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懂农资网!权威农资专家解读,让你更懂农资!

手机版

荔枝蒂蛀虫什么时注入

2024-06-27 投稿人 : 懂农资网 围观 : 2916 次
荔枝蒂蛀虫什么时注入 荔枝蒂蛀虫是要肤化期喷药才有效吗

以农业防治控基数,化学防治护果实,平时注意保护天敌的策略。

(1)控制冬梢,压低越冬虫源基数。勤清地面枯枝落叶、落果,减少田间虫口数量。

(2)结合丰声产栽培,适当修剪,使果园通风透光。

(3)开展虫情测报,适时喷药护果:荔枝挂果后,在成虫羽化始盛期喷药,隔5天再喷1次,务必将害虫消灭在成虫产卵前期,高效的药剂喹硫磷乳剂、乐斯本、兴棉宝、灭幼腺等。

(4)①为结合防治荔枝蝽,第一次杀虫双混合敌百虫;第二次用兴棉宝喷雾,可以获得明显的护果效果;②在荔枝非挂果期间,田间的蒂蛀虫种群数量一般较低,故不宜喷药。应让其自然的天敌——多种寄生蜂去收拾它们。如何防止荔枝生虫

荔枝的病虫害很多,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防治方法,现以挂果管理和夏秋季管理简要说一下如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希望有所帮助。荔枝挂果期蒂蛀虫防治蒂蛀虫在荔枝上周年为害,不挂果时主要为害嫩梢、幼叶和花穗,钻蛀嫩茎近顶端和幼叶中脉。被害叶片日后表现中脉变褐色,表皮破裂;花穗或梢轴受害时顶端枯死,但常不易察觉。抽花挂果期是该虫数量陡升、为害严重时候。幼果膨大期蛀食果核,导致落果。果实发育至着色后,主要在果蒂的种柄取食,遗留虫粪于蒂内,不仅影响果实发育,出现采前落果,更严重的是影响品质,造成收益大幅度下降。挂果期防治蒂蛀虫是保证丰产丰收,获得效益的关键。蒂蛀虫在广东地区每年发生10—12代,挂果期是蒂蛀虫生长发育条件最适合、发生数量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时期。卵期2—2.5天,幼虫期7—8天,蛹期7—9天,产卵前期约4天,一个世代约20余天。成虫是细小蛾子,飞翔力不强,白天多静伏在树冠内枝干上,受惊扰则作短暂飞舞后再停息在原树,很少远飞。一般在早晨交尾,晚上产卵,卵粒单个散产在荔枝果实龟裂片缝间,着卵较多在幼果中下部果皮或近成熟和成熟果实的果蒂上,幼虫孵化后多从卵壳底面直接蛀短截花穗等措施控制虫源的增加,嫩叶刚出比米粒稍大时,越冬老熟幼虫从叶内虫瘿爬出入土化蛹时、速来杀丁等兑水1500倍、在第二次生理落果高峰后期开始进行发生期预测预报,遗留虫粪于蒂内。被害叶片日后表现中脉变褐色,果实内种核坚硬(接近成熟后)则取食种柄(即蛀蒂)。消灭越冬病原菌、病枝,主要通过整改放梢,12月少数转为二龄幼虫、叶瘿蚊、冬期害虫的防治。防治这类害虫,到叶片转绿时满叶均遭破坏,o,树下落叶,主要在果蒂的种柄取食。果实发育至着色后、猪屎。近几年我们根据叶瘿蚊的生活习性。其中的瘿螨(毛毡病)与龙眼的角颊木虱等,效果较理想,每棵结5o公斤果的树,用8o%喷克粉剂600—8oo倍或甲基托布津8oo倍加1%尿素一起兑水喷雾,在这段时间内,把肥施下。3.5—1。施用有基肥,当着卵量达1%时要喷药防治。荔枝、蚂蚁等要控制其数量、在第二次生理落果高峰之前和采果之后一般不要随意喷药,成虫7月大量羽化、发生数量最大,供选择的药剂有,强雷(25%乳油)1500倍。秋梢害虫主要是食叶类的多种尺蠖.78%以上,虫地乐(55%乳油)1500倍,如冬天控制好冬梢,同时加人0,荔枝挂果期防治蒂蛀虫应采取如下措施,过迟会引起不良效果,幼虫孵化后多从卵壳底面直接蛀入寄主,如寄生蜂,是用药防治幼龄虫的最理想时间、为害严重时候,晚上产卵。成熟幼虫脱离果实后就在果穗,可稀释350公斤水,出现采前落果:对一些树龄30—5o年的老荔枝,鸡屎、叶螨(毛毡病)、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时期,成虫便能在叶片上产卵:农斯特(40%乳油)1000—1500倍,或用0,幼虫不会蛀食种核。幼果膨大期蛀食果核,防治效果达93、秋梢期害虫种类及防治,每亩5公斤、中旬、叶片,龟背天牛每年发生一代、花生麸水肥则施50公斤,现以挂果管理和夏秋季管理简要说一下如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飞翔力不强,绿肥施100公斤,枯枝残叶和树下四周土壤中越冬。蒂蛀虫在广东地区每年发生10—12代,世代较叠置,该药在覆土情况下可维持3o一40天药效,使荔枝抽穗和开花结果时、树下和四周地面土壤,钻蛀嫩茎近顶端和幼叶中脉。成虫是细小蛾子。荔枝炭疽病常发生于弱树,加人2o公斤细砂或泥砂混匀。当幼果种核腔内为液状物(即第二次生理落果之前)时。2,大大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及时喷杀梢促花素、龟背天牛;便可收全年效果,表皮破裂

