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角甜瓜灰霉病情况 羊角甜瓜好吃吗
羊角甜瓜是一种常见的夏季水果,其外形独特,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羊角甜瓜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灰霉病的侵扰,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给生产者带来经济损失。如何防治羊角甜瓜灰霉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灰霉病的病因分析
灰霉病是由灰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通过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内,繁殖生长并分泌毒素,导致植株受损。常见的病害部位包括果实、叶片、花朵等,其中果实是最为严重的病害部位。羊角甜瓜灰霉病主要是由于生长过程中受到气候潮湿、温度过高、密度过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植株受损而引发的。
二、预防和治疗灰霉病的方法
预防和治疗灰霉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气,控制羊角甜瓜密度,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提高羊角甜瓜的抗病能力;
3.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喷洒,杀灭病原菌,控制病情发展;
4.采取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保证羊角甜瓜生长环境的适宜度。
三、羊角甜瓜灰霉病的影响
羊角甜瓜灰霉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会对羊角甜瓜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一方面,病害果实容易腐烂变质,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病害羊角甜瓜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也会受到影响,降低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四、如何判断羊角甜瓜是否感染灰霉病
判断羊角甜瓜是否感染灰霉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察果实表面是否有灰白色霉斑,如果有则可能是灰霉病的病害果实;
2.闻果实是否有腐烂的气味,如果有则可能是已经感染了灰霉病;
3.用手轻轻摩擦果实表面,如果果肉表面出现黑色污渍,则说明果实已经受到灰霉病的侵害。
五、羊角甜瓜灰霉病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羊角甜瓜灰霉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种植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羊角甜瓜密度,避免气候潮湿、温度过高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选用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提高羊角甜瓜的抗病能力;
3.使用生物制剂或化学药剂喷洒,杀灭病原菌,控制病情发展;
4.采取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保证羊角甜瓜生长环境的适宜度。
六、如何避免羊角甜瓜灰霉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羊角甜瓜灰霉病的发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杀灭潜在病原菌;
2.种植时选择健康的种苗,避免病毒侵害;
3.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羊角甜瓜密度,避免气候潮湿、温度过高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4.使用有机肥料,增强羊角甜瓜的免疫能力;
5.定期检查羊角甜瓜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七、羊角甜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如何评估
评估羊角甜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羊角甜瓜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看是否有灰霉病的病害果实;
2.检测羊角甜瓜的病原菌含量,比较喷洒生物制剂和化学药剂的效果;
3.对治疗和防治羊角甜瓜灰霉病的成本进行评估,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经济效益。
八、如何处理受到灰霉病侵害的羊角甜瓜
如果羊角甜瓜受到灰霉病的侵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1.将受到灰霉病侵害的果实及时清除,避免病原菌的进一步传播;
2.对其他未受到灰霉病侵害的果实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3.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羊角甜瓜密度,避免病害的再次发生。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治羊角甜瓜灰霉病,提高羊角甜瓜的产量和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水果产品。
相关拓展:
问:棚室甜瓜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羊角蜜甜瓜种子
棚室甜瓜病虫害在防治上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科学安全地使用农药,有效、经济、安全地控制病虫害为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确保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现将棚室甜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1、病害
1.1猝倒病
