浅灌,水深3厘米左右。
2.2茨菇旺盛生长期
从植株抽伸出箭头形定型叶开始,茨菇进入旺盛生长期。茨菇的旺盛生长期分为俩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抽伸定型叶开始到往大田移栽结束为茨菇的旺盛生长前期;第二个阶段是从移栽定植到植株叶腋抽伸匍匐茎,新叶抽伸明显转慢结束,是茨菇旺盛生长的中后期,整个旺盛生长期大约经历100-120天。当幼苗长出2-3片定型叶时,追施一次苗肥,每亩施N、P、k三元复合肥60千克,保证幼苗健壮生长,如果幼苗长势较弱,可再追施一次苗肥,用法和用量与第一次相同。当气温超过25℃时,水位应当加深到6-10厘米,防止干燥,影响幼苗生长。
3大田移栽
幼缓判苗在生长过程中不断抽伸出匍匐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幼苗生长速度的加快,地下匍匐茎逐渐发育成为很多分株,当分株长出4-5片定型叶,也就是幼苗高35-40厘米时,是茨菇唤哪洞往大田移栽的最佳时期。
3.1移栽前准备
茨菇栽培应选择灌溉方便,土壤耕作层在20-30厘米,土壤肥沃、结构松散、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的水田,土壤酸碱度微酸或中性比较适宜。栽培茨菇要求精细整地,灌水深耕。翻犁耙平后灌水泡晒,呕田10天左右,使土壤充分熟化。施足基肥是夺取茨菇高产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结合整田每亩施入农家肥2000-3000千克、**素15-20千克、过磷酸钙30-40千克、硫酸钾25-30千克作基肥。
3.2起苗移栽
最适宜的移栽期是8月下旬至9月初,因为此和枯时移栽可有效避开晚霜和冬雪。茨菇起苗前用镰刀将幼苗上部茎叶三分之一割去,留高25-30厘米,将苗连根拔起,摘除外围老化的叶片和叶柄,保留中央心叶和3-4个叶柄,这样既可以防止秧苗移栽后的头重脚轻根底浅,遇到风吹雨打植株动摇浮起,也可以减少茨菇叶片的水分蒸发,促进茨菇早活棵。茨菇要求浅水栽插,一般水深保持3—6厘米,定植行距40-45厘米,株距25厘米,每亩定植2800-3000株。栽插时要随手将根旁的泥土填平,使苗稳定在土中,栽插后2-3天,要及时进行查苗补缺,如果有被风吹起的倒苗,要重新栽插,有缺苗的要及时补栽。
4大田管理
主要包括旺盛生长中后期和结球期两个阶段的管理。
4.1旺盛生长中后期
茨菇定植10-15天后活棵。当定植后的茨菇抽伸2-3片叶时,进行第一次匀田除草工作,并及时追施第一次定苗肥,每亩追施碳酸氢铵30千克,**素10千克。水肥管理以浅水勤灌,严防干旱为主。栽植前期保持3-6厘米浅水,在茨菇整个大田生长期,每隔15-20天应匀田一次,直到抽伸匍匐茎为止,通常需要匀田2-4次。结合匀田捺叶是茨菇旺盛生长中后期管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有利于通风透光,还可以防止由于叶片过多而在高温条件下抽伸匍匐茎,结出小球茎。捺叶时将老叶连同叶柄一起摘除,塞入植株旁的泥土中,只留中央的4-5片新生叶。
4.2结球期管理
10月下旬,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茨菇叶片不再抽生,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养分向地下部分集中,地下匍匐茎抽生15-25天后,末端开始膨大形成球茎,茨菇进入结球期。茨菇结球期从茨菇结球开始到球茎全部成熟进入休眠期结束,大约经历50-60天,是茨菇形成经济产量的重要时期。进入结球期就不能下田匀田除草捺叶了,否则会采伤球茎,造成减产。这时应当及时追施一次重肥,做到N、P、K配合施用,一般每亩施**素20-25千克、氯化钾10-15千克过磷酸钙10-15千克。这次施肥不当可以促进球茎增大增重,而且可以明显提高球茎的品质和耐贮性。结球初期为促进球茎健壮生长,水层要保持8-10厘米,在球茎膨大期,水层可以落浅到3-5厘米,采收前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5防病治虫
茨菇的主要病虫害是蚜虫和害黑粉病。茨菇幼苗期容易发生茨菇连管溢蚜,它主要危害嫩叶,集中吸食汁液,造成新叶卷缩,植株生长不良。一般在发生初期,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幼苗在生长过程中适当的除草匀田,也可以有效防治茨菇连溢管蚜的发生。
茨菇整个生长期容易发生黑粉病,严重时造成植株大面积枯死:苗期可喷酒1:1:200波尔多液预防黑粉病,大田期发病可用20%粉锈灵每亩30—4O毫升兑水喷雾防治。
6采收
当茨菇地上部分枯死后的10-15天为最佳采收期。采收前10天左右排干田水,用手抠挖地下球茎。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