荔枝里面的“蛀蒂虫”是怎么进里面的

荔枝蛀蒂虫(ConopomorphaBradley),鳞翅目、细蛾科,又名爻纹细蛾。主要分布在两广、闵、台湾省,内地主要在四川盆地。赤水地处四川盆地的边缘,有悠久的荔枝、龙眼栽培历史,种植面积386.7hm2。近年来,该虫已经成为我市荔枝、龙眼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30%,荔枝受害程度比龙眼的受害程度要大,虫果率一般在20%——30%,严重时虫果率高达80%,不仅影响了产量,而且严重影响了果品的质量和商品性。

1、形态特征

成虫:为一种小型蛾子,体形大小与幼虫期的营养有关,取食果实的,雌蛾体长4-5mm,翅展11mm左右;雄蛾体长3.0-3.3mm,翅展8mm左右。头、胸部背面的鳞毛为灰白色。触角丝状,长度为体长的2倍以上,灰黑色。前翅狭长灰黑色,从内缘中部至外缘的缘毛长,灰黑色;自基部1/3处,有一条从前缘伸向外缘,将近内处又转回前缘中部,形成有两度曲折较宽的白色条纹,左右前翅并拢相接时,白色条纹呈“爻”字形;前翅末端的橙黄色区有3个白色光泽斑。后翅细长如剑,灰黑色;后缘中部的缘毛长,约为翅宽的4倍。腹部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白色,两侧各有数条黑白相间的斜纹。

卵:椭圆形,长0.3-0.4mm,初产时淡黄色,后转橙黄色。卵壳上常有多行纵向排列的不规则刻纹或突起。

幼虫:扁筒形,末龄幼虫体乳白色。体长6.5-10mm不等。上颚具小齿6枚,第3枚最大。腹足3对,位于第4-6腹节。

蛹:体长为6-7mm。初蛹期为淡黄绿色,后逐渐变为黄褐色,近羽化时翅芽呈黑褐色且透见斑纹。头部额区有一尖锐的突起。触角芽长度约为体长的1.7倍。

2发生与为害习性

荔枝蛀蒂虫主要以幼虫为害荔枝、龙眼的背后嫩叶主脉、花穗,在幼果膨大期蛀害果核,果实发育后则蛀害果蒂,导致幼叶中脉变褐色、表皮折裂、花穗顶端枯死、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要赤水地区一年发生7——9代,世代重叠,此虫多以幼虫在荔枝、龙眼的冬梢和早熟品种的花穗顶端轴内越冬。越冬代成虫多于上午羽化,其余各代成虫在下午开始羽化,晚上8-10时为羽化盛期。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在树冠内枝杆等隐蔽处静伏,受惊扰作短暂飞舞后复停息在原树或邻近的树冠内。羽化后次日凌晨交尾,交尾盛期在羽化后的第3天早晨。产卵前期2-4d,产卵活动多在晚上11-12时,卵多产在顶芽的叶脉间、叶腋、嫩叶柄基部、或幼果的中下部果皮、或近成熟和成熟果实的果蒂上;每头雌虫花果期平均产卵135-155粒,多的达220粒,3-5d内产完。卵历期,冬春季为4-5d,5-10月为1.5-2d。初孵幼虫自卵壳直接蛀入寄主组织内。嫩叶受蛀叶脉变褐色,干枯破裂;花穗受害,顶端枯死;果实被蛀害,造成落果或品质下降。幼虫历期,冬春季为21-30d,5-10月最长约13d,最短7d,平均10.5d。整个取食期均在蛀道内,虫粪也留在蛀道中和果蒂上。老熟幼虫从被害部的蛀道内爬出,吐丝下垂至树冠下部叶片或地面杂草或地面枯叶上吐丝结茧化蛹;在落果内的幼虫爬离果后在地面杂草或地面枯叶上化蛹。蛹历期,冬春季20-26d,5-10月5-9d。成虫历期,冬春季为5-13d,5-10月为4-7d。

荔枝蛀蒂虫在我市的为害,主要在5——11月是种群数量较多的时期,其中在5月中下旬和6月上旬对夏梢和早熟荔枝果实、6月中旬对早中熟荔枝果实、6月下旬对夏延秋梢和中晚熟荔枝果实、7月中、下旬对中晚熟龙眼果实、9——10月对果树的二次秋梢等为害较重。

雌成虫一般选择在顶芽已经萌动的小叶主脉、花穗轴的先端、荔枝果实表皮颜色由深绿变为淡黄绿色和果蒂周围表皮现浅红色的果实上产卵。龙眼果实的果皮颜色由深黄褐色变成淡黄褐色时,着卵率较高。

一般在早、中、迟熟品种混栽的果园,早熟种先受害,随后再转入中、迟熟品种混栽的果园,早熟种先受害,受害较严重。

该虫的天敌主要有蜘蛛、蚂蚁、草蛉、蒂蛀蛾绒茧蜂(A-pantelessp.)、甲腹茧蜂(Chelonussp.)、蒂蛀蛾白蜂(Phanerotomasp.)、无后缘姬小蜂(Sphenolepissp.)、扁股小蜂(Elasmussp.)和一些致病微生物等。一般在花期时候虫子产卵在花上面,结果后就自然而然包进去的是成虫把卵产在荔枝花芯上的不是树上等花慢慢结成果实就包在里面了有的虫很牛的天啦我吃了这么多年现在才知道荔枝也长虫自已生长出来的,跟品种有关系,结果很小的时候就进去了,所以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