症状:播种后幼苗出土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出土后染病,在幼苗近地面处产生***水渍状斑,后变黄褐色干枯收缩。该病扩展迅速,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苗床湿度大时,病株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生一层絮状白霉。
防治方法:①加强苗床管理。根据天气情况和苗床湿度大小进行浇水,每次浇水不宜过多,且在晴天上午进行。做好苗床保温此搏工作,
多透光,适当通风换气。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2.2%普力克水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交替使用。
1.2霜霉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初为水渍状,后产生多角形***至黄褐色大斑,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与细菌性角斑病十分相似,但在湿度大时可见叶背生出稀疏的褐色至灰褐色霉层,发病重的叶片焦枯卷曲。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采用覆膜栽培,生长前期适当控水,注意调控棚内湿度。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整枝打权,防止植株生长过旺,改善田间通风条件。②地膜下渗浇小水或滴灌,节水保温,以利降低棚室湿度。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2%的克露800倍液,或25%的瑞毒霉6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600倍液叶面喷雾,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公斤。
1.3细菌性角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瓜,以叶片受害较重,果实和茎染病,病斑呈油渍状,深绿色,重发时形成溃疡,溢出菌脓。叶片染病初为水渍状不规则黄点,随后扩展成多角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边缘常出现一锈***油渍状环,后呈半透明状,干燥时破裂。
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温汤浸种,用55%的温水浸种20分钟。②土壤消毒。夏季闷棚提高棚内温度,使地表温度达到50-60℃,处理20-25天。③加强田间管理。忌大水漫灌,降低棚内湿度,合理密植,适当中耕松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出温室外烧毁或深埋,病穴用石灰消毒。甜瓜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④药剂防治。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DT)500倍液于发病初期开始,每隔7-10天交替喷雾。
1.4**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浸染叶柄和茎蔓。发病初在叶面现白色霉斑,后渐向四周扩展,扩大后呈白色粉层。正背两面生出白色小粉点,病斑由白色变为灰白色,病重叶片变黄卷曲或提早干枯,后期**层中可见到小黑点。
森扒旦 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用55℃的温水浸种20分钟,可杀灭种子上的**菌。②熏蒸消毒。定植前对温室消毒灭菌。每100平米用0.3公斤硫磺加适量锯末分5处堆放,点燃密闭熏一天,隔3天再熏一次。③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整枝,保持通风良好,适当增施生物菌肥和磷、钾肥;科学合理灌水,选择晴天上午浇小水,适时放风降低棚内湿度。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公斤。
1.5灰霉病
症状:主要为害幼瓜和叶片。病菌先从叶片边缘侵染,呈V字形病斑。花期是灰霉病侵染高峰期,幼瓜萎缩或腐烂,生灰霉。即低温、高湿、弱光有利于发病。大水漫灌又遇连阴天是诱发灰霉病的最主要因素。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棚室采取高畦覆地膜栽培,采用滴灌措施,加强通风透光,清晨尽可能早放风,尽快降湿、提温有利于甜瓜生长和防病。②药剂防治。可用6.5%万霉灵粉尘,每亩每次用1公斤,7天喷1次,连喷3-4次。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施加乐悬浮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2、虫害
2.1蚜虫**虱:
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在叶背面和嫩梢、嫩茎上吸食汁液。嫩叶和生长点被害后,叶片卷缩,生长停滞,严重时全株萎蔫死亡;老叶受害会提前干枯。
防治方法:①设防虫网。此扰在温室通风口用20-30目网纱密封,阻止蚜虫迁入。②黄板诱杀。每亩挂30-40块20厘米x20厘米、上面涂抹一层机油的黄板诱杀蚜虫。每7-10天重涂1次。③药剂防治。危害初期,1.8%阿维菌素3000-4000倍液,或25%扑虱灵1500-2000倍液,或3%莫比朗乳油1500-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时间以上午10:00前喷施为佳。
2.2斑潜蝇
为害特点:主要危害叶片。成虫咬食叶肉,幼虫钻入叶肉内部吞食叶肉组织并形成“遂道”。
防治方法:①彻底清除温室前茬残枝落叶,集中烧毁,消灭虫源。②黄板诱杀。每亩挂30-40块20厘米x20厘米、上面涂抹一层机油的黄板诱杀蚜虫。每7-10天重涂1次。③药剂防治。甲维盐类杀虫剂及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50%潜克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等喷雾防治,交替使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问:刚结的角瓜就开始黑,然后腐烂。
可能是灰霉病以为害花和幼瓜最为普遍。发病初期,花蕾、幼瓜蒂部成水渍状,色渐变浅,病部变软、腐烂。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状物。花冠枯萎腐烂,瓜条停止生长,瓜尖腐烂。
防治方法:
一、首先要调控好温室内的温湿度,要利用温室封闭的特点,创造一个高温、低湿的生态环境条件,控制灰霉病的发生与发展。
郑胡二、要注意实行轮作,增施晌野有机肥料,合理肥水,调控平衡营喊谨拦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瓜秧健壮。
问:什么是辣椒炭疽病?
pepperanthracnose
刘富春
由胶孢炭疽菌和辣椒炭疽菌为害辣椒的叶、茎和果实的真菌病害。
分布与为害
为世界性病害,中国种植辣椒的地方几乎都有发生。主要为害果实,特别是近成熟期的果实更易发生。病斑褐色,水浸状,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大后病部下陷,斑面生隆起的不规则环纹。环纹上密生黑色或橙红色小粒点(病菌分生孢子盘)。潮湿时病斑周围有湿润状变色圈。干燥时病组织变薄,极易破裂。叶部以老叶上发生多,初生褪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大后为圆形,边缘褐色,中央灰白,后期在斑面上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点。茎和果梗有时也被害,形成不规则的褐色凹陷病斑,干燥叶表皮易破裂。
病因
病原物是辣椒炭疽菌(Vermiculariacap-siciSyd.)和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前者为半知菌,黑盘孢目,后者为子囊菌,球壳目,其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辣椒炭疽菌的分生孢子盘上有暗褐色刚毛,具2~4个隔;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孢。胶孢炭疽菌刚毛少见,分生孢子圆柱形,单胞,无色。二菌寄主范围都很广,一般辣味强的品种较抗病,如“杭州鸡爪椒”,“早羊角”,甜椒品种中“铁皮青”较抗病。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5~30℃,相对温度在95%以上,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湿度低于70%,即使温度适宜也不发生。菜地潮湿、不通风、渍水、株行间通风透光差,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或因落叶而造成果实日灼等均易发病。
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随同病残体在地上越冬,种子带菌。越冬后,环境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大多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雨水或风雨、农事操作等传播,再侵染频繁。潜育期一般为3~5天。发生日灼病的果实易感染炭疽病。
病害控制
自无病果实选留种子,或播种前种子消毒;发病严重地区实行与瓜类和豆类蔬菜轮作2~3年;种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避免栽种过密和在低湿地种植;喷洒代森锌、代森锰锌、炭疽福美、硫菌磷、多菌灵等杀菌剂。
辣椒疫病
Phytophthora
pepperblight
刘富春
由辣椒疫霉引起叶、枝、茎、果实坏死的一种真菌病害。美国1918年首次报道,中国江苏1940年最早报道。
分布和为害
世界性分布,中国各地发生普遍,近年来在广东南部、云南及长江流域尤为严重。叶、茎及果实均被害。叶片上初生暗绿色病斑,继变褐色,最后整叶软腐、枯死。茎被害部位黑褐色至黑色,如被害茎尚未木质化则明显缢缩,病部上端枝叶枯死。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水浸状、暗绿色,边缘不明显,扩大后可遍及整个果实,潮湿时表面产生稀疏的白霉(病菌包囊梗和孢子囊),果实内部软腐,随后逐渐失水,形成僵果,残留在枝上。幼苗期受害引起猝倒。
病因
病原物是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Leon.),属卵菌,霜霉目。寄主范围广,除辣椒外,还可侵染茄子和番茄、甜瓜等。菌丝无隔,无色,偶有呈瘤状或结节状膨大。孢子囊卵圆形、长圆形或扁圆形,无色,单胞,顶端***状突起明显,偶有双乳突。孢子囊成熟脱落后,多带有较长的柄。卵孢子浅***,圆形或近圆形。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8~30℃,最高37℃,最低10℃,产生游动孢子最适温度为25℃。在油菜籽琼脂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甜椒类常不抗病,辣椒类比较抗病或耐病。连作时间长,地势低洼,过于密植,氮肥过重,均易引起发病。温湿度与病害发生关系非常密切,气温在20~30℃时适合孢子囊产生,在25℃左右时最适合游动孢子的产生和侵入。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和厚壁孢子在土中或留在地上的病残体内越冬。产生孢子囊进行初侵染,以后又引起再侵染。孢子囊通过雨水、风雨和灌溉水传播。萌发时可直接产生芽管或游动孢子。如气温适宜,连日降雨,菜地排水不良,加之病菌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很快导致病害流行,如遇干旱或控制浇水,病害不再发展。广州地区5月至8月气温较高,又值雨季,降水量常超过200毫米以上,容易流行。一般大田发病在5月中旬至5月下旬开始,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盛发期。南方始发期较早,北方始发期较晚。
病害控制
发病严重地区,宜选抗病品种种植;避免与茄科、葫芦科作物连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高畦栽植,使株行间通风透光;发病初期喷施甲霜灵、瑞毒霉、杀毒矾、可杀得101等杀菌剂。
兰花病害
orchidsdiseases
张能唐
世界上已知40多种,中国至1991年有20多种。叶、茎、花均为害的有疫病(Phytophthoranicotianae,***.***almivora),炭疽病(Glomerellacingulata)。为害叶或主要为害叶的有叶枯病(Cylindrosporiumphalaenopsidis,Phyllostictacymbidii),叶菌核病,叶腐病(Erwiniacyprip***ii),褐斑病等。主要为害芽的有蘖腐病。主要为害花的有灰霉病。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白绢病(Atheliarolfsii),基腐病,根腐病(Thanatephoruscucumeris,Fusariumspp.),根结线虫病(Meloodogynearenaria)等。病毒病中有花叶病(Cymbidiummosaicvirus,CYMV),环斑病(Orchidringspotvirus,ORSV)等。最重要的是病毒病、灰霉病、白绢病(见茉莉白绢病)、炭疽病和叶枯病。
病毒病
各地发生普遍,主要有花叶病和环斑病。花叶病又称黑条斑病、卡特兰叶坏死病,在建兰上呈花叶或圆形、不规则形褪绿斑及坏死斑。病原物为兰花叶病毒(CYMV),属马铃薯X病毒组。粒子线形,侵染各种兰花。环斑病在叶上典型的产生黑褐色环斑。病原物为齿兰环斑病毒(ORSV),粒子直杆状,亦可侵染各种兰花。二种病毒常复合侵染,表现花叶,黑褐色坏死斑或斑块,有的叶片褪绿变薄,后变灰干缩,破裂成丝。浇过带毒兰花的水,若流经无毒兰花时可传病。病害控制:分株繁殖时应用流水洗根;盆内石砾、泥炭等介质应高温消毒;对名贵兰花应隔离栽培;发现病株,立即烧毁。
灰霉病
分布于广州、南京、台湾。主要为害墨兰、蝴蝶兰等。在广州,严重时发病率可达100%。萼片、花瓣和花梗均被害,花梗上病斑圆形,长椭圆形,稍下凹,黑褐色,若扩大绕梗一圈,花梗便枯死;花瓣受害变黑褐色腐烂,潮湿时病部长出灰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还可使叶尖焦枯。病原物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fuckeliana(deBary)Fuck.],子囊菌,柔膜菌目。无性态为灰葡萄孢,半知菌,丝孢目。寄主很广,花卉中还侵害扶桑、仙客来、菊、香石竹和天竹葵等。气候温和、湿度在90%以上,有利病害发生发展。广东在初春阴雨连绵时最重。病害控制:应摘除并销毁病花病梗等;晴天早上淋水,使花能迅速干燥;花前花后喷施多菌灵、硫菌磷、速克灵等杀菌剂。据报道,防止运输途中花腐可用邻苯酚钠或苯酚钠喷洒兰花,摔去多余药液后放入箱内,贮藏在12℃下14天,花腐率降低88%。
蘖腐病
又称软腐病。分布于福州、合肥。墨兰、建兰、蝴蝶兰均有发生。主要侵染蘖芽,叶片亦被害,初在芽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点,2~3天后迅速上下伸展,成为暗绿色,烫伤状大斑块,并扩展到叶鞘外部,呈暗褐色腐烂,发出臭味,病叶容易拢去,叶片上亦有暗绿色水渍状大斑块。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亚种(见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植株愈老化,扩展愈慢。夏季连续降雨15天以上,气温25~30℃,盆土含水量超过90%时病重,遭暴风雨侵袭后易暴发流行。
褐斑病
为害台湾蝴蝶兰,叶片上形成褐色或黑褐色坏疽斑,周围有***晕圈,扩展后成椭圆形或长条形斑块。病原物为卡特兰假单胞菌Pseudomonascat-tleyae(Pavarino)Savulescu1947],是一种细菌。幼苗叶比成株叶感病,潮湿时病重。病害控制:可喷施四环素,美国用福美双,physan也很有效,此外应随时剔除和销毁病叶。
叶菌核病
分布于上海,以建兰中的秋兰发病多。叶基部淡褐色水渍状腐烂,可延伸到叶片大部或全叶,后病部干缩变灰白色,生黑色圆形、椭圆形小粒(菌核),在叶表皮下呈纵行排列,病叶因叶基产生离层而易断裂。病原物为蓝外子座菌。半知菌,无孢目。菌核直径1~1.5毫米。在马铃薯蔗糖洋菜培养基上容易形成,埋生,轮状排列。上海3~4月,阴凉湿润时发生。病害控制:应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销毁,换用无病土壤和肥料;兰花种植前以8-羟基喹啉硫酸盐或邻苯酚钠处理;盆土播前以五氯硝基苯消毒。
兰花炭疽病
orchidsarthracnose
张能唐
兰花叶、果、鳞茎上一种由围小丛壳菌引起的真菌病害。1943年最早发现于中国台湾。
分布和为害
中国兰花产地及引种地区均有发生。1983年广州、福州、昆明、厦门发生严重。症状有二类:一类侵染幼苗嫩叶,多先从叶基部开始,扩大后形成轮纹斑,严重时心叶腐烂;另一类侵染老叶,在叶面形成圆形、椭圆形或半圆形(在叶缘发生时)的红褐色斑块,发生多时呈云纹状。后期病斑为褐色到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上轮生小黑点状的分生孢子盘,最后叶片变褐枯萎。空气潮湿时病部产生小点状粉红色胶质物(病菌粘分生孢子团)。
病因
病原物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cingula-ta),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黑盘孢目。(见仁果炭疽病)。受害的兰花种类有建兰、蕙兰、春兰、寒兰、墨兰、虎头兰、硬叶吊兰、台兰等。种与品种间存在抗病性差异,墨兰、建兰中的铁梗素,蒲兰(金梭边);建兰中的大头素,春兰中的大富贵和“十月”感病严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内越冬,分生孢子在南方可越冬,翌年4月病组织内的菌丝体恢复活动,可见向邻近扩展的新红褐色病部。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在叶面有水膜的情况下萌芽,伤口侵入发病,潜育期2~3个星期。再侵染主要借水滴飞溅或通过病健叶的接触传播。20℃左右有新病斑出现,25~29℃、相对湿度80%以上时最适宜病害扩展。老叶从4月初开始(上海)发病,霉雨季发病较多,7月以后逐渐停止。新叶则8月份开始发病。多雨、喷浇或盆花放置过密,兰叶互相交错,以及当年分盆及盆土粘重,都会使病害加重。
病害控制
着重加强栽培管理,包括:兰室(圃)通风透光、有荫棚遮荫;防止急风骤雨,浇水时从盆沿、植株基部浇入,不宜喷浇;初病时剪除病叶销毁;注意不受冻害或霜害;避免碰伤;引种时严加检查,防止传入新区。发病初期喷施克菌丹、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若用多硫F效果更优。
热门作者: 农业播报侠 种子小百科 农产新干线 农情领航灯 绿色农业防治通 种子故事